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館藏文房四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12:58
',1)">
',2)">

流玉瓒紫毫笔,清,管长16.8cm,帽长8.8cm,帽径0.9cm 笔头紫毫制,形似兰蕊,根部饰黄色
毫毛。笔管、笔帽均为竹胎髹漆,黑漆地上描朱绘云龙纹,笔管末端及笔帽两端分别描金回纹一
周。管上端刻阴文隶书题“黄流玉瓒”四字,出自《诗·大雅·文王之什》中的“旱麓”诗:“瑟
彼玉瓒,黄流在中。”诗赞周文王能承祖业,修德政,恭敬祭祀而得福气 古人用黑黍酿酒,以郁
金草和之,则色黄味香,故称此种酒为“黄流”,在神祭活动中用以灌地。“玉瓒”则是神祭中
舀酒之器。“黄流玉瓒”之铭取自古代的礼乐文化,体现了清代宫廷御用笔题铭中所蕴含之传统
文化内涵。

湘妃竹留青花蝶管紫毫笔,清,管长20.1cm,管径1.1cm,帽长9.8cm。清宫旧藏 笔管湘妃竹制。
管身雕饰留青折枝花卉,飞蝶轻舞于菊、梅之间,纹饰雅致精细。笔管装紫毫,笔头为兰花头式,
此为清代中期以前紫毫笔笔头的常见造型。

彩漆缠枝莲纹紫毫笔,清,管长18.7cm,管径0.9cm,帽长9.1cm。清宫旧藏
笔头紫毫制,呈兰蕊形,根部装饰浅黄色毫毛,是清代流行的毛笔式样。笔管、笔帽均为竹胎漆
艺,黄色漆地上以朱、绿彩绘缠枝莲,莲纹漫卷,疏朗有致。笔管末端及笔帽两端描朱几何图案。
笔顶、帽口镶饰象牙。 此笔为清代宫廷的御用之物,缠枝莲纹甚为精细,寓意子孙绵长。

青玉管碧玉斗紫毫提笔,清,管长17.2cm,管径1.3cm,斗长2.3cm。清宫旧藏 笔管青玉质,笔
顶端镶青金石,下端镶碧玉笔斗。笔斗纳束紫毫,笔头的根部装饰红、蓝、黄多种染色毫毛。
此笔乃清代制作,笔身光素无琢饰,质莹润,色和谐,突出了玉材的自然之美。

青玉龙纹管珐琅斗提笔,通长31cm,斗径6.5cm 笔头褐色,笋尖式。笔管为青玉琢制,管上浮雕
龙凤主题纹饰,两端分别阴刻回纹、莲纹为衬,笔顶镂雕卧螭。管下端镶缠枝莲纹珐琅笔斗,掐
丝均匀,釉色纯正光润。 此笔为清代宫廷造办处制作,集玉雕、珐琅工艺于一体,制作精美,
是罕见的、工艺鉴赏性较为突出的清代毛笔。

竹管经天纬地四头笔,清中期,通长21cm,直径0.9cm,小笔全长6cm 此笔运用连环装插的手法,
将两支双头的微型紫毫毛笔共纳在一支带腔的竹制笔管中。笔管上有填蓝色隶书“经天纬地”四字。
关于此笔,清人沈初著《西清笔记》记载:“浙省供御之笔……有名经天纬地者,管中藏四笔,尚
可用,微嫌其锋短少滞,其余虽饰适于用。”以沈初在清宫的任职经历,可知此笔大约的历史年代、
特点及生产地域。 此笔设计精妙,表现出清代制笔工匠的卓思睿智,是清代毛笔的经典之作。

青玉绳纹管提笔,通长28.3cm,斗径2.9cm 笔头为褐色笋尖式。笔管青玉质,浮雕旋转状绳纹。
笔斗壁上阴刻四枚荷瓣,宛如荷花盛开,管顶圆雕的荷苞与之呼应。 笔头与笔管通过金属连接,
笔斗的颈部镶嵌数颗红色宝石及金属装饰。此种工艺富有浓郁的痕都斯坦风格。笔管的玉色较笔
斗略显浅淡,但工艺风格与笔斗浑然一体。 此笔管乃清宫旧藏仿痕都斯坦玉雕风格的作品,是清
代毛笔艺苑中吸取外来文化的典型之作。

雕漆紫檀木管提笔,笔管长25cm,笔斗长2.5cm 提笔直管无帽,笔管饰红、酱色雕漆并拼以紫檀
木,紫檀斗,笔锋为貂毫竹笋式。此笔反映了明嘉靖年间雕漆的风格。

竹雕云龙管笔,管长9.1cm,直径1.8cm,帽长6.3cm 笔竹制,有帽。笔管雕留青双龙戏珠纹,中
部镌刻阳文隶书“文林便用”四字,顶端镶嵌螺钿口圈,顶下长方格内刻阴文填蓝楷书“万历年制”
四字款。笔锋为貂毫葫芦式。

象牙八仙狼毫笔,管长25.2cm,直径0.8cm 笔通体象牙管,管身线刻八仙人物图,线内戗墨彩,
上端刻仙台楼阁,隐现于云雾中。笔帽通体线刻“海屋添筹”图景。管顶端及笔帽上下端均镶嵌
酱红色染象口。笔锋狼毫兰花式,毫直顺挺拔,刚力强。

玳瑁管紫毫笔,管长24.3cm,帽长9cm,直径2.2cm 笔直管,有帽。笔管以玳瑁甲制,是一种珍稀
的笔杆。管与帽顶端均镶嵌鎏金铜扣。制作工细,圆周不见接痕。笔锋为紫毫葫芦式,富有弹力,
宜书写小楷。

竹管大霜毫笔,长26.4cm,径1.3cm 笔竹管。管上端阴文填蓝楷书“大霜毫”,字体舒展。顶部
贴锦装饰。笔头长硕丰满,锋光润,色如霜雪,副毫染为蓝、褐、橘三色,层次分明,有斑驳之美。
此笔的制作简约而不失精细。 宋代的《负喧野录》记载:“韩昌黎为《毛颖传》,是知笔以兔颖
为正,然兔有南北之殊,南兔毫短而软,北兔毫长而劲,生背领者,其白如雪霜,作笔绝有力。”
这段文字说明,古代用于制笔的兔毫,不仅有紫色、花色的,尚有白色的。“大霜毫”之名是对白
色兔毫毛笔的形象称谓。

白潢恭进天子万年笔,管长18.8cm 此笔以竹制管,体轻。笔管上方阴识填金楷书“天子万年”四
字,下方缀注填蓝楷书“臣白潢恭进”。笔头以珍贵的紫毫制作,腰部凸隆,似含苞的玉兰,清人
美其称为兰蕊式。笔头的根部有黄色的副毫,可起支撑作用。 “天子万年”笔是清宫藏毛笔中最具
历史价值的毛笔之一,其题识提示了毛笔的制作时间,也说明了该笔是为恭贺皇帝万寿节而进献的
礼品。

檀香木彩画福寿笔,管长 26cm,直径1cm 此笔管、帽均采用名贵的檀香木制作,纤直细腻,散发
淡淡的幽香,上以金彩绘寿桃、灵芝、蝙蝠、万年竹等吉祥纹样,并饰以朱、绿、绛等色彩。管、
帽两端嵌饰象牙。笔头紫毫制,根部较细,色浅,至腰部凸隆,色渐深,呈兰蕊式,此形是紫毫的
天然特征所致。 该笔选材名贵,制作精工,是清宫中最具观赏和使用价值的毛笔之一。

竹管小紫颖笔,管长17.1cm,直径0.9cm,帽长9.1cm 此笔管、笔帽皆竹制,直而均匀。笔头选
紫毫制成,其形根细腰隆,呈兰蕊式,笔尖部锋利透明,此乃湖笔之特征,“小紫颖”之称由此
而得。笔管上端镌刻填蓝楷书“小紫颖”三字。管、帽的顶部贴锦为饰,这是承康、雍时期的装
饰风格。 “小紫颖”笔是浙江吴兴制作的贡笔,故宫博物院收藏较多。每笔现装于一锦面纸盒内,
每5件复共盛于一大锦面纸盒中。据清人《西清笔记》言,乾隆皇帝甚喜用小紫颖笔。 《清朝宫
廷文化展》一书收录此笔。

珐琅管羊毫提笔,通长20cm,斗径2.8cm 笔头为羊毫长锋。笔管为铜胎掐丝珐琅管,饰花卉图案,
浅蓝的底色上点染着白、黑、粉诸种珐琅釉色。图案的设计与釉色的应用显现出清代晚期民间珐琅
工艺的风格。 笔斗体态狭长,与笔管相连的曲线舒缓,表现出清代晚期提笔共有的造型特点。此
笔是故宫博物院仅藏的珐琅管毛笔,为传世极少的品种。

斑竹管玉笋笔,通长30.7cm,径1.1cm 笔管、帽竹制。表层有褐色斑纹,故称“斑竹”。管上端
阴文填蓝、绿色楷书“玉笋”。顶及帽口均镶象牙。笔头羊毫制,长锋造型。 羊毫笔以柔软、耐
久为特点。清嘉庆、道光时期,由于考据学盛行,书法风格多样,羊毫毛笔遂因适应需求而为文人
广泛接受,并成为浙江湖州(当时全国最负盛名的制笔中心)毛笔的主要产品。清代宫廷用笔亦与
社会同步变化,清《竹叶亭杂记》载:“御用笔,向皆取紫毫之最硬者方得奏进,……以其不合用,
命莫协揆(时为户部尚书)以外间习用者进,试之,取羊毫、兼毫两种,命仿此制造。”从羊毫笔
的兴起及清宫用笔的变化分析,玉笋笔应是清中期之后贡进宫廷的湖州毛笔。

罗小华一池春绿墨,直径8.0cm,厚1.3cm 墨圆式,两面凸边,通体涂金。一面中心阳文行书“一
池春绿”四字。另一面为阳文画面:海水中凸起蟠螭,回绕如蚰蜒形。墨一侧阳文楷书“水云居制”
四字,另一侧“小华逸史”四字款。 “一池春绿”墨是罗小华墨品中流传有绪的珍品。墨名“一池
春绿”,系由南唐词家冯延巳《谒金门》中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而来。此墨的图文设计颇
具匠心,形制精美。其字体流畅,挥洒自如,遒劲有力。水纹荡漾,一蟠螭嬉游其间,悠闲自得,
给人以超脱世俗之感。

江正玄玉墨,明嘉靖,直径8.1cm,厚0.9cm 墨圆形。墨饼两面均凸起边框,墨面雕刻一条螭龙升
降于云水间,墨背题阳文篆书“玄玉”,墨侧题“嘉靖庚子晴川江正制”。 江正制墨在明代麻三
衡的《墨志》和清代《渔洋精华录》等书中均有记载,但传世实物仅见此锭。“嘉靖庚子”为嘉靖
十九年(1540年),此纪年可佐证文献关于江正生活年代的记载。墨饰螭龙戏水纹始见于明嘉靖时
期并流行于晚明,这一题材的时代风格鲜明。此墨见于《中舟藏墨录》,是流传有绪的明墨精品。

方于鲁文彩双鸳鸯墨,直径9.6cm,厚1.6cm 墨圆形,周围凸起边棱,涂金。一面中央凸起长方形
栏,栏内涂金阳文行书“文彩双鸳央”五字;栏外左侧近边缘处阳文楷书“方于鲁制”名款,右侧
阳文“画一星”三字。另一面雕双鸳鸯,红、绿、金三色彩羽,立于江岸礁石上,头尾交错,相互
凝视。墨之侧边,镌阳文楷书“大国香”三字。 此墨收录于《方氏墨谱》第二卷《国华》第五十
四款,为方于鲁传世彩墨,墨模雕刻精致,墨质坚莹,是方于鲁墨品中的典型之作。 明初,墨上
有施金彩者,但不多见。万历时期,墨上施金错彩之风开始盛行,反映了当时崇尚豪华的社会风气。

方于鲁文犀照水墨,直径12.7cm,厚1.6cm 墨圆形,两面均凸起边棱,髹紫漆边。一面浮雕文犀
照水图,并涂金,加红绿彩。一面凹入的朱漆方框内有阳文楷书“文犀照水”四字。墨一侧边有
“万历辛丑方于鲁造”款,另一边为阳文楷书“菉竹居监造”款。 从方于鲁所制墨中可以看出明代
墨模雕刻艺术的高超水平。其墨模浑朴,刀法自万历年以后变得奔放有力。此墨质坚黑,为明代名
墨,著录于《中舟藏墨录》。

清谨堂乐女墨,高6cm,最宽2.2cm,厚 1.3cm 墨作美人形,背倚太湖石,抱阮作弹拨状。通体
作漆衣。背面阳文楷书“清谨堂”三字,“清”字略有磨损。此墨造型古雅浑朴,是明墨中的精品。
明万历年间,徽墨制作进入鼎盛时期,文人士大夫争相制墨自娱。此风尚下,明代织造内臣孙隆随
潮而动,制作了多种署名“清谨堂”的墨品贡入宫中,取悦于皇帝。明代善绍书《韵石斋笔谈》载:
“织造内臣孙隆'清谨堂墨’款式精巧,剂料极一时之选,曾进上方,神宗爱重之。

黄长吉玉兰形墨,明万历,高6.8cm,长径2.3cm,短径1.1cm 墨圆雕作玉兰花苞形,造型逼真,
柔美中孕育着绽放的生机。一枚花瓣上镌“长吉”篆文小印。 明代晚期是中国制墨业史上的繁荣
阶段之一,制墨名家辈出,装饰题材丰富,且出现了圆雕造型的作品。此墨为这一时期少见的圆
雕作品之一,艺术风格写实生动,体现出明清以来墨模雕制技术的精湛水平。

叶向荣风云际会墨,明万历,长10.6cm,宽3.8cm,厚1.3cm 墨长方形,正、背面均凸起边框,
正面雕龙、虎相遇图,背面题阴文楷书“风云际会”四字,“风”、“际”二字填金,“云”、
“会”二字填蓝,四字下有阳文楷书“徽(州)婺(源)叶向荣监制”款。 《周易·乾》中“文
言”释九五爻之“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曰:“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后世遂以
“风虎云龙”喻明君贤臣意气相投。风云际会由此引申为难得的机遇。

吴去尘墨光歌墨,长8.7cm,宽4.2cm,厚0.9cm 此墨形作汉碑式。墨面有阳识隶书《墨光歌》,
全文录于下: 品茶欲白墨欲黑,古人风雅千秋隔。 于今谁复弄苍烟,扫尽寒灯夜无色。 神工和
剂甚苦心,捣兰屑玉用意深。 千声敲冷春山月,四璧寒凝丹鼎金。 空斋清昼陈簾里,新水才添白
玉洗。 宣州石砚雪洒残,翰走烟云儿卤起。 古香微觉染罗衣,银屏激射桼影寒。 酒徒醉眼夺岩
电,美女双鬟败碧辉。 坡仙雪堂数千铤,昔间欣赏同彝鼎。 只从边上付鱼吞,忍使玄心类秋种。
湛晴老銕讵可齐,坚光未许李廷珪。 淋漓床上书千卷,却笑胡人黑暗犀。 梅花阁里春得老,斗茶
试墨成峦讨。 归来不入黑甜乡,为君题就墨光草。歌后署“为去尘词兄作光歌”,“钱塘社弟潘
之淙无声甫”,押“之淙”长方小印。

程君房云来宫阙墨,长13.9cm,宽5.2cm,厚1.3cm
墨长方形。正面雕云来宫仙境,在树木的掩映中楼阁错落,山高穿云。背面刻阳文隶书“云来宫
阙”,镌篆字“程君房氏”印款。墨顶阳文楷书“大国香”。 此墨松烟制,色黝无彩。其造型规
整厚大,饰纹呈浮雕状,刀法爽利且层次分明。程君房墨品多呈现此风格,此亦为明墨之主要特
征之一。

孙瑞卿神品墨,长19.5cm,宽6.0cm,厚1.4cm 墨长方形,顶微圆,通体漆衣。墨面雕双凤于飞
纹,神采飞扬,隙间饰如意形云纹,上方阴识楷书“神品”二字,偏左处阳识楷书“孙瑞卿制”
款。背面雕二龙戏珠于海水之上,四侧面浮雕梅竹纹。墨顶阳识楷书“孙玉泉”款。此墨纹饰施
以金、蓝、银诸彩,绚丽斑斓。 明末的徽墨带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如在墨模的制作上擅长以深刀
阴刻花纹,所成墨品饰纹凸出墨面。此墨上的龙凤虽然以阳纹线条表现,但饰纹的整体轮廓却凹
陷于墨面,这无疑是一种创新。目前普遍认为“神品”墨是中国阴纹墨的肇始之作,是徽州墨业
制作中的一个里程碑。《四家藏墨图录》收录此墨。

吴去尘龙九子墨,长10.3cm,宽4.2cm,厚0.7cm 墨长方形,上下边出弧。正面阳刻浮雕9条形态
各异的蟠龙。侧面阳文楷书“吴去尘监制”五字款。背面阴文篆书“九子之墨,藏于松炱,本性长
生,子孙无边”十六字。 此种墨多作礼品用,特别是婚庆时所用。龙九子墨墨质细腻,温如莹玉,
为吴去尘的代表作。

程君房蟠螭纹圆墨,直径8.8cm,厚1.6cm 墨圆饼式。中部凸鼓,至边缘缓迤圆转。正面雕一螭,
随墨形屈卷,张口怒目。腹、尾之隙间刻阳文楷书“君房墨”三字款,近缘处刻阳文楷书“非烟”
二字。背面雕4条小螭相互蟠绕,口衔或足踏灵芝。 此墨系典型的明代墨品。其以深刀阴雕墨模,
刀法简洁流畅,纹饰精美生动,所雕螭体粗健浑圆而不臃,这种饰纹风格被前辈鉴赏家称为“珠
圆玉润”,与锋棱峻整的雕刻风格并行于明代晚期。

龙门氏天府御香墨,长11.8cm,宽4cm,厚1.4cm 墨牛舌形,两条雕龙蟠绕墨体。墨额饰朵云,
云纹下阴文隶书“天府”、“御香”;墨之一面左下方阴文楷书“龙门氏”。饰纹、题识皆施金、
蓝、朱彩,华贵富丽。 经考证,龙门氏系清代第一任徽州知府。传世墨中署有顺治年款或可间接
确定为顺治时墨者寥寥无几,此墨因而愈显珍贵。 天府御香墨为明代旧有墨式,明《方氏墨谱》
收录。此墨造型浑厚,龙纹形态及雕刻中浑圆的刀法无不展现明墨的风韵,说明清代开国之初制
墨尚处于沿袭前代的状态。

兰台精英墨,长7.1cm,宽1.7cm,厚0.7cm 墨长方形。正面阴文填金楷书“兰薹精英”四字。背
面阴文填金楷书“康熙乙亥”四字款,下阴文填蓝“织造臣曹寅监制”七字款。 此墨质地坚实细
腻,蓝彩内蕴,体现了清初墨品的质感及当时崇尚简洁而不事繁华的审美取向。

曹素功紫玉光墨,长8.7cm,宽2.2cm,厚0.9cm 墨两笏一式,均作长方形。一笏一面线刻填金
“五岳真形图”,上方阴文填金行书“紫玉光”三字;背面填蓝双螭龙,上方嵌米珠,二龙戏珠,
拥托中央阴文填金篆书“艺粟斋”三字;右侧面阳文楷书“康熙乙丑孟冬月曹素功顶烟”。另一
笏一面阴文填金行书“紫玉光”三字;背面填金双螭龙,上方嵌米珠,二龙戏珠,拥托中央阴文
填蓝篆书“艺粟斋”三字;右侧面阳文楷书“新安曹素功选顶烟”。 此墨墨质青黑、莹润,制作
精细,是曹素功墨品中的第一墨。

叶公侣乐志图墨,清雍正,长7cm,宽1.8cm,厚0.7cm 墨长方形,墨面填金楷书“乐志图”三字,
下题阳文楷书“歙叶公侣监制”款,墨背雕饰螭纹,墨侧题阳文楷书 “雍正乙巳年夏月”。 此
墨制于雍正三年(乙巳,1725年),时值雍正皇帝继位未久,正着手肃清政敌。“乐志”典出庄
子《南华经》,其中赞伯夷、叔齐“高节戾行,独乐其志,不事于世。”制墨者以“乐志图”为
铭或反映了特定历史背景下文人韬晦自守的心态。

汪心农菊香膏墨,高9cm,宽1.5cm,厚0.8cm 墨长方形,顶端弧圆。一面阴文填蓝楷书“菊香膏”
三字,上方嵌米珠一粒;另一面阴文填蓝楷书“乾隆辛亥心农制”七字款。 此墨是汪心农套墨之
一,共8锭,同装一黑漆长方匣内。 菊香膏墨的制作,据《窳叟墨录》中记载:“汪心农榖,得明
季阿胶一大匣,嗅之有菊花香,遂自制墨。”用上述菊花香的阿胶所制成之墨,就是菊香膏墨。到
嘉庆中期,菊香膏胶料已尽,菊香膏墨也就无人制了。

龙戏珠御墨,长8.3cm,宽2cm,厚1cm 墨长方形。两锭合装于双开锦盒中,各附明黄色绣龙绫套。
墨面雕龙戏珠图,衬以云水山石纹,纹饰描金,并点染朱色。墨背阴文填金篆书“御墨”二字。
从墨之龙纹特征可判定此墨的制作时间应为清乾隆年间。 此墨纹饰高凸呈浮雕状,其以深刀阴雕
墨模以及云纹的如意造型皆仿明代作品。此墨既有仿古特色又具清代风格,为乾隆御墨中之珍品。

御笔题画诗墨,一套9笏,按从右至左、自上而下的顺序分别为: 沈周画茄菜诗墨,直径10.4cm,
厚1.5cm; 吴历画山水诗墨,长15.8cm,宽8.4cm,厚1.4cm; 王蒙画林壑云泉诗墨,直径12cm,
厚1.5cm; 王蒙画竹趣图画诗墨,长14.1cm,宽7.1cm,厚1.5cm; 黄荃画花鸟诗墨,长11.8cm,
宽11.8cm,厚1.5cm; 文徵明画松石画诗墨,长14.6cm,宽7.6cm,厚1.4cm; 王宠画山水诗墨,
长16.5cm,宽7.9cm,厚1.4cm; 王绂画山水画诗墨,长11.6cm,厚1.5cm; 方壶画叶菜图画诗墨,
直径9.9cm,厚1.5cm。

每笏正面为名画,背面是御题诗。墨的形状、大小各不相同,有花瓣形、长方形、圆形、正八边
形等。其中年代最早的画是五代后蜀黄荃(903-965年)的《杏花文禽图》,又元末明初王蒙的两
幅画《林壑云泉图》和《竹趣图》,其余的为元代方壶,明代王绂、沈周、文徵明、王宠,清代
吴历的作品。乾隆帝的题诗或以诗论画,或借题发挥。题诗有五言、七言,有律诗、绝句。诗后
分别钤以“乾隆”、“畿暇怡情”、“畿暇临池”、“得佳趣”、“乾隆宸翰”等印,均为乾隆
帝之闲章。 乾隆皇帝对绘画兴趣浓厚,亦有一定的造诣。他收藏了大量中国历代名画,对其中的
精品还赋诗以誌。这套墨的制作,是从弘历题诗的名画中精选出8位画家的9幅佳作,由雕墨家依
照数尺长的画卷,微缩雕刻在几寸长的墨模上再制成墨,以纯熟的技艺表现出原画的意境。 此套
墨质地优良,墨模雕刻精细,是套墨中的稀世珍品。
巴慰祖石鼓墨,清乾隆,直径4cm,高3cm。清宫旧藏 墨仿唐朝初年天兴(今陕西宝鸡)三畤原出
土的石鼓形制成,故名。墨共10锭,通体漆衣装饰,按天干编序号排列,鼓两面分别摹刻大篆鼓文
和楷书释文,癸字号墨锭铭文末楷书署“乾隆甲辰三月歙巴慰祖缩临”。墨十锭共装盛于黑漆匣内,
匣盖填金题“石鼓墨”。 石鼓墨始现于清代,显然是受金石考据学盛行的学风影响而作,清乾隆
朝便有数套石鼓御墨流传。巴慰祖署名于此墨,既不冠以“臣”字,也不谦加“恭”字,说明此套
石鼓墨是其为自娱而制。

乾隆款海水龙纹砚式墨,清乾隆,长13.5cm,宽6.8cm,厚1.8cm 墨制成砚式。上方雕双龙戏水
图,龙纹贴金。墨边框饰阳起夔龙。墨背刻阳文隶书御题七言诗句: 固因磨墨有陶泓,砚也何来
即墨卿。 新样非关夸巧手,别裁可识寓思情。 必偕出处犹为远,相忘主宾莫与争。 声应气求求
应在,研来合相只天成。 后题“刘源者,康熙初年间人也。内府藏所制博古墨,有以砚为式者,
因题句。”并署“乾隆庚寅仲春月上浣御题”,钤“比得”、“朗润”闲章,左、右边框上分别刻
填金楷书“遂初堂藏墨”、“大清乾隆年制”。

此锭遂初堂藏墨为仿刘源砚式御墨制成,为乾隆朝成套御墨中的一锭。庚寅年为乾隆三十五年
(1770年),时皇帝弘历年高60岁
汪节庵书函式墨,清乾隆,长7.85cm,宽3.7cm,厚1.7cm 墨书函式,其形作函套开启露出书册状,
书签上题楷体“乾隆三十年汪节庵造”阳文款。墨上函套部位饰缠枝莲花纹。文字与图案原描金,
现金色已褪。 清乾隆三十年应为1765年。此墨之墨模雕刻虽不能反映汪氏制墨的最高水平,但其
制作纪年款识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可证汪氏制墨生涯至迟在乾隆中叶已开始了。

程丽仲压胜钱墨,清嘉庆,通长9.35cm,宽3.3cm,厚0.6cm 墨主体为长方形,上卧圆雕盘龙。
正、背两面皆起边框。正面压印阳起的龙、虎、螭、龟,托起一趺坐的仙人,仙人两侧各立一持
花童子。背面布满乳钉纹,并仿铜钱锈蚀剥落之状貌。左侧署阴文填金楷书“嘉庆七年程丽仲造”
款,右侧面为阴文填金楷书“压胜钱”之墨名。 此墨造型仿金属压胜钱形状。

汪节庵古泉墨,十锭为一组,盛以本色木盒,盒面阴识填蓝楷书“仿古泉式”,下注“汪节庵监
制”,字体略小。盒内贴衬龟背锦,作凹槽,墨嵌其中,排列有序 古泉墨制造精巧,分别仿战国、
新莽时期的古泉形,每墨一式。其中一锭之墨面阴识填金楷书“子陶书画墨”,子陶为古泉墨的主
人,汪节庵为墨的制作者。 清代中期考据之学盛行,许多学者热衷于对古钱的研究与考证,在此
学风下,许多制墨家纷纷制出古泉形式的墨品,为今天的古墨文化增添了异彩。今存古泉墨中只有
汪节庵的这一批保存最为完整,因此,其价值在同类墨中是无可比拟的。

胡开文八宝奇珍墨为八锭一套,造型各异。按自右而左、先上后下的顺序分别为: 碑形墨,
长10.8cm,宽3cm,厚0.9cm。墨正面阴文填金篆书“湘阴左氏藏墨”六字款。背面镌刻“有
虞十二章”图。墨侧阴文楷书“徽州休城胡开文造”。 断木形墨,长11cm,宽3.4cm,厚0.9cm。
墨通体卷云纹装饰,上下两端填金断木轮纹式。正面阴文填金隶书“湘阴左式珍藏”。背面填金
阳文卷云纹三轮。墨侧楷书阴文“徽州休城胡开文造”。 亚形墨,长11.8cm,宽3.8cm,厚1.1cm。
墨通体卷云纹装饰。正面阴文填金行书“湘阴左氏珍藏”。背面钤篆书“香”字印,下端填金双
龙戏球图样,墨侧阴文楷书“徽州休城胡开文造”。 宝瓶形墨,长10.1cm,宽4.5cm,厚0.9cm。
墨正面阴文填金隶书体“玉壶冰”三字,宝瓶颈部填金楷书“湘阴左氏”,瓶盖以描金宝莲花衬
托佛光纹装饰。侧墨阴文楷书“徽州休城胡开文造”。

古编钟形墨,长8cm,宽4.1cm,厚0.6cm。墨正面描金仿古编钟纹样,双螭纹蒲牢图,中间阴文
填金篆书 “左氏珍藏”四字。 碑形墨,长13cm,宽3.2cm,厚1cm。墨上一龙飞腾,正面头尾相
接,通体龙缠碑图样,上下端均以如意纹装饰。正面阴文填金楷书“湘阴左式藏烟”。墨侧阴文
楷书“徽州休城胡开文造”。 舌形墨,长9.9cm,宽3.8cm,厚0.9cm。墨正面阳文描金双龙戏球
图。背面描金四连宝相花边装饰,中央阴文描金隶书 “湘阴左氏藏烟”字样,墨侧阳文楷书“徽
州休城胡开文造”。 碑形墨,长11.7cm,宽3.2cm,厚1cm。墨正面双龙戏珠纹装饰。背面周边描
金线,中央阴文填金楷书“湘阴左式珍藏”。 此套墨墨质黑黝坚润,做工颇细。8锭墨同装一黑漆
描金彩色双龙戏珠图盒内,盒面中央描金隶书“八宝奇珍图”五字。
汪节庵名花十友墨,长10.7cm,宽4.4cm,厚1cm 墨十锭一组,嵌装黑漆描金盒中。盒面中央隶书
“名花十友”,饰云龙纹。 墨面各雕名花一种并加题识,分别为桂花“仙友”、菊花“佳友”、梅
花“清友”、莲花“浮友”、海棠花“名友”、酴釄“韵友”、茉莉花“雅友”、沈丁花“殊友”、
薝蔔“禅友”、芍药“艳友”。墨背面均题“名花十友”,涵真、草、隶、篆四体书法。墨左侧面
阳文楷书“汪节庵仿制”。 墨上花卉的表现,运用阳线与浅浮雕相结合的形式,展现出花卉的俏丽,
描金又增其华贵。 名花十友墨于明代已出现,见于《方氏墨谱》。《方氏墨谱》引:“昔宋曾瑞伯
以十花为十公友,谓桂仙友……薝蔔禅友,各为之词。张敏叔又以十二花为十二客,各赋以诗。余
囙(俗“因”字)戏辑为诸墨,一曰名花十友,一曰名花十二客。”汪节庵此墨虽袭用前人题材,
制作中却体现了当时崭新的墨艺风格。

御制四库文阁诗墨,套墨5锭,形状各异 中央为一圆形十二辰墨,直径7.6cm,厚1.6cm。正面中
心描金圆圈内为螭纹,纹饰中央篆书“御制”二字,圈外一周楷书十二地支名,再外环以楷书乾隆
帝御制七言诗。背面雕十二生肖。 上边为一磬形墨,长15.6cm,宽4.9cm,厚1.9cm。正面楷书御
题文渊阁诗。背面镌刻文渊阁图景。右侧面阳文楷书“文渊阁墨”。 左边一长方云头形墨,长
13.8cm,宽6.2cm,厚1.9cm。正面楷书御题文津阁诗。背面镌刻文津阁图景。右侧面阳文楷书
“文津阁墨”。 右边一牛舌形墨,长13cm,宽5.8cm,厚1.9cm。正面楷书御题文源阁诗。背面镌刻
文源阁图景。右侧面阳文楷书“文源阁墨”。 下边一扇形墨,长15cm,宽4.9cm,厚1.9cm。正面
楷书御题文溯阁诗。背面镌刻文溯阁图景。右侧面阳文楷书“文溯阁墨”。

后四锭墨正面的御题诗后均有“臣彭元瑞敬书”字样,墨左侧面均有阳文“大清乾隆年制”六字
款。 此套墨色黝黑,墨质细腻,其正面御题诗均为描金小楷,背面所雕亭台楼阁画面纹路清晰。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帝下令编纂四库全书。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第一部书成,存
于紫禁城内的文渊阁。同年又抄成三份,分别存于热河的文津阁、圆明园内的文源阁、沈阳的文
溯阁。墨上所题“四阁”,即四库全书贮存之所。
胡开文制大富贵亦寿考五色墨,套墨5锭,每锭均长16.3cm,宽3.6cm,厚1.2cm 5锭彩色墨,
分红、青、绿、白、藕荷五色,其形状、规格、图案完全相同。墨均长方形。正面题阳文隶书填金
“大富贵亦寿考”六字,下方为“仿易水法造”填金印款。背面浮雕牡丹异石图,寓富贵寿考之意。
套墨5锭皆装于黑漆描金彩色双龙戏珠纹漆盒内,盒盖面中央有描金隶书“大富贵亦寿考”字样。
此墨用于绘画。其墨质精良,色彩艳丽纯正,不易退色。

赤壁游故事笺,长130cm,宽31.5cm 笺为皮料印花纸,由数张褙厚,表层施粉,呈米色。纸面印
宋代文学故事--“赤壁游”图。画面布局平远开阔,人物刻画生动传神。 笺上图案采用当时最先
进的餖板技术印成。景色由近及远,线条的浓淡变化丰富。印花纸在明清时极为流行,现存作品的
共性特征是装饰的图案化,其装饰题材多为云龙、云螭、折枝花、博古图等。此纸以绘画的形式表
现苏东坡与黄庭坚、僧佛印泛舟赤壁的典故,文学氛围浓厚,在众多的古纸中别开生面。

仿明仁殿画金如意云纹粉蜡纸,长121.5cm,宽53cm 此乃仿元代名纸“明仁殿纸”,是以桑皮为
原料制作的一种黄色粉蜡笺纸。纸两面皆用黄粉加蜡,再以泥金画以如意云纹图案,纸背洒金片,
纸正面右下角钤有隶书“乾隆年仿明仁殿纸”字印。 该纸平滑匀细,纤维甚少。可逐层揭开3-4张,
每张均可用。这种纸是乾隆时期内库藏品,造价极高昂,只供皇室专用。

桔黄色描金云龙边粉蜡笺,长160.7cm,宽95.7cm 笺背色洒金,纸面印描金云龙纹边栏。描金彩
与云龙纹样具清代中期的装饰特点,为此纸年代鉴定的依据。 粉蜡笺的制作技术始于晋、唐时期,
在清代加工纸中被广泛应用。此纸在装饰上避免了通笺遍饰,采用边栏的表现形式,乃其特色所在。
从故宫博物院现藏纸张分析,此类云龙边栏纹样在清代中期开始出现,及至清代晚期历朝沿袭使用。

珊瑚色开化纸,纵33.5cm,横26cm 开化纸纸质柔软坚韧,均匀细薄,纸色纯白,无帘纹。珊瑚色
开化纸是在开化纸上涂以珊瑚红色的药粉,其鲜艳夺目,且不变色退彩,用作书籍、册页的扉页,
可防虫蠹,古时南方各省多用此法。此种纸与广东佛山产 “万年纸”相似。 开化纸在清代康、雍、
乾三朝产量最高,质量最好,多作贡品。清代殿本图书多以此种纸印刷。今故宫博物院即藏有以开
化纸印刷的书籍。

御制淳化轩刻画宣纸,纵130cm,横65cm 纸为三层托裱而成。其中一层纸刻出龙的图案,再用两
层宣纸将其夹托起来,迎光视之,夹层间的龙纹便透现出来。右下角钤“御制淳化轩刻画宣纸”
朱文长方印一方。纸质地匀细,宜于书写。 此纸不见记载,唯内务府制作,民间不见流传。

乾隆雪绵纯嘏诗笺,清乾隆,长53.6cm,宽38.5cm 此笺以韧皮纤维抄造,质地平滑柔韧,本色。
右下角有隶书朱文“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甲辰呈进雪绵纯嘏诗笺”印款。因历年久远,笺面
已现黄色斑渍。 此纸印文中的“雪绵”是对纸张性能的形象描述。“纯嘏”一词是用于祝寿的词
汇,有“大福”之意,说明此纸乃为恭贺乾隆73周年诞辰而进呈的礼物,故此纸制作时间确切,
制作背景清晰。

辟邪盖三熊足石砚,汉,通高14cm,直径14.6cm 砚青灰石制成,圆形高足式,三足熊形,作跪
擎状。砚盖圆形,表面琢磨光滑,盖顶雕饰辟邪,体态雄健,四足直立,昂首高视,身饰减地凸
起弧线,颇具神韵。盖内雕刻螺旋式弧线,雕刻痕迹明显,略显出黑白相间的石质纹理。 此砚雕
刻技艺娴熟,造型显示出汉代石雕艺术的风格,古朴生动。

十二峰陶砚,通高17.9cm,宽21.5cm,径18.5cm 砚细灰陶质,有3个扁形足,左右微高,砚面
呈箕形。三面环峰,呈半圆形,分内外两重,内3峰,外9峰,水可由中峰下龙口滴入砚面,两
边山峰上各有一负山人像。 陶砚以陶土为胎,经烧制而成。此砚形象古朴,造型奇特,出土于河
南洛阳,是西汉古砚中陶砚之珍品。

箕形陶砚,唐,长12.6cm,宽9.2cm,厚1.9cm 砚陶制,造型小巧,呈风字形。陶色青灰,陶质
较细,砚体薄而轻。砚首高翘呈圆弧形,两侧折腰,因似箕形而称箕形砚。砚面下斜形成砚池,
砚堂表面光滑,可与石砚相媲美。陶质箕形砚为唐代较为流行的砚式。

李颢款风字形砚,唐,长20.5cm,宽13.8cm,高4.6cm 砚陶制,风字形。砚面池堂一体,砚首高
翘,内凹呈凤池。陶砚两侧出峰,如刀削成,线条平直而流畅,砚素洁。砚底土色凝重,刀削梯形
双足,双足间阴刻“李颢”二字楷书,清晰可见。 此砚陶土细腻,砚表光滑,砚体薄而轻,砚式
独特,颇具唐代风韵。

澄泥蟠螭纹长方砚,明,长11cm,宽6.8cm,厚4.3cm 砚澄泥制,长方形石渠式。砚体小巧,长方
形砚堂,周环水渠,一端设深凹的小方池,受墨处平滑,砚渠边框内环饰“S”形纹,砚体四侧面各
雕一螭纹。砚底面深凹为长方形,底浅刻“申国公研”四字。砚出四足,均为兽面形。 此砚形式古
朴,表面有剥蚀,砚体色红如古铜,是极为难得的澄泥砚品种,明清时期均有仿制者。

青石鱼子纹长方砚,明,长18.2cm,宽12.2cm,厚2.8cm 砚青石制,长方形。石体厚重,石色深
沉,质精良,呵气可研墨。石肌纹理密布金色斑点,似鱼子纹。砚面光滑,砚堂开阔,深凹月形池。
雕工圆润,不露锋芒。 此砚造型简洁,以自然石肌纹理取胜,配有洒金黑漆盒,盒胎薄而轻,制作
讲究。

白鹤山人端石长方砚,明,长21cm,宽14cm,厚3.6cm 砚端石制,长方形,石质黝黑润泽,呵气
生津。砚面平滑,砚池深凹宽绰。背面刻有篆书“白鹤山人”方印。砚一侧阴刻“龙津”二字,
另一侧银线纹理直通砚底,为石肌本身所生。砚虽有剥蚀,但石质精良。

端石瓜田砚,长18.3cm,宽13.5cm 砚紫色端石制。巧做天然石子为缠枝瓜瓞形。砚面受墨处颇
细腻,雕作一瓜,瓜蒂上方深处为墨池。自然石纹作叶蔓萦绕砚背。 砚面右方刻有隶书题铭“瓜
田半亩”四字,砚背刻有篆书题铭“緜绵瓜瓞”四字,署款“鹿原”二字。又“石室”下署“诵
先人之清芬”一长方印。 此砚石属明端石老坑,石质较好。清初人制,题款。

万斯同铭端石瓜式砚,长20.4cm,宽18.9cm,厚3.1cm 砚端石制,紫色,随材成形。砚堂琢为一
瓜,肥大的叶子遮成砚边,叶上有斑斑蛀痕。瓜蒂处镂雕出砚池。砚背阴文篆书题“维彼瓜瓞,载
咏绵绵,根深蒂固,于万斯年”,末署阴文楷书“万斯同铭”,并刻“季”“野”篆书印;左下方
镌篆书“山阴吴氏珍玩”款,吴氏乃万斯同后又一鉴藏者。 此砚造型厚重,构思巧妙,颇具情趣。
雕刻刀法简洁流畅,圆润无锋,于浑朴随意中表现出工匠纯熟的技艺,反映出明末清初的制砚风格。

端石云纹砚,长14.9cm,宽18.1cm,厚3.2cm 砚为端石质地,材质细腻、温润,随石材形状略加
打磨而成,下端尚存留黄色膘皮。砚面的上方生有一颗碧莹莹的石眼,借此,制砚工匠在砚之左、
右肩处雕出飘浮的云纹,创造出“流云遮月”的意境。 此砚体现了清代初期的制砚风格,纹饰布
局简练,构思精妙,刀法流畅,达到了雕饰无痕的境界,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澄泥石渠砚,清早期,长12.4cm,宽12.4cm,高6cm 砚为澄泥烧制,砚体方形,较重,澄泥红色。
砚面中央砚堂受墨处为方形,四周环水渠,故称石渠砚。砚边沿饰回纹,四侧面各雕饰一螭纹。砚
背面正中双边框内篆书“子孙寿昌”四字,边框上刻铭:“石渠之名始自汉……乾隆辛丑御制”等,
字迹剥蚀不清。 此砚为仿古式,清代制作较多。

松花石海水龙纹长方砚,砚长18.5cm,宽12.6cm,高3.2cm。砚盒长19.5cm,宽13.8cm,高5.3cm
此砚松花江石制成,色泽碧绿光润。砚面有较规则的黄、白色石脉,呈横向纹理,此乃松花江石之
特征。砚面上方浮雕海水云龙纹。砚池处嵌饰螺钿一枚,螺钿呈五色光彩,营造出寿山福海的意境,
成为该砚的点缀。砚堂圆形,仅微加打磨,露出芒理,无使用痕迹。 该砚配有紫色石盒。盒面镂雕
后嵌平板玻璃,周缘雕饰古朴的蟠螭纹。 松花江石质地坚滑,宜研朱墨。松花江为清廷发祥之地,
故松花石砚为清皇室所珍视。
',3)">
您欣赏本作品 分 秒感谢光临健君文荟

',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