薛觀瀾: 我印像中的徐樹錚 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17:49:51
  當時奉張接閱徐電,衆皆錯愕,楊果辭職,張加慰留。於是徐計未獲售,楊命已屬絲矣!匝月之後,郭松齡乃勾結馮玉祥,果以倒戈聞。繼而姜登選被戮,楊字霆倖免,實由張學良與楊宇霆兩系之仇隙,無法彌縫,且爲徐樹錚片言道破。張學良、郭松齡勢成騎虎,爲先發制人計,不得不圖一逞以遂其利欲之念耳。囊昔姜維忠心大膽,以一計害三賢,魏室幾遭顛覆,今徐之謀,亦由是也。蓋楊宇霆、張學良、郭松齡三人盡入圈套矣。然徐預言楊宇霆有殺身之禍,而不能自防廊房之變,非當局者迷而何!楊若希徐之旨,毅然解組,亦何嘗不能保其首領哉?要之,郭松齡倒戈之役,實爲徐樹錚、楊宇霆二人致死之由。惟張學良欲殺楊宇霆,預謀已久,郭之倒戈則益堅其心而已矣。至於馮玉祥之謀殺徐樹錚,久有此心而迄猶豫不決,因彼思利用徐樹錚以抵消吳佩孚之壓力,詎料日本關東軍素來反對馮玉祥之親共政策,遂使郭松齡功敗垂成,馮乃焦頭爛額,蹈據無所,而反共最烈之徐樹錚,適於此時自投虎口,馮玉祥於張惶失措之際,疑鬼疑神,乃不擇手段,毅然殺徐以絕後患。嗟乎!英雄失智,可長歎也!

     

忠誠擁段歸心如箭

    徐在美國得到報告,謂張作霖之奉軍與馮玉祥之西北軍,內部皆有嚴重問題,此乃段系抬頭之機會,故徐歸心似箭。是時段任執政,無一兵一卒。馮玉祥則以退爲進,並豫吞陝,覬覦河北,並駐重兵於京畿,對段則名爲保護,暗行劫持。內恃革命軍爲奧援;外受共產黨之接濟。惟馮玉祥雖野心勃勃,然有將兵之才而無將將之才,加以餉糈不足支配,故其部下皆離心離德。張作霖乃虎視眈眈於遼寧,渠有將將之才而無將兵之才,一切事權集於楊宇霆之一身。故楊與張學良磨擦日甚,同時奉軍與馮玉祥有利害衝突,於是西北軍與東北軍勢成冰炭,段祺瑞居其間,度日如年。徐欲救段,並爲皖系擴軍,故其預定方針爲安撫張作霖,聯絡孫傳芳,敷衍吳佩孚,團結奉直皖三系,以討馮玉祥叛國之罪。然後四方圍合,以全力抵禦北伐軍,此乃當時徐樹錚之雄圖茂略也。

  見段心切匆匆返京

    吾等隨徐返上海之時,孫傳芳特從南京趕來,迎接徐專使,對徐執禮甚恭。此時孫任五省聯軍總司令,東南半壁悉入掌握,是以孫傳芳與徐樹錚之投契,儼系直皖二系之結盟,頗爲當世所屬目。日後徐氏被狙於廊房,禍梯即伏於此。徐氏急欲晉京覆命,適奉段執政來電,堅囑留滬,暫勿入京。徐恐「騰笑國際」,甯違段意,實因思念段公,亟欲謀面。重以郭松齡正與奉張相拒於新民屯,此乃千鈞一髮之秋,故赴湯蹈火而不辭也。吾等爰於民十四年十二月十九日搭盛京輪,由滬赴津,船抵津埠,適值黎明,徐專使匆促登汽車,我坐其右,宋子揚在左,此車系自英國駐津總領事署借來,車首扯英國旗,風馳電掣,直指北京。車抵故都崇文門,徐矚宋子揚往見京畿衞戍司令鹿鍾麟,足見吾等對於馮玉祥,未存戒備之念,其故安在哉?茲錄出如下:(一)徐在國外,來電最多者爲馮玉祥,對徐甚獻殷勤。(二)段祺瑞與馮玉祥皆系皖人,而皖人向有團結,故馮於段氏表面上甚爲尊重。(三)徐馮之間素無正面衝突,徐論及倒戈之事,常言始作俑者爲吳佩孚對段祺瑞,馮玉祥聞之而大樂。(四)徐之邊防軍舊部,在馮西北軍供職者甚多,且徐舊部決無不忠於徐者。(五)徐在國外,馮嘗迭次電促返國,就任國務總理,迨徐抵京,馮又來電講至包頭,共商國是。馮並聲明,何以不能離開包頭。時則行人子羽,絡繹於途,職是之故,吾等不虞其有異心也。(六)宋子揚雖屬徐之舊部,實爲馮玉祥之代表,馮有蜂蝥之心,而宋未嘗警告徐專使,頗爲同列所詬病,然馮詭計多端,宋或蒙在鼓裏,亦未可知。

  段徐見面抱頭號啕

    是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上午十一時,車入北京吉兆胡同執政府,府主已得訊,兩廡衞士悉屬鹿鍾麟之部下,對徐行軍禮。徐穿灰色西裝,逕入段氏簽押房,吾隨其後,徐見段時,行跪拜禮,段氏亦屈膝,二人互抱,號陶大哭,跪地不起,可五分鐘,吾甚窘,只能同跪在側,不禁落淚。徐起,危坐一角,容貌肅然,蓋徐對段執禮甚恭,一向如此。徐嗚咽曰:「不見老師,五易寒暑,五年之中,夢寐系之,不料今日得見吾師,一無善狀。」段搖首太息曰:「又錚!我教你不要來。」蓋徐見段,稱謂不一,或呼老師,或稱督辦,則因段氏嘗任參戰督辦也,自始至終,未提「執政」二字。段氏旋詢家事,徐一一答之。繼問考察日俄二國情形,徐僅三言兩語,但雲:「樹錚有詳細報告,匯呈督辦。」

    徐乃陳述東南形勢曰:「樹錚在江南,浹旬之間,已爲吾公做好一樁了不起的工作,孫馨遠(傳芳)無問題矣,樹錚有十分把握,將來得力之處正多。」段雲:「好極了!馨遠的兵力到底怎麽樣?」徐答:「馨遠發展得太快,他的部下如陳儀、夏超、盧香亭等,飛揚跋扈,內藏奸詐,孫馨遠成不了什麽大事,他若是真心對待我們,我有辦法幫他的忙。」

    徐又討論東北形勢曰:「現今郭松齡倒戈,成敗猶不可知,卻想不到張漢卿起了纂奪之心,郭的失策在與馮煥章聯合一起,而且關外之事,日本關東軍有舉足輕重之勢,不是決一死戰的問題。」瀾按:徐對大局可謂瞭若指掌,時人當時並不知日軍正在助張殲郭也。徐氏繼言曰:「樹錚又想起楊鄰葛來了,他曾做過我的參謀長,目下他的處境危險得很,樹錚很想拉攏他過來,替公出力。」段點首稱是。瀾按徐愛楊宇霆之才,楊則一生摹仿徐樹錚。

  討赤命令是催命符

    少頃,徐又曰:「郭松齡若獲勝利,公非辭職不可,誠以馮郭二人行同土匪,苟其狼狽爲奸,吾輩無噍類矣!郭若失敗,則張雨亭成北方之主流,然彼受此打擊,必可相安一時,而馮羽翼既翦,爲各方所集矢,公必乘此機會,使其全部崩潰而後已。」段忸怩曰:「煥章以退爲進,仍在包頭發號施令,又錚!你要審慎一些。」徐曰:「馮煥章只怕一個人,那是吳子玉,其他都不在他眼裏。」其意謂馮目無執政也。段作色曰:「子玉一籌莫展,煥章何懼哉!」徐曰:「將來可難說,爲人莫做虧心事。」頃之,二人談話已達最高潮,徐問:「煥章待公如何?」段囁嚅曰:「還好。」徐氣極曰:「還好?雲霈之事,馮煥章欺人太甚!」雲霈即曾毓雋,一度遭馮拘押。段答曰:「煥章就是疑心太大。」徐指窗外曰:「公不見府中前前後後都是馮煥章所派奸細麽?」段輕聲曰:「那有這種事?」徐曰:「公怕煥章,一至於此!」段不懌曰:「我怕煥章何來?我若叫他來,他不敢不來。」徐曰:「樹錚在莫斯科,備悉馮煥章與共產黨勾結情事,此獠不去,則吾國軍隊,遲早要受他默化潛移,彼若得行其志,則中國全部赤化,洪水一至,不可收拾矣!我們與馮勢不兩立,乃必然之事,南方孫馨遠與北方楊鄰葛,必爲我們後盾,而南通張季直亦因煥章親共,義憤填膺,請公以非常人,做非常之事,明令討赤,以安人心,今日之事我爲政,煥章現如強弩之末,其勢不能穿魯縞。」段執政憮然有間曰:「又錚!你又來了,此事非同小可,千萬不要鹵莽。」徐曰:「樹錚思之熟矣,老師不必擔心,待我出府就擬命令,我與衆異(按:指梁鴻志)磋商之後,再請核奪示遵。」衆異時任執政府秘書長。所謂「討赤命令」,儼系徐樹錚之催命符也!

    

    徐樹錚那次晉京覆命,系乘英領事之車,以爲有辱國體,深自切責。夫段祺瑞當時以元首之尊嚴,而在近畿竟無法保障大員之安全,豈非咄咄怪事!猶憶汽車駛入執政府時,徐見府內兩翼衞隊,意氣昂揚,皆系馮部鹿鍾麟所派,非綠林之散卒,即驪山之叛徒,名爲拱衞,暗實劫持。馮煥章無所不爲,段執政其何以堪!徐氏謁段之際,見段執政恇怯之狀,了無當年英氣,關於用人行政,馮煥章著著進逼,段執政節節退讓,猶恐徐樹錚抱不平,段氏乃力圖緩衝。吾等進府之頃,秘書處闃無一人,可見暮氣沉沉,難以振作。如右所書,皆徐所逢傷心事也。當時吾等酬酢無虛日,徐每以酒澆愁,沉默寡言。吾等見此,遂將公事箱篋原封不動,準備隨時離京而圖南矣。

首屈一指之陰謀家

    無何,時局緊張萬分,奉軍郭松齡因怨楊字霆而倒戈,事前實獲張學良之諒解,張郭二人實皆受馮玉祥夫婦之慫恿。郭松齡倒戈之初,其鋒甚銳,楊宇霆僅以身免,張作霖準備逃走矣。不料當時日本關東軍忽而出兵監視郭部之行動,遂使吳俊升之黑龍江騎兵及時趕到巨流河,郭事既敗,置於重典。張學良則跪地求饒,馮玉祥則如喪家之犬,其國民軍四十萬衆頓呈土崩瓦解之勢。故自(民十四年)十二月廿五日至廿七日,徐樹錚寄宿於執政府,與段密談,亙三日夜,徐之足跡未出北京吉兆胡同,徐乃雙目盡赤,憊甚矣!段亦三日不朝,疑馮將有異動也。

    馮玉祥當時聞此,益危疑震駭,不知所措,惟馮詭計多端,實爲吾國首屈一指之陰謀家,自古迄今,鮮出其右者。曩昔馮被袁世凱判決:「著即遞解回藉,永不敘用。」結果則馮反得同鄉段祺瑞之廻護,送入保定軍官學校,馮以區區一旅長,敢在武穴獨立,結果則馮反得直系曹錕之提攜,升任常德鎮守使。試觀第二次直奉戰爭,當其倒戈之頃,馮既失歡於吳佩孚,竟能使吳不疑而重用之,以爲第三路總司令。倒戈之前,馮發「清君側」之電,反跡已現,然而曹吳不加警惕,聽其指揮前線自若也。及稍被疑矣,又能使吳不加防範而縱任之。馮自熱河悄悄班師,歷時三晝夜,吳竟懵然不察,足見馮玉祥翻雲覆雨之技,洵有出神入化之妙也!

  決定殺徐根絕後患

    吾輩留京約一星期,延至十二月廿九日,徐忽臨時決定,即日離京。維時郭松齡已告失敗,吳佩孚致電張作霖,願共討伐馮玉祥,指爲「反覆無常之小人」。張大感動,乃定聯吳敵馮之策。馮在包頭,進退失據,萬般無奈,乃宣言下野,以兵權讓與張之江,總部設在廊房。惟馮暗中操縱如故,無非以退爲進,其勢力仍能控制京畿。馮囑張之江、鹿鍾麟、李鳴鐘三人出面,率其徒衆以投降吳佩孚。吳批「全體繳械」,事遂勿諧。馮覺前途兇險,徐樹錚系其心腹之大患,於是不顧一切,決定殺徐,以爲根絕後患之計,其故可得而知也:

   (一)徐乃發動討赤之第一人,吳佩孚、張作霖、孫傳芳等從而附和之,此徐致死之最大原因。

   (二)馮恐北方吳(佩孚)張(作霖)之聯盟,複懼南方孫(傳芳)徐(樹錚)之結合,四股勢力,合以圖己,必無幸矣。

   (三)徐有組織軍旅之計畫,足以妨礙馮氏叛國之措施,且馮幹部多系徐之舊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