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绝不”观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5:18:37
或许我也是精神有疾之人?
一提起王家岭矿难,我的思维就失常起来,总是把自己对号入座,想像着倘若我或我的家人是个中之人将会如何如何,进而恐怖不已——38条生命活活被水淹死,那得受多大的罪,多大的痛苦!即使是侥幸获救的115名矿工,在漆黑的矿井中,求生的本能,割舍不断的亲情,支撑着他们在漫长的饥饿和寒冷中,期盼着生还,也等待着死亡,那可是同样漫长的痛楚,那种煎熬,人何以堪!
之所以说生还“侥幸”,是因为尽管水“漫”巷道,所幸不是水“满”矿井,才给矿工留下了活命的空间,也才得以“创造了煤矿救援史的奇迹”,否则,“奇迹”无从谈起,之前内蒙同样的矿难无一人生还,就是例证。
记得生还者被不断抬出矿井时,官员和官媒,异口同声惊呼这是生命和救援的奇迹!山西某正省级“父母官”在医院看望获救矿工时,没有自责,没有愧疚,强调的就是这两个“奇迹”,并且激发起矿工的感激之情就差“涕零”了——给我以不像是慰问、倒像是接受采访的印象。
还有,当时的报道,可谓“活学活用”,将“科学发展”引申到了“科学救援”。
此次施救,确实体现了所谓“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所谓“体制优势”,举国调配救援队伍和设施。但救人先须抽水,乃是常识,技术的干活儿,有多少科学含量?何况打井也并非一步到位,耽误了宝贵的抢险时间,何“科学”之有!更何况渗水——险情的先兆——已现,何不立即全部撤离升顶?
更可笑的是,连救治也口不离“科学”了——驻守医院的那位央视男性年轻记者,实在太嫩,追着医护人员,非要问出矿工何以进食稀溜溜的汤面及其营养的子丑寅卯来。
总而言之,就这么着,悲情被戏剧化冲淡。
如今,这场不堪回首的旧事之所以重提,是因从凤凰网上看到,6月1日的《山西晚报》报道,“王家岭救援将搬上银幕献礼国庆,预计投资千万元”,“暂定名《八天八夜》,将由山西电影制片厂创作、摄制”。
报道还称:“剧本以‘3·28’王家岭矿透水事故真实事件为背景,着重描写153名矿工被困井下后,山西省委、省政府不惜代价、不分昼夜的坚持和努力,最终救出受困8天8夜的115名矿工,在漆黑的矿井中托起了生命的方舟,创造了世界救援史上的奇迹”云云。
或许是记者的表述不周,上述文字传达的确切信息是:矿难经过剪裁,被掐头去尾,单表成功救人,突出陕西省委和省府的“坚持和努力”,至于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其问责,38条生命如何交待,生命的奇迹因何创造,则语焉不详——这些将进行怎样的艺术处理,有兴趣的观众可拭目以待,但我是“绝不”看一眼的。
因为,中国的重大矿难无数,矿工伤亡无算,救援“奇迹”无多,拿王家岭这一人为的重大安全事故,而且并不完美的救援说事,把丧事当喜事办,要么是缺心眼,要么是精神真出了问题。
今年春晚,赵本山的小品《捐助》,因拿寡妇和贫困大学生开涮,犯了众怒,饱受非议;以“纵做鬼,也幸福”一举闻名天下知的鬼词作家王兆山,以其 “不为苍生说人话,只为权力唱赞歌”,为国人所鄙夷。不知《八天八夜》的上映,将何以面对那38个亡灵及其亲人?以数十名矿工为牺牲,向红朝国庆“献礼”,岂止是对生命的亵渎,遑论罔顾死者与生者的“尊严”了!
人心都是肉长的,凡事都该换位思考,该片的编、导、演们,你们的歌功颂德,无疑是在向亡者亲人的心理创伤上撒盐,你们怎不想想王家岭以及其他无数矿难家属的感受,你们的良知何在?!
坏事变好事,从悲剧中发掘喜剧因素,就像央视节目主持人朱军——回避就业难的现实,声称当淘粪工乃是大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并寄以“改变中国的淘粪现状”的期望——那样,已经成为思维的“中国模式”。
因此,为党说话,为尊者讳,兹事体大,不惜篡改历史,掩盖真相,粉饰现实,歌颂光明,已成为宣传工作的“明规则”和不二法门——谁要是追究事情的真相,谁就是别有用心;谁要是有异见,谁就是异端。
《八天八夜》就是宣传之作。
拍片的这千万元,真不如花在改善矿井的安全上。
这样的影片,我“绝不”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