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世象三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54:08
高人
【该文章阅读量:482次】【字号:大中小】

尽管8月28日,网上就有了《余秋雨捐的书大多是自家出,<亮剑>送给小学生》的报道,但我不想对此再作任何评论。
余是聪明人,我相信他是有良知的,他已经为自己的投机取巧付出了道德、名誉与金钱的代价,真个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但他毕竟捐出了据都江堰教育局按照图书标价计算大约40万元左右的图书,况且这次还算低调,没再像过去那样张扬,渲染,闹腾。
还有,季羡林的去世时引发舆论对“大师”称号的议论,我想对余也应该有所触动。
但我仍然坚决《反对以“余秋雨”命名灾区学校图书馆》,我已在7月2日的上述文章中表示过,“以区区20万元的书籍,换取学校图书馆的命名权,这是有司的失职,权力的贱卖,还是为虎作伥?此举将何以面对学生,家长,社会,教育先贤,天地良心,还有世界”,这是“中国教育的耻辱,对崇高的公然亵渎”。
话说得或许有些严重,但以“秋雨图书馆”命名绝对不妥,因为捐书不是捐建,连叫作“余秋雨捐赠图书阅览室”都不宜——因为室中所有图书并非其一人所捐,更非其人一捐到底。
但余还是如愿以偿,得到了盛名难副的补偿,似乎挽回了一点颜面。
我对个中的内幕实在没有兴趣,责任也不能都记在余的账上,关键在于,灾区教育部门可以差钱,但不能差文化,更不能差原则,不能这么不着调。

9月1日,新华网题为《小学新生夫子庙里“开笔破蒙”》的报道称,“8月31日,新生们在仪式上领到学校赠送的《论语》。当日,南京夫子庙小学的250名新生在夫子庙举行‘开笔破蒙’典礼。阵阵礼乐声中,学校老师带着新同学向孔子像行礼、诵读《论语》,并按传统习俗在孩子们的额头正中点上朱砂,祝他们从此眼明心明好读书”,并配有照片——像是小雨刚住,孩子们身着紫色圆口无领袍装,长袖,腰束黄带,头顶黑布“官帽”(?),特写的两个女孩,天真无邪,眉心点红,手捧《论语》,一作阅读状,一个却生生地张望他处。
看罢,怒火中烧,开口骂道,这是谁的馊主意?真他妈装孙子,缺心眼,这么不着调,一点文化没有!
鲁迅的开蒙,是在“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却连孔夫子的牌位都没有,他只是对着“三味书屋”的匾额,与下面的那幅“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老画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连那时候都也不过如此,如今中国的尊孔读经,如此普及,隆重,真事似的,真可谓礼乐之邦偃武修文的太平盛世再现。
尤为荒唐的是,在孩子的眉心用朱砂点红,目的竟是“开天眼”,“从此眼明心明好读书”,弄得孩子们一个个跟三只眼的小二郎神似的,真亏校长老师们想得出来!
看来,鲁迅的文章还得保留一二。

还不得不提到那44个汉字的“整形美容”了。
由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了数千名专家耗时8年,拿出来的“调整44个汉字写法”,竟是“一国两制”的文字变奏:“一字两写”——只求“与宋体字笔形的一致”,却保留手写的楷体不变!
倘若施行,且不说将给几十亿人平添多大的麻烦,给社会文字系统制造多大的乱子,孩子们怎样地无所适从,仅成本费用就要比石家庄市改名的10个亿大到天文数字!
不甘寂寞,又迂腐不堪,吃饱了撑的,拿咬文嚼字当学问,又是一个不着调,而且天大的不着调!
有这么多闲功夫,还真不如修改补充《汉语词典》有意义。
比如,仿“唇”字的象形与会意,那个“入”与“肉”的合成字也当“进入”才对,最好再将“提手”与“喿”的组合字,与之通假,看着也文明,不是很黄很暴力,也免得见了面红耳赤心惊肉跳意马心猿。
再比如,注释北京俚语其实就是“京骂”的“装丫的”之“丫”,据坊间说,乃是“丫头养的”意思,意指对象为其母未婚而孕私生,含侮辱义,骂人之语——也不知确否,还得仰仗专家做点考证。
以上三例,分别为逐名,复古,折腾,不过是教育界“不着调”之一斑,供读者一哂。
喜耶?悲耶?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09-9-3       本站发布时间:200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