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趣无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1:52:39

      1995年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京城外的主会场设在北郊怀柔县城。美国一家大报有意无意地将怀柔译成“soft bosom"(酥胸)。妙。


  并非人人可以驾驭翻译的,更多的是被捉弄。有些貌似对应的词汇实质上相差甚远,对号入座的结果是似是而非。“办公室主任”是“office director",那么,“国家计委主任”就是“Director of the State Planning Commission”了?非也。尽管也叫“主任”,后者却是部长级的,故应是“Minister”。此主任非彼主任也。八十年代初在上大学时,黑色幽默小说大为盛行。曾见有人将《Catch 22》 (二十二条军规),译成《抓住二十二》,还有人把“妙趣横生”,译成“humor flows horizontally ",真是妙趣横生。 发生在更早一些的故事是,老人家当初号召农村“狠抓积肥”,被译成“grasp manure firmly"(牢牢地抓住大粪),外国人看了忍不住要喷饭。


  翻译的困难在于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不同,越是有中国特色的,越难表达,必须做解释。如,文革中干部下基层“蹲点”,西方没有这种事,没有对应的词汇,就叫人回天乏术了。解释当然可以,但算不上翻译。“法轮功”也没法翻,只好用汉语拼音。中医说的“上火”(internal heat),外国人懂不懂呢?


  文革时期,一位对外宣传领域里的资深翻译,受命把“毛主席是最红最红的红太阳”这句话翻译成英文。译者认为,“red”,这一形容词在此不宜用最高级,因为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并无多个加以比较,故建议译为“Chairman Mao is like the red sun."。有人说话了,怎能把毛主席比喻为红太阳?他本身就是红太阳。故而,这句话改为“Chairman Mao is the red sun."又有人说了,译文必须体现最红的意思,故而又改为Chairman Mao is the reddest sun。译者又式用“the very red sun”(此处的作形容词,意为“真正的”)和“the redmost sun",但均未被接受,而被改为“Chairman
Mao is the reddest,the reddest,the reddest sun"。外国读者看了觉得象幼儿孩子的语言。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要翻译难免闹笑话。南方某省的翻译市场尤为生猛,把“国家二级企业”译为“国家次等企业”,把生产爆竹的“烟花工厂”果断地译成“妓女工厂”。在译者眼里“烟花=妓女”。


  只有用对方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意思,对方才能明白。“愚公移山”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典故,对外国人怎么说呢?按《汉英词典》的译法,是“the Foolish Old Man removed the mountains"。没错。但差一口气。看看一位通中文的美国人如何表达的:“remove the mountain with a spoon"。好,真好。


  词之外,对某些特殊的现象和句型也要特别小心。如,单复数。常见人把“设备”译成“equipments",把工作“经历”(experiences),写成“经验”(experience)。“You can never be too rich"是“越富越好”,而非“你不会太富”。


  译对不易,译好尤难。译好是译得有文采。比如,英语里表达“多”,“满”的词俯拾即是。选好了能使文章增色。“湖里有好多鱼”,不说,“The lake is full of fish." 而说,“The lake is alive with fish.”;“他很自豪”,不说,“He is very proud of himself.”,而讲“He is burst with pride.";“花园里有很多蜜蜂”,可说,“The garden is swarm with bees.”这里的秘诀是中文里的动词是静态的,而英文中改成了动词。动词能创造形象。


  浏览英语文章,常见许多精彩的标题。如,讲英国酒吧重塑形象,是“British pubs try to brew up new image”;报道广东珠海航空展的成败参半,是“Zhuhai air show had ups and downs”;反映玻璃幕墙建筑物的污染,标题是“Glass buildings reflect problems”。 好标题。


  文字游戏也是一种修辞手法,玩得好,令人赏心悦目。“Nike”的口号是“Just Do It"。一篇写NIKE公司问题的文章题目是“Can Nike Just Do It?”。有个记者报道Proctor & Gamble(宝洁)公司,标题是“Procter‘s Gamble”。苏联(Soviet Union)解体,一杂志的大标题是Soviet Disunion,真是妙到毫颠。《亚洲华尔街报》登过一篇写美国高离婚率高结婚率的文章有个长得出奇,也精彩得出奇的标题。请看――"More Americans Are Saying ‘I do‘, ‘I do‘, ‘I do‘ Until They Do It Right." 美妙得不可翻译。


  “Killing me softly with his song"是首英文歌的歌名,委婉动听。有人译为“他的歌温柔地把我杀死”,好煞风景。另一种译法是“温柔一刀”,不错。更妙的翻译有“轻歌销魂”。因为这里的“kill”并非“杀死”,而是“使人倾倒”的意思。 如,“Her performance killed the audience."。神来之笔也是有的,只是不多。影片The Fugitive就有个精彩的汉译――“亡命天涯”。如果你在外企工作,十之八九做过“presentation"吧?请教“presentation"的汉语怎讲?“leverage"的一些比喻用法又怎讲?还有,别小看了“powerful”,这个平凡的小词,在不同的场合会带给你无尽的烦恼,不信,今后注意领教它的“power”吧。


  外国公司大都有自己的一套理念。爱立信的理念是“Professionalism, Respect, Persistency"。中文译为“专业进取、尊爱至诚、锲而不舍”,不但紧扣原意,而且使原来意思更丰满,尤为难得的是极符合汉语的节奏和韵律,如果换成两个字一组,语气上就不好落实,语意也会显得单薄。大多数情况下需要译者另辟蹊径。朗讯科技(Lucent Technologies)的口号是“We make things that make communications
work",译为“朗讯的创造力,通讯的原动力”。诺基亚的口号是“Connecting People”,译为“以人为本”。 荷兰化工集团Akzo Nobel有句漂亮的公司口号,“Creating the right chemistry",“chemistry”在此是最令译者头疼的双关语,汉译是“创造理想的化学品”,丢了另一半含义,也只好如此了。译路有坎坷,译路常无奈。尽管他的意思我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