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的四十九场战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25:21
二十世纪的四十九场战争 1中日甲午战役(1894年5月至1895年6月)

  1894年即清光绪20年(甲午),日本对朝鲜和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史称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起因于朝鲜问题。1894年1月,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怂恿清政府出兵朝鲜,以便为自己侵略朝鲜制造借口。

  1894年6月,清政府派淮军1500名到达朝鲜汉城西南的牙山。与此同时,日本出动陆海军800人在仁川登陆,直扑汉城,扶持亲日傀儡政府。6月25日,清军租用英轮“高升”号运载2000名士兵前往增援,在牙山半岛外海海面,清运兵船队遭到埋伏日舰突袭。“高升”号中弹沉没,700余名清军殉难。同日,日军自汉城出袭牙山。29日成欢一役,清军战败,主将叶志超率部败逃平壤。

  8月1日,清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时向对方宣战。9月14日,日陆军中将野津道贯率军分四路包围平壤,次日发起猛烈攻击,清军殊死抵抗,战况极为惨烈。清军北路守将左宝贵,亲自登城督战放炮,不幸中炮阵亡。当夜,叶志超弃城突围,清军溃兵于9月下旬渡鸭绿江退入国境。

  9月16日,日本海军中将伊东裕亨率日本联合舰队,诡悬美国国旗行至黄海大东沟近海寻衅,与护送陆军后返航的清北洋舰队遭遇,爆发黄海海战。

  当时,双方兵力对比为:北洋舰队拥有各种舰船18艘,总排水量3.1万吨,全装甲战列舰“定远”为旗舰;日本联合舰队有军舰12艘,总排水量4万吨,“松岛”号为旗舰。北洋舰队主力舰“定远”、“镇远”装甲厚度和火炮口径大于日舰,日舰“吉野”航速高达23海里,火炮射速亦快于清舰。

  双方队形是:日舰由主力舰“吉野”为先锋,成“一”字竖阵。清舰以两艘主力舰居中呈雁阵迎战。中午12时50分,双方距离5300米。“定远”舰首先开炮,日舰亦轰击北洋舰队侧翼“超勇”、“扬威”两弱舰和旗舰“定远”。“超勇”、“扬威”中弹起火,“定远”舰桥震落,丁汝昌带伤指挥战斗,清军奋勇作战,日舰“比睿”起火,日“赤诚”舰军官全部被击毙。下午2时半以后,日舰4艘倚仗航速优势,绕至北洋舰队背后,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势态转危,“定远”管带刘步蟾代替丁汝昌接任舰队指挥。“超勇”、“扬威”两舰一边救火,一边抗击。“超勇”伤重沉没,管带黄建勋以下百余名官兵壮烈牺牲。“扬威”舰中途搁浅。“镇远”、“定远”两舰奋力追击日舰“西京丸”。“致远”舰在****用尽、舰体受伤的危急情况下,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迎撞“吉野”,不幸中鱼雷沉没,全舰250余名官兵全部遇难。“经远”舰迎战4艘日舰,以一挡四,临危不惧,不幸中弹沉没,管带林永升牺牲。“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广甲”舰管带吴敬荣怯战逃跑(后被军法处斩)。

  下午3时半以后,日舰队尚有“吉野”9舰,北洋舰队仍有战斗力的仅剩“定远”、“镇远”、“来远”、“靖远”四舰。北洋舰队以寡敌众,坚持血战。“定远”、“镇远”被日舰5艘包围,清军官兵毫无惧色,沉着抵抗,日舰火炮始终未能打穿两舰钢甲。在“镇远”火炮猛烈轰击下,日旗舰“松岛”中弹起火,死伤官兵113人,日舰队司令伊东裕亨改乘“桥立”号作为旗舰。“来远”、“靖远”面对4艘日舰,虽舱尾迸裂仍奋力抵抗,坚持至海战结束带伤驶回旅顺。下午5时许,伊东裕亨率残余日舰退出战场,北洋海军追赶10余里后收队返航,海战结束。

  黄海海战结束后,清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保存个人实力,夸大失败,严令北洋海军不许出战,使日本掌握了制海权。

  平壤战败后,清军在鸭绿江重兵驻守。日军分两路进攻辽东。日本陆军大将山县有朋率日本第一军,于10月下旬渡江占领九连城。12月占领海城。另一路日军在陆军大将大山岩率领下,于10月下旬在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进攻大连湾和旅顺。大连湾清军守将丢弃炮台,不战而逃。同年11月下旬,清政府苦心经营15年,耗资千万建成的东亚最大军港沦陷。

  1895年1月,日本第二军在山东半岛东端成山角登陆,2月初占领威海卫,当时威海港内尚停有北洋海军铁甲舰、巡洋舰10余艘,并有南、北帮炮台和刘公岛炮台拱卫。但由于执行李鸿章不抵抗政策,北洋舰队株守港内,坐以待毙。日军占领南、北帮炮台后,居高临下发炮轰击港内清舰,“定远”等主力舰先后被击沉,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提议突围,遭部分清将及洋员反对,丁自杀殉国,残余清舰在英、美顾问胁迫下向日军投降。2月12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由于李鸿章李鸿章所率淮军在对日作战中屡遭失利,清政府任命湘军首领刘坤一为钦差大臣,节制各路清军以挽回败局。1895年2月,数万清军围攻海城未克反被日军逐出,连失牛庄、营口等地,湘军败如山倒,日军长趋直入。

  至此,早有乞降之意的李鸿章在慈禧太后支持下,派其子赴日,签订了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以中国屈辱失败告终,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危险更迫近了。

  

  邓世昌(1855—1894)广东番禺人,

  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北洋水师“致远”舰管

  带(舰长)。黄海海战中, 邓世昌不顾弹

  尽舰伤,率舰迎撞日舰“吉野”,不幸触雷

  牺牲。

  

  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的清北洋大臣

  李鸿章。

  

  日军攻陷威海后,将北洋舰队残存舰船11艘悉数掳往日本。至此,始建于1888年,拥有25艘战舰,4000余名官兵的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图为被清军凿沉于威海港内,后被日军打捞劫往日本的“镇远”舰,日军一直将其役用至第一

  次世界大战。

  

  日军占领拱卫威海军的南、北帮炮台和刘公岛炮台后,将炮台炸毁。图中大炮为清军购自德国的新式克虏伯要塞炮。

  

  清军被俘官兵3000余人被日军押送芝罘岛集中营,被折磨致死者不计其数。

  

  日舰队旗舰“松岛”号被“定远”舰重炮击中舰首,毙伤该舰舰长志摩清直大尉以下113人。

  

  停泊在威海港内待修的清主力舰“镇远”(排水量7335吨)。图为该舰尾炮。

  

  “吉野”舰,日海军主力巡洋舰,排水量4.225吨,该舰航速和射速均为当时世界一流,黄海海战中被清舰击伤。

  

  1894年6月,日海陆军800人在朝鲜仁川登陆。7月23日,日军占领朝鲜王宫,组织亲日傀儡政府。

  

  1895年2月 6日,北洋舰队“威远”舰在威海保卫战中被日军鱼雷击沉。

  

  1894年11月下旬,清政府耗费巨资建成的旅顺军港陷落,日军在旅顺屠城4天,暴行震惊世界。

  

  1895年1月,日陆军大将大山岩率日本第二军在山东半岛成山角登陆,从背后进攻威海。

  

  伊东裕亨(1843-1914年)日本萨摩人,曾任日本海军“浪速’舰舰长、海军大学校长。

  1892年升任海军中将,甲午战争中任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3月至1901年9月)

  十九世纪末,在帝国主义侵略,民族灾难空前严重的时刻,中国北方山东、直隶(今河北省)一带农村爆发了群众性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反抗十分仇视。义和团运动刚一兴起,各帝国主义便联合向清政府施加压力,威逼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年3月,各国驻华公使再次要求清政府加紧镇压,并以派军舰来华相威胁。4月,各国军舰锚集大沽口外示威,总数达40余艘。5月底,各国驻华使团通知清政府总理衙门,言称要调兵入京“保护使馆”,清政府被迫同意。随后,英、俄、法、日、美、意、德、奥八国海军400余人分批进入北京。

  6月11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2000多人强占火车由天津驶往北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激起义和团坚决抵抗。6月12日,义和团与清军董福祥、聂士成部联合作战,切断侵略军与天津的联系。6月14日至18日,侵略军被义和团群众包围在廊坊、落岱、杨村一带,面对用近代枪炮武装的侵略军,义和团奋勇杀敌,视死如归,不惜以血肉之躯与敌人拼搏,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爱国热情,打死打伤敌军300余名,西摩尔溃不成军,被迫沿北运河退回天津,义和团粉碎了八国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

  6月中旬,侵华帝国主义海军在沙俄海军将领指挥下,联合进攻大沽口炮台,遭到守军坚决抵抗,清军共击伤击沉敌舰6艘,毙伤敌军200余名。正当战事激烈时,守将罗荣光不幸中弹牺牲,清军失去指挥,大沽炮台失守。在此前后,日本使馆书记生在前往永定门接应西摩尔联军时被清兵当作间谍处死。德驻华公使克林德在东单牌楼行凶被守军击毙。21日,清政府向各国“宣战”。

  大沽口失陷后,俄、英、德、美援军数千人,闯入天津海河西岸紫竹林租界,对天津城及其外围发动猛攻,义和团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董福祥率义和团一部进攻老龙头火车站,毙伤俄军500余名,数度占领车站。张德成率义和团及清军一部围攻紫竹林,以“火牛阵”踏平雷区,冲入租界。聂士成部清军坚守城南海光寺一带。7月9日八里台一战,聂士成身中7弹,腹破肠流仍坚持战斗,直至血竭而亡。14日,天津为联军攻陷。8月4日,联军2万余人由天津进犯北京。13日进至北京城下,进攻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英军率先由广渠门破城窜入。14日,北京失陷。次日晨,西太后和光绪皇帝仓惶出逃。联军入城后,解除了义和团对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的围攻,义和团被迫退出北京,转往外地坚持抗击侵略者。西太后在流亡途中,指定李鸿章为与列强议和全权代表,发布彻底铲除义和团的命令,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扼杀了。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派兵四处攻城掠地,扩大侵略。9月,俄军在侵占秦皇岛、山海关同时,集中庞大兵力,分五路对东北地区实行军事占领。10月中旬,德军统帅瓦德西率兵3万来华,攻占保定、张家口等地。

  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侵略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抢劫,无数村镇沦为废墟,天津被烧毁三分之一,北京一片残墙断壁。八国联军在北京公开大肆抢劫,清宫无数文物珍宝被洗掳一空,大批群众残遭杀戮。

  1901年9月7日,弈匡和李鸿章代表清廷与帝国主义签订了卖国投降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赔银4亿5千万两;北京使馆区及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交由外国驻军;禁止中国人民组织反帝组织等。《辛丑条约》保住了清政府权位,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统治,清政府由此成为帝国主义的傀儡。

  

  河南省沣邑县义和团旗帜。

  

  沙俄军队在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构筑街垒。

  

  被俘义和团战士面无惧色.慷慨赴刑。

  

  沙俄军队对我东北广大地区实施军事占领。图为横行于牡丹江地区的沙俄哥萨克骑兵。

  

  德国侵略军在北京城墙上架设大炮。

  

  瓦德西(1832-1904)德军总参谋长、陆军元帅。1900年8月任八国联军统帅,率德军3万来华,曾指挥侵略军在北

  京及华北与义和团作战。是侵华联军主要头目。

  

  参加天津保卫战的义和团战士

  

  1900年6月,英海军中将西摩尔率2000余名英军由天津出发进犯北京,行至廊坊即遭义和团痛击。图为英军正沿北运

  河溃逃。

  

  8月14日,北京失陷。图为即将开进清宫的八国联军在午门外列队。

  

  1900年7月,八国联军以猛烈炮火轰击天津市区。图为毁于联军炮火的天津民宅。

  

  被清军大沽口炮台击伤的美舰“马拉卡西”号。

  3日俄战争(1904年2月 8日至1905年9月5日

  日本和沙皇俄国为争夺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权益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1900年,沙俄出兵侵占中国东北。《辛丑条约》签订后,沙俄仍拒不撤兵,此间,日本曾想通过谈判瓜分日俄在中朝的权益,沙俄自恃武力置之不理。

  1904年2月8日,日本海军上将东乡平八郎率日舰突袭锚泊于旅顺和朝鲜仁川的沙俄舰队,击沉沙俄战列舰“柴萨勒维奇”号、“莱维然”号和巡洋舰“帕拉达”号、“瓦良加”号,俄舰被迫撤出仁川港。1904年3月,马卡洛夫海军中将接任沙俄太平洋分舰队司令,日俄双方为攻守旅顺大规模布雷。4月12日,俄军战列舰“彼得罗夫诺夫斯克”号和“鲍别达”号触雷沉没,马卡洛夫战死。5月15日,日战列舰“矢岛”号、“泊濑”号在俄方雷区沉没。6月23日,俄舰队在维蒂盖夫上将指挥下企图突围未成,至月底,日海军炮火已逼近港口。8月10日,俄舰再次突围,日俄海军在黄海爆发激战。午后12时,日舰炮火击中俄旗舰,俄舰队司令及舰桥官兵全部毙命,俄舰阵形混乱,大败而逃。此役后,日军完全控制了黄海。同年9月,沙俄陆军败退。

  1904年12月6日,日海军陆战队在付出极大伤亡后,占领旅顺港外202高地,发炮轰击港内俄舰,击沉击伤多艘俄舰,俄海军几乎全军覆灭。1905年1月,日军攻陷旅顺,大肆屠杀无辜中国群众,腐朽的清政府竟无耻宣称:“局外中立”,听任中国人民遭受杀戮和凌辱。

  1905年初,日军在满洲发动进攻,奉天(今沈阳)一役,沙俄军队不敌日军攻势,败退70英里,次年5月,为增沙俄驻东北海陆军,由海军中将罗兹斯特文斯基率领沙俄波罗地海舰队绕行印度洋驶往远东。沙俄舰队在对马海峡遭到日本海军伏击,日本海军以逸代劳,利用浓雾掩护,以猛烈炮火拦截俄先导舰,继而围住俄舰队主力,迫使俄舰转舵东南。此后,日舰依其所处上风的有利阵势,先后击沉俄舰“奥霞毕亚”号,“苏沃洛夫”号、“亚历山大三世皇帝”号、“博罗季诺”号、“纳西莫夫”号、“纳瓦林”号等战舰。

  5月28日,接替罗兹斯特文斯基(受重伤)的列博高托夫上将见大势已去升白旗投降。对马海峡一役,俄方损失8艘战列舰(6艘沉没、2艘被俘),3艘海岸装甲舰(1艘沉没、2艘被俘),8艘巡洋舰(5艘沉没、3艘被俘),7艘驱逐舰(5艘沉没、2艘被俘),人员死亡5000人,被俘 6000人。日军损失极其轻微(3艘鱼雷艇被击沉,2艘巡洋舰受重伤,死伤官兵600余名),两天两夜的对马海战以沙俄舰队全军覆没告终。7月,库页岛俄国守军向日军投降。

  经美国总统T·罗斯福调停,1905年9月5日,日俄双方在英国朴茨茅斯签订《朴茨茅斯条约》,该条约把俄国原对旅顺、大连的租借权及南满铁路及库页岛南部转给日本,承认日本在朝鲜的“特殊权益”,日本由此跻身帝国主义列强之列。

  

  日第三集团军(司令乃木希典上将)在大连湾登陆,向驻旅顺俄军阵地发起攻击。

  

  1904年4月10日,沙俄战列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在旅顺近港水域被日军水雷炸沉,海军上将马卡洛夫以下632名

  官兵死亡。

  

  日本明治天皇。

  

  日本海军为庆祝对马海战全歼沙俄舰队在横滨街头游行。

  

  奉天(今辽宁)前线的沙俄炮队。

  

  日俄战争期间的旅顺港。

  

  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上将。

  

  唯一从旅顺港逃脱的沙俄新式战列舰“博罗季诺”号(装有4门12寸主炮)。

  

  停泊在旅顺港内的英制日本战列舰“三笠”号(当时日本所有战列舰均购自英国)。

  

  1904年9月末,俄军与日军在沙河展开激烈攻防战,俄军兵力为 21万余人,拥有火炮 758门。日军投入兵力 12万人,

  火炮 488门。此役俄军败北,伤亡 4万余人,日军伤亡 2万余人。

  4第一次世界大战陆地战场(东线)(1914年7月至1917年11月

  1914年6月28日,煸动战争的奥匈帝国皇太子弗朗茨o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视察军事演习时,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斯刺死。受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籍此挑起战争,企图吞并塞尔维亚,此役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7月28日,奥匈与塞尔维亚断交并宣战。沙俄为支持塞尔维亚,宣布在俄全境实行总动员,引起德国抗议。8月1日,德国以沙俄拒绝停止总动员为借口向沙俄宣战,并侵入中立国比利时。4日,英国以德国侵犯比利时中立为理由对德宣战。6日,奥匈向沙俄宣战。德奥总的战略意图是:利用自己备战较早、动员充分的优势,按德已故总参谋长史里芬的预定计划,乘俄军尚未充分动员,集中兵力从法比边境进攻法国,在4至6周内击败法国,迫使法国投降。然后,向东攻打沙俄,预计在半年内结束战争。战争开始后,德国出动70多个师,猛攻法国,迅速逼近巴黎。

  当德军集中主要兵力,在西线进攻法军时,东线俄军以17个步兵师、8个骑兵师、1100门火炮、54架飞机组成西北方面军,从德军背后发起进攻。8月下旬,俄军攻入东普鲁士,向马朱尔湖地区德军逼进。俄军在德国心脏地区的攻势,迫使德军从德法前线调兵回援,德国援军在科穆辛森林地域围歼数万名俄军后稳住了战局。9月11日,俄国第一集团军再次被击败,战斗转入俄国境内,俄军伤亡、被俘达25万余人。俄军虽遭失败,但却牵制了德军大量兵力。在巴尔干战线方面,南路俄军在加里西亚和布柯维纳多次打败奥匈军队,但由于德国支援,到12月中旬,战斗进入胶着状态,德军“速决战”计划宣告破产。

  1915年,德军鉴于马恩河战役失败,遂改变战略计划,将主力调往东线,企图迅速击败俄军,迫使俄国单独媾和,解除东方威胁,腾出力量再与英法交战,东线遂成为主要战场。1915年5月,德奥乘西线战役间隙,集中18个师和2000余门大炮,兵分两路向俄军发动大规模进攻,企图以迎向突击将败退的俄军压制在“波兰口袋”内歼灭,然后,腾出东线的100个师转用于德法战线。在德军优势火力及兵力攻击下,遭果尔利策、里加棗沙夫利战役和12月反攻一系列失败的俄军,先后退出了加里西亚、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兵力装备遭受巨大损失,被俘士兵达32万人。德军虽然取得一些胜利,但兵员装备消耗极大,未能实现消灭俄军主力,迫其投降的目的。

  1915年5月,意大利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意军素质较差,在与奥军初期交战中就损失近30万人及大量装备。但意军参战拖住了奥匈40个师的兵力,减轻了法、俄压力。1915年9月,保加利亚加入德奥联盟,投入30万兵力配合德奥联军进攻塞尔维亚,很快占领塞全境,塞政府及军队退至希腊科孚岛。

  1916年春,俄军应法方要求,调集3个方面军200万人向德奥发动进攻。在激烈交战中,双方各损失100万兵力,俄军乘胜占领加里西亚东部地区,再度抵达喀尔巴阡山麓。俄军在西南战线的胜利推动了罗马尼亚参战,罗于8月向同盟国宣战。德奥军队逐决定进攻罗马尼亚以获取石油和粮食资源。在德奥军队联合进攻下,罗首都布加勒斯特失陷,大部分国土被德奥军队占领。

  俄国在东线的连年战争,使国内工厂倒闭。失业骤增,军火供应极端困难,士兵厌战情绪高涨。1916年冬天,饥饿和战争使沙俄国内各种矛盾空前激烈,莫斯科罢工人数增至100万人以上,引起“二月锩北ⅲ郴誓峁爬劳宋弧H《亩砉偈闭谟⒎ㄋ擞料氯苑钚姓秸撸俅蜗虬滦倬臃⑵鸾ィ芸毂坏隆铝靼堋J烦拼艘畚翱寺姿够跋铡薄4耸保戮焉钊攵砉焱粒说酶窭帐艿酵病?/span>

  1917年10月25日,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次日,苏维埃政权颁市“和平法令”,谴责正在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是“反人类的滔天罪行”,决定单独同德国进行和平谈判。1918年3月,双方签订《布列斯特一立托夫斯克和约》,苏维埃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东线战争随之结束。

  

  戈尔利采战役(1915年5月-6月)中,配属德军的奥匈炮兵炮击俄军第三集团军阵地。

  

  1941年8月中旬,奥匈第一集团军与沙俄第四集团军在克拉希尼克地区遭遇。图为奥匈军向退守卢布林以西的沙俄军

  阵地进攻。

  

  1915年2月,德军投入主力于俄国战场,沙俄军队在奥古斯托夫战役中惨败,被迫撤退。

  

  攻击加利西亚的俄第二集团军被德军围歼,俄方损失10余万人和500门大炮。图为被德军包围在一村庄内的沙俄步

  兵。

  

  德奥联军开进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

  

  刺杀奥匈皇太子的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普被逮捕。

  

  刺杀奥匈皇太子的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普被逮捕。

  5第一次世界大战陆地战场(西线)(1914年8月至1918年10月)

   

  1914年8月2日,德军为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卢森堡铁路,入侵中立国卢森堡。8月3日,德军未经宣战,越过德比边境,进攻比利时。德军企图攻占列日炮台,遭比利时守军顽强抵抗。至8月9日,德军在付出伤亡3万人代价后,侵占比利时全境,并在边境交战中将法军派往比利时的掩护部队驱回法境。8月21日,德军兵分五路向法国北部进犯,法军防线被突破,被迫撤退。9月3日,德军逼近巴黎,法国政府撤往波尔多。5日至12日,德军主力(5个集团军)和英法联军(6个集团军),在巴黎近郊玛恩河棗凡尔登一线长约180公里的宽大正面,投入200万军队、6600门大炮进行大规模会战,激烈的战斗持续近一周时间。德军在损失21万人后,未能实现占领巴黎的目的。法军伤亡14万人,亦无力将德军逐出法国,德军在安纳河一线转入固守,双方进入阵地战阶段。接着,双方为争夺法国北部海岸进行了一系列运动战,英法军伤亡惨重。德军虽占领法国东北部大片领土,但未能切断英法交通线。在随后进行的佛兰德交战中,双方均未能达到战役目的,在长达700公里的宽大正面筑垒阵地呈僵持对峙势态。

  1915年春,英法利用德军将主力用于攻击东线俄军,在西线取守势的有利形势,发动香巴尼和阿杜瓦攻势。但由于战术陈旧,火力单薄,多次进攻都被德军粉碎,伤亡惨重。德军于4月发起反击,双方在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毒气,造成巨大人员伤亡。整个1915年西线战场,英法军死伤约百万人,德军死伤61万人。

  1916年,德军再次把主要力量移向西线,与法国展开凡尔登大会战。2月,德军调集27万兵力猛攻法国北部要塞凡尔登,企图一举消灭法军,法国形势危急。法国政府动员全国力量支援凡尔登前线,激战持续7个多月,德军伤亡30余万人,未能攻陷凡尔登。英、法为牵制德军,于7月初向索姆河一线德军阵地发动反攻。此役较之凡尔登战役更为惨烈。德军依托坚固既设阵地,顽强固守,并不断发起反击,英法联军首次使用坦克等新式武器,但战至11月,双方伤亡约120万人,英法联军推进缓慢,未取得重大进展,西线再度转为胶着状阵地战,但战略主动权开始转向协约国。

  1917年4月,西线法军发动春季攻势,在兰斯和苏瓦松之间与德军展开会战,战役历时一个月,法军伤亡10万人一无所获,军事失败引起法国士兵骚动。此后,直到1917年冬季,协约国在西线的战斗主要由英军承担。下半年,英军在美国装备支持下,多次发动进攻,损失100多万人仍无法扭转战局。

  1918年,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德国立即集中兵力于西线,企图在美国军队赴欧参战之前,于1918年夏季打败英法,结束战争。1918年3?/FONT>7月,德军连续在西线发动5次进攻。第一次进攻持续半个月,目标是攻占亚眠,截断英法军队联系,把英军赶到海边,把法军逼向巴黎。但德军在突破对方两条防线后,被英法援军挡住,战役企图破产。4月份,德军沿马恩河进攻,尽管推进了15?/FONT>20公里,但损失兵力14万。这时美军已抵达欧洲,增强了协约国力量。5月底,德军发动第三次进攻,突破法军防线,占领苏瓦松,推至玛恩河,距巴黎仅37公里,但仍未能歼灭英法联军主力,德方损失13万人。德军第四次攻势从6月9日至13日持续5天,战役企图是将德军在亚眠和马恩河两个突出地段防线连接起来以缩短战线,集中兵力威胁巴黎,但仍未成功。7月15日,德军发动的最后一次进攻在英法联合反击下失败,德军15个师被歼,力量消耗殆尽,被迫撤至兴登堡防线,从此一蹶不振。

  1918年8月至9月,仅一月时间,德军即损失15万人、大炮2000余门、机枪13000余挺。军事失败使德国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空前尖锐。9月,兴登堡在德议会提出要“结束战争”。但德军最高统帅部却企图用残余海军舰只与占绝对优势的英国海军决战。被激怒的德国水兵在基尔港起义,起义迅速蔓延到整个海军和全国。11月9日,柏林爆发革命,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逃往荷兰。11日,德军在交出3000门迫击炮、30000挺机枪、5000门火炮、5000台机车、2000架飞机、10000辆卡车、24艘战列巡洋舰、30艘驱逐舰后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4年8月4日。德军入侵比利时。

  

  索姆河会战中,英军将32辆I型坦克投入战斗,用于引导、支援步兵突破防线,此役为坦克首次用于实战。

  

  德国男爵里希特霍芬率领德国空军“红色中队”多次在空战中击败协约国空军。图为该队“容克”式战斗机群。

  

  由于机枪等速射武器出现,传统的密集冲锋阵形使兵员伤亡骤增。图为英军一士兵在安纳河战役冲锋时被击中的一

  瞬。

  

  停战协议签订后,大批德国战俘被遣返回国。

  

  潘兴率美国远征军抵达欧洲,加入协约国战线。

  

  德国战败前夕,德皇威廉二世逃往荷兰。

  

  1916年7月,法军在关系到凡尔登战线安危的苏维耶附近地区,不顾德军使用窒息性毒气,以反冲击抗击德军。图为

  法军冲出战壕。

  

  为抵御德军毒气战,美军在战壕防守战中广泛使用防毒

  6第一次世界大战陆地战场(西线)(1914年8月至1918年10月)

   

  1914年8月2日,德军为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卢森堡铁路,入侵中立国卢森堡。8月3日,德军未经宣战,越过德比边境,进攻比利时。德军企图攻占列日炮台,遭比利时守军顽强抵抗。至8月9日,德军在付出伤亡3万人代价后,侵占比利时全境,并在边境交战中将法军派往比利时的掩护部队驱回法境。8月21日,德军兵分五路向法国北部进犯,法军防线被突破,被迫撤退。9月3日,德军逼近巴黎,法国政府撤往波尔多。5日至12日,德军主力(5个集团军)和英法联军(6个集团军),在巴黎近郊玛恩河棗凡尔登一线长约180公里的宽大正面,投入200万军队、6600门大炮进行大规模会战,激烈的战斗持续近一周时间。德军在损失21万人后,未能实现占领巴黎的目的。法军伤亡14万人,亦无力将德军逐出法国,德军在安纳河一线转入固守,双方进入阵地战阶段。接着,双方为争夺法国北部海岸进行了一系列运动战,英法军伤亡惨重。德军虽占领法国东北部大片领土,但未能切断英法交通线。在随后进行的佛兰德交战中,双方均未能达到战役目的,在长达700公里的宽大正面筑垒阵地呈僵持对峙势态。

  1915年春,英法利用德军将主力用于攻击东线俄军,在西线取守势的有利形势,发动香巴尼和阿杜瓦攻势。但由于战术陈旧,火力单薄,多次进攻都被德军粉碎,伤亡惨重。德军于4月发起反击,双方在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毒气,造成巨大人员伤亡。整个1915年西线战场,英法军死伤约百万人,德军死伤61万人。

  1916年,德军再次把主要力量移向西线,与法国展开凡尔登大会战。2月,德军调集27万兵力猛攻法国北部要塞凡尔登,企图一举消灭法军,法国形势危急。法国政府动员全国力量支援凡尔登前线,激战持续7个多月,德军伤亡30余万人,未能攻陷凡尔登。英、法为牵制德军,于7月初向索姆河一线德军阵地发动反攻。此役较之凡尔登战役更为惨烈。德军依托坚固既设阵地,顽强固守,并不断发起反击,英法联军首次使用坦克等新式武器,但战至11月,双方伤亡约120万人,英法联军推进缓慢,未取得重大进展,西线再度转为胶着状阵地战,但战略主动权开始转向协约国。

  1917年4月,西线法军发动春季攻势,在兰斯和苏瓦松之间与德军展开会战,战役历时一个月,法军伤亡10万人一无所获,军事失败引起法国士兵骚动。此后,直到1917年冬季,协约国在西线的战斗主要由英军承担。下半年,英军在美国装备支持下,多次发动进攻,损失100多万人仍无法扭转战局。

  1918年,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德国立即集中兵力于西线,企图在美国军队赴欧参战之前,于1918年夏季打败英法,结束战争。1918年3?/FONT>7月,德军连续在西线发动5次进攻。第一次进攻持续半个月,目标是攻占亚眠,截断英法军队联系,把英军赶到海边,把法军逼向巴黎。但德军在突破对方两条防线后,被英法援军挡住,战役企图破产。4月份,德军沿马恩河进攻,尽管推进了15?/FONT>20公里,但损失兵力14万。这时美军已抵达欧洲,增强了协约国力量。5月底,德军发动第三次进攻,突破法军防线,占领苏瓦松,推至玛恩河,距巴黎仅37公里,但仍未能歼灭英法联军主力,德方损失13万人。德军第四次攻势从6月9日至13日持续5天,战役企图是将德军在亚眠和马恩河两个突出地段防线连接起来以缩短战线,集中兵力威胁巴黎,但仍未成功。7月15日,德军发动的最后一次进攻在英法联合反击下失败,德军15个师被歼,力量消耗殆尽,被迫撤至兴登堡防线,从此一蹶不振。

  1918年8月至9月,仅一月时间,德军即损失15万人、大炮2000余门、机枪13000余挺。军事失败使德国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空前尖锐。9月,兴登堡在德议会提出要“结束战争”。但德军最高统帅部却企图用残余海军舰只与占绝对优势的英国海军决战。被激怒的德国水兵在基尔港起义,起义迅速蔓延到整个海军和全国。11月9日,柏林爆发革命,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逃往荷兰。11日,德军在交出3000门迫击炮、30000挺机枪、5000门火炮、5000台机车、2000架飞机、10000辆卡车、24艘战列巡洋舰、30艘驱逐舰后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4年8月4日。德军入侵比利时。

  

  索姆河会战中,英军将32辆I型坦克投入战斗,用于引导、支援步兵突破防线,此役为坦克首次用于实战。

  

  德国男爵里希特霍芬率领德国空军“红色中队”多次在空战中击败协约国空军。图为该队“容克”式战斗机群。

  

  由于机枪等速射武器出现,传统的密集冲锋阵形使兵员伤亡骤增。图为英军一士兵在安纳河战役冲锋时被击中的一

  瞬。

  

  停战协议签订后,大批德国战俘被遣返回国。

  

  潘兴率美国远征军抵达欧洲,加入协约国战线。

  

  德国战败前夕,德皇威廉二世逃往荷兰。

  

  1916年7月,法军在关系到凡尔登战线安危的苏维耶附近地区,不顾德军使用窒息性毒气,以反冲击抗击德军。图为

  法军冲出战壕。

  

  为抵御德军毒气战,美军在战壕防守战中广泛使用防毒

  7日德兰海战(1916年5月30日至6月1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德两国海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斯卡格拉克海峡附近海域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海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对德国实行海上封锁,使德国经济陷入困境。为打破封锁,德国海军决心同英国海军决战。英国海军从截获的无线电报中得知德海军即将出海,乃先于对方派出舰队前往迎击。

  双方参战兵力:英舰151艘(战列舰28、战列巡洋舰9、巡洋舰33、水上飞机母舰1、驱逐舰79、布雷舰1);德舰110艘(战列舰22、战列巡洋舰5、巡洋舰11、驱逐舰72)。

  1916年5月30日22时许,英前卫舰队(战列巡洋舰6)自罗赛斯出航东驶,德前卫舰队(战列巡洋舰5)于5月31日2时由亚德出航北驶。5月31日下午,双方前卫舰队在斯卡格拉克海峡附近海域遭遇,英舰转舵自西北向东南驶去,德前卫舰队判断对方有断其归路的企图,乃转向回驶。15时20分,双方呈同向异舷机动势态,德舰先行发炮攻击。战至一小时后,英舰“不倦”号和“玛丽王后”号先后被击沉,德舰“狮”号、“虎”号亦中弹受伤。此时,英海军4艘战列舰赶来支援,德国大洋舰队司令R·舍尔也率主力舰队赶到。英前卫舰队见势不利,遂北撤,企图与己方舰队主力会合后再战,德舰队乘胜追击。

  下午5时许,德英主力舰队相遇,在德舰队先导舰轰击下,英装甲巡洋舰“武士”号在德舰炮火下爆炸沉没。德舰“威斯巴登”被英舰炮火击中下沉。6时半以后,英主力舰队强大炮火袭来,德舰队前锋舰只几乎全部被击中失去攻击力,但德战列舰“吕措夫”号和战列巡洋舰“德芬格尔”也以准确火力将英巡洋舰“常胜”号炸成两截,该舰随即沉没,1026名官兵全部丧生。

  一小时后,英舰以强大火力在交战中渐占优势,德舰队见众寡悬殊,势难取胜,遂在夜幕掩护下,释放烟雾撤退。在撤退中,德战列舰“黑森”号(17000吨)将德轻巡洋舰“埃尔平”号(4000吨)撞沉。英装甲巡洋舰“黑王子”号被德战列舰击沉。德老式战列舰“波墨恩”号被英驱逐舰鱼雷击沉。此时双方主力舰队均已退出战斗,由小型军舰互相进行鱼雷攻击。6月1日凌晨,德舰队终于突破英舰队拦截,驶返威廉港,英舰队追之未及。海战历

  时12小时结束。

  日德兰海战是英德争夺海上霸权的一次较量,也是历史上交战双方使用战列舰编队进行的最后一次海战。双方参战官兵在10万人以上。英国损失舰船14艘,阵亡官兵6097人;德国损失舰船11艘,阵亡官兵2545人。就战役胜负得失而言,德国海军略占上风。但就战略意义而言,英国仍保持了对德国的海上优势,德国企图打破英国海上封锁的目的未能实现。

  

  德旧式战列舰“波墨恩”号在夜战中被英国驱逐舰鱼雷击沉。

  

  英皇家海军第一战列巡洋舰编队驶往战区。图中近处战舰为战列舰“狮”号。

  

  德国公海舰队“无畏”级战列舰用全部弦炮轰击15000码外的英国舰队,英舰“玛丽王后”号、“不屈”号先后被击

  沉。

  

  1德国装甲巡洋舰“吕措夫”号被英舰击成重伤后,该舰水兵乘救生舟转移至另一德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满载排水量3000-4000吨的巡洋舰,其动力装置也由内燃机代替了蒸气机,航速增至30节,

  续航力增大,装有127-152毫米主炮2?/FONT>4门,能有效压制敌方驱逐舰。图为英巡洋舰“勇士”号。

  

  最先发现德国舰队的英国巡洋舰“卡罗林”号。照片中可见该舰主炮塔及前舷驾驶舱处堆有防弹遮蔽物。

  8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11月6日至1918年3月)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俄国革命的成熟。沙俄政府参加对德奥同盟的战争,本想借机扩大领土和势力范围,但却事与愿违,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性战争。至1917年3月,俄国已有1400万青壮年被强征入伍,200万匹马被征作军用。农业在失去47%男劳动力后,粮食减产35%以上。战争导致俄国生产萎缩、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粮食奇缺、物价飞涨。为继续战争,沙皇政府向英、法、美三国借款77.69亿卢布。连年战争使俄国人民愤怒到了极点,士兵厌战,农民抗租,工人抗议活动高涨,沙皇统治摇摇欲坠。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发动二月起义,推翻了沙皇政府。 二月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布尔什维克党原有可能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但由于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和骨干大都因被捕入狱或流亡国外,加之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够成熟和缺乏组织性,革命胜利果实被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篡夺,组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因布尔什维克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仍掌握了彼得格勒工农代表苏维埃,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复杂局面。

  俄国临时政府在英、法帝国主义策动、支持下,表示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和广大工农群众和革命士兵则决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没收地主土地,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列宁的思想得到了群众广泛支持,布尔什维克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大大增强。 临时政府对革命力量增长十分害怕,1917年7月17日以后,临时政府实行恐怖政策,宣布彼得格勒戒严,下令通缉列宁,布尔什维克党被迫转入地下状态。1917年8月8日,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勒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会议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在此之后,布尔什维克党积极进行起义的宣传组织工作,到十月革命前,布尔什维克党已拥有党员35万人,掌握了大批武装力量。彼得格勒4万工人赤卫队和其它城市20万武装工人也做好了起义准备。彼得格勒卫戍部队15万人、波罗地海舰队8万水兵、700艘战舰及辅助船只都转到布尔什维克党棻摺?/P>

  11月6日凌晨,根据事态发展,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立即发动武装起义。赤卫队和革命士兵首先赶走了占据《工人之路》编辑部的反动士官生,控制涅瓦河桥梁,占领了电报局、电讯社和火车站,封锁了士官生学校,切断反动军队进入彼得格勒的通道,革命指挥部斯莫尔尼宫受到1500名革命士兵和赤卫队的严密保护。当晚,列宁来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接着,革命武装又占领了国家银行、邮政总局和火车站。11月7日凌晨,列宁在《告俄国公民书》中宣布:临时政府已被推翻。

  11月7日下午6时,革命队伍逼近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炮轰击冬宫。11月8日,冬宫被克,武装工人和士兵逮捕了临时政府成员。列宁在攻击冬宫开始后不久召开的第二次全俄工农兵苏维埃会议上宣布:一切政权转归苏维埃!

  被推翻的临时政府不甘心失败。逃亡的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勾结原沙皇第三骑兵军军长克拉斯诺夫,企图反攻彼得格勒,隐藏在彼得格勒市内的士官生也趁机发动叛乱,企图颠覆革命政权,布尔什维克党沉着应战,迅速调集水兵和工人武装镇压叛乱,击溃叛军并活捉了克拉斯诺夫。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消息传遍俄国后,前线俄军纷纷成立士兵委员会支持苏维埃政权。随后,俄国各地革命群众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纷纷举行起义。至1918年3月,全俄各地城乡都建立了革命政权。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俄国取得了胜利。

  

  列宁在斯莫尔尼宫主持召开的第二次全俄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上。

  

  “革命堡垒”普梯洛夫工厂赤卫队出发平息克拉斯诺夫(原沙俄第三骑兵军军长)白军和士官生叛乱。

  

  革命士兵攻打彼得格勒中央电报局。

  

  沙皇尼古拉二世被监押在皇家花园中。

  

  工人赤卫队对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发动攻击。

  

  1918年2月18日,德军以50个师的兵力进攻俄国,一周内即侵占了相当于法、德、意三国面积总和的大片俄国领土。

  为挽救新生的革命政权,列宁指示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该条约后随德国战败被废除)。图为德军占领明

  斯克。

  

  7月事件后,社会革命党人克伦茨基取代李沃夫出任俄国临时政府总理,鼓吹继续参加帝国主义战争。

  9苏俄国内战争和抗击外国武装干涉(1918年5月至1922年10月)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帝国主义为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策划、组织俄国境内反革命武装,对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俄国进行了五次大规模武装进攻。

  1919年3月初,盘踞西伯利亚的原沙俄海军上将高尔察克,调集40万白卫军,在长达2000公里的东方战线向苏俄红军发动进攻,白军很快越过乌拉尔,占领乌法,逼近喀山,侵入伏尔加河流域。为配合高尔察克,南方的邓尼金和波罗地海沿岸的尤登尼奇白卫军也开始向红军进攻。与此同时,英国舰队入侵波罗地海,英法联合舰队进入黑海,法国海军陆战队在敖德萨登陆,英国干涉军占领巴库。

  在这危急时刻,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发出“一切为了东线”和“必须全力粉碎高尔察克”的号召,得到人民积极响应,大批党团员带头奔赴前线。4月底,伏龙芝率领红军在东方战线转入反攻,夏伯阳率领红军第25师冲锋陷阵。6月初,红军解放乌法,8月,解放乌拉尔,击败捷克叛军。11月14日,攻占高尔察克老巢鄂木斯克,高尔察克率残部东逃,年底在伊尔库茨克被活捉(次年2月被处决)。

  正当东线战事激烈时,盘踞高加索的邓尼金白军开始北犯,为支持邓尼金,美国向其提供了10万人的武器装备,英国向邓尼金部派遣200名军事顾问。1919年6月底,邓尼金进占察里津。7月3日,邓尼金下达进攻莫斯科的命令,邓部兵分三路向北进犯。这时,列宁又发出“大家都去同邓尼金作斗争”的号召,在很短时间内,13万人报名参加红军,奔赴前线御敌。10月中旬,邓尼金军队占领了顿巴斯地区和包括基辅在内的乌克兰广大地区并逼近图拉,距莫斯科只有200公里,形势十分危急。斯大林奉命到南方战线加强领导,红军主力也由敌人后方调至奥寥尔、沃罗涅日前线,准备发动反攻。反攻中,布琼尼指挥第一骑

  兵集团军冲锋陷阵,锐不可挡。红军在南线连战连捷,收复大片失地。1920年2月初,红军已将邓尼金白军主力全部歼灭,邓尼金逃往国外,残部在弗兰格尔率领下,溃逃克里木半岛,帝国主义组织的第二次武装进攻被粉碎。

  在高尔察克和邓尼金发动进攻时,尤登尼奇白军也于1919年5月中旬,向彼得格勒发动进攻。在英国舰队支援下,5月12日夜,白军突破纳尔瓦防线,逼近彼得格勒。为制止尤登尼奇进攻,俄共(布)中央迅速调集兵力,先平息内部叛乱,接着于6月下旬转入反攻。波罗地海舰队击退试图攻占喀琅施塔得的英国舰队。同年11月,尤登尼奇白军被彻底击溃,退往爱沙尼亚。

  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帝国主义把颠覆苏维埃俄国的希望,放在了以华苏斯基为首的波兰地主政府身上,帮助它武装了74万人的军队,组织发动了第四次大规模武装干涉。1920年4月,波兰军队入侵乌克兰,5月初,攻克基辅。6月,龟缩在克里木半岛的弗兰格尔残部回窜乌克兰南部。图哈切夫斯基率领西方战线红军反击波兰入侵军,解放了白俄罗斯。7月底,图部红军逼近华沙。叶戈罗夫率领西南战线红军解放乌克兰,攻至利沃夫。此时,英国外交大臣寇松照会苏俄政府,要求俄方停止进攻举行和谈。8月,波军在协约国支持下发起反攻,红军受挫被迫后撤。10月,双方签订停战协议。

  南方战线,由伏龙芝指挥的红军对弗兰格尔军队发动反击。10月底,红军在克里木半岛别列科普地峡北部围歼白军10万人。11月,红军突破白军防线,攻占刻赤,控制整个克里木半岛,帝国主义第五次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到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1922年10月,占据远东部分地区的日本干涉军也被驱逐出苏俄国土。

  

  

  

  瓦·伊·伏罗希洛夫(察里津保卫战

  主要指挥者)。

  全俄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著名

  革命理论家托洛茨基。

  杰出的红军指挥员、红军第25师师长恰巴耶夫

  (即夏伯阳),后在战斗中牺牲。

  

  苏俄国内战争期间,约有5万中国人参加红军,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而战。图为即将开赴前线的苏俄红军中国支队。

  

  为抗击邓尼金白军进攻莫斯科,红军向南部战线增派援军。

  

  尤登尼奇部白卫军枪杀红军战俘。

  

  粉碎帝国主义干涉后,苏联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为恢复国民经济忘我劳动。

  

  红军第一骑兵集团军(布琼尼任司令官)在乌克兰前线。

  

  1919年春,日本干涉军在海参威(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陆。

  

  

  弗兰格尔,沙俄男爵,多次率白军与红军作战,失败后流亡国外。

  原沙俄海军上将、白卫军首脑高尔察克(1919年在库尔茨克被红军抓获处决)。

  10埃塞俄比亚抗意(大利)卫国战争(1935年9月至1941年5月)

  埃塞俄比亚人民抗击意大利法西斯侵略的战争。30年代初期,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为独霸地中海,重新瓜分英、法在东非的殖民地,摆脱国内经济危机,加紧准备侵埃战争。

  1935年9月,意军统帅部在意属厄里特里亚和索马里集中30余万兵力,由意军东北非总司令E·德博诺将军(同年11月16日由P·巴格多利奥元帅接任)指挥,分北、中、南三路,向埃塞俄比亚腹地实施向心进攻,企图一举击败埃军。

  战前,埃军由皇家近卫军(l万人)和各省、部落民团组成,总数约40余万。埃军装备落后,训练很差,但士气高昂,最高统帅为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埃军统帅部的抗战计划是:一旦意军进攻,埃军即从边境后撤30公里,扼守险要,实施山区机动防御作战。10月3日,意大利不宣而战,意军装甲部队在空军配合下,大举入侵埃境。埃全国军民响应国王“坚决抗战,至死不屈”的号召,奋起抗战。战争初期,埃军主要以阵地防御战抗击意军。战争头5个月,埃军曾在阿杜瓦、戈拉海和坦皮恩等战役中重创意军。在争夺激烈的坦皮恩战役中,面对法西斯王牌部队黑衫军,埃军英勇抵抗,缴获意军大批坦克和大炮,意军久攻不克,死伤惨重。但在意军坦克猛烈进攻和飞机狂轰滥炸下,缺乏****和训练的埃军亦无力反攻,战局呈僵持局面。

  1936年3月,意军调整部署后再次发动攻势,并公然违反国际法,在战斗中使用窒息性毒气。面对优势之敌,埃军指挥失误接连失利,主力基本被击溃。3月底,埃塞俄比亚皇帝亲临前线指挥马伊乔战役,试图反击向首都进犯的意军,受挫后流亡国外。埃军残部分散转入山区坚持游击战争。3月5日,埃首都亚得斯亚贝巴陷落。9日,默索里尼宣布将埃塞俄比亚领土并入意大利。

  意军占领埃全境后,驻兵25万,残酷镇压埃塞俄比亚人民反抗斗争。1937年2月,仅在埃首都一地,意军在三天内即杀害9000余名埃爱国青年。埃塞俄比亚人民不畏强暴,在西部和南部各省组织游击队,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游击队频繁袭击意军驻地、炸仓库、破坏交通线,多次粉碎意军“围剿”,使法西斯化的“殖民开展计划”遭到破产。1940年底,埃游击队已控制全国4/5以上的地区,形成近30万人的部队。1941年1月,海尔·塞拉西皇帝率2000名游击战士从苏丹返回埃塞俄比亚。在英军配合下,埃军4月6日解放首都。5月18日,意大利驻埃总督宣布投降,埃塞俄比亚军民取得光复祖国的最后胜利。

  在整个战争期间,埃方共死亡70余万人,其中29万余人死于化学毒剂,30万人饿死,3.5万人死于意军集中营。意方伤亡14万人,付出120亿里拉巨额军费。埃塞俄比亚人民不畏强敌、英勇战斗的精神给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以巨大鼓舞,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 

  

  坦皮恩前线埃军纵深炮火对意军装甲部队进行拦阻射击。

  

  埃塞俄比亚皇家骑兵开赴战场抵御。

  

  意军在德军飞机掩护下,猛攻埃北部重镇阿杜瓦。

  

  意军在亚得斯亚贝巴废墟中搜索前进。

  

  1922年10月,意大利发生法西斯政变,墨索里尼上台出任首相。

  

  意军装甲部队突破埃军国境防线后向埃境纵深高速推进。

  

  1941年初,英军从东北非发动反攻,埃军抗意斗争空前活跃。意军腹背受敌,反战厌战情绪高涨,大批士兵倒戈投

  降。

  

  7月事件后,社会革命党人克伦茨基取代李沃夫出任俄国临时政府总理,鼓吹继续参加帝国主义战争。

  

  侵埃意军总司令巴格多里奥元帅。

  11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17日至1938年4月)

  西班牙内战是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地主资产阶级武装叛乱,保卫共和国,抗击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的革命战争。

  1931年4月,西班牙发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阿索里十三世君主王朝,建立共和国。1936年2月,西班牙******、左翼共和党、社会党和劳动者总同盟等民主力量组成人民阵线联合政府,实行一系列民主改革措施,新政府引起西班牙资产阶级和大地主阶层强烈不满。7月17日,西班牙驻摩洛哥殖民将领F·佛朗哥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公开发动武装叛乱,叛乱迅即蔓延到西班牙本上,原国王军队中的大部分陆、空军军官都支持叛乱。西班牙人民在人民阵线政府领导下,奋起保卫共和国,迅速平定叛乱,将叛军压缩在边境地区。

  为控制西班牙,打击英国在地中海地区的势力,从侧后包围法国,德、意法西斯决定武力插手西班牙内战,调动陆、空军对西班牙进行武装干涉,派遣海军封锁西班牙海岸。同年9月,得到德、意支持的西班牙叛军开始对马德里发动进攻。为保卫西班牙人民政权,世界上54个国家的******人和进步人士组成“国际纵队”支援西班牙共和军进行马德里保卫战。在马德里保卫战中,全城百分之九十的西共党员走上前线,新组建的30万共和国军人投入战斗。西班牙军民浴血奋斗,顽强抗击,连续三次挫败敌军对马德里的进攻。

  此后,双方进行了毕尔巴鄂战役、特鲁埃尔战役和埃布罗河战役。由于兵力悬殊和指挥不当,共和国军接连失利。1937年12月,叛军在德、意空军掩护下,在加泰罗尼亚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战役。翌年1月,共和国军被迫放弃巴塞罗那。2月11日, 叛军进抵法西边界,共和国陷入严重困境。3月5日,共和国军中央战线司令S·卡萨多闲U笄芭驯洌每送ㄍ淼吕锏牡缆贰?8日,马德里陷落。4月初,叛军占领全部国上,共和国政权被颠覆。

  西班牙内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一次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它为即将到来的世界大战提供了试验场。此次战争表明:自动武器具有强大的威力;大量集中使用空军收到了显著效果;集群坦克在炮兵和航空兵火力支援下实施冲击获得了巨成功。

  

  苏联、中国等54个国家的******人和进步人士响应共产国际号召,组成3.5万人的“国际纵队”奔赴西班牙,抗击佛

  朗哥叛乱和德意武装干涉。在世界进步力量支持下,共和军连续三次取得马德里保卫战胜利。图为依托街垒防守的

  共和军士兵。

  

  西班牙共和政府被德、意法西斯颠覆后,德、意、日战争轴心开始形成。图为日本东京银座商业区为庆祝三国结盟

  悬挂旗帜。

  

  1937年10月,佛朗哥叛军占领整个北方海岸,由特鲁埃尔向东突进,直达地中海,把共和军防线切成两段,约25万

  名政府军士兵退入法国,图为叛军炮轰马德里大学城区。

  

  墨索里尼在德国顾问陪同下检查即将赴西参战的意伞兵装备。

  

  1929年世界性的资本主义危机沉重打击了西班牙经济,财政困难、政治腐败招致人民强烈不满。1931年4月12日,共

  和派在选举中获胜,国王阿索里十三世逃往国外(前排右一)。

  

  佛朗哥发动叛乱后,得到原西班牙军队中大部分陆、空军军官支持。图为叛军正在西班牙北部招募士兵。

  

  共和军一通讯兵在查线时被叛军打死。

  

  西班牙内战期间,德意两国共派出 20万军队协助叛军作战,并以大量军火物资接济叛军。图为在毕尔巴鄂战线的意军顾问。

  12中国抗日战争(本土战场)(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8月15日)

  1931年9月18日,占据东北地区的日本关东军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东北军)发动进攻。由于******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中国驻军不战而退。仅4个月时间,东北全境沦陷。东北人民在中国******领导下,组织抗日武装,东北军部分爱国军人组成“抗日义勇军”,坚持游击战争,不断打击日军。1933年1月,日军开始进攻华北,冯玉祥将军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将日军逐出察境。但由于蒋介石与日军重兵威胁、夹击,同盟军失败。至1935年底,日军控制了河北、热河、察哈尔和绥远省广大地区。1937年7月7日,日军又向驻守北平南郊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遭到******驻军坚决抵抗,从此中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 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中国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形成两个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正面战场上,******军队在抗日救亡运动推动和英、美支持下,在抗战初期积极抵抗日军,进行了一系列规模较大的战役,如忻口战役、淞沪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和广州会战等,给日军以重大杀伤和消耗。台儿庄一战,******第5战区司令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一举歼敌万余,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但是,由于******政府和军队执行片面抗战路线,采取消极防御的作战方针,数百万军队在日军压力下节节败退。至1938年10月,北下、天津、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及江苏、安徽、河南、江西、广州、广东、湖北等省大片国土相继沦于敌手,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生死关头。

  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经长征到达陕北的中国******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1936年12月12日,抗日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以“兵柬”形式扣押蒋介石,逼迫蒋同意联合中共抗战。伺后,中国******领导的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四军,奔赴抗战前线,先后取得了平型关战斗,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等重大胜利,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由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后方屡遭八路军、新四军打击,1939年以后,基本停止了对******正面战场的进攻,将主力转用于敌后解放区战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转移至由中国******领导的敌后根据地,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为解除后顾之忧,日军从1939年底开始对中国******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作战,推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为粉碎日军“扫荡”,八路军以破坏正太铁路为目标,发起“百团大战”。战役自1940年8月开始至12月止,共毙伤日伪军4万余人。日军遭此严重打击后,遂将敌后八路军、新四军作为主要作战对象,集中优势兵力,反复以“清剿”、“扫荡”形式破坏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由于敌强我弱,斗争残酷,八路军、新四军由50万锐减到40余万,大批根据地复沦于日伪军之手。八路军、新四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坚待敌后抗战,牵制了大批日军。

  1941年12月9日,******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2年1月,中、苏、美、英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宣言》,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4年4月至12月,日军发起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先后夺取了平汉路南段、粤汉和湘桂3条铁路干线,******军队接连失利,丢失大片国土。与此同时,日军继续对中国******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八路军执行“敌进我退”方针,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到处打击敌人,不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积小胜

  为大胜,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粉碎了日军“以战养战”的企图。1944年,各敌后抗日武装开始对日军局部反攻,消灭日伪军20余万人,光复大片国土。这些胜利,不仅有力地支援了******军队在正面战场的作战,而且有利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对日军的战略反攻。

  1945年春,八路军、新四军继续对日伪军进行攻势作战,取得重大胜利。抗日根据地发展到19块,总面积95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八路军、新四军发展到91万人(另有民兵200万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扩大,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对日军占领的中心城市、交通线的战略包围。1945年5月,苏、英、美盟军取得彻底战胜德、意法西斯的伟大胜利,日本法西斯陷于孤立无援的困境。在有利的国际形势下,中国******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对日军发起大反攻。在中国军民全面反攻;苏军进入中国东北消灭日本关东军;英、美军队直逼日本本土的联合打击下,日本军事力量迅速瓦解。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国主义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代价。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平民共伤亡1800余万,军队伤亡380万人,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1000多亿美元。日军被中国军队歼灭133万余人(不包括在东北地区前6年伤亡数和在滇缅作战中被中国军队毙伤数)。日本战败后,向中国军队投降的日军共128.

  

  1939年,重庆北碚一防空洞毁于日机空袭,大批市民窒息而死。

  

  敌后新四军频频袭扰日军运输线。图为京广线一日本军列因铁轨被炸受阻,车上日军士兵神情惊恐。

  

  1937年7月,日海军陆战队在天津街头开炮轰击中国守军阵地。

  

  日军将“慰安妇”(随军****)带至战场,为近代世界各国军队所绝无仅有。图为日军在淅江的随营妓院。

  

  蒋介石夫妇与同盟国中国战区总参谋长史迪威将军(美)在峨嵋山官邸。

  

  日军乘白洋淀(河北)湖面结冰,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冬季“扫荡”,游击队以积冰为掩护,阻击日军。

  

  八路军山东军区某部利用青纱帐伏击“扫荡”日军。

  

  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军在城中奸淫掳掠数周,残杀中国军民近四十万人。

  

  抗日军政大学为前线输送大批军政指挥人才,图为该校学员正在上军事课。

  

  1940年8-12月,华北八路军以115个团约40万人兵力发起“百团大战”。图为在该战役中被我军俘虏的部分日军。

  

  平型关战役中,八路115师利用险要山隘设伏,一举消灭日军精锐部队坂垣师团千余人。图为该师将领正在指挥作战

  (左一为师长林彪)。

  

  1945年9月9日,日军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侵华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图为中国军队总参谋长

  何应钦接受投降书。

  13法西斯德国侵略欧洲大陆(1938年3月至1945年6月)

  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又把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捷克地处欧洲心脏,资源丰富,工业发达,久为德国垂涎。1938年4月,希特勒授意居住在捷克境内苏台德地区日耳曼族人“自治”,企图将捷克最重要的工业区苏台德地区归入德国。在捷政府坚决反对和苏联支待下,捷政府果断镇压亲德分子叛乱,将35个装备精良的现役师和40万后备军投入戒备。准备尚不充分的纳粹德国不得不暂时退步,转而对英、法施加外交压力,企图用外交手段吞并捷克。1938年9月29日,德、意、英、法首脑背着捷克政府签订《慕尼黑协定》,向德国出卖苏台德地区。一向把英、法奉若“保护神”的捷克政府,在德国限定时间内,被迫接受了慕尼黑协定。希特勒吞并苏台德后,加紧实施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活动。3月15日,德军占领捷克首都布拉格。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将捷克纳入德国版图。德国占领捷克全境后,掌握了欧洲中心地带,与意大利联成南北一片,极大改善了德国的势态,使德国军事力量显著增强。

  希特勒一直把波兰当作向东扩张“生存空间”的主要障碍。1939年4月3日,希特勒制定了入侵波兰的“白色方案”。为制造入侵波兰借口,一批德国党卫军伪装成波兰军队,“袭击”了位于德波边境的一家德国电台。希特勒借口“自卫”,下达了入侵波兰的作战命令。

  9月1日凌晨,德国出动57个师(150万人),在2300架飞机、2500辆坦克掩护下,对波兰发动全面进攻。战争伊始,德军飞机狂轰滥炸波兰主要军事设施、机场、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德军攻势凶猛,南北两个集团军成钳形攻势夹击波军,波兰空军500余架作战飞机未及起飞,即被炸毁于机场,大量火炮、汽车、辎重来不及撤退便落入德军之手,仓促应战的波军以20个师投入战斗。装备陈旧且无准备的波军,未及实施坚决抵抗即被德军包围。德军以每日50-60公里的速度推进,波军所有防线均被德军突破,整个国家处于危急之中,对波兰防务承担义务的英、法,对德“宣战”后却按兵不动。英、法的“静观”使德军得以集中全力对付波兰。9月8日,德军坦克进至波兰首都华沙外围。16日,德军南北集团军群在弗洛达瓦地区会师,完成对波军主力包围。9月17日,波兰政府逃至罗马尼亚(后留亡英国)。9月30日,华沙守军和居民的自发抵抗在德军轰炸炮击下瓦解,波兰沦亡。德军战领华沙后,进行了大规模报复性破坏和屠杀。

  德国占领波兰后,利用英、法的“绥靖”主义,加紧进行侵略北欧、西欧的准备。1940年4月,德军开始在西线发动进攻,主要目标为法国。

  为解决进攻法国的后顾之忧,1940年9月,德国向丹麦、挪威政府提交最后通牒,要求两国立即接受“德国保护”。丹麦国王惧于德国武力,宣布投降,德军随即占领丹麦。挪威国王哈桑七世拒绝德国要求,力主抵抗。但国防部长、法西斯分子吉斯林却策动亲德势力破坏抗战。6月10日,德军占领挪威全境,吉斯林组织傀儡政府。哈桑七世出走英国,建立流亡政府。

  德军在进攻挪威同时,开始对法国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进攻。1940年5月10日,德空军大批飞机猛烈轰炸法国北部和荷、比、卢境内72处机场。接着,德伞兵部队抢占机场、桥梁和战略要点,战争全面爆发。德军共投入136个师(其中包括10个坦克师、7个摩托化师和1个骑兵师)、2580辆坦克、3824架飞机,分3个集团军群,同时向法国和荷、比、卢推进。在德军猛烈突击下,荷军只坚持5天即宣布投降,荷兰女王政府逃亡伦敦。5月26日,比利时国王宣布投降,20万比军为德军俘虏。

  面对德军猛烈攻势,法军和驻法英国远征军节节败退。5月31日,德军绕过设防坚固的“马奇诺防线”,出其不意地以大批坦克直插阿登山脉,迂回攻入法境。5月20日,德军在地空火力掩护下,强渡马斯河,全歼法第9集团军。5月20日,德军直扑英吉利海峡。5月20日,德军占领加来,距海岸仅数十公里,形成对英法联军夹击态势,40万败退的英法军队在敦刻尔克附近地区陷入绝境。此时,希特勒突然下令德军坦克部队停止追击,只使用空军轰炸。绝处逢生的英法联军紧急征用943艘舰船,在皇家空军掩护下,将33.18万名溃不成军的英法士兵撤至英国,未及撤退的4万法国士兵被德军俘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敦刻尔克撤退后,法国形势日见危机。6月5日,德军突破“魏刚”防线,直逼首都巴黎。6月10日,趁火打劫的意大利投入32个师,从背后对法国发动进攻。法国政府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德军兵不血刃占领巴黎。6月16日,雷诺政府辞职, 贝当出任总理,决定停战投降。6月22日,法国与德国签订停战协定。该协定把法国肢解为两部分,德军占领法国北部地区,占领费由法国负担,南部由贝当傀儡政府统治,法军全部解除武装,

  重武器交给德国。

  法国沦陷后,主战派、国防部次长戴高乐飞往伦敦,组织法国军民继续抵抗。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法西斯德国军队席卷欧洲大陆,先后占领了奥、捷、波、比、挪、荷、丹、罗等10余国领土,军事、经济实力空前膨胀。

  

  希特勒对纳粹党徒发表“铲除共产主义”的狂妄叫嚣。其身后为德国空军司令戈林

  

  1938年4月,德军开进苏台德地区,法西斯德国从此走上侵略扩张道路。

  

  英、法虽在德国侵波后对其“宣战”,但却未出一兵参战。图为驻防“马奇诺”防线的法军哨兵在阵前静坐。

  

  以善打“闪电战”著称的德军古德里安坦克机械化集群横穿波兰。

  

  为破坏波兰地下抗德活动,盖世太保(德国秘密警察)派遣特工化装成波兰农民混进抵抗运动。

  

  在敦克尔克海滩岸桥等待撤退的英国远征军士兵。

  

  德国轰炸机对法国首都巴黎进行猛烈空袭。

  

  不战而降的卢森堡军队,正列队等待向德军缴械。

  

  曾为英国情报部门提供德军重要情报的盟军特工瓦兹尼被德军抓获处死。图为他在德军开枪后,仍顽强站在两名法

  国(维希政府)警察当中。

  

  与德侵波同时,苏联以“保卫西乌克兰”为借口,出兵占领波兰东部,后又将数万名被俘波兰军官秘密处决于卡延

  森林。图为卡廷“万人坑”现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死亡官兵800余万,坟墓遍及50余国。

  

  数百万犹太人在纳粹集中营中悲惨死去。图为美军进入最大的纳粹集中营棗奥斯威辛集中营时,营中死尸枕籍,惨

  不忍睹。

  

  德军越过德丹边界,侵入丹麦。

  14大西洋海战(1939年9月至1944年5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同英、美为争夺大西洋制海权而进行的海战。

  大西洋海上交通线是英国赖以输入战略物资、原料和粮食的生命线。为迫使英国屈服,德国决定以海军主力破坏大西洋海上交通线,英国则针锋相对,将强大的皇家海军投入保卫海上交通线,战争遂由此起。整个战争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9.9-1941.12)德国使用大型水面战斗舰船、航空兵和潜艇捕获和击沉大批英国商船。德47号潜艇潜入英海军基地,击沉英战列舰“皇家橡树”号。但德舰的水面攻击在英国海军反击下损失严重。北海海战中,受伤后被围困在蒙德维亚港的德战列巡洋舰“施佩”号被凿沉。此后,德国宣布实行“无限制潜艇战”。开始,德国用单艇袭击盟国运输船,效果不大。1941年2月后,改为以飞机引导艇群进行袭击,取得重大战果,共击沉英国商船500万吨。德国空军在布雷、封锁港口、航道,袭击和轰炸运输部队方面也取得重大战果。

  第二阶段:(1942.1-1943.5)美国参战后,德国将新型远程潜艇开至美国大西洋沿岸进行袭击,仅3个月,就击沉商船100余万吨。德潜艇司令邓尼茨得意地称:“钟摆每摆动一次,德围潜艇就把一吨盟军作战物资送入海底”。英、美为对付德国海军,投入大量军舰为商船护航,研制和使用了深水炸弹、声纳、探磁仪等新式反潜装备,投入大量飞机,加强海上和空中反潜巡逻。在英美海空军联合反击下,德国潜艇被迫缩小活动范围,集中兵力采用大艇群(20艘)的“狼群”战术进行袭击,取得明显效果。英美遂改变战术,集结以护航航空母舰为核心的庞大反潜兵力,在大洋上进行搜索、攻击。大西洋战争进入激烈阶段。

  第三阶段:(1943.6-1945.2)随着整个战争发生有利于盟军的转折和美国强大军工生产能力转入战时轨道,英美已能够抽调更多的海、空兵力投入大西洋作战,加强以护航航空母舰为核心的反潜体制,盟军舰载和岸基反潜飞机迫使德国潜艇难以经比斯开湾航道进入大西洋。使猖獗一时的德国潜艇蒙受巨大损失,从1944年下半年起,盟军战略轰炸使德国潜艇制造业遭受严重破坏,潜艇补充匮乏。历时5年半的大西洋海战(反潜战),终于以德国失败而结束。在大西洋海战中,美英参战兵力计有:战斗舰艇约3000艘,飞机800余架。盟国方面损失商船1840万吨,其中被潜艇击沉约1400万吨,占总损失吨位的76%。德国共投入潜艇1160艘,被击沉780艘,占投入潜艇总数的67.2%。

  大西洋潜艇(反潜)战对日后世界各国海军战略战术及装备研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2年,盟军研制了一种用来对付德国潜艇的多管式深水炸弹发射器,该发射器能向潜艇所在海域迅速发射24枚深

  水炸弹。

  

  德国战列舰“俾斯表”号(排水量42000吨,8门15英寸主炮)在击沉英国战列巡洋舰“胡德”号的第三天,被英国

  皇家海军击沉于法国近海水域,舰上2600余名官兵丧生。

  

  盟国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后,造舰能力骤增,遂投入大量舰船为商船队护航。

  

  德海军上尉根舍·普里恩指挥47号潜艇,利用黑夜掩护潜入斯卡帕湾军港,击沉英“皇家橡树”号战列舰

  (排水量33000吨)后逃走,英舰800余名官兵丧生。

  15苏联-芬兰边界战争(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3月12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联为防御德国法西斯侵略,保障其西北边境特别是列宁格勒的安全,于1939年初,向芬兰提出缔结互助条约。芬兰表示:这不符合芬方中立立场。苏联又建议:把靠近列宁格勒的苏芬边界向芬境后移20-30公里,租界芬兰湾的汉科半岛30年,苏联以东卡累利阿地域两倍于此的领土作交换。芬兰政府拒绝苏联要求,苏联遂决定用军事手段达到目的。

  1931年11月30日,苏联借口芬兰军侵犯苏联边界,由伏罗希洛夫为统帅,投入20个步兵师、1个坦克军、3个坦克旅约30万人,分兵5路进攻芬兰。同时,苏空军出动飞机轰炸芬兰各主要城市。苏军统帅部的企图是:在苏芬北部和中部边界以少量兵力牵制芬军,苏军主力由卡累利阿地峡向维堡方向实施主要突击,歼灭芬军主力,达到战役目的。战前,芬军拥有60万人,900门重炮,60辆坦克,270架作战飞机。芬军则计划用游击战和持久战进行机动防御,固守要点,等待英、法支援。

  由于事前苏军对芬军抵抗能力以及对天气、地形、气候等困难条件估计不足,战争爆发后,五路苏军进展均不顺利,主攻方向苏军被困于芬军曼纳林防线,北冀部队被芬兰援军击退,南线部队被芬军歼灭两个师团,空军也招致严重损失。

  苏军受挫后,迅速调整作战计划。1940年1月7 日,苏军组建西北方面军,由铁木辛哥元帅指挥,集中苏军第7、第13集团军主力,经3天激战,突破芬军曼纳林防线主要地段。由于芬兰全民抗战,苏军在进至第二道防线时再次受阻,芬军以频繁短促反突击,击毁苏军大量技术兵器。苏军调整部署后,重新发动进攻。在拥有巨大兵力和技术装备优势的苏军面前,芬军虽然士气高昂,但终无法阻挡苏军攻势。3月2日,苏军突破芬军纵深防线,从东北方向直插维堡。苏军助攻部队从冰上迂回至维堡西北,切断芬军供应线维堡棗赫尔辛基公路。到3月12日,苏军已攻占维堡大部,芬兰政府见败局已定,遂向苏联求和,在“苏芬和平条约”上签字。根据这一条约,苏联获得了卡累利阿地峡及附近地区40000平方公里土地和租借科汉半岛的权利,但苏军亦为此付出了惨重伤亡和国际声誉下降的巨大代价。

  

  苏军列宁格勒军区(司令员麦列茨科夫)将所属4个集团军沿巴伦支海到芬兰湾一线配置:第14集团军(2个步兵

  师)在摩尔曼斯克方向展开;第9集团军(3个步兵师)在坎达拉克沙和雷博勒方向展开;第7集团军(9个步兵师、l

  个坦克军、三个坦克旅)在卡累利阿地峡展开。图为协助作战的苏红旗波罗地海舰队海军陆战队。

  

  芬军骑兵频频袭扰南线苏军侧翼。

  

  为摧毁芬军抵抗,苏前线航空兵对芬军防线进行猛烈轰炸。图为停放在前线机场的H-16俯冲轰炸机。

  

  为封锁芬兰通往巴伦支海的出海口,切断英、法对芬军援,苏军以强大兵力对芬北部港口城市佩特萨莫发起进攻。

  

  来自瑞典、挪威、丹麦的志愿军加入维堡城防抵抗苏军。

  

  得到加强的苏第14集团军炮兵开往芬兰前线。

  

  芬军重迫击炮(120毫米)在北极白昼下从隐蔽阵地对苏军实施火力反击。

  

  芬兰空军多次在空战中重创拥有巨大数量优势的苏联空军。图为芬空军驾驶员紧急升空,保卫首都赫尔辛基。

  

  苏第7集团军在坦克掩护下,突破芬军曼纳林防线。

  16不列颠之战(1940年7月至1941年5月)

  1940年6月,法西斯德国军队席卷西欧。英国驻欧远征军败退敦刻尔克。英军虽用“发电机计划”将军队撤回了本土,但却丢失了全部重装备。英国皇家空军在法国上空与德国空军交战中亦损失了1000架以上的飞机。同年7月,希特勒制定了从海上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该计划要求“德国空军要使用其全部兵力尽快击败英国空军”,夺取制空权,配合海军和陆军在英国本土登陆。

  德国空军投入不列颠之战的飞机约2400架,其中轰炸机1285架,其主要基地位于法国东北部、西北部以及荷兰和挪威。

  当时,英国拥有的防空力量为:歼击机700架、高射炮2000门、拦阻气球1500个,另有轰炸机500架。英国空军歼击机主要机型为“飓风”式和“喷火”式,这两种飞机时速均在500公里以上,装有8挺机枪,主要技术性能优于德国飞机。

  不列颠之战分为三个阶段。

  8月13日至9月6日为战役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德军主要作战目的是消灭英国空军主力,攻击目标集中于英国南部各雷达站和机场。德国歼击机除掩护轰炸机外,还组织独立机群,寻找英歼击机空战,企图以连续空中突击击败英国空军。从8月13日至23日,德国空军共出动5000余架次飞机,对英国本土进行了5次大规模轰炸。英国12个飞机场、7个飞机制造厂被摧毁,另有大批雷达站、油库、****库被炸毁。德机被击落290架,英国损失飞机114架。

  8月23日,德机轰炸伦敦。8月24日,英国空军夜袭柏林以示报复。为防止英国空军再次袭击德国,希特勒命令德空军迅速消灭英国空军。此后,德空军集中力量打击英空军歼击机部队,8月24日至9月3日,德国空军每天出动1000架次以上的飞机与英军作战。英国歼击机部队面对强敌奋勇抵抗,5个前进机场全遭破坏,飞机损失286架,飞行员死伤甚众,部分幸存飞行员亦因连续作战精疲力尽,如果德国空军继续袭击,英空军将无法支持。但此时希特勒却改变主意,改主要打击英空军基地为全力轰炸伦敦,遂使英歼击机部队获得休整喘息机会。

  从9月7日起至10月底止为战役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德军集中力量轰炸伦敦,企图引诱英歼击机为保卫伦敦而大量出动,以便将其消灭于空中。9月7日,德军出动625架轰炸机、648架歼击机空袭伦敦。轰炸持续一周时间,至9月15日达到高潮,英皇宫被炸毁,市内多处起火。9月20日后,德军又用M?/FONT>109改装的歼击轰炸机对伦敦重要目标狂轰滥炸。在美国援助下,英国歼击机部队迅速恢复战斗力,与高炮部队联合反击德国空军,取得重大战果。德军在损失433架飞机后,改昼间大规模轰炸为夜间轰炸,规模和轰炸效果锐减。

  德军原打算在摧毁英空军主力后,于9月21日开始登陆作战,但因在连续一个多月的空中战役中未能消灭英国空军,自己却损失严重,无法在英吉利海峡上空保持制空权,为不影响对苏作战,德国最高统帅部9月中旬决定放弃“海狮”计划。

  1940年10月到1941年5月为不列颠战役第三阶段。自从德国决定放弃入侵英国后,不列颠之战实质上已告结束。但德国仍不甘心失败,加之为了隐匿进攻苏联的真实意图,故在10月份以后,仍继续以恐怖性轰炸压制英国。在此期间,除轰炸伦敦外,德机空袭范围还扩大到英国其它城市,甚至袭击远洋船队。为减少损失,德机主要采取夜间高空投弹,精确度很差,军事上并无实际意义。

  据英方统计:1940年7月至10月,英军共击落德机1733架,击伤943架,英国损失飞机915架。因遭德机轰炸而伤亡的英国平民达14.7万人,占英对德作战伤亡总数的20%,被毁房屋超过100万幢。在英国军民坚决抵抗下,不列颠之战以德国失败告终。 

  

  英国战时内阁首相丘吉尔

  

  英国高射炮兵认真辨认德机踪迹(空中白线道由飞机尾迹雾化而成)。

  

  德空军大批“施图卡”俯冲轰炸机飞越英吉利海峡轰炸伦敦。

  

  德国空军司令戈林(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王牌”飞行员)。

  

  为防止德国V-1飞航式火箭袭击英伦三岛,英军在其必经航道上大量设置阻拦气球。

  

  英皇乔治六世偕伊丽莎白女王查看被炸毁的白金汉宫北墙废墟。

  

  一英军“喷火”式歼击机驾驶员带伤击落一架德机后弃机跳伞,幸被英海岸巡逻队搭救。

  

  在防空壕中躲避空袭的英国儿童。

  

  芬军骑兵频频袭扰南线苏军侧翼。

  

  大批美、加飞行员携带飞机加入英国皇家空军,图为在诺丁汉机场待命的盟军战斗机。

  

  德特种作战部队在法国海岸进行抢滩演习,为登陆英国作准备。

  17英国空袭意大利塔兰托军港(1940年11月11日)

  塔兰托是意大利主要海军基地和港口,位于亚平宁半岛南端,港内可停泊各种舰船,内港水深12米。

  1940年10月,意大利军队入侵希腊,英意处于交战状态。意大利海军在地中海的存在对英国海上交通线构成了严重威胁。英国驻地中海舰队的任务是保卫埃及与希腊之间的海上交通线,保障军队和装备给养运输,限制意海军在地中海的活动,为以较小代价重创意大利海军,英国决定空袭集中在塔兰托港的意大利海军主力,以确立英国海军在地中海的优势。

  为奇袭塔兰托,英军进行了一系列迷惑意方的活动。英海军护航舰队除保持正常兵力和巡航路线外,还在远离战区的直布罗陀频繁调动,干扰吸引意方注意力。在采取上述活动的同时,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英国袭击舰队悄悄逼近塔兰托。11月9日,意情报部门发现塔兰托以南556公里海域处有英舰活动,但误认为是英舰常规护航行动,故未采取防范措施,11月10日午夜,英驻地中海舰队司令坎宁汉将军下令实施攻击。

  11月11日晨,英军从马耳它取回最新空中侦察照片,得知意海军主要战舰都停泊在港内。傍晚,来自希腊方面的情报也证实集结于塔兰托的意大利海军将进攻科孚岛。下午7时,搭载英“卓越”号航空母舰的21架“旗鱼”式飞机(部份飞机由“鹰”号航空母舰转来),从距塔兰托333公里处起飞(第一批12架,第二批9架),执行轰炸任务。

  第一攻击波由英空军少校威廉森率领,机群编成4个“品”字队形,以每小时149公里速度飞向塔兰托。抵达目标上空后,英机在1400米高度投下照明弹,开始攻击油库和港内意舰。英领队机长不顾意方密集防空炮火和拦阻气球干扰,率先对意“加富尔公爵”号战列舰实施鱼雷攻击,退出攻击时,被意方炮火击中坠海。其它英机向“利多里奥”号战列舰、水上飞机停机库、造船厂船台发动超低空攻击,目标燃起大火。

  21时20分,第二批飞机开始起飞,由于操作不当和机械故障,只有7架飞机在2500米高度编队飞抵战区上空(后有一架经紧急抢修后独自参加战斗)。意军发现英机再次来袭,用猛烈防空炮火拦截。英机见意军炮火猛烈,难以编队穿越,便分散迂回。两架英机轰炸港内油库,其余五架绕过意军防空火网,沿港湾北岸飞行,再次向“利多里奥”、“杜里奥”、“威内托”等意大利战列舰施放鱼雷。攻击中,英机多架受伤,一架被击落。稍后,因故障掉队的另一架英机(编号SF)飞抵港湾空,向两艘意军巡洋舰投掷6颗炸弹,其中一颗穿甲弹穿透“塔兰托”号巡洋舰甲板,引起油舱爆炸。

  在英国舰载飞机连续攻击下,停泊于塔兰托港内的6艘意大利战列舰中有三艘受重创。其中,新式战列舰“利多里奥”号身中多枚鱼雷,舰首下沉,舰桥下部被水淹没。战列舰“杜里埃”号中一枚鱼雷,两个弹舱进水,被迫坐沉海滩。战列舰“加富尔公爵”号被鱼雷和高爆炸弹击中要害,于当晚沉没。另外,“塔兰托”号巡洋舰也被击伤,港内船厂及其它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英国海军航空兵奇袭塔兰托,使意大利海军主力舰只损失一半以上,英军仅以11枚鱼雷和两架“旗鱼”式飞机的轻微代价达到了战役目的。塔兰托遭袭击后,意大利海军被迫将幸存军舰分散撤离,转移到勒尼安海沿岸各港口,停止了在东地中海的活动。这使地中海英意海军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英国的变化。此后,意大利海军再未能恢复元气,英海军始终控制着地中海制海权。

  

  英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司令坎宁汉海军中将。

  

  意新式战列舰“利奥托利”号被炸沉。

  

  英鱼雷侦察机不顾意军密集防空火力,对港区内意舰实施超低空鱼雷攻击。

  

  停泊在那不勒斯港的意大利战列舰“扎拉”号(后被击沉)。

  

  为封锁英舰经由地中海向北非英军运输给养,意海军布雷舰出海布雷。

  

  意大利海军舰队在英国军舰监视下撤往北非。图中远处水天线处为意军战舰。

  

  攻击塔兰托的英国航空母舰“光辉”号(载有12架“管鼻燕”双座战斗机、22架“旗鱼”式鱼雷机)。

  

  英“旗鱼”式鱼雷攻击机从“光辉”号航空母舰起飞。

  18苏联反法西斯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至1945年5月8 日)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然进入苏联。德国的战略企图是:集中兵力,以“闪电战”从数个方向对苏实施迅猛而深远的突击,将苏军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尔后向苏联腹地长趋直入,粉碎苏军抵抗,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一线,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瘫痪苏联经济,从而击败苏联。

  战争爆发前,德国总兵力约730万人,侵苏兵力550万人(含罗马尼亚、匈牙利和芬兰军队)。计有190个师(内有19个坦克师、14摩托化师、坦克约4300辆、火炮4.72万门);空军作战飞机4980架;海军作战舰艇192艘。德军的部署是:以“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团军群分别向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三个方面实施主要突击,另以德军“挪威”集团军、芬兰集团军分别向摩尔曼斯克和列宁格勒实施辅助突击。战争开始后,苏军总兵力为537.3万人,部署在西部各边境军区的兵力为268万人,计有陆军170个师另2个旅,火炮3.75万门,新型坦克1475辆和大量的旧式坦克,新型作战飞机1540架以及大量旧式飞机,作战舰艇396艘。苏联计划以边境掩护部队抗击德军突击,保障苏军主力展开和集中,然后再以进攻消灭突入之德军,将战争推至敌国领土。整个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1.6.22-1942.11.18)德军发动战略进攻,苏军实施战略防御。战争初期,德军利用暂时优势(突然进攻、装备先进、军队已有作战经验)和苏联判断失误、戒备不足的弱点,一举突破苏军防御,在苏西部地区推进约600公里,占领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全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大部,并于9月初封锁列宁格勒,攻占基辅。苏军最初试图以进攻对付德军,但在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后,被迫转入战略防御。9月底,德军大举进攻莫斯科,苏军在敌后游击战争配合下,以积极防御疲惫和消耗德军,于12月转入反攻,苏军勇敢作战,消灭和击溃德军大量兵力。翌年4月,取得了莫斯科会战胜利,初步稳定了战局,粉碎了德国“闪电战”企图。1942年5月,苏军在哈尔科夫和克里木作战失利。德军加紧向斯大林格勒和外高加索进攻,企图从东南方向迂回莫斯科,占领苏联石油产地巴库和顿巴斯,苏军被迫再次转入防御。经过激烈顽强的战斗,至11月,苏军守住了斯大林格勒,从而为集结兵力,转入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1942.11.19-1943.12)苏军展开战略反攻,苏德战场形势发生根本转折。1942年,苏联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军工生产能力已恢复并有较大发展。提供给军队的新式装备逐渐增多,美英也向苏联提供大批武器装备。中国抗日战争牵制了日军主力,大大减轻了苏联后顾之忧。在这种情况下,苏军于11月在斯大林格勒开始大规模反攻,1943年2月,苏军合围并歼灭了德军精锐部队鲍罗斯兵团,根本扭转了苏德战场局势。尔后,苏军又向顿河上游、库尔斯克方向和哈尔科夫方向发展进攻。同年1月,苏军突破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在外高加索方向转入进攻。4月初,解放北高加索大部分地区。7、8月间,苏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又取得重大胜利。从此,苏军夺得战略主动权,德军被迫转入全面防御。8月,苏军在卢基到黑海长达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转入全面进攻,到11月份,已收复近一半失地,

  解放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基辅等城市。

  第三阶段(1944.1?/FONT>1945.5.5)苏军全面战略进攻,法西斯德国彻底失败。1943年,美英军队在意大利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欧洲各国人民抵抗运动和起义风起云涌。德国企图以战略防御拖延对苏战争,以便同英美单独讲和。为彻底击败德国,苏军开始从巴伦支海到黑海的整个苏德战场发起进攻,连续进行解放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地区战役、白俄罗斯战役等一系列大规模进攻战役,歼灭大量德军,收复全部失地,占领芬兰和挪威部分国土,并攻入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国土。上述各国和阿尔巴尼亚人民抗德武装力量,在苏军支援下纷纷光复国土。1945年春,苏军在波罗地海至多瑙河全线发起进攻,先后进行了维斯瓦河棗奥得河战役、东普鲁士战役等进攻战役,4月16日,苏军攻城集团在强大地空火力支援下,对柏林发起总攻,消灭残余德军,占领德国东部和奥地利东部。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8日,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

  在长达4年的卫国战争期间,苏军共消灭和击溃德国及其盟国军队607个师,占德军及其盟军在整个战争中损失的全部师数的77.5%以上。德军死伤达1000万人以上,其2/3的武器装备被苏军缴获和击毁。苏军战斗减员1600万人,平民伤亡超过2000万人。苏联为战胜法西斯德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攻入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在“红十月”拖拉机厂附近与苏军展开逐屋争夺。

  

  德党卫军坦克集团军所属精锐“骷髅”四师在库尔斯克会战中。

  

  1944年夏,罗科索夫斯基(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正在军用地图前同部下研究作战计划。

  

  苏军收复黑海港口城市塞瓦斯托波尔,战士们在海滩上鸣枪庆祝。

  

  基辅战役中,苏西南方面军被德军围歼,损失70万人,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殉职。图为被俘苏军女战士在德军战

  俘营登记。

  

  根据“租借法案”,英美经由北大西洋航线向苏提供大批军用物资。图为莫斯科郊区一仓库外的大批美制“道奇”

  卡车,正待命开往前线。

  

  1944年7月,苏军将在白俄罗斯战役中俘虏的5.76万名德军官兵经由莫斯科解送苏联东部(走在队前的是19名德国将

  军)。

  

  在立陶宛北部铁路沿线作战中,波罗地海第一方面军步兵正穿过列车追击德军。

  

  1945年初, 率军进抵距柏林只有50英里的奥得河畔。图为苏军士兵牵引野战炮过河。

  

  为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苏军在红场举行盛大阅兵式,各有功部队将缴获的德军军旗掷于检阅台下。

  

  苏美军队在德国易北河畔托尔高地胜利会师。

  

  1941年9月,德军投入40个师进攻列宁格勒,图为德军在距该城15公里处的一处前进阵地。

  

  发动侵苏战争的罪魁,纳粹德国总理希特勒于灭亡前夕在柏林自杀

  

  

  1945年4月30日,苏军不顾惨重伤亡,强击占领柏林德国国会大厦。

  19苏联反法西斯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至1945年5月8 日)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然进入苏联。德国的战略企图是:集中兵力,以“闪电战”从数个方向对苏实施迅猛而深远的突击,将苏军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尔后向苏联腹地长趋直入,粉碎苏军抵抗,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一线,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瘫痪苏联经济,从而击败苏联。

  战争爆发前,德国总兵力约730万人,侵苏兵力550万人(含罗马尼亚、匈牙利和芬兰军队)。计有190个师(内有19个坦克师、14摩托化师、坦克约4300辆、火炮4.72万门);空军作战飞机4980架;海军作战舰艇192艘。德军的部署是:以“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团军群分别向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三个方面实施主要突击,另以德军“挪威”集团军、芬兰集团军分别向摩尔曼斯克和列宁格勒实施辅助突击。战争开始后,苏军总兵力为537.3万人,部署在西部各边境军区的兵力为268万人,计有陆军170个师另2个旅,火炮3.75万门,新型坦克1475辆和大量的旧式坦克,新型作战飞机1540架以及大量旧式飞机,作战舰艇396艘。苏联计划以边境掩护部队抗击德军突击,保障苏军主力展开和集中,然后再以进攻消灭突入之德军,将战争推至敌国领土。整个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1.6.22-1942.11.18)德军发动战略进攻,苏军实施战略防御。战争初期,德军利用暂时优势(突然进攻、装备先进、军队已有作战经验)和苏联判断失误、戒备不足的弱点,一举突破苏军防御,在苏西部地区推进约600公里,占领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全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大部,并于9月初封锁列宁格勒,攻占基辅。苏军最初试图以进攻对付德军,但在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后,被迫转入战略防御。9月底,德军大举进攻莫斯科,苏军在敌后游击战争配合下,以积极防御疲惫和消耗德军,于12月转入反攻,苏军勇敢作战,消灭和击溃德军大量兵力。翌年4月,取得了莫斯科会战胜利,初步稳定了战局,粉碎了德国“闪电战”企图。1942年5月,苏军在哈尔科夫和克里木作战失利。德军加紧向斯大林格勒和外高加索进攻,企图从东南方向迂回莫斯科,占领苏联石油产地巴库和顿巴斯,苏军被迫再次转入防御。经过激烈顽强的战斗,至11月,苏军守住了斯大林格勒,从而为集结兵力,转入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1942.11.19-1943.12)苏军展开战略反攻,苏德战场形势发生根本转折。1942年,苏联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军工生产能力已恢复并有较大发展。提供给军队的新式装备逐渐增多,美英也向苏联提供大批武器装备。中国抗日战争牵制了日军主力,大大减轻了苏联后顾之忧。在这种情况下,苏军于11月在斯大林格勒开始大规模反攻,1943年2月,苏军合围并歼灭了德军精锐部队鲍罗斯兵团,根本扭转了苏德战场局势。尔后,苏军又向顿河上游、库尔斯克方向和哈尔科夫方向发展进攻。同年1月,苏军突破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在外高加索方向转入进攻。4月初,解放北高加索大部分地区。7、8月间,苏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又取得重大胜利。从此,苏军夺得战略主动权,德军被迫转入全面防御。8月,苏军在卢基到黑海长达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转入全面进攻,到11月份,已收复近一半失地,

  解放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基辅等城市。

  第三阶段(1944.1?/FONT>1945.5.5)苏军全面战略进攻,法西斯德国彻底失败。1943年,美英军队在意大利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欧洲各国人民抵抗运动和起义风起云涌。德国企图以战略防御拖延对苏战争,以便同英美单独讲和。为彻底击败德国,苏军开始从巴伦支海到黑海的整个苏德战场发起进攻,连续进行解放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地区战役、白俄罗斯战役等一系列大规模进攻战役,歼灭大量德军,收复全部失地,占领芬兰和挪威部分国土,并攻入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国土。上述各国和阿尔巴尼亚人民抗德武装力量,在苏军支援下纷纷光复国土。1945年春,苏军在波罗地海至多瑙河全线发起进攻,先后进行了维斯瓦河棗奥得河战役、东普鲁士战役等进攻战役,4月16日,苏军攻城集团在强大地空火力支援下,对柏林发起总攻,消灭残余德军,占领德国东部和奥地利东部。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8日,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

  在长达4年的卫国战争期间,苏军共消灭和击溃德国及其盟国军队607个师,占德军及其盟军在整个战争中损失的全部师数的77.5%以上。德军死伤达1000万人以上,其2/3的武器装备被苏军缴获和击毁。苏军战斗减员1600万人,平民伤亡超过2000万人。苏联为战胜法西斯德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攻入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在“红十月”拖拉机厂附近与苏军展开逐屋争夺。

  

  德党卫军坦克集团军所属精锐“骷髅”四师在库尔斯克会战中。

  

  1944年夏,罗科索夫斯基(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正在军用地图前同部下研究作战计划。

  

  苏军收复黑海港口城市塞瓦斯托波尔,战士们在海滩上鸣枪庆祝。

  

  基辅战役中,苏西南方面军被德军围歼,损失70万人,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殉职。图为被俘苏军女战士在德军战

  俘营登记。

  

  根据“租借法案”,英美经由北大西洋航线向苏提供大批军用物资。图为莫斯科郊区一仓库外的大批美制“道奇”

  卡车,正待命开往前线。

  

  1944年7月,苏军将在白俄罗斯战役中俘虏的5.76万名德军官兵经由莫斯科解送苏联东部(走在队前的是19名德国将

  军)。

  

  在立陶宛北部铁路沿线作战中,波罗地海第一方面军步兵正穿过列车追击德军。

  

  1945年初, 率军进抵距柏林只有50英里的奥得河畔。图为苏军士兵牵引野战炮过河。

  

  为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苏军在红场举行盛大阅兵式,各有功部队将缴获的德军军旗掷于检阅台下。

  

  苏美军队在德国易北河畔托尔高地胜利会师。

  

  1941年9月,德军投入40个师进攻列宁格勒,图为德军在距该城15公里处的一处前进阵地。

  

  发动侵苏战争的罪魁,纳粹德国总理希特勒于灭亡前夕在柏林自杀

  

  

  1945年4月30日,苏军不顾惨重伤亡,强击占领柏林德国国会大厦。

  20太平洋战争(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8月15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进行的旨在粉碎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战争。

  1940年以后,日本为摆脱侵华战争僵局,改善战略态势,决定乘欧洲战事正酣之机,夺取英、美、荷在亚洲的殖民地,掠夺东南亚战略物资,建立“大东亚共荣圈”。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在海军上将山本五十六率领下,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取得重大战果,使美太平洋舰队失去战斗力。遂后,日军轰炸菲律宾,登陆马来亚,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开始后,日本调用11个陆军师团,舰船205艘,飞机2300架,共约40万人。在半年多时间里,日军先后侵占了泰国、香港、马来亚、菲律宾、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缅甸、所罗门群岛及阿留申群岛部分地区。美国由于缺乏战争准备,初期遭受严重损失。在对德、日两面作战的情况下,美国执行先欧后亚的作战方针,在太平洋地区进行防御和牵制性作战,然后视欧战结局,再行反攻。1942年3月,美国建立了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两个战区司令部(总司令分别为尼米兹和麦克阿瑟),开始局部反攻。美国海军在珊瑚海海战中。首挫日军,迫使日军停止向莫尔斯比港推进。不久,又在中途岛海战中给予日本联合舰队沉重打击,一举击沉日军4艘航空母舰,掌握了作战主动权。同年8月至次年2月,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群岛登陆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战,重创日本陆海军,战略形势发生根本转变。

  此后,日美双方在太平洋中部岛屿展开激烈海空战。不久,美军收复阿留申群岛的阿图岛和基斯卡岛。1943年11月,美军转入全面进攻。麦克阿瑟一路由新几内亚西进尔后北上,尼米兹一路经中太平洋特鲁克群岛西进,向菲律宾方向分进合击,切断日本往南洋的海上交通线。日本虽竭力增兵,但由于战线过长,兵力分散,终无法挽回败局。1944年,美军控制中太平洋,占领马绍尔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登陆菲律宾。1945年初次占冲绳,取得进攻日本本土前进基地,美英海空军加强对日本本土战略,轰炸和海上封锁。5月8日,德国投降,日本彻底孤立。8月6日和9日,美国在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造成数十万平民伤亡。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进军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中国抗日军民发起全面反攻。在各国军民共同打击下,日本侵略军迅速崩溃。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太平洋战争伊始,日军偷袭珍珠港。对掩护和保障其前进战略计划的实施有重要意义,但却因此把美国拖入了战争,是战略上的失策。太平洋战争中,双方海军舰队核心已由战列舰让位于航空母舰。战争结果表明:舰载航空兵对确保海上交通线和掌握制空权、制海权有重大意义,用快速航空母舰编队消灭日军海空部认、在强大火力掩护下实施越岛作战,是美军取得太平洋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

  

  为取得进攻日本本土前进基地,美军出动2000架飞机掩护22万人在硫磺岛(太平洋中部)登陆,经36天激战攻克该

  岛,日本守军2万余人全部战死,美军伤亡亦达2.8万人。图为一美军士官正持枪查验日军尸体。

  

  1941年12月 7日,日本海军出动包括6艘航空母舰(舰载飞机400架)在内的24艘战舰,对美海军太平洋舰队基地珍

  珠港发动突然袭击。日军以仅损失5艘潜艇和29架飞机的轻微代价,击沉8艘美国战列舰和10艘其它战舰,击毁美机

  180余架,毙伤美军3500人,使美太平洋舰队失去作战能力,从而确立了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绝对海空优势。图

  为被6枚鱼雷击中的美舰“西弗吉尼亚”号正在燃烧下沉。

  

  美B—29重型轰炸机(超级“空中保垒”)对日本工业稠密区进行“地毯”式轰炸。

  

  遭原子弹袭击奄奄一息的广岛市民(照片摄于爆炸当天,图中人物三天后均死于原子幅射)。

  

  对美舰进行“自杀攻击”的日本“神风特攻队”飞行员起飞前向天皇像行礼效忠。

  

  1945年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图为日军总参谋长梅津美治

  郎在投降书上签字。

  

  1944年7月,苏军将在白俄罗斯战役中俘虏的5.76万名德军官兵经由莫斯科解送苏联东部(走在队前的是19名德国将

  军)。

  

  太平洋防线瓦解后,日本制定“本土决战”计划,企图以“一亿国民玉碎”,抗拒盟军登陆日本。图为日本发布

  “战时总动员”令后,大阪夜总会舞女正在军官监督下军训。

  

  

  英、美、苏三国首脑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在德黑兰会晤,讨论联合对日作战问题。

  

  日本航母“赤诚”号(1941.11.18)。中途岛海战中,该舰被美俯冲轰炸机击成重伤,被迫弃舰自沉,死亡官兵263

  人。图为该舰前部舰舷处25毫米双联防空机关炮。

  

  日本投降后,监押盟军的日战俘营宪兵向美军战俘行礼。

  

  山本五十六(1884-1943)日本海军将领。1904年毕业于江田岛海军学校,参加过日俄战争。曾任日驻美武

  官,“五十铃”号巡洋舰、“赤诚”号航空母舰舰长等职。1939年任日联合舰队司令官,指挥过侵华战争和太平洋

  战争。1943年4月18日因座机被美军击落毙命。

  

  在“企业”号航母率领下,美太平洋舰队第16特混舰队突袭所罗门群岛日海军基地,击沉日“龙鹤”号航母等20余

  艘军舰,遏制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进攻势头。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日陆海军最高统帅部发言人宣布:“日美已处于战争状态”。

  21中国抗日战争(印缅战场)(1942年3月至1945年3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实施南进战略,投入4个师团(10万人),在250架作战飞机支援下,分三路进攻缅甸,企图切断滇缅路,阻断英、美对华军事援助,由缅甸入侵云南。当时,英军在欧洲战场连接失利,驻亚洲军事力量薄弱,在缅英军只有两个师团兵力,无力阻挡日军进攻。1942年2月,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应驻缅英军请求,中国政府以第5、6、66三个军10万人组成中国远征军,入缅支援英军作战。

  1942年3月中旬,中国远征军5、6两军在东枝、景洪棗东瓜一线分别接替英军防务,第66军在曼德勒地域担任预备队。3月下旬,中国军队与进犯东瓜的日军爆发激烈战斗。中国远征军用集束手榴弹、汽油瓶与日军坦克反复拼杀,战况十分惨烈,双方伤亡惨重,日军承认此役为南线日军作战初次受挫。4月中旬,日军侵占安羌,7000名英军及数百名记者被日军合围,中国远征军66军奉命驰援,经两昼夜激战,突破日军防线,将英军及记者全部救出。4月底,由于英军撤出战斗,日军迂回至中国远征军后方,切断远征军后路。被隔断在缅境的远征军各部腹背受敌,被迫实施突围作战。中国军队克服巨大困难,连续作战,终于突破日军堵截,主力分散返回国内,一部退入印度。进犯怒江之日军,受到中国军队阻击。1942年8月,第一期入缅作战以失利结束,中国远征军以10万之众出国,生还者仅4万。

  1942年底,退入印度的中国远征军在印度北部改编为驻印军,接受美军训练与大批美式装备,兵员素质和士气有很大提高,至1943年,兵力已达2个军,完成了反攻缅甸的军事准备。为再次入缅作战,卫立煌将军奉命在云南境内重组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以第11、20两个集团军16万人组成第二期远征军。拟由印度东北部和滇西两个方向对进,在英美陆空军协助下,重新打通滇缅路。1943年9月,驻印远征军由印度北部出发,向缅北孟洪推进。士气高昂的中国军队,克服沿途日军抵抗,连战连捷。8月,经激战攻克缅北重镇密支那。12月,再克八莫。云南方面的中国远征军由滇西进击,强渡怒江,翻越高黎贡山,攻克日军设防坚固的滕冲、龙陵。1945年1月,中国远征军新一军与第11集团军在缅甸芒友会师,打通中印公路。新六军一部继续南进,3月30日与英军在叫脉会师。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出动11个陆军师团、205艘舰船、2300架飞机共约 40万人,先后侵占了泰国、缅甸、菲律

  宾、荷属东印度群岛、所罗门群岛等广大地域。图为日军坦克在海南岛三亚登陆。

  

  日军为实现与德军会师中东的既定作战计划,占领缅甸全境,切断缅北棗中国运输线,威胁印度东海岸。

  

  中国远征军向印度北部利多撤退。

  

  由于中国大部分海岸线被日军控制,盟国对华援助主要由中缅公路(仰光棗昆明)进行。图为该公路在中国境内蜿

  延曲折的“二十四拐”。

  

  1940年9月,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进攻法属印度支那(越南)。

  

  中美联军于1944年5月17日攻克缅北重镇密支那,控制了对空运补给品和补充兵员至关重要的密支那机场。

  

  中国驻印军所属坦克部队(由美国提供装备和训练),在缅北反攻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远征军(新六军)由云南大理誓师入缅。

  

  美国空军“飞虎”航空队P-40战斗机群。该队在对日作战期间共击落日机1174架。

  

  1945年1月,驻缅英军在东南亚盟军总司令蒙巴顿元帅指挥下反攻曼德勤。

  

  美国驻印空军为中国远征军反攻缅北提供空中掩护。

  

  为躲避美机轰炸,日军将重炮转移到丛林中。

  

  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司令陈纳德将军。

  

  由印度再度入缅的新一军(孙立人部)与由国内新开来的第11集团军(卫立煌部)会师芒友。

  22诺曼底登陆作战(1944年6月6日至7月24日)

  盟军诺苏德战争爆发后,苏、美、英三国曾商定在西欧开辟打击法西斯德国的第二战场。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决定,不迟于1944年5月1日前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随后,美国总统罗斯福任命陆军上将艾森豪威尔为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全权指挥登陆战役。

  诺曼底登陆作战是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登陆战役。盟军投入总兵力约278万人,计有36个师、13700架飞机、9000余艘各类舰艇。德国用于西线防御的军队为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的“B”、“G”两个集团军群共计58个师。当时德军已丧失海空优势,能够用于抗登陆的兵力只有500余架飞机和中小型舰艇500余艘。

  盟军开辟第二战场的意图是:先在法国西北部登陆,建立登陆场,保障主力登陆和后勤供应。攻占法国西北部后,再向德国内地发展进攻,协同苏军最后战胜德国。登陆点之所以选在诺曼底,是因为该地德军防御配备远不及距英仅有20海里的加来地区,且沿海地势开阔,便于展开大部队(26-30个师),该地区处在盟军战斗、轰炸机航程内,便于为登陆部队提供火力掩护。登陆时间定于6月初,代号“霸王作战计划”。

  为隐蔽登陆意图,英美盟军在战役准备期间,猛烈轰炸加来地区德军阵地,盟军还在英国东南沿海港口设置大量假登陆艇和作战物资堆积场,制造从加来地区登陆的假象。登陆前夕,盟国空军猛烈轰炸德军纵深空军基地、军火工厂、交通枢纽和海岸防御工事。在盟军欺骗下,德军误认为盟军的主要登陆方向将是海峡最窄处的加来地区,遂集中主力机动部队于加来方向,准备待盟军登陆后用决定性的反突击击败盟军。

  1944年6月6日凌晨,盟军2400架运输机搭载3个伞兵师,从英国20余处机场起飞,在登陆地域后方10->15公里纵深降落,占领战略要地。美、英、加三国远征军5个师乘坐4000余艘舰艇,横渡风急浪高的英吉利海峡,英、美出动1000架次飞机对德军海岸防御工事进行饱和轰炸,英美海军舰炮火力完全覆盖了德军防线纵深。经过激烈战斗,至日落前,盟军已有13万人登陆上岸,夺取了数个8?/FONT>10公里的登陆机场。德军“大西洋壁垒”仅数小时即被盟军突破。由于德军顽抗,当日盟军未能建立起统一的登场。因进攻数度受阻,伞兵孤悬敌后伤亡很大。但到12日,盟军在后续部队支援下,以巨大火力优势粉碎德军抵抗,将登陆场连成一条长80公里,纵深12-18公里的阵线,开始向法国内陆推进。

  为干扰和阻止盟军登陆,德军于6月12日大量发射“I”导弹袭击伦敦,同时调集4个师增援,但已无济于事。6月27日,盟军攻占瑟堡港。7月初,盟军已有25个整师(100万人),56.7万吨物资,17.2万台车辆上岸,诺曼底德军司令率残部向美第7军投降。整个战役中德军伤亡、被俘11.4万人,盟军伤亡12.2万人。

  诺曼底登陆标志着反法西斯第二战场正式开辟。它的军事意义在于使纳粹德国陷入了盟军两面夹击的困境,加速了德军最后失败。

  

  指挥诺曼底登陆的盟军将领。由左至右:西北欧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空军司令马洛里、副统帅阿·特德和英军地面

  部队司令蒙哥马利。

  

  德军对盟军空降部队发动反击,英、加空降兵伤亡惨重。

  

  诺曼底登陆场鸟瞰。

  

  登陆前夕,盟军出动大批道格拉斯A—20轰炸机对德军岸防工事进行猛烈轰炸。

  

  美、英、法军队进驻瑟堡,受到法国人民欢迎。

  

  意大利群众夹道欢迎盟军进入罗马。

  

  

  盟军诺曼底登陆开始后,希特勒召集高级军官商讨作战计划。

  图为德军总参谋长约德尔正指着地图向希特勒汇报盟军滩头阵地位置。

  

  英国伞兵在诺曼底纵深空降。




来自: 顶端 回复 引用 分享 加为好友 墙外浪人 采集网海营养 注入狼湖血液 级别: 管理员

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QQ联系 UID: 53260
精华: 150
发帖: 21269
威望: 191405 点
金钱: 233720680 RMB
贡献值: 997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7161(时)
注册时间: 2006-04-11
最后登录: 2009-09-05
鲜花 [55] 鸡蛋 [6]
1楼  发表于: 2009-01-19 13:21 只看该作者 | 小 中 大

  23盟军收复西欧大陆(1944年8月至12月25日)

  盟军诺曼底登陆后,开始向欧洲腹地进军。希特勒任命卢格为德军西线总司令,将驻法兵力增至26个师,企图阻止盟军。但这些师兵员和装备都缺额较大(坦克只有900辆,飞机不足500架)。卢格以14个师防守塞纳河口至科蒙一线,10个师防守科蒙到德律特海峡沿岸,2个师驻守布列塔尼半岛。

  为解放法国西北部,盟军集中了4个集团军〔包括24个步兵师,11个装甲师和4个空降师,4000辆坦克和6500架飞机〕。1944年7月5日,美国第一集团军率先发起攻击,突破德军防线后,向纵深推进50公里,抵达塞纳河地区。8月1日,巴顿指挥美第三集团军在法国游击队配合下,向布列塔尼半岛推进,由于德军抵抗微弱,美军主力移师东进,转向巴黎以南塞纳河地区突击。

  面对盟军进攻,德军第7集团军试图反击,但未成功。盟军在两翼继续发动进攻。到8月底,盟军全线进抵塞纳河,在河东建立登陆场,至此,除个别港口外,盟军已占领整个法国西北部。当盟军逼近巴黎之际,法国抵抗力量和巴黎市民配合盟军发动武装起义。经4天战斗,于8月25日解放巴黎。当天下午,法军第二装甲师接受巴黎地区德军投降。次日,戴高乐率军进入巴黎,法国临时政府成立。

  为配合美英军队在法国西北部的攻势,美法联军集中10个师、850艘舰船、4700架飞机,在土伦至尼斯之间80公里地段,发起“龙骑兵”登陆战役。德军虽以9个师担任法国南部海岸防御,但在美、法联军登陆地段,德军仅驻军5个营,防守十分薄弱。8月15日晨,美、法军在德军纵深空投伞兵,仅遇微弱抵抗。至19日,美法联军已建立起宽90公里、纵深60公里的统一登陆场,把2500门火炮、600辆坦克、21000辆汽车和16万人运上岸。

  28日,土伦、马赛相继解放。9月11日,法军与从巴黎向东推进的美国第三集团军先头部队会师,留守法国南部的德军投降。残余德军向东北溃逃,退守德法边界齐格菲防线,法国全部解放。

  9月中旬后,西欧战线已由法国西北部扩大到南起地中海、北至莱茵河口的广大地区,逼近荷兰边界。盟军统帅部决定:以英、加(拿大)联军发起荷兰战役,由蒙哥马利元帅指挥。9月17日,英第30军在空降兵配合下,向荷兰奈梅根、阿纳姆一线突击,英第8、12军从两翼配合。英军初期进展顺利,20日即进抵奈梅根。由于德军集中兵力突击英军两侧,配合作战的英、波(兰)空降兵因使用不当遭受严重损失,战况急剧逆转,英30军面临被合围危险。9月27日,英军被迫在莱茵河南岸阿纳姆以西转入防御。10天后,得到增援的英军再次发动进攻,在20至40公里正面突破德军防线,向纵深推进80公里。加拿大军队也夺取了布伦和加莱港。10?/FONT>11月,盟军在德国边境地区展开“秋季战斗”,开始把战场推向德国本土。为避免彻底崩溃,希特勒在阿登地区集中包括党卫队坦克第6集团军在内的“B”集团军群25个师(25万人),坦克和自行火炮900辆,企图以突然反击挫败荷、比境内的盟军,稳定后方,腾出兵力与东线苏军交战。1944年12月16日佛晓,德军开始反击。德军组织一支800人的特遣队,着美军军服,口操英语,佩美式武器,潜入美军防线进行破坏和骚乱,引起美军极大混乱。尔后,德军在数百具探照灯掩护下突然发起进攻,毫无准备的美军未作有组织的抵抗便仓惶退却,损失惨重。德军突破美军防线后,向马斯河方向推进。为阻止德军前进,英美军调整部署,以航空兵对德军进行大规模空袭,终于在距马斯河仅4公里处阻止了德军前进。

  德军受挫后,仍未放弃反击计划。1945年1月1日,德军出动1000架飞机,轰炸盟军阵地和机场,炸毁盟军飞机260架,对斯特拉斯堡盟军发动攻击。德军的新进攻,使战局再度紧张。盟军统帅部一面组织反攻,一面由丘吉尔致电斯大林,要求苏军提前从东线发动攻势吸引德军,以减轻西线盟军压力。1月12 日,苏军从北起波罗地海,南至喀尔巴阡山长达1200公里的正面,对德军发起强大攻势,兵锋直指柏林。希特勒被迫从西线抽兵东援对付苏军,英美盟军乘机迅速推进,将德军全部赶回原出发地,德军在阿登地区的反击被彻底粉碎。

  据统计,此役德军死伤及失踪人数达8.2万人,损失坦克、强击火炮600辆、飞机1600架、其它车辆6000辆。盟军损失7.7万人,被俘及失踪2.1万人,大量武器装备被毁。阿登战役后,德军土气更加低落,彻底丧失了反攻能力,盟军从此牢牢掌握了西欧战场主动权。希特勒企图在西欧取得决定性军事胜利,迫使盟军妥协的企图彻底破产。不久,东、西对进的苏、美军队在易北河会师。苏军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法西斯德国灭亡。

  

  围困土伦战斗中,法国抵抗运动战士将刚缴获的野战炮调转方向轰击德军。

  

  德党卫军坦克集团军所属精锐“骷髅’装甲师在库尔斯克会战中。

  

  1944年8月29日,美军第82师在巴黎举行入城式,图为该部正通过香舍里榭大道。

  

  戴高乐将军在巴黎检阅法军第一装甲师。

  

  两名在布尔格战役中口操英语,穿美军制服潜入盟军后方进行袭扰破坏的德国间谍被美军抓获。

  

  巴顿将军指挥美国第三坦克集团军进攻萨尔盆地。

  

  墨索里尼被德军特种部队从阿布鲁齐监狱解救后,乘德军“怪鸟”式运输机飞往慕尼黑组织亲德傀儡政府。

  

  

  美军蹲伏在登陆艇内冒着德军炮火强渡莱茵河。

  

  美国情报军官正检查一支供德军特种部队使用的步枪,该枪带有可在墙角射击的九十度弯管抢头和专用瞄准镜。

  

  盟军在西西里岛(意大利)登陆,图为美坦克登陆舰正驶向滩头。

  

  德军投降前,将马赛港码头设施全部炸毁。

  

  一被俘德军下级军官正接受盟军和法国抵抗组织成员讯问。

  

  1944年9月17日至30日,盟军在荷兰阿纳姆进行了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空降作战,共空投伞兵3.5万人及大量

  装备。图为英第一空降师伞兵和运送给养的滑翔机在阿纳姆西郊着陆。

  24苏日远东战争(1945年8月8日至8月25日)

  1945年5月,法西斯德国战败投降。日本军队太平洋战场连吃败仗,海、空力量损失贻尽,中国军民开始战略反攻。为苟延残喘,日本帝国主义采取全面收缩、争取体面媾和的总战略。日对苏方针是避战求和,如苏军进攻,即退守中朝边境,保住朝鲜,拱卫本土。日本陆军主力关东军(总司令为山田乙三上将)辖24个师又8个旅和一个空军集团军约70万人、伪蒙疆军约20万人防守东北。日军沿中苏、中蒙边境构筑了17个筑垒地域,但只配备了少量兵力,主力集中于中国东北腹地,准备机动作战。

  苏联为履行在雅尔塔会议上作出的有条件对日开战的承诺,在战胜法西斯德国后,立即从欧洲抽调大批兵力和装备到远东地区,在伯力成立了由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为司令的远东苏军总司令部,下辖3个方面军、11个合成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3个航空兵集团军、太平洋舰队、黑龙江区舰队、及部分蒙古骑兵,共计约100万余人。

  8月9日零时,苏军先遣支队未经火力准备,即越过中苏国境,主力部队随后分三路全线发起进攻。苏军轰炸机大编队袭击哈尔滨、长春、吉林和沈阳日军重要目标。苏太平洋舰队驶入日本海,切断关东军与日本本土联系。西线苏军机械化部队一昼夜前进150公里,高速穿越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和戈壁沙漠,占领满洲里。苏蒙坦克骑兵集群15日占领多伦后,在海拉尔日军既设阵地遭到顽强阻击,转而实施迂回作战,于16日攻占牡丹江,俘虏日军4万人,逼近朝鲜北部。北线苏军在黑龙江区舰队支援下,横渡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主力在海空炮火支援下,沿松花江展开进攻。与此同时,太平洋舰队所属陆战部队在朝鲜北部实施了登陆作战。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接受《波茨坦公告》。18日,日本关东军投降。19日至24日,苏军伞兵部队陆续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主要城市机降,苏军在沈阳机场拘留了企图外逃的伪满皇帝溥仪。21日,东西对进的苏军快速纵队分别在沈阳、哈尔滨、长春会师。至此,东北境内日军除个别地域仍在顽抗外,其余均被歼灭。

  苏军在中国东北对日作战同时,还分别向库页岛、千岛群岛、朝鲜北部日军发起进攻。8月8日夜,苏海军航空兵轰炸了停泊在朝鲜各主要港口的日本军舰,在朝鲜游击队配合下、苏军从陆地和海上两个方向横扫朝鲜北部。8月25日,苏军伞兵在平壤、元山空降,收复整个朝鲜北部。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日本代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苏军在中国东北境内的对日作战,在中国军民支援配合下,彻底粉碎了关东军主力。日军损失约67.7万人,其中8.3万人被击毙,59.4万人投降。苏军伤亡3.2万余人。这一胜利,使日军丧失了一支赖以屏护本土的精锐战略机动部队,沉重打击了日本“本土决战”计划,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覆灭。 

  

  远东苏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与外贝加尔方面军司令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商讨作战计划。

  

  1945年8月10日,蒙古对日宣战。图为开赴东北的蒙古骑兵。

  

  苏远东第一方面军坦克兵团通过人迹罕见的大兴安岭。

  

  伪满皇帝溥仪在外逃途中被苏军俘获。

  

  驻长春市郊日本关东军第7师团向苏军缴械投降。

  

  苏军坦克第75旅所属炮兵隔河轰击日牡丹江集团军交通枢纽棗梨树镇车站。

  

  日军海拉尔筑垒要塞区守军派出洽降军使与苏军谈判投降事宜。

  

  苏空军陆战队机降占领哈尔滨机场。

  

  苏军进入哈尔滨受到东北群众欢迎。

  25越南抗法救国战争(1945年9月至1954年7月)

  十九世纪中叶,法国开始侵略越南。1885年,越南全境沦为法国殖民地。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越南,取代了法国原来的统治地位。抗日战争胜利后,法军在越南登陆,企图恢复对越殖民统治,遭到越南人民坚决反抗,由此爆发了历时九年的抗法战争。

  战争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战略防御阶段(1945年 9月——1947年12月)

  战争爆发之初,越南人民武装力量仅有4万余人,武器装备很差。先期进入南越的法军“远东兵团”拥有8万余人,装备精良。1945年9月23日,法军部队在海空军掩护和英军协助下,在西贡以南登陆。1946年以后,法军在驻法中国******军队配合下,以城市为据点,驻兵清剿,企图消灭越南人民武装。控制越南南部并向越南北部进攻,先后占领海防、河内等越北大城市,完成了对越北解放区的三面包围。1947年10月初,法军以5个机动团的兵力,发动“冬季战役”,企图一举歼灭越军主力及越共首脑机关。越军主力以灵活战术跳出法军包围圈,在外线发起强大反击作战,歼灭法军7000人,粉碎了法军“扫荡”。法军损兵折将后,收缩兵力,固守要点及交通线,无力继续发动进攻。

  2、战略相持阶段(1948年1月——1950年12月)

  法军在越北惨败后,改变原定“速战速决”方针,企图巩固占

  领区,蚕食解放区,以小规模机动作战,寻歼越军有生力量,摧毁越共基层政权,实现其殖民计划。但随着越军发展壮大,法军始终未能摆脱兵力分散、被动挨打的局面。1949年以后,在越军强大攻势面前,法军只能固守西贡、顺化、河内等大城市和交通线周围,广大农村均为越军控制。1950年9月,在中国顾问团帮助下,越军连续发起“边界战役”,打通了长达1000公里的中越边界线,歼灭法军5000余人,攻占法军据点200处,使越北战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日后大反攻奠定了基础。

  3、战略进攻阶段(1950年12月——1954年7月)

  1950年底,法军被迫转入全面防御。越军在中国支援下,发起红河中游、18号公路、宁平三次攻势作战,连克法军坚固据点70余处,歼敌1.1万人。为支援即将彻底失败的法军,美国从1953年起,以360架飞机、390艘舰船、21000辆运输车和17.5件架轻重武器供给法国殖民军,支撑侵略战争。1953年秋,法军大肆向越南增兵,调集机动兵力,进犯越北平原,妄图夺回战场主动权。11月20日,法军以精锐空降兵机降奠边府,占领了这一越北战略要地,修筑坚固碉堡群,企图长期固守,控制越北部。越南人民军在中国顾问团和部分中国军队支援下,对越西北部和平原地区法军发起战略反攻,并配合老挝和柬东北地区抗法武装,打通了纵贯印度支那南北的战略交通线。1954年3月13日,越军和中国驻越部队集中力量,对被围困在奠边府的法军发起总攻,经过55昼夜连续突击,5月7日攻占法军指挥部,俘虏法国军队司令D·卡斯特里准将,全歼法军1.6万人。奠边府战役的胜利,给法国政府内主战派以沉重打击。6月18日,法内阁倒台,主张停止战争的孟戴斯一佛朗斯组成新内阁,法国新政府表示将尽快达成停战协议。经中、苏、越等国的努力。7月21日,关于印支问题的谈判达成最后协议,法国表示尊重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印度支那人民抗法战争取得了彻底胜利。

  

  印度支那******领导的越南救国军(越人民军前身)在越北榜益山洞前宣誓成立。

  

  法军坦克在湄公河平原横冲直撞。

  

  越盟游击队利用水网稻田伏击“扫荡”法军。

  

  二战结束后,法国为恢复对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派遣军队在越南岘港登陆。

  

  1953年12月,法军为控制越北山区,在奠边府附近机降伞兵。

  

  越军不顾重大伤亡,猛攻谅山法军阵地。(整个印支战争期间,法军死亡7.5万人,越方死亡军民50万人)。

  

  1945年 9月 2日,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图为胡志明主席在河内巴亭广场检阅游行队伍。

  

  老街战役结束后,越军将被俘法军押下战场。

  

  陷入越军重围的法军士兵突围无望,士气低落。

  26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1948年5月15日至1949年2月24日)☆☆☆

  1947年2月29日,联合国第二届大会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将来分治问题的决议》。该决议激起阿拉伯国家和人民的强烈义愤。1948年5月14日,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宣布成立以色列国。次日,阿拉伯联盟宣布:对以色列进行“圣战”。以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为总司令的阿拉伯联军随即开进按“分治决议”划归阿方的巴勒斯坦国土,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战争初期,阿拉伯方面参战的有约旦、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五国的正规部队。联军拥有飞机130余架、坦克240辆和140门野战炮。此外,还有部分沙特、也门和巴勒斯坦民兵参战,总兵力约4万人。以色列部队总兵力3万余人,仅有数十架飞机和3辆坦克、6门65毫米野战炮。开战后,阿拉伯联军从南、北、东三个方向对以进攻,以军基本处于被包围状态。在南线,装备有“谢尔曼”式坦克的埃军两个旅,于5月21日攻抵伯利恒和阿什杜德一线,控制了巴勒斯坦南部重要地区,威胁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在东线,伊拉克兵分三路,向约旦河以西挺进,一直打到距地中海10公里的图勒卡姆,几乎将以色列拦腰斩断。北线叙利亚和黎巴嫩军遭以军顽强抵抗,前进受阻。外约旦军在埃及军队配合下,攻占耶路撒冷旧城阿拉伯人区,旧城犹太人区150名以军和 1700名居民投降。以军在 7天交战后,仅控制海法、特拉维夫等沿海城市和耶路撒冷新城至地中海的一条狭长地带及北部拿撒勒地区。为获得喘息时机,以色列要求美国推动联合国安排“停火”。6月11日,阿以双方同意停火4周。

  以色列利用“停火”机会,加紧扩充兵员,用美国犹太社团捐赠的巨额资金从欧洲国家大量进口武器装备,整编、扩充军队,兵力猛增至6万人。阿拉伯国家在停火期却因内部纠纷,未能巩固有利势态。7月9日停火期满,经过充分准备的以色列军队向阿拉伯联军发动反攻。经过“10天攻势”,以军扭转颓势,合围了东线部分埃军,新占领1000平方公里阿方土地。北线以军对太巴列湖以北叙军反击,由于兵力不足受阻。7月15日,以军利用夜间进攻,袭占沙德阿姆尔等城市,夺取整个西加利利地区。同日,以军攻占马纳哈谷地。以军对耶路撒冷旧城的进攻,经反复争夺,被阻于锡安门附近。7月18日,阿以根据联合国决议,再次“无限期停火”。以色列利用停火之机,大量吸收犹太移民,采购军需装备,招募外国志愿军。一些参加过二战的美国士兵(美籍犹太人)纷纷加入以军,帮助以色列组建海、空军,以军兵力聚增至10万人。

  10月15日,以军向阿拉伯联军进攻。10月19日,在连续两次进攻受挫后,以军改由胡莱卡特方面对埃军实施主攻,夺取了通向内格夫沙漠的咽喉地带,切断埃军补给钱。埃军被迫撤出除加沙地带以外的全部巴勒斯坦地区,以军前出到埃及本土西奈半岛(不久在国际压力下撤出)。在北线,以军在空军掩护下,向萨萨方向的叙军发起猛烈进攻,夺取了北加利利地区。12月28日,正当调头北进的以军准备对处于分割、包围下的埃军实施决定性打击时,英国敦促以色列从埃及领土撤出。1949年1月7日,埃及要求停战,以色列同意。2月24日,埃及与以色列签订停战协议。接着,黎巴嫩、约旦和叙利亚也先后与以色列签订停战协议。停战生效时,双方军队的实际控制线被定为停火线,这为日后再次爆发战争留下了隐患。

  第一次中东战争,阿方死亡1.5万人,以军死亡约6000人,以色列占领了根据联合国“分治决议”划给阿拉伯方面的5700平方公里土地,占整个巴勒斯坦面积的80%以上。外约旦控制了约旦河西岸5295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耶路撒冷旧城,埃及控制了加沙地带354平方公里的土地。战争使70余万巴勒斯坦人失去家园沦为难民。 

  

  以军开进耶路撒冷西区(阿拉伯人区)。

  

  联合国“分治”决议引起阿拉伯各国强烈不满,纷纷整军备战,图为埃及军队正在训练。

  

  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在得到美苏承认后加入联合国。图为以色列驻联大代表在联合国总部前升起国旗。

  

  在英、法纵恿下,大批犹太人从世界各地汇集以色列,阿以矛盾骤然尖锐。图为乘船抵达雅法港的波兰和罗马尼亚犹

  太人。

  

  耶路撒冷旧城区犹太居民武装抵抗约旦军队进攻。

  

  控制耶路撒冷城外高地的巴勒思斯坦游击队。

  27朝鲜战争(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

  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规模最大的局部战争,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卷入战争。这场战争对朝鲜、中国、亚洲以及战后整个国际政治、经济、军事产生了深远影响。

  朝鲜战争经过:朝鲜战争进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朝鲜人民军单独与南朝鲜伪军及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作战时期。

  朝鲜战争爆发前,南朝鲜军队共有8个步兵师又22个联队(团),连同机甲联队和其它特种兵及海、空军、武装警察约15万余人。朝鲜人民军编有10个步兵师,l个坦克旅和1个摩托化团,加上海、空、炮兵及内务省7个警备旅,总兵力约20万人。

  战争爆发后,朝鲜人民军连续进行五次大规模进攻战役。攻克汉城后,向南推进250?/FONT>350公里。在大田战役中,全歼美军第24师,活捉师长迪安少将,突破“三六线”。至1950年9月初,朝鲜人民军已由北面和西面将美伪军压缩在釜山沿岸不足1000平方公里的狭窄地带。美伪军为保住最后滩头阵地,以海空火力在人民军进攻正面形成绵密火网。人民军虽奋勇作战,但由于战线过长,兵员损失巨大,战斗进入胶着状态。

  1950年9月15日,美军第10军及南朝鲜伪军共7.5万人,在大量军舰、飞机掩护下,在仁川人民军后方登陆。与此同时,釜山前线美伪军亦于9月16日转入反攻,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战场局势逆转。10月初,美伪军已侵占整个“三八线”以南地区,朝鲜人民军且战且退,分散突围。美伪军气焰嚣张,企图在“感恩节”(l1月23日)前侵占北朝鲜全境,歼灭朝鲜人民军主力。

  第二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为保卫祖国,支援朝鲜人民,1950年10月8日, 毛泽东命令将东北边防军改组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连续发起五次进攻作战。其特点是:战役规模的夜间作战,战役间隙短暂,攻防转换频繁,战局变化急剧。第一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利用敌人疯狂冒进,在中朝边境我方一侧突然反击,歼敌1.5万人,将美伪军从鸭绿江边打退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美伪军吞并全朝鲜的侵略计划,初步稳定了战局。“联合国”军遭此打击后,认为中国只是“象征性”出兵,仍以迅速侵占全朝鲜为目的,再次大举北犯。中朝军队将美伪军诱至预定地区后,于11月25日和27日,在东西两线发起猛烈反击,共歼敌3.6万人,收复了三八线以北大部分地区,扭转了朝鲜战局。“联合国”军退至“三八线”以南地区后,依托原有阵地组织防御,企图再次北犯。为不给敌人以喘息时间,中朝军队于12月31日发起第三次战役,将美伪军赶至“三七线”以南地区,歼敌1.9万余人,解放汉城。为挽回败局,“联合国”军乘中朝军队连续作战未得修整补充之机,于1951年1月25日向北进攻。中朝军队克服部队疲劳、兵员不足、****缺乏等困难,以顽强阻击和机动防御,进行第四次战役,奋战3个月,歼敌7.8万余人。将敌人阻止在“三八线”附近,达到了争取时间,掩护后续部队入朝和大量杀伤敌人有生力量的目的。为继续大量歼敌,中朝军队于4月22日举行第五次战役,先后在西线和东线向敌军发起进攻,各歼敌一部,接着又在机动防御中大量杀伤敌人。战役至6月10日结束,共歼敌8.2万人。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将敌军从鸭绿江边赶回“三八线”,并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附近地区。

  经过五次战役较量,敌我力量对比已趋均势,战争出现相持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美军被迫与中朝军队进行停战谈判。

  1951年7月10日,停战谈判在开城举行。但由于美国企图通过谈判捞取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多次陷入僵局。在此期间,“联合国”军发起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均遭中朝军队粉碎,共歼敌20万人。1952年10月14日,美伪军片面宣布停战谈判无限期休会,对志愿军上甘岭防区发动“金化攻势”。志愿军防守部队在极为困难条件下,依托坑道英勇作战,在历时43天的反复争夺中,歼敌2.5万人,守住了阵地。

  1953年5月中旬,为以积极行动配合停战谈判,中朝军队发起“战役性反击作战”,从5月13日至7月27日,连续展开了3次进攻作战,歼敌13万人,向南推进180平方公里。中朝军队的胜利,迫使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7月27日签署了《停战协议》。

  朝鲜战争历时3年零32天。朝中军队共毙伤俘敌109万人(其中美军39万余人),击落击伤敌机12200余架,击沉击伤敌舰257艘,缴获各种武器、车辆10多万件(辆)。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约40万。

  

  1950年11月19日夜,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参战。

  

  第二次战役(1950.11.6?/FONT>12.24)中,遭到中朝军队沉重打击的“联合国军”被歼3.6万人,被迫全线撤退,中

  朝军队乘胜收复三八线以北地区。图为美军陆战一师从兴南港乘船撤退。

  

  第三次战役(1950.23.31——1951.1.8)中朝军队经7昼夜连续突击,向南推进80?/FONT>110公里,解放汉城,歼敌

  1.9万人。图为中朝军队在汉城庆祝胜利。

  

  1950年12月1日,美军第九军丢弃重装备沿安州公路败退。图为被击毙的美国兵横尸路旁。

  

  被围于新兴里地区的美陆战第一师官兵在大雪中沿公路宿营。

  

  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左)和金日成首相(右)商讨作战问题。

  

  志愿军在二次战役中乘胜收复平壤。

  

  第一次战役中,志愿军第39军在云山攻击美军骑兵第一师阵地。

  

  美军在中朝边境朝方一侧空投伞兵。

  

  1950年9月14日,美军出动261艘军舰,7.5万人,在朝鲜蜂腰部仁川登陆,截断朝鲜人民军退路,朝鲜战局随之逆

  转。图为仁川美军登陆场鸟瞰。

  

  接替麦克阿瑟任侵朝美军总司令的季奇微中将。

  

  金城反击战中,美军士兵(波多黎各籍)被志愿军强大炮火压制在战壕中。

  

  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精锐第38军大胆穿插,在龙源里地区给予南逃美军以沉重打击。

  

  上甘岭战役中,我坚守分队在炮火掩护下向占据表面阵地之敌发起反击。

  

  为粉碎美军“绞杀战”,志愿军投入大量防空兵力保卫后方运输线

  

  三次战役中,志愿军在高阳歼灭英军第29旅一部,图为被俘英军官兵被押下战场。

  

  朝鲜战争停战40年来,军事分界线把朝鲜分成二部分。图为南朝鲜士兵沿军事分界线巡逻。

  

  为配合停战谈判,志愿军第20兵团(辖 5个军)于1953年7月13日至27日对开城以南美军和南朝鲜军队发起攻势作

  战,共毙、伤、俘敌军5.2万余名,收复土地148平方公里,拉直了我军防线,迫使敌军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图为南朝

  29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1954年11月至1962年3月)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开始武装入侵阿尔及利亚。1834年,阿尔及利亚被宣布为法国领土。1905年,阿尔及利亚全境沦为法国殖民地。在长达一个多世纪时间里,阿尔及利亚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先后爆发过50多次反法武装起义。1954年11月1日,在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下,阿民族解放军在奥雷斯山区等地举行武装起义,3000余名阿尔及利亚爱国人士袭击了法国驻阿政权机关和军事目标。起义后,民族解放军在沿地中海的大卡比利山区和靠近突尼斯的奥雷斯山区建立根据地,形成东部战区。1955年,起义军又在西部靠近摩洛哥的边境地区发动起义,建立了以特累姆森为中心的西部战区。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阿尔及利亚社会各阶层纷纷参加起义,形成了全民族抗法武装斗争高潮。法国驻阿军队残酷镇压起义者,并从国内调兵15万增援。法军封锁起义军根据地,烧毁村庄,将居民赶进“集中营”,广泛使用空降兵和航空兵支援突击群,采用“拉网战术”与起义者作战,法国海军封锁阿海岸,阻止阿民族解放军从海路获得武器。法军虽然在兵力武器方面占有巨大优势,但仍无法阻止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的蓬勃发展。1956年初,阿民族解放军已发展到1.5万人,另有民兵10万人。

  1956年8月以后,阿民族解放军统一整编军队,确定了将武装斗争发展为全国性总起义的战略方针。但由于阿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人在政治上、军事指导思想上出现失误,试图用正规军与法军作战,结果遭致惨重伤亡,未能实现既定意图。但这时阿民族解放军总兵力已发展到13万人,技术装备有很大改善,武装斗争范围已扩至全国3/4的地区。1958年初,阿民族解放军转入全面进攻。同年9月,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在阿尔及利亚抗法武装沉重打击下,法军连年作战,伤亡惨重,共消耗战费80亿美元,六届内阁相继因战争失败倒台。1958年6月, 戴高乐重新执政。为摆脱困境,腾出力量解决国内矛盾,他宣称尊重阿尔及利亚人民自决权,并建议法、阿直接谈判。但法方在谈判中又提出种种无理要求,致使谈判多次破裂。与此同时,法国将驻阿军队增至80万人,加上警察和治安部队达到100万人,修筑了由电网、堡垒、电子报警器、观察所和地雷场组成的“莫里斯防线”.

  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针对法方玩弄的两手策略,一面在谈判中据理力争,一面坚持军事斗争,发动群众以各种方式反抗法军,在亚非各国和世界人民支持下,阿抗法解放战争接连取得胜利。1962年3月18日,法国政府被迫承认阿尔及利亚民族自决权和国家主权。在长达8年的抗法斗争中,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军共消灭10余万法军,取得了抗法武装斗争的最后胜利。 

  

  1958年底,阿民族解放军发展到13万人,解放了全国 2/3的国土。图为游击队进攻法军据点。

  

  1956年8月,阿抵抗运动在苏马姆大会上通过了“民族解放阵线纲领”,为扑灭阿抗法运动,法军加紧向阿运送兵员

  和装备。

  

  为阻绝抗法运动从国外获得武器供应,法军在奥雷斯山区实行封锁与“搜剿”相结合的“新战略”。

  

  法国外籍军团运输队在河北部山区遭游击队袭击。

  

  法军出动大批军队“扫荡”大卡比利山区阿“全国解放阵线”基地。

  

  控制耶路撒冷城外高地的巴勒思斯坦游击队。

  

  法国军警在阿尔及利亚街头镇压抗议群众。

  

  阿尔及利亚群众庆祝独立战争胜利。图为一女孩将一面溅满血污的法国国旗掷于地下。

  30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10月29日至1957年3月)

  1956年7月,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埃及政府的这一行动严重打击了英、法在中东的利益,英、法政府遂决定联合以色列对埃进行武装干涉。英、法战略企图是:先由以色列军队进攻埃及西奈半岛,吸引埃军主力,尔后动用英法驻中东空军消灭埃及空军,夺取制空权,在埃及运河地区实施空降和登陆,切断埃军后路,歼灭埃军主力。然后,进攻开罗和亚历山大,控制埃及心脏地区,恢复殖民统治。

  10月29日下午,早已作好战斗准备的以军4.5万人〔18个野战旅)兵分三路,对西奈埃及守军发起突然进攻。以军101空降旅在西来重要战略据点米特拉山口空降成功。经过激战,以军于当日全线突破埃军防线。10月30日,埃及宣布全国总动员。埃统帅部调驻扎在运河区的装甲部队开赴西奈,迎击入侵以军。当日下午,英、法向埃及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埃及同意英法军队进入运河区。10月31日,埃及严辞拒绝英、法“最后通牒”。当日19时,英法空军对埃及空军4个主要机场进行轰炸。接着,英法空军对埃首都开罗、埃军坦克、炮兵、战斗车辆集结地、重要交通线狂轰滥炸,企图将埃军拦截在西奈半岛,配合以军歼灭埃军。埃及识破英法阴谋,为集中兵力在苏伊士运河沿岸抗击英法侵略,埃及毅然决定从西奈撤出主力,从而保存了有生力量。

  11月6日晨,英、法在运河区空降2个伞兵旅,同时以2个陆战旅登陆,沿运河攻击南下。面对强敌,埃及军队和人民奋起反抗。第一批英法伞兵着陆后仅一小时,即遭全歼。在塞得港保卫战中,埃及军队面对英法8万军队三面包围,坚决抗战,英法始终未能全部占领该港。英法在苏伊士城的登陆行动因遭埃军海陆空火力阻击未能得逞。

  英、法的侵略行径,在世界各地引起强烈反对。苏联宣市:如英法不停火,苏将对英实施核攻击。美国为把英法势力挤出运河区,命令全球美军进入戒备状态,威胁英法。在埃及军民坚决反抗和国际社会强大舆论压力下,英、法被迫在11月7日宣布停火,11月22日撤出全部军队。在埃及应允以色列有蒂朗海峡水面航行和空中飞行权后,以色列军队于1957年3月从西奈撤出全部军队,所遗有争议的加沙地带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由“联合国军”暂时管理。此役,英法投入兵力22.9万,各类舰船185艘(其中包括7艘航空母舰和8嫂巡洋舰),飞机126架。在地面作战和空袭中,英法联军伤亡400余人。以色列伤亡1000余人。埃及投入兵力15万人,坦克500辆,埃军损失飞机200架,伤亡、被俘10000人。

  苏伊士战争以英法侵略军的失败告终,其在中东地区数百年殖民统治的传统势力丧失殆尽。 

  

  从塞浦路斯起飞的英、法飞机对运河区狂轰滥炸,图为运河管理大楼窗户上弹痕累累。

  

  侵占富阿德港的英军士兵挥舞抢来的埃及国旗招摇过市。

  

  运河区埃及村庄在英、法空袭中被毁。

  

  英法军队不顾联合国警告在运河区强行登陆。

  

  埃及凿沉大批船只,封锁苏伊士运河。

  

  西奈埃军用无后座力炮向进攻米特拉山口的以军坦克射击。 

  

  1956年7月20日,埃及宣布独立。埃及国旗取代了在开罗上空飘扬了64年的英国“米”字旗。

  

  一从塞得港逃出的法国伤兵,被英军搭救。

  

  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31刚果(金)人民反帝反殖武装斗争(1960年7月至1964年11月)☆☆☆

  1960年7月至1964年11月,美国、比利时等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武装干涉刚果(金)人民独立,引发了刚果(金)人民反帝反殖的爱国武装斗争。

  刚果(金)位于非洲中部,素有非洲“心脏”之称,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铜、金钢石等重要战略物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矿藏,使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对刚果(金)垂涎三尺,多次发动殖民战争。从1428年开始,先后有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侵入刚果(金),1870年刚果(金)沦为比利时殖民地。

  为摆脱殖民者奴役,争取民族独立,刚果(金)人民进行了长期顽强的斗争。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47年,刚果(金)人民共举行过8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1959年1月4日,在利奥波德维尔附近爆发了大规模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群众性暴动。斗争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迫使比利时政府同意刚果(金)于1960年6月30日独立。

  独立后,比利时仍在刚果(金)享有政治、经济和军事特权,并实际控制着刚果(金)国家事务。刚果人民在总理卢蒙巴领导下,为争取民族真正独立,掀起全国性抗议斗争,要求驱逐比利时军队、摆脱比利时殖民主义控制。比利时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决定除掉卢蒙巴,扶植傀儡政府上台。

  1960年7月8日,比利时在美国支持下发动了对刚果(金)的武装入侵。7月14日,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向刚果(金)派遣“联合国军”的决议。美、比新老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行径激起了刚果(金)人民极大的民族仇恨,卢蒙巴总理号召刚果人民和军队拿起武器抗击侵略者,保卫祖国独立。

  7月15日,进入刚果(金)的首批“联合国军”配合比利时军队解除了刚果(金)军队武装,占领、控制刚果重要港口、城市和机场。9月14日,美、比策动刚果(金)部分陆军发动政变,接管政府权力。与此同时,美国、比利时以“保护”为名,软禁了卢蒙巴总理,并于1961年1月将其杀害,扶植阿杜拉傀儡政府上台。

  卢蒙巴被害后,刚果(金)反帝反殖武装斗争在刚果(金)全国解放阵线等组织领导下,蓬勃发展。1963年以后,武装斗争空前高涨,爱国力量以游击战打击侵略者,控制了全国大片地区。为维持傀儡统治,在美国操纵下,冲伯政府取代了阿杜拉,妄图纠集各派反动势力,扼杀刚果(金)革命武装斗争。

  冲伯傀儡集团一面玩弄“全国和解”的政治骗局,一面动用伪军和招募的3500名白人雇佣军加紧镇压爱国武装力量。美国公然派遣伞兵、飞机和坦克介入刚果(金)内战,对刚果(金)进行直接军事干涉。11月24日,美国伙同比利时以“营救人质”为名,运送800名比利时伞兵强行占领斯坦利维尔,企图恢复殖民统治。

  美国、比利时的侵略行径,激起刚果(金)和非洲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世界各地掀起了声讨美、比侵略者的抗议浪潮。在刚果(金)人民反抗下,1964年11月29日,美国、比利时军队陆续撤出刚果(金)。

  (*)独立前的刚果(金)为比利时殖民地,称为“比属刚果”。1960年独立后,称刚果区民国。1964年改国名为刚果民主共和国,定都利奥波得维尔,简称刚果(利),1971年改称扎伊尔共和国。

  

  1960年7月8日,刚果陆军发动叛乱推翻卢蒙巴政府。图为控制刚果首都的加丹加宪兵正在街头巡逻。

  

  美国飞机把大批“联合国”军运进加丹加省,镇压刚果人民反殖斗争。

  

  大批刚果难民涌入邻国躲避战乱。

  

  蒙博托。1961年任刚果军队总司令,后发动政变推翻冲伯政府任刚果(金)即今扎伊尔共和国总统。

  

  刚果总理,民族英雄卢蒙巴在东方省被捕后,被蒙博托军队押送利奥波德维尔(后遇害)。

  

  刚果全国解放委员会、刚果独立党领导的游击队依托丛林,坚持反殖爱国斗争。

  

  连年战争使刚果农业生产锐减,大批妇女儿童死于饥饿。

  32美国雇佣军入侵古巴(吉隆滩战役)(1961年4月17目至19日)☆☆☆

  1961年4月17日,美国派遣雇佣军入侵古巴,雇佣军在加勒比海沿岸吉隆滩登陆后,遭到古巴陆、海、空军联合反击,经72小时激战,古军全歼美国雇佣军,此役史称“吉隆滩战役”。

  1959年,古巴革命力量推翻旧政权,建立以卡斯特罗为首的革命政权。古巴新政权的建立及其与苏联的密切关系,引起美国不满和反对。遂采取经济封锁、政治颠覆、军事干涉等手段,企图扼杀古巴新政权。美国不断派飞机袭击古巴城乡,加强驻古巴领土关塔那摩美海空军基地。从1960年起,美国陆续在本土佛罗里达洲、多米尼加、危地马拉等国组建、训练雇佣军,企图用武力颠覆古巴政权。1961年初,组训完毕的美国雇佣军被编成一个旅,下辖4个步兵营、一个摩托化营、一个空降营、一个重炮营和若干装甲分队。为支援雇佣军入侵古巴,美国派出C-46运输机8架,C-54运输机6架,B-26重型轰炸机24架、武装运输船5艘、登陆舰10艘,协助运送和支援作战。

  1961年4月17日夜间2时,由美军特种作战部队士兵组成的潜水队乘夜在古巴拉尔滩地区登陆,与正在巡逻的古巴民警分队发生战斗,古巴民警以寡敌众全部阵亡。随后,雇佣军主力在美军地空火力掩护下,在吉隆滩抢滩登陆。晨6时,为切断古巴军队前沿阵地与后方联系,美军将一批伞兵空投至猪湾沿岸后方,雇佣军主力登陆后由科隆向亚瓜拉马斯和奥斯特拉利亚方向推进。由于古军前沿兵力薄弱,在雇佣军优势兵力压迫下,无法组织就地坚守,被迫撤至亚瓜拉马斯以南地区组织防御,多次击退敌军进攻。17日下午,得到加强的古军开始反攻,雇佣军在古军猛烈反击下全线退却。17时晚,美军舰以大口径舰炮轰击古军,在古军进攻路线上形成绵密火制地带,帮助雇佣军改变后撤态势。古军岸防分队和海军不畏牺牲,在关塔那摩美海军基地附近依托既设阵地顽强抗击敌军攻击,封锁敌军登陆地段,使雇佣军无法向登陆部队补充****和人员。4月18日拂晓,古巴军队在援军配合下向敌军展开全面攻势,雇佣军伤亡惨重,被迫向吉隆滩总退却。18日夜,雇佣军已被压缩在吉隆滩三角地区,在此,雇佣军得到美舰炮火和空中火力的支援,古军进攻遭到美军地空火力杀伤,战况十分激烈。

  19日凌晨,古军炮火对吉隆滩雇佣军阵地进行30分钟火力准备,随即在装甲部队掩护下对残敌发起总攻。投入战斗的古巴空军在美军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不惜牺牲,顽强作战,击落美机6架,炸沉运载一营雇佣军的美“豪顿斯”号运输舰。19日凌晨,古巴空军战斗机驱退准备轰炸古军的美军B-26轰炸机群,保证了总攻歼敌顺利进行。

  

  美海军登陆舰运送雇佣军在猪湾登陆

  

  被古巴军民击毙的雇佣军横户滩头

  

  加入哈瓦那城防的女民兵正在擦拭武器

  

  古军岸防炮兵用大口径火炮轰击雇佣军阵地

  

  古巴防空军在战斗中发挥重要作用

  

  4月14日,古巴军事法庭对1179名雇佣军战俘进行审判,在美国答应支付6200万美元赎金后,被俘雇佣军被送回美国

  

  古巴空军苏制米格-15战斗机在空战中击落、击伤多架雇佣军轰炸、运输机。

  

  1961年4月17日凌晨,美国雇佣军1600人由危地马拉出发,在古巴中部拉斯维利亚斯南部登陆。图为雇佣军伞兵在长

  滩机降。

  

  1959年2月16日,卡斯特罗任古巴总理

  33越南抗美救国战争(1961年5月至1975年4月)

  越南抗美救国战争,是越南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实现国家统一的民族解放战争。战争从1961年美国派遣“特种作战部队”入侵南越开始,至1975年4月30日西贡解放止共历时1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最激烈的大规模局部战争。

  越南抗美救国战争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特种战争”阶段

  美军在越南发动所谓“特种战争”的目的,是企图镇压不断高涨的越南人民革命运动,维护傀儡政权统治,实现其全球扩张战略。1961年5月,美国派遣100名“特种部队”进驻南越。次年2月,美国在西贡成立“美国驻越军援司令部”。至年底,驻越美军增至1.2万人,大批美军“顾问”被派往越南伪军营、连一级,指挥伪军“蚕食”、“清剿”解放区。在与美伪军斗争中,越南南方解放力量迅速发展壮大,到1964年已经拥有20万武装人员,解放了4/5的南方土地和2/3的人口,歼灭敌军22万余人(其中美军约3500人),击落敌机2000架,累计粉碎美伪军各种“扫荡”数千次,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有力态势,沉重打击了美伪“特种战争”计划。

  (2)、局部战争阶段

  由于“特种战争”失败,美国军队开始全面扩大在越军事卷入,战争逐步升级为“局部战争”。1964年8月2日,美军舰多艘驶入北部湾水域挑衅时,与越鱼雷艇发生交火。美方以此为藉口,派出飞机轰炸越南北方。美军在这一时期总的作战意图是“南打”、“北炸”,即在越南南方以地面作战为主,在越南北方以空中火力袭击为主。

  1966年,美军在越南的地面作战,大多以北纬17度线至西贡的沿海基地为据点,构成环形防御圈。逐步向解放区“渗透”,诱寻南越人民武装主力进行“决战”。在此期间,美国将南越伪军由55万扩充至71万人。为抗击美伪联合进攻,南越解放力量积极作战,歼敌10余万人,相继取得波来梅、巴嘉、包邦等大规模战斗的胜利。1967年以后,美军以优势装备和兵力(47万人),深入越、柬、老边境地区,对南越人民武装进行反复“搜剿”,企图将越南人民武装割裂歼灭,双方斗争空前激烈,解放区一度蒙受巨大损失。1968年旱季以后,美伪军为巩固已夺取的重要地区,采取了“固守与清剿”相结合的战略,美军主要以空军支援伪军作战。南越人民武装力量抓住时机积蓄力量,实行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武装斗争由农村向城市发展,美伪“绥靖”计划屡遭沉重打击,伤亡人数达13.6万人。

  北炸:美对越南北方实施空袭的基本目的,是切断越北方与南方联系,阻断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对越物资援助。美军对越北的空袭历时8年零5个月。最初,美机轰炸重点为北方军事基地、无线电广播设施和船舶、交通运输线。1965年下半年以后,美军轰炸强度逐渐增大,空袭战场扩至中越边境一线和越南首都河内市。在此期间,美对越北方空袭达10. 77万次,投弹258万余吨,平均每平方公里投弹16.2吨。北越军民共击落美机3300余架,迫使美军在1968年11月宣布无条件全面停炸。

  (3)、战争“越南化”阶段

  1969年,美国新任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国将撤出越南。随着伪军接替美军遂行作战能力的加强,美军开始从越分批撤出。此间,美伪军加强对解放区“扫荡”。1970年,美国策动柬埔寨右翼军人政变,推翻柬合法政府,将战火扩至整个印支半岛。1971年,具有战略意义的“九号公路战役”打响,越军集中5万兵力,采取机动战术,取得一举歼灭美军2万余人的重大胜利,加速了美国战争“越南化”策略的破产。

  1972年,越南南方军民发起全面反攻。1973年,交战各方在巴黎签订停战条约。1973年以后,拥有110万人的南越伪军在驻越美海、空军支援下,破坏停战协定,频繁“蚕食”解放区,战斗不断升级。1975年初,越北方派遣大批部队进入南越参战,经过三次决定性攻势作战,歼灭全部伪军,解放整个南方,取得了抗美救国、统一祖国战争的最后胜利。

  越战期间,美军共投入参战兵力66.3万人,死亡5.6万人,被击落击毁各种飞机7000余架,耗资约2000亿美元。

  

  越战期间,美国广泛使用武装直升飞机支援地面作战。图为一美军直升机被越军地面炮火击中。

  

  侵越美军在历时40天的“九号公路”战役中,被歼2.1万人。图为美军正在抢运伤兵。

  

  鉴于国内反战浪潮迭起,美国总统约翰逊飞抵金兰湾为侵越美军打气

  

  从1967年旱季起,美军将驻越兵力增至47万人,频繁对非军事区越军进行扫荡。图为被美军俘获的越军士兵

  

  1968年8月,越军特工队炮击岘港美军机场,击毁击伤美军各类飞机40余架。

  

  溪山美军狙击手使用装有高精度瞄准镜的专用步枪向越方目标射击

  

  西贡伪政权警察枪杀越共干部

  

  经联合国调解,越、美两国为结束战争进行了长期谈判。图为越外长黎德寿与美国务卿基辛格1969年春在巴黎

  越军在决定性的“胡志明战役”中歼灭南越伪军主力,解放西贡

  34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五战争)(1967年6月5日至10日)

  第一、第二次中东战争以后,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积怨日深,爆发新战争的危险增加。1965年1月1日,新成立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法塔赫”武装“暴风部队”在约旦河西岸开始武装反抗以色列占领军。1966年初,约旦、黎巴嫩与以色列多次发生边界冲突。1967年,埃以、叙以边界全面紧张。4月7日,以空军美制战斗机在叙首都上空多次进行挑衅性飞行并击落6架叙军米格式战斗机,根据埃叙共同防御协定,埃及政府宣布向叙利亚派遣军队。5月13日,苏联向埃通报了以色列即将进攻叙利亚的“绝密情报”。5月14日,埃及向西奈半岛增派2个师兵力,同时宣布全国进入戒备状态。5月19日,埃及军队接管原由联合国部队托管的加沙地带,埃及海军封锁亚喀巴湾和蒂朗海峡,禁止以色列和为以色列运送物资的外国船只通过。以色列军方立即对埃及上述行动做出强烈反应,要求内阁批准进攻埃及的作战计划。

  6月1日,以色列内阁政府改组,强硬人物达扬出任国防部长。6月5日,以军突然向埃及、叙利亚发动进攻。阿拉伯国家(埃、叙、约)投入正规军29.5万人、飞机882架、坦克1560辆参加战斗。以方投入正规军8万人,飞机350架,坦克800辆。

  战争伊始(6月5日晨7时45分),以军飞机突袭埃空军10个主要机场,在连续3小时空袭中,埃空军80%的飞机(约450架)被击毁于地面,20个防空导弹连(100部萨姆?/FONT>2型导弹发射架)未即发射即遭摧毁。以军夺得制空权后,分三路向西奈半岛推进。6月6日傍晚,以军在加沙地带歼灭埃军一个师又一个旅,埃及反击力量遭以军打击损失严重,被迫向苏伊士运河一线退却。6月7日晚,以军装甲部队将埃军分割包围,占领西奈半岛多处战略要地,埃军退路被断,部份埃军向以军投降。6月9日,埃及被迫宣布停火。

  6月5日,以军投入4个旅兵力,向约旦河西岸约军阵地发动进攻。以军粉碎约军顽强抵抗,占领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旧城。以军在埃、约战线得手后,迅速转移兵力,于9日上午开始对叙利亚作战。以军投入10个旅兵力(6个装甲旅、3个步兵旅、1个空降旅)在强大地空火力支援下,对叙利亚发动猛攻,主攻方向直指叙北部重镇库奈特拉,经数小时激战,以军攻占提尔法地域。9日黄昏,叙军被迫撤出戈兰高地。6月10日,以军扫荡黎巴

  嫩和马萨达一带叙军,锲入叙利亚境内纵深26公里。11日,叙利亚同意停火。

  第三次中东战争。阿拉伯方面损失惨重(死亡2000人、被俘6500人、损失坦克820辆、飞机560架)共丧失西奈半岛、加沙地带、戈兰高地和约旦河西岸约6.85万平方公里土地。以方阵亡官兵809人。

  

  以军击溃约旦军队,占领耶路撒冷旧城区

  

  以军把在戈兰高地交战中俘虏的叙利亚士兵押送战俘营

  

  为割裂埃军防线,以军北部集群从西奈埃军7、2两师之间长约30公里的结合部实施主要空击。图为锲入埃军纵深的以

  军装甲部队。

  

  以军用美制新式雷达引导空军作战,大批埃、叙飞机在空战中被以机击落

  

  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群众抗议活动遭以军警镇压

  

  

  埃军在阿里什岸滩的警戒阵地

  

  以色列军警在加沙地带盘查过往阿拉伯人

雪狼湖社区欢迎您,为避免个性签名影响访问速度,同一页面内同一个人的个性签名仅显示一次。 来自: 顶端 回复 引用 分享 加为好友 墙外浪人 采集网海营养 注入狼湖血液 级别: 管理员

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QQ联系 UID: 53260
精华: 150
发帖: 21269
威望: 191405 点
金钱: 233720680 RMB
贡献值: 997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7161(时)
注册时间: 2006-04-11
最后登录: 2009-09-05
鲜花 [55] 鸡蛋 [6]
2楼  发表于: 2009-01-19 13:22 只看该作者 | 小 中 大

  35苏联(华约)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8月20日至21日)

  1968年8月20日,苏联纠集波兰、民主德国、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四国约30万军队对捷克斯洛伐克突然袭击,仅用6小时即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华沙条约”国家内部间,以突然袭击方式悍然发动入侵的典型战例。

  1968年1月,奉行“自由化”路线的杜布切克出任捷共第一书记,杜上任后改组捷共中央主席团和书记处,提出新的“行动纲领”,对苏离心倾向日益明显。苏联担心捷克的政治、经济改革动摇其对东欧的控制,遂对捷采取了政治、经济压力,逼迫捷共改变政治路线,遭捷拒绝后,苏联决定诉诸武力,用军事手段占领捷境,改组捷共领导层,扼杀捷克改革。

  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是在“谈判”烟幕掩护下,经过周密策划和长期准备进行的。为隐蔽入侵意图,苏联采取种种外交、政治欺骗手段蒙骗捷方。苏军及其它华约部队,以“军事演习”为借口,将军队调至靠近捷边境的进攻出发地。至入侵前一个小时,苏驻捷大使还向捷领导人谎称:“绝不会发生军事行动”。经过100天紧张准备,苏联纠集其它4个“华约”国家的5个师和苏军18个师,近1000辆坦克,于8月20日夜,分多路对捷发起突然袭击。

  入侵伊始,苏军特种作战部队乘军用运输机飞临布拉格国际机场,在“机械故障”的籍口下,要求在机场“紧急迫降”。飞机在捷机场降落后,70余名特种作战部队士兵冲出机舱,迅速攻占塔台和机场要地,控制整个机场。随后,在苏境内待命的一个苏军空降师乘30余架运输机紧急空运布拉格,苏伞兵由机场搭乘坦克和装甲车辆向布拉格市区快速突进。苏军先控制了捷首都所有交通要道,包围、占领捷共中央大厦、捷国防部、邮电、新闻等党、政、军要害部门,逮捕捷共第一书记杜布切克等捷党政军要人。与此同时,由大量坦克、装甲车组成的华约部队,从苏、德、波、匈四国与捷接壤边界多路、多方向越过边境,占领捷克其它大中城市和战略要地,封锁捷克与奥地利边境。拥有23万兵力的捷军,在所有军营均被苏军控制的情况下,基本上没有进行抵抗。8月21日,苏军及华约后续部队和各级指挥所陆续进入捷境,完成了对捷克斯洛伐克全境的占领。

  8月26日,被拘捕至莫斯科的杜布切克迫于压力,与苏联等5国达成协议,改变捷共既定路线。在捷人民坚决反抗下,入侵苏军及华约部队陆续撤离捷境,但仍有部分苏军继续留驻捷西部边境。

  苏联纠集华约军队联合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从军事意义上看是一次成功的突袭,但在政治上却招致了捷人民的强烈反对和国际舆论指责。这种以武力对一个主权国家内政进行干涉的侵略行径,暴露了苏联“强权政治”和军事冒险的本质。

  

  突袭布拉格国际机场的苏军空降兵

  

  捷克国防部长被苏军拘留后同杜布切克一道被送往莫斯科

  

  布拉格街头的苏军坦克纵队

  

  苏军在德捷边境设立侵捷前进指挥所

  

  捷克群众设置障碍阻拦苏军,并向坦克投掷燃烧瓶和石块

  

  捷群众在苏驻捷使馆前举行抗议活动

  

  迫于国际舆论压力,苏侵捷军队于1969年冬陆续撤出捷境。图为苏军第594摩步师某部正待乘火车返回其驻德营区

  

  捷克边防军沿捷德(原民德)边界巡逻

  36第四次中东战争(赎罪日战争)(1973年10月6日至24日)

  第四次中东战争,是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为收复被以色列侵占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进行的一场现代化的大规模局部战争。

  战争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0月 6日-9日)

  西线:10月6日14时,埃及出动200余架飞机,突袭西奈半岛以军指挥部、兵力集结地、机场和通讯枢纽,埃军在运河西岸集中2000门火炮对以军前沿阵地实施猛烈炮击,埃海军舰艇封锁蒂朗海峡和曼德海峡。埃军5个主攻师的先头部队8000人,在空中和地面火力掩护下,乘水陆装甲车和橡皮舟发起渡河进攻。埃军奋勇作战,仅数小时就突破了号称“铜墙铁壁”的以军巴列夫防线,向东岸推进数公里,埃工程兵很快在运河上架设数座浮桥,24小时后,埃军第二、三军团全部渡过苏伊士运河,解放了东岸被占领土坎塔拉和夏特镇,为把埃军逐回西岸,以军组织3个装甲旅全线反扑,均被埃军击溃。在西奈坦克战中,以军190装甲旅被全歼,埃军生俘该旅旅长亚古里上校。至10月9日,埃军以6个师兵力,控制了运河沿岸长100公里、纵深10公里的广大地区,击毁以军坦克300余辆,以军陷入极大被动。

  北线:与埃军进攻同时,叙军先头部队3个师,在地、空炮火掩护下,分3路向戈兰高地发动突然袭击,叙军特种空降兵袭占被以军称作“国家睛眼”的赫尔蒙山顶哨所。次日,叙军两个装甲师已进至约旦河一线,距以本土仅数公里,以军设在纳法赫的前线指挥所遭到叙军连续攻击。截止10月9日,叙军全线突破“6·5战争”停火线,北路攻占老头山和马萨达,中路夺取库奈特拉,进至叙、以边界,南路攻取法拉斯,收复菲格,以军1个步兵旅、2个装甲旅大部被歼。

  第二阶段(10月10日-15日)

  北线:埃军按原定计划,停止战役进攻,西线出现“战斗间隙”。以军抓住战机,从西线抽调部分空军、地面部队加强北线,重点打击北线叙军。至10月12日,以军北线部队在坦克交战中重创叙军,全线突破“6·5战争”停火线,向叙利亚本土推进20?/FONT>30公里,进至叙利亚战略要地纳塞吉一线,直接威胁叙首都大马士革。13日,叙军虽在伊拉克、约旦、摩洛哥参战部队支援下,阻止了以军进攻。但主力损失严重,已无力发动反击。

  西线:以军在北线取胜后,立即转后用于西线。14日,埃军以4个师兵力、1000辆坦克向米特拉等3个重要山口进攻,遭到以军在战斗机和直升机支援下的约800辆坦克反击,从而爆发了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规模最大的坦克战。激战中,埃军由于失去空中掩护,损失坦克200余辆,以军损失50辆坦克,埃军被迫撤至原出发地域。

  第三阶段(l月16日-24日)

  10月16日,以军3个旅向埃军进攻,双方展开激烈炮击和坦克战。15日夜,以军一支特遣部队从大苦湖以东埃军第2、3军团结合部锲入运河西岸埃军后方,摧毁埃军防空导弹阵地,致使运河东岸埃军和埃及城市失去空中保护,在以空军轮番轰炸下损失惨重,战局由此逆转,埃军陷入极大被动。至10月22 日,以军登陆西岸部队已达5个旅,进抵苏伊士城以南,切断开罗棗苏伊士公路,对埃及第三军团和苏伊土城形成合围态势。24日,叙、以打成对峙局面后,以军出动一个伞兵旅,于22日攻占叙军在戈兰高地最后阵地老山头。叙军虽多次反攻,收回一些失地,但已无力夺回战场主动权,在联合国调停下,双方宣布24日停火。在海战场,埃叙两国海军同以色列海军进行了四场战斗,双方均使用导弹艇和鱼雷快艇作战,以海军四战皆胜,共击沉埃叙导弹艇10余艘,以方无一损失。

  

  埃及总统、共和国英雄萨达特元帅(后在阅兵仪式上被原教旨分子杀害)

  

  投入西奈坦克战的埃军坦克

  

  埃军苏制“萨姆”防空导弹是以色列空军的“克星”

  

  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走最后一批军队,穆巴拉克总统主持升旗庆典

  

  伊拉克、约旦、摩洛哥等国派出军队参加对以作战,图为加入戈兰战线的伊拉克坦克部队经约旦驶往战区

  

  以战时动员体制效率极高,可在24小时内实行全国总动员。图为被征召后备役人员正待命前往戈兰高地

  

  10月6日,是犹太教的“赎罪日”,图为正在耶路撒冷犹太教圣庙“哭墙”前祈祷的以色列军人

  

  以国防部长达扬在一处被埃军击毁的掩体内观察战场情况

  

  一支以军装甲先遣分队,使用苏制T-54、T-55型坦克,伪装成埃军,从埃及第二、三军团结合部(大苦湖)偷渡运

  河,向西岸开进


  37黎巴嫩内战(1975年4月至1991年5月)

  黎巴嫩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是中东地区唯一不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阿拉伯国家,首都贝鲁特是西亚通向地中海的门户。黎国内教派众多(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两大基本教派),党派林立,人口虽只有300余万,但却有80余个党派团体和不受政府控制的30余支武装力量。自1943年黎巴嫩独立以来,各教派、党派围绕国家权力分配纷争不休。黎巴嫩独立时,维持传统教派政体,按当时力量对比达成妥协:总统、军队司令由基督教马龙派人士担任,总理和议长由伊斯兰教的逊尼派和什叶派人士担任。但是,随着穆斯林人口增加以及约40万巴勒斯坦难民流入黎巴嫩,两派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致使黎国内各种势力围绕政治权力和势力范围分配斗争趋于激烈,终于酿成了长达15年的国内战争。

  1958年7月,美国军队在黎登陆,帮助马龙派镇压企图夺权的穆斯林。1970年9月事件后,巴解组织总部和主要武装力量从约旦迁至黎巴嫩,黎巴嫩南部成为巴解对以军事活动的热点地区。巴解驻黎武装积极支援黎穆斯林各教派夺权,以色列则借口报复巴解在以占区进行军事行动,经常骚扰黎以边境,引起黎巴关系紧张。1969年5月,黎军与巴解部队发生武装冲突。1975年4月13日,黎基督教长枪党马龙派武装袭击巴勒斯坦居民区,造成数十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这一流血事件导致了基督教民兵同巴勒斯坦武装和支持巴解的穆斯林民兵长达19个月的大规模内战。

  1976年1月初,黎长枪党武装在部分黎政府军参与下,包围了塔勒扎塔尔等3个巴勒斯坦难民营,巴解武装对黎军进行坚决反击。以黎巴嫩社会进步党为首的黎“左派”势力配合巴解,在贝鲁特市郊区以外省特里波里、达穆尔等地向马龙派据点发动牵制性进攻。在叙利亚支持下,巴解正规部队“巴勒斯坦解放军”和巴解“闪电”部队8000人同时从叙境开入黎境,对马龙派武装和黎政府军形成压倒优势,控制了黎境2/3的地区,黎政府面临垮台。后在叙利亚军事干涉和政治调停下,双方开始谈判,但武装冲突时有发生。1977年以后,黎各派武装经多次交战,基本形成了由叙利亚控制的北部地区、由基督教控制的海岸地区和由巴解武装控制的南部地区的割据局面。不久,叙利亚军队同基督教民兵直接交战,叙军炮击黎首都东区基督教派控制区。

  1978年3月14日,以色列军队入侵黎南部,将巴解从黎南部利塔尼河以南赶走,扶持“南黎巴嫩军”武装与巴解对抗。1978年,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进驻黎南部。1980年,基督教长枪党抢占位于贝鲁特棗大马士革公路扎赫勒附近的战略高地,叙军发动反击,以军出动飞机袭击叙军,支援长枪党作战。1982年,以军再次入侵黎巴嫩,巴解武装遭受严重损失,被迫撤出黎巴嫩。1982年9月,黎巴嫩当选总统、长枪党领袖B·杰马耶勒被暗杀,长枪党武装对巴勒斯坦难民营进行血腥屠杀,造成数百人死亡,引起世界舆论震动。1983年,以军从黎北部山区撤出,黎德鲁兹派民兵赶走黎政府军和马龙派武装,控制该地区。为牵制什叶派阿迈勒民兵和德鲁兹民兵,经黎方默许,巴解武装从1985年起陆续重返黎巴嫩。巴解的返回与阿迈勒民兵武装发生矛盾。1986年9月,双方爆发大规模冲突。

  1987年2月,阿迈勒民兵在叙利亚支持下,包围了夏蒂拉、萨布拉等多处巴勒斯坦难民营,用重炮、坦克轰击难民营,造成数万人伤亡。为解救难民,联合国向被围难民营派出紧急救援队。1988年4月,什叶派穆斯林阿迈勒运动民兵与真主党民兵在贝鲁特南郊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交战初期,阿迈勒武装控制了大部分什叶派居民区,真主党民兵遭严重挫折。但真主党民兵在伊朗革命卫队支援下,重新集聚力量发动反攻,夺回贝鲁特南郊80%的地区,双方死伤千余人。1989年3月14日,黎基督教强硬派人物、黎政府军原总司令奥恩发动“解放战争”,旨在将叙利亚军队赶出黎巴嫩。导致了以奥恩政府军及基督教民兵为一方,叙驻黎部队及穆斯林民兵为另一方的大规模炮战,造成5000多人伤亡,数十万人逃离及1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为结束内战,在阿盟主持下,黎各教派首领1989年9月在沙特开会,通过了全国和解的《塔伊夫协定》。奥恩拒不承认黎新政府和当选总统。1990年10月13日,黎政府军在叙军坦克、飞机支援下,攻入贝鲁特东区,奥恩战败出走,残部投降。黎政府开始在全境行使权力,着手实行将所有派别武装撤出首都的“大贝鲁特”计划。至91年5月,除部分真主党武装外,黎各主要派别武装均撤出贝鲁特,交出武器宣布解散。长达15年,造成14万人死亡和数百亿美元经济损失的黎巴嫩内战基本结束。

  

  巴勒斯坦游击队向马龙派武装控制的达穆尔城发动进攻。

  

  基督教武装与穆斯林民兵在海港城市西顿持续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图为黎儿童正在街头捡拾弹壳。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军事观察员在黎以边境非军事区内观察以军调动。

  

  在以军默许下,黎长枪党民兵冲进夏蒂拉巴勒斯坦难民营,数百名巴勒斯坦难民(主要是妇女和儿童)惨遭杀害。图

  为掳劫后的难民营现场。

  

  黎各教派民兵为争夺对贝鲁特控制权冲突频起。绑架成风,贝城被称为“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城市”。图为意驻黎大使

  外出受到卫队严密保护。

  

  1987年10月23日,一辆满载炸药的卡车撞开驻黎美国海军陆战队总部围墙后引爆,当场将大楼炸塌,造成239名美国

  士兵死亡。

  

  1987年 6月 l日,黎总理卡拉米从黎北部飞往贝鲁特途中,座机被恐怖分子放置的炸弹炸毁,卡拉米当即遇难。

  38越南侵略柬埔寨(1978年12月26日至1979年1月14日)

  越南当局为实现地区霸权主义,在苏联支持下,于1978年12月26日出动20余万军队(l8个师又5个团、一个航空兵师、600辆坦克、装甲车),对柬埔寨发动突然袭击。经过19天战斗,兵力和装备占绝对优势的越军重创柬军,占领了柬埔寨全境,颠覆了柬埔寨政权,显示了越军具有在现代化条件下进行大规模“闪击战”的作战能力。

  战前,柬埔寨军队总兵力为10-12万人,编成24个不满员的师(每师2000-4000人),拥有坦克、装甲车百余辆,飞机50余架。柬军用19个师在柬越边境担任守卫,基本成一线配置。

  12月26日,越军分5路发动突然进攻。越军第一路4个团沿19号公路突破柬军设防弱点,猛插柬军纵深。第二路越军在坦克配合下,兵分三股。策动原柬军第四师师长韩桑林倒戈,突破柬军东南斯努、克列防线,占领桔吉市,渡过湄公河。越军第四路为主攻部队,沿一号公路经柴侦、波罗勉和干丹省直扑柬首都金边。越军第五路在飞机掩护下,于1月5日占领茶胶,切断了金边至西哈努克港的外援通道。1月6日以后,越军在巩固既得占领区、追歼民柬部队的同时,从东、西、南三个方面逼近金边,对金边形成弧形包围,民柬部队为保存实力主动撤离,越军1月7日12时占领金边。

  攻占金边后,越军以6个装甲旅搭载步兵编成若干突击集群,在未遇柬军有效抵抗的情况下,沿公路快速推进,日推进速度达40-100公里,仅6天便占领了柬西部各城市。整个战役期间,越军动用一个歼击航空兵师和一个直升飞机团,共出动500余架(次)飞机配合步兵作战,投弹1100枚,发射火箭60枚。此外,越军还在柬军后方进行了数次营团规模的机降,严重瓦解了柬军防线。为夺取柬西南沿海地区,越军投入一个海军陆战旅,在越171舰队支援下,成功地实施了登陆作战,切断了柬军退路。

  据越军称:此役共毙俘民柬部队1.36万人,缴获****7000余件,火炮200余门,车辆800台,坦克装甲车60辆,飞机51架。民柬部队因战前对越军大规模入侵估计不足,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遭受巨大损失,部队实力骤减至2万人。在一线防御阵地失守,已无法阻止越军长驱直入的情况下,柬军最高指挥机关决定转移至西部柬泰边境山区,化整为零,分散抗击。柬军利用越军只顾在交通线高速推进的空档,将溃散在越军后方的部队重新集结,沿5号公路向西北转移,从而保存了部分基干部队,在西部边境地区站住了脚,为日后开展抗越救国战争奠定了基础。

  越军侵柬战役,是其历史上一次以强凌弱的成功战例,但由于只顾抢占地盘,忽视了对柬军有生力量的打击,整个战役歼敌数只占柬军总兵力的14%,使柬军在溃散后重新集中进行有组织的战略撤退,把越南拖入了旷日持久、消耗巨大的长期战争。

  

  被柬国民军击毁的越军苏制T-54型坦克。

  

  侵柬越军在金边街头。

  

  侵柬越军为瓦解柬军磅湛防线,以少量兵力从正面牵制柬军,主力绕道高速向西穿插,日推进速度达50-100公里。图

  为向柬后方迂回的越军机械化纵队。

  

  柬国民军在梅莱山棗马亨山公路伏击“扫荡”越军。

  

  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长武元甲大将。

  

  宋双领导的高棉解放军在越军据点周围埋设地雷。

  

  诗疏风战场民柬游击队在越军必经之路设置竹尖桩。

  

  民柬游击队把俘获的侵柬越军A-5部队士兵押送后方根据地。

  

  为保存有生力量,柬军放弃金边,向西部柬泰边境山区转移。

  39中国对越自卫反击作战(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

  中越两国本是友好邻邦,两国人民有着长期革命友谊。在越南争取民族独立和抗美救国斗争期间,中国人民节衣缩食,不惜承担最大的民族牺牲,从各个方面给予越南巨大的无私援助和支持。但越南当局在抗美救国战争结束后,却恩将仇报,疯狂排华****,不断在中越边境进行武装挑衅,破坏我国边民正常生产,打死打伤中国军民。为保卫祖国边疆安全,惩罚霸权主义,中国政府决定在与越毗邻的广西、云南两个方向进行自卫反击作战。中国军队作战计划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在越南北部浅近纵深地带,穿插迂回,分割包围,各个击破,速战速决。在较短时间里,歼灭一批对我边境进行入侵挑衅的越南军队,摧毁一批对我边境构成威胁的越军军事设施。

  2月17日凌晨,中国军队以7个师兵力和大量坦克,对越南高平、老街地区发起主攻。同时,对同登等地越军实施牵制性进攻。另以两个军主力,分别从念井和布局两个方向突破越军防线,实施南北对进,在越军侧后进行远距离穿插迂回包围。经6天连续作战,中国军队粉碎越军抵抗,切断高平通往凉山和太原的公路,合围了驻高平越军346师、576团及10个独立营。在老街地区,我军夜渡红河后,拂晓发起进攻,20日攻入红河以北老街市区,歼灭守敌大部,打通了孟康至老街公路。我军突破越军前沿阵地后,越军急调部队增援柑糖企图固守。我军装甲部队在步兵配合下,迅速攻占柑糖市区,基本全歼越军第345师。

  2月27日以后,我军根据越军分散游击的特点,采取宽正面、浅纵深战术,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全线昼夜出击,以消灭龟缩在沙巴地区的越军主力316A师和夺取凉山市为目标,以期造成在战略上威逼河内的态势。为攻克越军重点防御的凉山市,广西方面我军以9个师兵力,在炮火和坦克掩护下,于2月27日对凉山、禄平、广浪之敌发起进攻。经激战,3月2日攻克凉山北区,歼灭越军第3师主力和越公安12团。3月4日,我军一部多路越过奇穷河,占领凉山市区,控制市区以南各要点。在云南方向,我军攻至铺楼、郭参一线,越军弃守遗逃。3月3日,我军攻占沙巴和封土。在达到战役目的后,我国政府于3月5日晚宣市停战撤军。至16日,我参战部队全部撤回国内。整个战役期间,中国边防部队突入越军防御纵深20?/FONT>80公里,攻占了越军北部4省的21个县(市),歼灭和重创了越军4个师7个团、25个营(队)。并给越军另外3个师、12个团以沉重打击。共歼灭越军5万余人,俘虏2173人,缴获各种火炮916门,各种****、火箭筒16062支(挺),汽车236台,击毁越军大批坦克、装甲车和火炮,摧毁了一批针对我国的军事设施。我军伤亡3万余人。

  作战期间,中国空军在我境内巡逻警戒,海军在北部湾中心线我侧海域活动,均未主动出击,越海、空军慑于我军威力亦未敢参战。自卫还击战后,越南当局不甘心失败,中越边境老山一带仍时有激烈战斗。1988年以后,中越边境局势逐渐缓和。

  

  1984年4月28日,我军攻占老山主阵地(海拔1442.2米)全歼越军313师122团所属两个步兵连。

  

  越军向我境内居民区开炮,严重威胁边民生命财产安全。

  

  1986年以后,中越边境逐渐平静,两国边民贸易活跃。图为越边民通过越军检查站。

  

  成都军区参战部队由川西开赴战区。

  

  攻占高平后,我军某部后续部队在城内搜剿残敌。

  

  参战火箭炮兵以猛烈火力对越军纵深炮火实施压制。

  

  我军经激战攻克谅山外围制高点,控制谅山市北区。

  

  广西边防某部收复我国领土庭毫山。

  

  云南方向作战部队在完成预定作战计划后,于2月17日全部返回国内,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我军某部在乃岱高地阻击反扑之越军。

  40苏联侵略阿富汗战争(1979年12月27日至1989年2月15日)

  1979年12月,苏联经过精心策划,以苏军土耳其斯坦军区的8个师(5个摩托化步兵师、1个坦克师、l个空降师、1个炮兵师),空军前线航空集团军及部分配属部队约10万兵力,采取突然袭击方式,发动对阿富汗的武装入侵。

  苏联出于其“南下”战略和稳定国内少数民族的考虑,很早就对阿富汗进行渗透和颠覆活动,企图在阿建立亲苏政权。1979年,亲苏的阿人民党内部阿明与塔拉基两派矛盾加剧,苏联试图借塔拉基除掉阿明,但由于计划败漏,阿明抢先动手解决了塔拉基,控制了政权,与苏联离心倾向日趋明显。为加强对阿控制,保障南下印度洋的战略通道,苏军方决定武装入侵阿富汗。

  1979年11月,苏军在苏阿边境捷尔梅兹建立进攻指挥部,秘密调集军队,利用苏在阿富汗原有的军事顾问团和军事基地,大量向阿境运送空降兵和特种部队,控制阿战略要地。12月25日夜,苏军以检修武器为名解除阿军武装,完成了入侵前的准备工作。12月27日晚7时,苏军105空降师在苏驻阿克格勃人员协助下,突然攻入阿首都喀布尔,占领阿中央电报大楼,切断阿与外界联系,苏特种作战部队占领阿明官邸,打死阿明及家庭成员,夺取总统府、广播电台和其它政府部门。经过3小时战斗,苏军完全控制了喀布尔市。原驻阿巴格兰姆空军基地的苏军伞兵趁机控制了机场和阿苏公路最重要的咽喉棗萨兰隧道。

  28日晨,苏军地面部队在航空兵掩护下,越过苏阿边界,沿东、西两条战略公路向阿境纵深高速推进,实施钳形突击。阿军虽有10余万部队,但由于受苏联顾问控制,未能进行有组织的抵抗(少数地区的零星抵抗被苏军粉碎)。1980年1月2日,两路苏军在阿南部重镇坎大哈会师。l月3日,苏地面部队多路出击,分别占领了连接阿巴(基斯坦)、阿伊(朗)的主要通道和城镇,封闭阿富汗全境,完成了军事占领。10日,由苏联扶持的卡尔迈勒政府成立,苏联完全控制了阿党、政、军各部门。在突袭行动中,苏军以伤亡200余人的轻微代价,达到了战争初期目的。

  苏军的武装侵略,激起了阿富汗人民的强烈反对。在阿富汗广大农村,抵抗苏军侵略和打击阿亲苏傀儡政权的游击队迅速发展壮大。游击队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以山区为基地,小股分散活动,广泛开展袭扰战、伏击战,频频袭击苏军及傀儡政府人员,给苏军以巨大杀伤。在国际支持下,抵抗力量以阿巴、阿伊边界为基地,训练部队,补充给养****。至1986年,游击队已增至20万人。

  为镇压阿游击队反抗,苏军收缩力量,以主要兵力控制大城市、战略要地和交通线,集中兵力对游击队及其基地进行大规模“清剿”。苏军在战斗中大量使用武装直升飞机寻歼山区游击队,辅之以高密度的空中轰炸,给游击队和平民造成巨大伤亡。阿游击队在连续8年的战斗中,虽多次遭受较大损失,但力量逐年增强,在南部和中部山区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基地,多次打退苏军对潘节希尔山谷的围攻,使苏军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截止1989年,苏军在阿死亡1.5万人、伤3.6万人、损失飞机(含武装直升飞机)600架、坦克及装甲车近千辆、各型军车5000余辆,耗费400亿美元,战争给阿富汗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据统计,阿方约有100万人死亡,13万人被监禁。

  

  苏军装甲车在阿第二大城市坎大哈街头横冲直撞。

  

  1979年12月28日,苏军第300摩步师由捷尔梅兹进入阿境,解除驻防马查里沙里夫阿军第18师武装后经多希开往喀布

  尔。

  

  潘节希尔山谷是阿富汗游击队主要根据地之一。图为游击战士从缴获的苏军军车上卸下给养

  

  阿富汗亲苏政权头目、阿人民党主席纳吉布拉视察驻巴格兰姆机场苏军部队

  

  “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总部设在巴基斯坦)所属抗苏游击队围攻阿政府军据点

  

  苏军第108摩托化步兵师在萨兰山口附近遭阿游击队袭击

  

  1989年2月15 日,最后一批侵阿苏军经阿富汗海拉顿撤退回国。图为这支由70辆坦克和装甲车组成的车队正待越过苏阿交界处的阿姆沙大桥

  

  被游击队俘虏的苏军第360摩步师士兵(格鲁吉亚籍)

  

  阿游击队经阿伊(朗)边境崎岖山路向前方运送****

  41两伊战争(1979年12月27日至1989年2月15日)

  持续8年之久的伊朗棗伊拉克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交战时间较长、损失消耗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导致两伊战争的主要原因,一是阿拉伯河边界划分问题,二是波斯湾入口处3个岛屿的主权归属问题。战前,两伊都为战争作了准备,相比之下,伊拉克战争准备较为充分。伊拉克军队拥有19万人的陆军和3万余人的海空军,500架各型飞机和40余艘舰艇,另有50万后备役部队。伊朗军队经过霍梅尼大清洗,实力大为下降,总兵力由原来的41万人降到24万人,其中陆军15万人,海空军约9万人。由于美国对伊朗实行“武器禁运”,伊朗军队武器供应和零配件困难。伊拉克企图利用伊朗军队上述弱点,以突袭打败或重创伊朗军队,动摇霍梅尼统治,实现改变阿拉伯河水分界的目的。为抵抗伊拉克可能的进攻,伊朗释放了大批曾被关押的前军官和飞行员,突击购买武器,秘密向国内纵深机场转移飞机,紧急修复了一批巴列维时代购买的美制先进战斗机。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空军出动大批飞机轰炸了包括首都德黑兰在内的15个伊朗城市和7个空军基地。23日,5万伊拉克军队在1200辆坦克支援下,大举进攻伊朗。经一周激战,伊拉克占领了伊朗约400平方公里土地,控制了阿拉伯河东岸长600公里、宽20公里的狭长地带,侵入伊境纵深10?/FONT>30公里,占领赫拉姆沙赫尔,包围石油中心阿巴丹,最大入侵纵深达90公里。面对伊拉克强大攻势,伊朗军队仓促应战。为抗击伊拉克军队的推进,伊朗向边界紧急调动了8个师的陆军和大批“革命卫队”参战,伊朗军队依其兵力优势在北线扼守要道,迟滞伊拉克进攻,逐渐夺取了战场主动权。从81年9月至82年4月,伊朗先后解除了伊拉克对阿巴丹等地的包围。在“胜利攻势”行动中,伊朗全歼伊拉克2个旅,重创2个师,俘虏伊拉克军队万余人,击毁360辆坦克,收复2000平方公里失地,伊拉克军队被迫撤30?/FONT>60公里,战争初期的优势丧失殆尽。4月,伊朗发起“圣城”攻势,经25天激战,突破伊拉克防线,歼灭敌军3000人,收复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尔。6月,伊拉克宣布单方面停火,6月底,伊拉克将军队大部撤出伊朗国境。

  1982年7月,伊朗军队在60公里正面上,兵分三路对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发动代号为“斋月”的进攻战役,攻入伊拉克境内20公里。伊拉克利用国土作战的有利条件,调动10万兵力围歼越境伊朗军队,挫败了伊朗攻势。此后,双方攻防频繁转换,但因战术陈旧均未取得进展,战争进入僵持状态。为迫使伊朗罢兵言和,伊拉克采取“以战迫和”的方针,以生物化学武器袭击伊朗,并引发了震惊世界的“袭船战”。1986年,两伊战争再度激烈。伊朗一反过去打消耗战的方针,出动9万余人,在付出巨大伤亡后,攻克伊拉克南部港口城市法奥。联合国虽多次呼吁并做出停战决议,但两伊双方均不执行。

  1988年年初,两伊战争出现重大转折。两伊双方动用数百枚“飞毛腿”导弹袭击对方城镇,掀起“袭城战”。此后,伊拉克在对袭中渐占上风。4月,伊拉克对防守法奥的伊朗军队发动反攻。经两天激战,夺回了被伊朗占领两年的法奥城。7月,伊朗在欲战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况下,被迫宣布同意联大598号决议,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终于结束。两伊战争中,双方共死伤人员100万人以上,消耗直接战费2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均遭严重破坏。

  

  1979年,伊朗国王巴列维被推翻,流亡国外的宗教领袖霍梅尼回国主政。

  

  在争夺重要石油工业中心赫拉姆沙赫尔的战斗中,伊朗将13-15岁的少年编入“敢死队”,抗击伊拉克军队。

  进攻。此役伊拉克军队伤亡惨重(亡1500,伤4000),伊拉克攻占该城后,将其改名为胡尼思沙赫尔(意即血城)。

  

  两伊战争所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在巴士拉争夺战中达到顶峰。1987年1月9日,伊朗投入20万军队发动强大攻势。图为

  在抢渡贾西姆河时被伊拉克炮火击毙的伊朗士兵尸体。

  

  在“曙光”战役中,伊朗军队用美制155毫米加榴炮轰击伊境内巴士拉棗巴格达战略公路。

  

  大批伊朗妇女被动员加入民防部队。

  

  伊朗“革命卫队”在街头募兵。

  

  1987年7月22日,3艘美国军舰在霍尔木兹海峡为2艘悬挂美国国旗的科威特油轮护航。

  

  两伊在“袭城战”中均使用苏制“飞毛腿”战术导弹(射程700公里)攻击对方城镇。

  

  两伊停战后,伊拉克军队从胡齐斯坦前线撤退。

  

  伊朗哈格岛石油集散中心(伊朗石油出口量的90%经由该岛)遭伊拉克空军袭击。图为被击中的炼油厂燃起大火。

  42英国-阿根廷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1982年4月2日至6月14日)

  英阿马岛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南大西洋爆发的一场规模较大的岛屿争夺战。马岛是扼守南大西洋的重要据点和南大西洋海上前哨。二战时期,英军曾以此为基地,袭击附近海域过往的德国潜艇。马岛因距南极较近,亦是开发南极的前进出发地。阿根廷从1816年宣布对马岛拥有主权,1833年英海军进驻马岛。1982年2月英阿解决马岛争端的纽约会谈破裂。4月2日,阿根廷派出陆海军4000余人在马岛登陆,英国守军200人投降。阿根廷军队收复马岛后,英国内阁当晚召开紧急会议,任命伍德沃德海军中将为特混舰队司令,决定以武力夺回马岛,舰队3天后即起程驶往战区,英军反应之快,被英首相称为“特混舰队集结速度之快将永垂英军历史”。英军在长达20天、数千海里的航行中完成战斗训练和编组任务。4月24日,英舰队抵达马岛附近水域,英陆战42突击营和“特别舟艇中队”突击攻占南乔治亚岛,击沉阿军“圣菲”号潜艇,英舰队对马岛周围200海里海空范围实行立体封锁,连续炮击、轰炸马岛。阿军亦将守岛兵力增至1.3万人。

  5月21日夜3时,英军两栖突击队搭乘直升飞机,在阿军防御弱点范宁角着陆,与先期偷渡上岸,隐藏在岛上英籍居民家中的“特别空勤部队”配合,迅速控制了范宁角。阿守军少数被俘,其余逃走。6时30分,英军1000人乘登陆艇和直升飞机在圣卡洛斯港登陆,未遇抵抗。4小时后,英军两栖部队5000人全部上岸,日落前将登陆场扩大至150平方公里。

  5月21日10时,阿根廷空军开始从本土基地出发轰炸英军。阿方先后出动70余架次飞机对英舰队进行猛烈空袭。当天即炸沉英护卫舰“热心”号,重创、击伤英舰4艘,阿方损失飞机14架。23日至26日,阿方连续4天对英舰队和滩头阵地进行大规模空袭。先后炸沉英护卫舰“羚羊”号,导弹驱逐舰“考文垂”号,大型运兵船“大西洋运送者”号,重创另外4艘英舰,阿方30余架飞机被击落。

  英军于5月27日开始陆上进攻。英伞兵第二营及支援分队600余人向达尔文港进攻。陆战第三旅4000余人向阿根廷港进攻。由于阿军自1864年以后未打过仗,战斗力不强,与英军一触即溃。英军29日攻占达尔文港,阿守军投降。英军调整部署,补充****后,于6月11日对阿根廷港发动总攻。至14日午,英军已抵距市区约4公里处,阿军放弃阵地,丢弃重武器退入市区。英军追至市区边缘时,阿军悬挂白旗投降。

  据统计,此役阿军死亡1000余人,伤1300余人,失踪数百人,被俘11800人。损失舰船11艘(沉5、伤6),飞机117架,耗资10亿美元以上。英军亡255人,伤777人,被俘210余人,损失舰船16艘(沉6、伤10),飞机34架,耗资12亿美元以上。

  马岛战争以英军获胜告结束。这场战争表明,现代化武器对战争影响作用明显增大。如英核潜艇仅用2枚“虎”式鱼雷就击沉了阿海军“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阿根廷空军用法制“超级军旗”式战斗轰炸机,在48公里以外发射“飞鱼”导弹击沉英驱逐舰“谢菲尔德”号。英军在战斗中共用各种导弹击落阿军飞机60多架。其中“鹞”式飞机用美制AIM?/FONT>GL空对空格斗导弹27枚,击落阿机24架。而阿空军由于技术落后,保养不当,致使许多已命中英舰的炸弹因引信失灵或未装引信没有爆炸,大大影响了战役进程。除此之外,阿军在指挥和战术上的失误也是导致阿方战败的重要原因。

  

  阿军在马岛滩头阵地严阵以待。

  

  英“皇家特别舟艇中队”向圣·卡洛斯港阿军滩头阵地冲锋。

  

  在达尔文港市内巡逻的阿军装甲车。

  

  5月2日,在英军宣布的200海里“****”北缘30海里处,阿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夫将军”号被英潜艇击沉。

  

  阿军士兵守卫斯坦利港原英“总督”府。

  

  英国驱逐舰“羚羊”号被阿根廷“普拉卡”式轰炸机击中爆炸沉没。

  

  英外籍军团对斯坦利港阿军外围阵地发起攻击。

  

  英运输机向进攻南乔治亚岛的特种部队空投给养。

  

  英皇家海军“竞技神”号航母(可载50架各类飞机)开赴马岛水域

  43以色列侵略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至9月15日)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动11个旅(约10万人)、1300辆装甲车,在300余架战斗、轰炸机和70艘舰艇支援下,对黎巴嫩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

  以色列军方对侵略黎巴嫩早有预谋。为解除驻黎叙利亚军队和巴解武装对以色列北部地区的威胁,以色列早在70年代末就制定了侵略黎巴嫩的总体作战计划。其主要企图是:(1)消灭以黎巴嫩南部为基地的巴解武装,在黎巴嫩与以色列接壤地区建立纵深40公里的“安全区”,使巴解不能直接炮轰以色列北部地区;(2)削弱驻黎叙军,迫使其撤离黎境;(3)如战事发展顺利,则北上歼灭巴解主力及其总部机关。1982年6月4日,以色列借口以驻英国大使遇刺,对巴解在黎南部的40个军事设施进行轰炸和炮击。6月6日,以军经5个小时烟火和航空火力准备后,分西、中、东三路,在长约53公里的正面对黎巴嫩发动“闪电式”入侵。

  以军以西路为主攻方向,投入7个旅,分三个梯队,在海、空火力支援下,沿海岸公路经蒂尔、西顿,向黎首都贝鲁特进攻。中路为助攻方向,东路为牵制。

  6日11时,西路以军第一梯队两个装甲旅(坦克约200辆),冲过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防线,进入黎巴嫩境内。该部在空降兵支援下,猛攻巴解重要据点蒂尔,遭巴解武装顽强抵抗。以军遂将第二梯队两个装甲旅调上,奔袭夺取了利塔尼河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卡西米利大桥。7日,以军以部分兵力肃清巴解残余武装,主力向北发展进攻。在登陆兵(约1500人在阿瓦利河口登陆)、空降兵配合下强攻西顿巴解据点。8日,以军第三梯队3个装甲旅投入战斗,粉碎巴解最后抵抗,占领西顿,沿途击溃巴解和叙军阻拦迅速北进。至11日,以军主力已进至黎首都贝鲁特国际机场附近。13日,以军在黎长枪党武装配合下,攻占黎总统府。至此,以军从陆地、海上和空中将巴解总部及残余武装8000余人包围在贝鲁特西区及南郊,形势对巴解非常不利。

  东路以军8日迂回攻击驻黎叙军侧翼,歼灭叙军一个装甲旅,以军损失一个装甲营。10日,以军在卡鲁恩湖以北与叙军91装甲旅交战,双方互有损失。中路以军切断贝鲁特棗大马士革国际公路。

  为夺取制空权,消灭对以航空兵威胁最大的叙军防空导弹,以空军9日14时出动大批战斗机、轰炸机,在美制E?/FONT>2C电子预警机引导下,用精确制导武器、集束炸弹攻击叙部署在贝卡谷地的苏制萨姆导弹基地。叙军多次起飞飞机迎战,但在以军强大电子干扰下,叙军飞机起飞后即与地面失去联络,近百架苏式米格战斗机悉被击落,防空导因受干扰失控,无一击中以机,致使苏叙经营十余年,耗资约20亿美元,由50余个导弹连构成的防空体系全部被以空军摧毁。

  以军仅用8天时间,在黎境推进90公里,侵占黎巴嫩约3000平方公里领土,摧毁了巴解在黎南部的全部基地,消灭巴解大量有生力量,缴获巴解在黎南部400余座军火仓库,给予驻黎叙军沉重打击。从6月26日起,以军以7个旅3.6万人、700辆坦克,连续轰炸、炮击处在包围中的巴解防御阵地。巴解武装在力量对比极其悬殊情况下,逐屋血战,英勇抵抗,给以军巨大杀伤。8月5日,以军包围巴解总部大楼,切断水、电、粮食供应。8月12日,巴解宣布:愿意接受联瞎鹘獠⑼顺霰绰程匚髑?月21日,联合国部队进入贝鲁特西区。9月1日,巴解总部撤往突尼斯(其部队分别撤往8个阿拉伯国家)。9月15日,以军进入贝鲁特西区。

  在历时3个月零9天的侵黎战争中,以军打死、打伤巴解3000余人,俘虏7000余人,击毁巴解坦克100余辆,火炮500余门共缴获大量军用物资。计有:****30000件、火箭筒1400具、****4600吨、军用车辆1000辆及一批苏制防空导弹和配套新型雷达。以军亡700人,伤4000余人,损失坦克、装甲车230辆,飞机10余架。叙军伤亡1000余人、被俘300人、损失坦克400辆,飞机90架,42个防空导弹基地被摧毁。

  

  以色列军用飞机在贝卡谷地上空被驻黎叙利亚导弹部队击落。

  

  巴解主力“巴勒斯坦解放军”驻利塔尼河沿岸的火箭炮部队。

  

  侵黎以军士兵在贝鲁特东区街头巡逻。

  

  以军装甲部队沿濒海公路,经蒂尔、西顿向贝鲁特推进。

  

  以军将缴获的苏制坦克改装(加装反应装甲)后用于侵黎战争。图为锲入黎舒夫山区之以色列坦克集群。

  

  贝鲁特西区巴解总部大楼被以空军炸弹击中。

  44美国入侵格林纳达(1983年11月25日至28日)

  格林纳达位于加勒比海东部向风群岛最南端,距美国2500公里。格岛是加勒比海通向大西洋的门户,扼守着由南部非洲和南美通向巴拿马运河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79年3月,格林纳达国内发生政变,亲西方政权倒台。在苏联、古巴支援下,格林纳达新政权亲苏、古倾向日趋明显。美国历来认为“加勒比海里美国内海”。为遏制苏、古在这一地区的影响,美国趁格内部再次发生政变,局势混乱之机,纠集中美洲七个加勒比国家,对格林纳达发动了代号为“暴怒”的武装入侵。

  美军投入的入侵兵为地面部队7200人,海军出动包括“独立”号航空母舰在内的军舰15艘、舰载飞机110架,另有加勒比七国警察300人参战。格军总兵力为2000人,没有空军、海军和坦克。仅有轻武器和少量装甲车。唯一有战斗力的部队是古巴派驻格岛修建机场的一个战斗工兵营(700人)。

  11月25日5时,美军从巴巴多斯、海上和国内3个待运点,分批搭乘直升机、运输机,对格岛实施伞降和机降着陆,揭开战争帷幕。以连排为单位,分散防守海滩及战略要地的格军,在美军海、空立体登陆面前措手不及,无力组织有效反击,交战后不久即投降、格岛东北部珍珠机场被美海军陆战队一加强连攻占,格岛西南部萨林斯机场因防守部队有高炮和路障(古巴军),美伞兵被迫在150米高度低空跳伞,美军占领机场跑道后立即清理障碍,后续部队第82空降师2个营随即机降。美军集中力量摧毁机场附近古军抵抗,占领发电厂,沿濒海公路北上,向首都圣乔治方向发展进攻。为增强西部作战力量,美军派出250名陆战队员乘“关岛”号两栖攻击舰,由格岛东海岸转移至西海岸登陆,搭载5辆M?/FONT>60坦克,突袭总督府,抢出被软禁的原英国总督思库恩。经过一天战斗,美军基本形成了从格岛东北部和西南两翼向格首都突击的钳形势态。在岛西南战斗中,美军遭到了古军“出乎意料”的强烈抵抗。为速战速决,美国当天从国内空运两营伞兵(次日又运两营)增援,使上岛兵力达6000余人,形成对古、格守军绝对兵力优势。10月26日,美军攻占格军司令部。28日,控制首都圣乔治,主要战斗基本结束。此后,美军派出小分队,对撤至格岛北部山区的古军残部进行搜剿,抓获古军首脑及10多名格政府要员,查缴了岛上所有武器****库。美军控制格岛后,由英国女王任命的格林纳达总督重新组织新政权,美军陆续撤离。

  此次战争,美军死亡18人,伤91人,7架直升飞机被击落,消耗战费1300万美元。古巴军队死69人,伤56人,被俘642人。格军死40余人,其余被俘。

  

  格军士兵在古巴军事顾问指挥下进行“丛林战”训练。

  

  美海军陆战队士兵将50名古巴战俘押解出格境。

  

  美军第22两栖作战分队400人乘 HC130武装直升飞机在格岛东北部实施机降。

  45国空袭利比亚(1986年3月23日至4月14日)

  1986年3月至4月,美国对利比亚实施了两次空袭作战,尽管使用兵力和持续时间都很有限,但行动之突然,组织之严密却令世人瞩目,体现了局部战争在现代技术条件下“高技术、低强度”的特点。

  美军空袭利比亚是美苏争霸和美、利矛盾尖锐的结果。1975年以来,苏向利提供价值约60亿美元的军火,其中包括2000辆新式坦克、大量米格-23、米格-25战斗机和潜艇、导弹,苏还向利比亚派遣多达1000人的庞大军事顾问团。利比亚则将原由美国使用的惠勒斯空军基地转交给苏军使用,还废除了原来与美英签订的多项协定。在美国眼中,利比亚在苏联支持下,已成为“支持恐怖分子”活动的基地,1981年8月19日,两架利比亚飞机用导弹攻击正在锡得拉湾水域演习的美海军飞机,被美机悉数击落,两国矛盾进一步激化,美国遂决定对利实行“惩罚”。

  1986年3月,旨在打击利比亚的“草原烈火”计划,得到美总统里根批准。该计划以三个航空母舰编队,在锡得拉湾(利比亚宣布为其领海)举行“自由通航”演习,用部分美舰、机穿越利总统卡扎菲宣布的“死亡线”(北纬32度30分),引诱利比亚先开火,再籍以借口还击。为此,美国从本土和世界各地抽调了“珊瑚海”、“萨拉托加”、“美国”号航空母舰,编队组成了拥有50艘军舰,250架飞机,总兵力为2万人的作战舰群,形成了对利比亚的绝对海空优势。

  3月23日11时半,美军将3个航空母舰编队在踢得拉湾湾口一字排开,其它辅助巡洋舰、导弹驱逐舰、反潜攻击舰分别列队进入“死亡线”以南水域。美军以200架飞机轮流升空,4艘核潜艇在水下游戈策应,形成了空中、水面、水下多层次立体攻防阵势。23日夜,美军飞机和数艘大型水面舰船穿过“死亡线”,深入到距利海岸仅64公里处活动,故意激怒利方。24日午2时,利陆续向美机发射六枚地空导弹,在美电子干扰下,无一命中目标,全部坠海爆炸。24日夜晚,美军抓住利比亚空军不能夜战的弱点,以A-6攻击机“鱼叉”式导弹击沉利“战士”号导弹快艇后,又用“哈姆”反辐射高速导弹击毁利比亚“萨姆-5”雷达制导站二处。 24日夜11时,三艘从利班加西港出航,准备反击美军的利导弹巡逻艇遭到美机攻击沉没。至25日,美共击沉利导弹快艇四艘,摧毁利导弹基地两处,利方死亡150人,美军无一损失。

  4月6日,西柏林一舞厅发生爆炸,造成数十名美国军人伤亡。美国认为此举为利比亚报复所致,4月9日,再次袭击利比亚的“黄金峡谷”计划被批准。4月14日晚,由英国基地起飞的30架战斗轰炸机,在数架加油机和电子战飞机支援下,经四次空中加油,连续飞行10380公里,绕行法国、西班牙,穿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对利实施远程奔袭。15日凌晨,美奔袭编队汇合在地中海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各型舰载机、电子预警机共70余架,分两路对利比亚五处军事目标实施攻击。整个攻击持续12分钟,投掷炸弹100吨,利比亚军用设施在空袭中遭严重破坏,4架米格-23和伊-16飞机被炸毁,100余人被炸死,600余人受伤,法国驻利使馆被误炸。利总统住所被击中,卡扎菲本人幸免遇难。美军一架F-111飞机被利防空炮火击落坠海,两名驾驶员死亡。

  

  利比亚总统兼武装部队司令穆阿迈尔·卡扎菲。

  

  由“萨拉托加”号航母起飞的A-6攻击机越过利方划定的“死亡线”(北纬32度30分),击沉利比亚巡逻艇一艘(排

  水量321吨)27名艇员全部死亡。

  

  卡扎菲女子军事学院学员操纵苏制23毫米双联机炮进行防空演习。

  

  美“新泽西”号战列舰向空中发射霰弹,在军舰前方形成防御利比亚导弹的“屏幕”。

  

  地黎波里机场油库被美机炸毁燃起大火。(此次空袭中,利方12架米格->23战斗机、4架伊尔->79运输机

  被击毁于地面)。

  

  地黎波里部分居民区被击中,造成近百名平民伤亡。图为被炸毁的居民住宅。

  46中国棗越南南沙群岛海战(1988年3月14日)

  南中国海诸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历来是中国神圣领土。南沙群岛距大陆1000公里,是中国最南端领土。南沙群岛全部岛礁面积共约20平方公里,是扼守印度洋至太平洋海上交通的咽喉要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越南(北越)政府五十年代,曾公开承认中国对上述群岛的主权。1974年以前出版的越南地图也把上述群岛标为中国领土。1975年越南结束国内战争后,霸权主义野心膨胀,开始接管(侵占)原由南越西贡政权强占的南沙群岛部分岛屿。1977年8月,中越两国政府就边界和北部湾水域划分问题举行谈判,越方不顾历史事实和过去的承诺,公然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企图吞并主权属于中国的南沙、西沙部分岛屿。越方的无理要求,遭到中国政府坚决拒绝和严正谴责,中国方面开始加强在南沙、西沙群岛的戒备。

  1979年,越南海军多次出动军舰,侵入西沙群岛中建岛水域,均被中国海军巡逻舰队捕获。1981年,中国外交部照会越南政府,强烈抗议越南海军入侵西沙群岛。80年代以来,随着南海海底资源(油、气储量达500亿吨)勘探进展,商业价值引起世界注意。在此背景下,越南不顾中国政府多次严正警告,加紧在南沙群岛的侵略活动,多次派出军事人员抢占岛礁,干扰中国渔民正常生产。为制止越南蚕食、侵略南沙群岛,保卫国家领土完整,中国海军奉命加强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水域的警戒。

  1988年3月13日,中国海军南海舰队赴南沙巡航编队驶抵南沙群岛赤瓜礁水域进行科学考察,并登上赤瓜礁(岛礁)建立科学考察站。次日凌晨,越南海军出动多艘军舰(大型登陆舰一艘、运输舰二艘),运载大批军队,对中国海军进行武装挑衅。越军不顾中方警告,派出43名武装士兵强行登岛,侮辱中国国旗,驱赶中方人员,并首先向中方开枪,酿成流血事件。接着,越军604号运输舰用大口径机枪,扫射中方上岛人员,掩护越军强攻登岛。为捍卫国家主权,保卫祖国领土,中国海军对越军进行自卫反击。

  战斗打响后,中国海军三艘护卫舰(装备有C?/FONT>801舰对舰导弹)用100毫米口径舰炮对越军主要火力舰(美制51型登陆舰)形成压倒火力优势,编队内其它轻型舰艇以37毫米速射炮猛烈轰击越军605、604两艘运输舰。战斗持续约30分钟,越南海军遭中国海军沉重打击,完全丧失战斗力。中国掩护舰队控制了战区周围水域,赶来增援的越军舰队慑于中国海军威力,未敢挑衅,在中国海空军监视下撤出南沙水域。此役,越南海军三艘军舰被击沉(604号运输舰中弹爆炸沉没,605号运输舰遭重创后搁浅沉没,大型登陆舰505号受重伤于返航中沉没。)越军死亡、失踪77人。中国海军数人受伤,舰船无一损失。海战结束后,中国方面陆续在南沙各岛(礁)恢复行使主权,参战海军舰队驶返海南岛榆林港基地休整。

  

  锚泊于某军港的远洋攻击潜艇编队。

  

  海军陆战队在炮火掩护下抢滩登陆。

  

  中国大力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海军远洋作战能力不断加强,图为演习中的导弹驱逐舰。

  

  驻守南沙赤瓜礁的中国海军陆战队。

  

  即将远航南沙的中国海军官兵整装列队,蓄势待发。

  

  对“敌”舰实施导弹攻击。

  

  参加南沙海战的中国海军某驱逐舰。图为舰首双联装100毫米口径主炮。

  

  在西沙水域执行巡逻任务的中国海军炮舰编队。

    47美国入侵巴拿马(1989年12月20日至1990年1月3日)

  1989年12月20日凌晨,美国对巴拿马发动了代号为“正义事业行动”的大规模武装入侵。

  巴拿马地处中、南美洲接壤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境内巴拿马运河(运河区由美国驻军控制),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捷便水道,(可使太平洋到大西洋的航程缩短一万多公里)。每年都有100艘(次)以上的美国军舰经运河驶往世界各地(越南战争期间高达每年1500艘)。为收回运河管理权,巴拿马同美国进行了长期斗争。迫于巴拿马人民强烈要求及世界舆论压力,美国卡特政府1977年曾与巴拿马总统托里芬斯将军签订《关于巴拿马运河永久中立和运河营运条约》,答应从1990年起,将运河逐步交还巴方管理,至2000年撤走美军,将运河主权全部归还巴拿马。里根政府上台后即想推翻该条约,美巴关系随之紧张。布什政府更不愿在其任期内失去对运河的控制权。为摘掉在运河主权问题上态度强硬的巴国防军司令诺列加(后任政府首脑),延续美对运河的控制,从1987年6月起,美国曾先后三次策动旨在推翻诺列加的军事政变均未成功。于是,遂借口诺列加贩毒和破坏“民主”,由美军直接武装入侵。

  1989年10月3日,美国再次策动巴拿马国防军数名上校军官发动兵变。失败后,美军即向运河区增调4500名士兵和大量飞机坦克,使运河区美军总兵力达13000人,并在运河区频繁进行军事演习。1989年12月中旬,美巴关系急剧恶化。12月15日,诺列加出任巴政府首脑,宣布巴拿马与美国进入“战争状态”。16日,4名美国军官在巴拿马国防军总部门前与巴国防军士兵发生冲突,一名美国军官被击毙。事发后,指挥运河区美军的美国南方司令部将所属部队戒备等级提至临战状态,双方军事对峙剑拔弩张,一触即发。17日下午,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武装入侵巴拿马的最后命令,决定从美国本土派遣一万名士兵,汇同运河区美军,向巴拿马各主要城市和军事要地发动突然进攻,占领巴全境,推翻诺列加政权。

  为在短时间内摧毁拥有1.5万人的巴拿马国防军,20日凌晨,美军以强大兵力对巴军发起突袭作战。战斗开始后,美军F?/FONT>117隐形战斗轰炸机避过巴军雷达警戒网,对巴军在巴拿马城西南里奥棗哈托镇的两处兵营实施轰炸。配有坦克、武装直升飞机等重装备的美军机械化步兵和其它多兵种部队,分成五个突击集团向各预定目标发起进攻。美第82空降师和第7炮兵部队粉碎巴国防军在加勒比海北部海岸的激烈抵抗,占领邻近海岸的科隆地区,控制了运河关键设施,释放了被巴国防军关押在盖姆波监狱中的数十名犯人。运河区美军占领横跨巴拿马运河的美洲大桥,阻断了巴国防军向美军重要空军基地哈佛机场的反攻,保证了美国本土至巴拿马的空运。美军特种部队在照明弹指示下,夜间在低空(500米)高度跳伞,袭击位于里奥棗哈托附近的诺列加警卫部队,俘虏250名巴拿马士兵,占领了托里芬斯国际机场。美军第82空降师的20架C?/FONT>141大型运输机立即在机场降落,美援兵协助特种部队堵住帕可拉桥,阻击前来增援的巴军精锐部队2000营。中午12时15分,美军粉碎各地巴军零星抵抗后,进攻巴国防军总部。美军攻击炮火摧毁了巴军抵抗,给巴首都平民造成巨大生命(千余人死亡)和财产损失。当天下午,美国政府发言人称:美军已对巴全境实行有效控制,巴拿马国防军被全部缴械,诺列加逃亡。美国政府随后悬赏一百万美元捉拿诺列加,在巴全境搜捕诺列加及其支持者。晚8时,诺列加通过一秘密电台,向全国发表简短广播讲话,号召人民抵抗美军入侵。24日,诺列加在得知其最后根据地奇里基省国防军司令已向美军投降后,从其藏匿地躲入梵蒂冈驻巴拿马大使馆“政治避难”。l月3日晚8时,诺列加走出梵蒂冈使馆,随即被包围使馆的美军扣留,由美缉毒署官员逮捕押往美国。

  美军占领巴拿马后,扶植亲美的恩达拉政府上台。美国不顾国际法基本准则,公然对一个主权国家实施武装入侵的行径,遭到了世界舆论的强烈反对,所有拉美国家都发表声明,谴责美国侵略行径。

  

  巴拿马国防军精锐“2000年”营士兵。

  

  巴拿马国防军司令诺列加将军

  

  美、巴军队发生冲突后,运河区美陆军航空兵进入戒备状态。

  

  美海军“新泽西洲”号巡洋舰驶入巴拿马运河。

  

  美“南方司令部”所属部队封锁横跨巴拿马运河的美洲大桥

  48海湾战争(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7日)

  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出动12万军队,在1000辆装甲车、350辆坦克和海、空军配合下,分三路对科威特发动“闪电攻势”。开战后,伊军装甲机械化部队迅速突破伊科边境,科守军3个旅被击溃。伊先头突击部队3个师,沿主攻方向科棗伊国际公路,直取科威特首都,其它两路伊军从海上和沿海岸实施助攻。至上午9时,伊军已进至科首都市中心。10时,伊军包围科国家元首住所达斯曼宫,科王宫卫队与伊军发生激烈交火。科国王胞弟法赫德亲王在指挥战斗中重伤身亡,五名王室成员战死,科国王埃米尔·贾比尔率部分王室成员逃往沙特阿拉伯。11时,伊军占领科首都。当晚,各路伊军会师科威特城,对总面积仅有1.8万平方公里的科境实行军事占领。仅有不足2万人的科军,在伊军占绝对优势的攻击下被冲垮,从西方进口的大量坦克、火炮、导弹悉被伊军缴获。科部分空军及海军舰船紧急逃往沙特避难。伊军侵占科后,宣布科威特为伊拉克的第十九个省。

  伊军占领科威科的侵略行径,遭到世界舆论强烈反对。科盛产石油,伊对科的占领对沙特和西方石油供应造成严重威胁,美国及其盟国对此作出强烈反应。在政治孤立、经济封锁的同时,应沙特要求,美军迅速调集大量海空兵力开赴海湾。美第82、101空降师在伊军占领科境后仅5天即空运沙特,执行“沙漠盾牌”计划。接着,英国派出在二战中以善打沙漠战而闻名的“沙漠老鼠”第7装甲旅和部分海空军进驻沙特。法国也派遣“克莱蒙梭”号航空母舰,运载快速反应部队赶赴海湾,使法军在该区的总兵力达1.3万人。除此之外,意大利、德国、荷兰等国也向海湾派出作战部队。8月10日,阿拉伯联盟各国(主要是埃及、叙利亚)宣布向沙特派出数万阿拉伯联军。为对抗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巩固对科军事占领,伊拉克向科大举增兵,将原驻守两伊边境的24个师移至科沙、伊沙边境,与以美军为首的20余国军队对峙,同时在国内实行战时总动员。为解决海湾危机,联合国和有关各国作了大量调解,但伊坚持侵略立场,拒不从科撤军,调解均告失败。多国部队决心以武力收复科威特。l月17日凌晨,停泊在海湾水域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威斯康星”号向伊、科境内目标发射百余枚“战斧”式巡航导弹,揭开多国部队对伊进攻序幕。多国部队战略企图是:在发起地面攻势之前,先以毁灭性的空中轰炸,严重削弱伊军作战能力,大量杀伤其兵员和装备,阻断其供应线。尔后,以猛烈地面突击,对伊驻科境和伊南部的伊军重兵集团实施围歼,歼灭伊军主力,收复科威特,迫使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倒台。

  开战以后,多国部队从伊周边国家机场和航空母舰起飞大批飞机,连续不断对伊军雷达、侦听、通讯系统进行全手段、全方位电子干扰,伊军通讯中断,雷达、预警系统失灵。当多国部队700架飞机空袭伊首都巴格达时,伊防空系统全部瘫痪,数小时后才作出战争反应。从17日至20日,多国部队空军以每日3000架次的轰炸强度,对伊军导弹基地、核生化设施、防空阵地、机场、指挥中心等战略目标实施饱合轰炸。21日至25日,多国部队空袭重点转向伊北部和南部伊军集结点,重点袭击伊军精锐部队棗共和国卫队和由伊境至科的伊军补给线。26日以后,多国部队空袭击重点由战略目标转为战场目标,主要袭击伊方道路、仓库、桥梁和重点设防阵地。在持续近一个半月的空袭中,伊空军基本未投入战斗,全部分散隐蔽或转至伊朗机场。多国部队凭借其制空权,给予伊军事、经济以巨大打击。在轰炸中,26个伊军指挥中心受到攻击,其中 80%被严重破坏;38个主要机场在轰炸中被毁;75%的指挥、控制、通讯系统遭彻底破坏;地对地、地对空导弹阵地大部被毁;50%以上的工厂毁于空袭;33座主要桥梁全部被炸断;一半以上的电力供应丧失;数十万平民、数万伊军士兵在空袭中丧生;千余辆坦克、装甲车和大炮被击毁;近百架伊军飞机被击落和炸毁。由伊境问侵科伊军运送的****给养,由每天2万吨骤降至不足2000吨,伊军战斗力和士气急剧下降。

  l月31日凌晨3时,伊军3个装甲营约1500人越过科沙边境,攻击驻守沙特海夫吉镇的美军,一度占领该镇。31日晚,多国部队击溃伊军,收复海夫吉。美军亡11人,失踪多人。伊军亡33人,500人被俘,20辆坦克、装甲车被击毁。

  2月24日晨4时,多国部队发起代号为“沙漠军刀”的总攻势。美国、英国、法国、阿联酋、巴林、卡塔尔、阿曼、叙利亚、埃及、科威特、加拿大、意大利等13个国家军队分四路攻入科境和伊南部地区。

  总攻开始后6小时,美海军陆战二师装甲部队突破距科沙边界55公里处伊军第二道防线,美101空降师在伊境纵深80公里处空降。第二天,美军在科境俘获伊军万余人。24、25日,多国部队对巴格达进行空前猛烈的轰炸。当天,集结于海湾水域美舰上的1.8万美军在科威特海岸登陆包围科首都。担任主攻的美军第7师在英军配合下,从沙特边界进入伊境,高速向伊境穿插。至第三天,美军已深入伊境70公里,进抵幼发拉底河一线,切断了数十万伊军“共和国卫队”的退路。为阻止多国部队进攻,伊军在科境内与美军展开激烈战斗,伊军装甲部队与英第7装甲旅在数十公里长的战线激战。在多国部队空军打击下,伊军防守和反击部队兵员装备损失惨重。开战仅三天,伊军即有2085辆坦克、962辆装甲车、1050门大炮被多国部队击毁、缴获,分别占在科伊军全部装备的50%、33%和48%,伊军主力部队几乎全部被击溃。伊军曾试图以后续部队阻止美军在伊境内的进攻,但失去战斗力的伊军在美军优势地、空火力压制、打击下,已无法执行阻击任务。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伊总统被迫下令从科撤军。在美军空中打击下,伊军后撤部队装备损失贻尽,人员伤亡巨大。经过近100个小时的战斗,伊军42个主力师基本被全歼或击溃,4000辆坦克被击毁。2月27日,多国部队全部收复科威特,美军已基本控制了伊南部,美国总统布什宣布:伊军已战败。多国部队从28日零时起,在海湾战区全线停止战斗行动。4月6日,伊国民议会经5小时激烈辩论,接受联合国687号决议。4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宣布:海湾地区实现停火。

  海湾战争以伊拉克战败告终。这场战争是二战后中东地区爆发的规模最大、技术装备和作战手段最先进的一场局部战争。战争给伊、科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科威特国家被毁、境内数百口油井被伊军点燃。伊拉克90000幢住房被炸毁,90%的产业工人失业,军队和平民伤亡人数超过80万,直接财产损失达2000亿美元,另需支付4000亿美元战争赔款(此款相当于伊拉克25年出口石油的全部收入)。

  

  萨达姆家族成员

  

  科威特警察在科最大的炼油厂艾哈迈德炼油厂区警戒

  

  集结在科王宫(达斯曼宫)前广场上的侵科伊军坦克纵队

  

  美军向沙科边界伊军阵地发起攻击

  

  伊拉克女青年参加军训。

  

  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用大口径舰炮轰击科境伊军目标。

  

  驻西德美军将战术导弹装船运往海湾

  

  美迫击炮兵向伊军火力点射击

  

  以土耳其为基地的美A-7攻击机对伊境军事目标进行夜间袭击

  

  被征召入伍的伊拉克后备役士兵举行反美示威

  49南斯拉夫内战(1991年1月至1999年)

  1990年,原南联邦六个共和国举行大选。除塞尔维亚、黑山共和国仍由原执政党(由原共盟改称的社会党)执政外,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等四国共盟均丧失政权,政局动荡导致民族主义势力抬头,使原来就存在的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战危机日益加深。

  大选结束后,斯洛文尼亚新政权即宣布:驻扎斯境的原南联邦防御部队不再服从联邦军统一指挥,并加紧从外国运进武器,武装本地民防和警察部队。克罗地亚也随后宣布:将在南联邦驻克地方部队基础上组建克“独立的武装力量”。接着,塞尔维亚科索沃自治省阿尔巴尼亚族也按“一户一枪”原则,用走私武器组织民间武装10万人。与此同时,居住在克境内的塞族人也武装起来。

  鉴于局势危急,南联邦主席团于1991年1月发布命令,要求各地“非法准军事武装部队”立即解散并交出武器。但该命令被斯、克两族武装拒绝。南联邦军随即进入戒备状态,准备以武力执行联邦决定。斯、克两族则外锋相对,积极备战,全国局势骤然紧张。在内战一触即发的危急时刻,经联邦总理马尔科维奇(克族)多方斡旋,迫在眉睫的大规模流血冲突得以暂时避免,但“非法武装”问题仍未解决。

  1991年1月,克当局突然收缴克境内塞族警察武器,遭塞族人拒绝,双方发生流血冲突。克境内居住约60万塞族居民,占克全部人口12%,聚居地约占克全境1/4。在克新政权一再声称要退出南联邦“独立”的背景下,克境塞族担心二战时期克族极端组织残杀塞族人的暴行重演,遂宣布成立“克拉伊纳塞尔维亚自治区”,脱离克罗地亚,成为塞尔维亚和南联邦的组成部分。此举得到塞尔维亚支持,但克罗地亚坚决反对。随后,双方武装为争夺对两族混居区的控制权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冲突逐步升级。为制止冲突,南联邦军(主要将领及大部分士兵为塞族)奉命进行干预。

  6月25日,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宣布独立。南联邦主席团立即做出反应,宣布斯、克两国“独立”为非法和无效。同时命令驻扎在斯、克两国境内军营中的联邦军,执行保卫边界过境通道和居民点安全的军事行动。斯、克两国武装对联邦军兵营实行封锁、阻碍,袭击执行任务的联邦军。6月27日,南联邦军出动2000名士兵,110辆坦克执行联邦政府命令,遭到斯警察部队和武装人员强烈抵抗,斯方武装用导弹击落南联邦军直升飞机和15辆坦克,造成100多人伤亡。7月2日,当联邦军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将部队撤回营区时,斯方武装又企图扣押联邦军坦克、装甲车等重装备,双方再次发生武装冲突,联邦军动用空军轰炸机为部队解围。后来,在联邦主席团和国际有关各方调解下,斯同意解除对联邦军营封锁,联邦军全部撤出斯境。

  由于以塞族人为主的联邦军逐步卷入克、塞两族武装冲突,克指责联邦军偏袒塞族武装。在克族武装多次袭击联邦军后,联邦军开始直接与克族武装交火。联邦军介入南内战,使原在联邦军中服役的一万多名克族士兵和军官“投诚”,转入克武装。为与联邦军和塞族武装抗衡,克当局从西方国家大量进口武器和招募雇佣军,在原来不足5万人的警察和民防部队基础上,建成了一支拥有20万人,配有坦克、装甲车、多管火箭炮、导弹和飞机的正规军队。

  以塞尔维亚族为主的南联邦最初坚决反对改变现行的联邦制,但随着克、斯两国“独立”的既成事实,以及周边国家和国际组织态度的改变,南联邦中塞族领导的立场已有所变化,但仍坚持“所有塞尔维亚人有权生活在一个塞尔维亚国度里”的大塞尔维亚主义。强调克虽可独立,但不得把克境内60万塞族人和他们的聚居地带走。为支援塞族武装保卫克境内塞族居住区,联邦军渐由过去提供武器、人员支持发展为介入交战。从7月份开始,由于联邦军公开参战,克、塞两国接壤全线和部分两族混居区爆发激烈战斗。为封锁克海上交通,切断其武器进口,联邦海军出动军舰封锁克海岸,炮轰克港口城市杜布罗夫尼克。在克、塞中部接壤的奥库查尼和帕克拉茨及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区双双均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9与10两月,为争夺武科瓦尔,联邦军和塞族武装投入大量兵力,对固守该地的克族武装实施围攻,经联合国和有关各方调解达成的多次停火协议均遭破坏。

  11月7日,在近三个月围攻后,联邦军攻占战略重镇武科瓦尔,使克、塞东部边界的数个塞族聚居点连成一片。11月22日,联邦军开始围攻克东部克塞两族共居的奥西耶克镇。在克沿海地区,双方武装冲突规模也在升级,塞族武装如果控制了该地区,就可截断横贯克境主要公路,腰斩克濒海地区,为塞争得一个重要出海口。

  经过近一年军事较量,战场总的局势对克不利。塞族武装在联邦军支持下,已经控制克境1/3的国土面积。由于战争主要在克境进行,克族生命财产损失惨重,被迫在国际调停下停火。

  就基本军事力量对比看,尽管克接受大量西方军援,塞族武装和南联邦军在兵员数量、装备、训练和作战能力方面仍优于克方。但由于受一些共和国抵制,联邦军在兵员、油料和武器供应方面亦存在许多困难,加上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压力,联邦军行动受到很大牵制。1991年底,南联邦军一改以往坚决拒绝国际武装介入的立场,主动要求联合国派遣“维持和平部队”进驻双方实际控制线之间监督停火。

  进入1992年以来,塞族武装在基本达到作战目的(不但保住了克境内塞族聚居地区,面积还有所扩大)后,呈守势巩固既得阵地。克族在损兵失地之后,短时间内无力发动大规模反攻。三月份以来,波黑局势进一步恶化。南联邦军与得到克罗地亚支持的波黑穆斯林武装为争夺对首府萨拉热窝的控制权展开激战。英美宣布对南实行“制裁”并投入空中力量向萨市运送人道主义援助。可以预料,由于南各族在历史、现实政治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南内战在短时期内不会彻底解决。目前,各派时打时停,加紧增兵备战,以便在有利时机打击对方,或在未来的政治谈判中居于主动地位。

  南内战冲突至1993年,已造成3.5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00亿美元,形成300万难民,引起了世界舆论的广泛关注。

  

  南联邦军由于斯、克、波黑相继独立和国际武器禁运,处境日益艰难。

  

  克族民防武装在帕克拉茨同联邦军激战

  

  乘员弃车逃生

  

  为阻绝外国对克罗地亚的武器供应,南联邦海军封锁并炮击克海港城市杜布罗夫尼克。图为该城一建筑物被击中。

  

  6月27日,南联邦军与斯洛文尼亚地方武装发生冲突,造成数十人伤亡。

  

  为解除克族武装对驻克境联邦军营的封锁,南联邦军投入飞机、坦克发动反攻。

  

  塞族武装与波黑地方武装、穆斯林武装为争夺对波黑首府萨拉热窝控制权爆发激烈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