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網站建置的新觀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21:14
Web2.0-網站建置的新觀念
參考書目
Peter F. Drucker,(1999),「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黃世澤,(2006)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認識 Web 2.0》 《What Is Web 2.0 byTim O‘Reilly》
前言
1994 年網頁瀏覽器的出現,迅速地讓World-Wide Web在短短的幾年間,首度達到前所未有,一個真正橫跨全世界的超級資訊庫,所有的文件都遵照相同的格式提供出來,並相互串聯。
如果我們從技術的角度探究Web之所以能成功,會發現遵循開放標準所帶來的鬆散藕合(loose coupling)是最重要的關鍵。怎麼說?站在一個使用者的立場,我只要有一個瀏覽器,不管是用什麼平台--PC、Unix、Mac,甚至是PDA,我都可以看遍全世界的網站。或許我明天會挖掘出幾個之前從來沒去過、令人興奮的新網站。
最棒的是,我的電腦和瀏覽器事先不用和那些新的網站先進行設定,只要想連結到哪個網站去就隨時可以去。更神奇的是,瀏覽器(資訊消費者)和網站(資訊生產/服務提供者)雙方不會因為各自不定期,或者是定期的升級、改版動作而影響彼此的連結與資訊的擷取。這就像燈泡、電池一樣,可自由選擇不同廠牌,來搭配不同的檯燈和手電筒。而Web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為大家--也就是各廠牌的瀏覽器和網頁伺服器--基本上都遵循HTML、JPG,HTTP 這些開放格式和標準。但如果用到某瀏覽器或伺服器專屬的功能時,開放性和選擇性就會受到扼殺。
隨著網站的迅速普及,除了用網頁來提供內容和資訊外,很快的,網站也變成了資料庫查詢、線上交易等各形各色的服務提供者。網站伺服器 (Web server) 同時也開始被賦予要執行應用程式的任務。當這些任務變得愈來愈重要、艱鉅且專業時,應用伺服器 (application server) 便應運而生,時至今日,發展已趨於成熟。
Web 2.0 的由來
「Web 2.0是新一代的網路服務,是雙向互動,其重要精神在於使用者的參與」。是「用戶參與,聯繫,共享,以形成規模經濟的過程」。 Web 2.0 在精神上它確實不是新發明,但在技術上有創新,它的定義都圍繞在用戶互動參與的精神與過程透過集體互動,呈現大眾的智慧。對於web 2.0的定義,在wikipedia裡面查到的概略說明如下:
Web 2.0是一個新生的術語,它的應用可以讓人了解目前全球資訊網正在進行的一種改變——從一系列網站到一個成熟的為最終用戶提供網路應用的服務平臺。這種概念的支持者期望Web 2.0服務將在很多用途上最終取代桌面電腦應用。Web 2.0並不是一個技術標準,但是它包含了技術架構及應用軟體。它的特點是鼓勵作為資訊最終利用者透過分享,使得可供分享的資源變得更豐盛;相反的,過去的各種網上分享方式則顯得支離破碎。
有不少人以為"Web 2.0"是一個技術的標準,其實這是個美麗的誤會,因為Web 2.0只是一個用來闡述技術轉變的術語。Web 2.0,是由 O‘Reilly 總裁 Tim O‘Reilly 於 2005/9/30 提出。此概念最早開始於一個會議中,由O‘Reilly Media的Dale Dougherty 和 MediaLive 的 Craig Cline 共同合作於腦力激盪(brain storming)的會議上。Dougherty提出了Web目前正處於復興時期,有著不斷改變的規則和不斷演化的商業模式。而Dougherty則是舉例說明--「DoubleClick是Web 1.0,Google AdSense 則是Web 2.0。而不是給出確切的定義,和補充一個商業前景,同時O‘Reilly Media、Battelle和MediaLive 在2004年10月啟動了第一個Web 2.0大會。第二次的年會已在2005年10月舉辦。
在他們的會議開場白上,O‘Reilly和Battelle總結了他們認為的表現了Web 2.0應用特色的一些關鍵原則:
* 將Web作為平臺;
* 駕馭群體智慧
* 資料將變成未來的「Intel Inside」;
* 軟體不斷發行與升級的循環將會終結(「永久的Beta版」)
* 輕量型程序設計模型;
* 通過內容和服務的聯合使輕量的業務模型可行;
* 軟體執行將跨越單一設備
* 豐富的使用者體驗
* 分享和參與的架構 所驅動的網路效應;
* 通過帶動分散的、獨立的開發者把各個系統和網站組合形成大彙集的改革;
* 拉動長尾(TheLong Tail)的能力;
Web2.0通用概念
* 網站不能是封閉的——它必須可以很方便地被其他系統獲取或寫入數據。
* 用戶應該在網站上擁有他們自己的數據。
* 完全地基於Web—— 大多數成功的Web 2.0網站可以幾乎完全通過瀏覽器來使用
在Tim 看來,Web 2.0最核心的觀念就是,“Web作為平台”。我想,其意義大概就像1980年代作業系統作為平台一樣。與作業系統平台不同的是,任何人不擁有這個平台, Web平台是通過分享或參與體系搭建起來的,是對“集體智慧”的充分理解和利用,而不再是大企業的資源壟斷。

Web 1.0  vs Web 2.0
Web 1.0 Web 2.0
DoubleClick Google AdSense
mp3.com Napster
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線(Britannica Online) 維基百科(Wikipedia)
個人網站 部落格
螢幕抓取(screen scraping) 網路服務(web services)
出版 參與
內容管理系統(CMS) 維基
目錄(分類法) 民間分類
 這種軟體發佈中的版本號的使用從某一方面也暗示了整個Web已經被看作是一種有著重大增值意義的新產品,而且正在被重新編寫和發佈。
Web(在這裡指「Web 1.0」)最早的概念包括不常更新(甚至不更新)的靜態HTML頁面。而.com時代的成功則是依靠一個更加動態的Web(指「Web1.5」),其中CMS(內容管理系統)可以從不斷變化的內容資料庫中即時生成動態HTML頁面。從這兩種意義上來說,所謂的眼球效應則被認為是固有的Web感受,也因此頁面點擊率和外觀成為了重要因素。
Web 2.0的支持者認為Web的使用正日漸以交互性和未來的社會性網路為導向,所提供的服務內容,通過或不通過創建一個可視的、交互的網頁來充分挖掘網路效應。某種觀點認為,和傳統網站相比,Web 2.0的網站更多表現為Point of presence或者是依賴用戶的門戶網站。
另一方面,其實早在1999年,著名的管理學者彼得·杜拉克 (Peter F. Drucker)就曾指出當時的資訊科技發展走錯了方向,因為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裡的"Information",而不是"Technology"。若單單著重技術層面而忽略了資訊的話,就只是一具空的軀殼,不能使社會增值。而Web2.0很明顯是透過參與者的互動:不論是提供內容、為內容索引或評分,都能夠使他們所使用的平臺增值。
內容管理系統(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簡稱CMS),是組織和協助共同合作的內容的結果,是指用於管理及發怖文字內容的系統。內容管理系統容許終端使用者(End User,一般是作者本人)在文章中增加新內容。文章一般是文本格式, 也可能包含標記以包含其他資源(如圖形)。系統使用一些規則來格式化文章,這樣顯示格式可以同內容分離。這樣可以對於保持文章外觀的一致性有很多優點。Wiki是其中之一。

PHP,ASP有很多CMS程序系統,比如PHP的Joomla、Mambo.....ASP的風訊等等。他的作用是讓使用者方便快捷的管理文章內容。
以下為內容管理系統代表。的內容管理系統,大多由以下幾種語言寫成:
* PHP (包括Joomla、Mambo、PHP-Nuke、Xoops及其衍生產品)
* Python (包括Zope、Plone及Nuxeo CPS)
* Java (包括OpenCMS)
* ASP 及 ASP.Net (包括風訊)

伺服器軟體
Web 2.0 的功能是在已有的Web伺服器架構上建立的,但是更加強調後臺軟體。
數據聯合不僅僅是名稱上和內容管理發布方法不同,而且Web服務要求更加強壯的資料庫和工作流的支持,並且變得與傳統的企業內部網的應用伺服器功能更加相似。供應商不管是用一個通用伺服器方法,可以把所有需要的功能都集中到一個伺服器平臺上,或者是一個Web伺服器插件的方法,可以使用增強了API介面的標準發佈工具和其他工具。不管選擇的是哪種途徑,Web 2.0的進化不會為這些選擇做出重大改變。
全球知名網路公司Google、雅虎、微軟、亞馬遜等業者,是網路產業第一階段(Web1.0)的代表公司,但進入到 Web 2.0時代,具代表性公司又是那一些呢?由網友集體創作撰寫成的網路百科全書「維基百科」(Wikipedia)可說是最具代表性的網站。
什麼是維基百科呢?
wiki一詞來自夏威夷語「wee kee wee kee」,本意是「快點快點」的意思,全球第一個wiki網站是在1995年架設起來,wiki這樣的技術改善了使用者進行網頁編輯時所要熟記的html語法,讓編輯者可以快速地修改網頁的文件內容,更特別的是,在不特別限定的情形下,每一個網頁的瀏覽者,同時也可以是網頁的編輯者,每個人都可以修正這個頁面、貢獻自己的所知到這個網頁上。
維基百科(Wikipedia)建立於2001年,由Jimmy Wales和他的夥伴Larry Sanger用wiki創建而成,繼承先前Nupedia線上百科計畫,並將原本專家審稿的方式,改制為全民共同創作、共同審核,加上許多網站的和媒體的介紹推薦,越來越多熱情的網友加入知識分享的行列。2001年同年開始開放各種語言的建立和申請,直到2006年年初,已經有超過210種語言的維基百科被成立,英文版的詞條數也突破了一百萬則的里程碑。中文的維基百科和德語、法語等十幾種語言,是第一批成立的非英語維基百科計畫,經過大家合作建置, 2006年初時詞條數達到五萬多則,在所有語言版本中排名第十二,在中文維基百科上特殊的正簡體轉換系統不僅在2005第一屆國際維基媒體大會上倍受矚目,隨後更受到塞爾維亞語版本的維基百科使用,作為西里爾字母和拉丁字的轉換系統。閩南語維基百科在2004年成立,是華文第一個方言版本的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顛覆了Web 1.0時代的「大英百科全書」以學院菁英式編撰方式,而是以集眾人之力,包括你、我,所有的網友都是維基百科的編撰者,到2006年,維基百科已有超過 210種語言版本,詞條數超過350萬則,英文版的詞條數則突破一百萬則,都是靠網友的力量來完成。整體來說,Web 2.0在知識分享和內容開放的方向是不變的,也是這個方向吸引許多認同這些計畫的志工們持續參與,伴隨著眾多的使用者加入,更多使用者協助提報問題和修改,除了維基百科之外,有許多類似計畫,可以收集各種不同型式的文件,包括辭典、文庫、教科書、語錄、物種等等..甚至企業網站教學,都可依循用Web 2.0的開放模式卓茁壯成長。
商業影響
可能的由Web 2.0帶來的指數級增長的業務的原因,可歸結為以人為本的消費和以電腦為本的消費的區別。對於價值的鑒定和消費的過程中無需不同人為參與,由於Web 2.0的出現,也是完全可能的事情了。各個組織會不斷使用諸如RSS/Atom/RDF之類的聯合格式來聯合他們的價值提案。除了價值的聯合外,Web服務終點發佈將簡化聯合的價值的消費過程。
外部連結
Web 2.0 大會Relax, Everything Is Deeply Intertwingled: Web 2.0Design for Web 2.0Web 2.0 Definition and TaggingWeb 2.0 Forum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