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台北故宮典藏精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53:49
7.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倗祖丁鼎
高85.5公分,口徑59.4公分,重94.65公斤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舊名「子荷貝祖丁鼎」,這是故宮現存最重最大的鼎,高85.5公分,口徑59.4公分,重94.65公斤。器形典重雄偉,立雕獸面紋,氣勢磅礡。銘文首字 「倗」表作器者的家族徽號,受祭者為其祖父「丁」(以祭日為名)。(撰稿:游國慶)
8.西周
祖乙尊
高34.5公分,口徑25.6公分,底徑16.9公分 腹圍54.4公分重5725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四面有稜,通體飾獸面紋及夔龍紋,腹部兩獸面之眉、耳、下唇均翹起於外,兩耳各飾一鳥紋。這是西周早期流行的大口筒狀尊,呈三段式,侈口、腹微鼓、高圈足,近地有折緣,通體四方作四道透雕扉棱。口緣外壁飾尖葉形簡化倒立夔紋,其下為卷尾夔龍紋,腹部正反面均飾巨形獸面,雙目、雙角、雙耳與嘴角獠牙均聳揚出器表,形象森然,挺立的鼻樑取代扉棱,更賦予獸面立體的威勢。腹下作二道弦紋與高圈足相隔,其下則飾曲角獸面紋,全尊莊嚴雄奇,華美富麗。與此形制相近的尚有成王時的「何尊」,昭王的「旂尊」,及同為西周早期的「商尊」,均極精美,為一時銅尊的首選。銘文二行六字,紀錄某人(作器者名未鑄上)為其祖父乙鑄作此寶貴的祭器。(撰稿:游國慶)
9.西周早期
鳳紋方座簋
高27.2公分,口徑22.6公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簋下附加方座、增益器體高度,以及簋身突出的四個大附耳與下垂長珥,為周初新簋制的最大特色。(撰稿:游國慶)
10.西周早期
康侯方鼎
高27.8公分,口徑20.4*15.5公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銘文:康侯丰作寶尊。為成王時武王弟康侯自作以祀宗廟之禮器。(撰稿:游國慶)
11.西周中期
縣妀簋
高13.6公分,口徑21.7公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金文所見用玉,主要為賞賜、冊命、贄見、儐禮及祭祀:縣妀簋的「易女婦祼、丮之戈用、玉璜…敢聿于彝」等,可以徵驗「禮云玉帛」的貴族禮制。(撰稿:游國慶)
12.西周中期
井季史尊
高17.2公分,口徑17.5公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器身所飾大卷尾鳳鳥紋,為西周中期穆王左右興起的嶄新紋飾。(撰稿:游國慶)
13.西周中期
伯定盉
高24.9公分,口徑14.1*13.3公分,腹深11.7公分,腹圍53.2公分,2615公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蓋器同銘,但書風迥異:一承西周早期之清勁、一開中期之婉秀。此承先啟後的過渡書體,恰同出於一器之中,證明書範有二人,且代表新舊兩種書風的交替。(撰稿:游國慶)
14.西周晚期
毛公鼎
高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徑47公分,重34.700公斤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口飾重環紋一道,敞口,雙立耳,三蹄足。銘文的內容可分成七段,是說: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並飭勤公無私,最後頒贈命服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撰稿:游國慶)
15.西周晚期
宗周鐘
高65.6公分,舞縱23.1公分,橫30公分,兩于相距26.2公分,兩銑相距35.2公分,重34.900公斤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鼓上飾首紋篆間飾兩頭獸紋。舞上飾竊曲紋甬上飾夔紋。紀錄厲王親征南國,令南夷、東夷凡二十六邦來朝臣服,「有成亡競」,功烈彪炳,厲王遂鑄鐘銘記此事,並以祀上帝百神與祖考先王,祈求降福長壽,永保天下。(撰稿:游國慶)
16.西周晚期
散氏盤
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徑54.6公分,底徑41.4公分,重21.312公斤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腹飾夔紋,間以獸首三,足飾獸面紋。首句「用夨撲散邑,迺即散用田」說明了紛爭的伊始:因為夨國攻打(偷襲)散國的城池田邑,造成散國損失,於是由夨國割田地二區以為賠償。文中兩段割地樹封的履勘紀錄,緊接著是夨人與散氏參與定界的見證名單,末段則為割地後盟誓立契的實景:(在豆國新宮東廷)原屬夨人土地第一區的三員首長與第二區的二名主管相繼盟誓,確定守約後,將所割田地繪圖,交由夨王執守,史正仲農則執左券以為文書之認證。(撰稿:游國慶)
17.西周晚期
樂季獻盨
高17.7公分,口徑25.3*18.3公分,底徑21.4*13.9公分,4035公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由簋演變而來的新器類----盨,與瓦紋器身,是西周中晚期的「維新」。(撰稿:游國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6 1:32:23编辑过]
  *.*.*.*   2008-9-14 0:28:09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17 楼
文章提交者:山雨来 加帖在猫眼鉴宝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18.春秋中期
蟠夔紋盤
高11公分,重39.8公斤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水器呈顯之盥禮,於西周中晚期漸興,春秋時極盛。由部分帶銘器上可知多與陪媵有關,徵驗當時女性媵嫁與盥禮之盛行。器身滿飾的蟠夔紋是春秋中晚期流行的紋飾。(撰稿:游國慶)
19.春秋中期
子犯和鐘1-12
高各為71.2公分/66.7公分/67.6公分/61.7公分/44.0公分/42.0公分/30.5公分/28.1公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編鐘成組八件,各有刻銘,連讀共132字,記載晉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後返晉掌權,及晉楚城濮之戰等重要史實。作器者子犯,即晉文公(重耳)之舅父狐偃。(撰稿:游國慶)
20.春秋中期 (秦)
蟠虺紋鼎
高19公分,寬22公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秦銅禮器於春秋中期漸現特色,唯自戰國中期始,則大受三晉—魏器影響,如鼎原作淺腹無蓋立耳肥足,變為深腹半圓蓋附耳中足,本器即變形前之典型秦式鼎。(撰稿:游國慶)
21.戰國
狩獵紋壺
高36.6公分,最大徑27公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全器裝飾以浮雕之圖像紋,頸部為鳥銜蛇,肩部帶翅膀的神人,腹部則飾以塊狀的人獸相博,下腹間以勾聯雲雷紋。壺形則為戰國早期以來流行之鼓腹壺,造型簡單,僅在肩部兩側貼附獸首銜環。以圖畫性內容作為裝飾是春秋晚期銅器的一大發展。中國商周銅器多半以獸面、鳥紋等圖樣為飾,至春秋晚期(西元前五世紀初),先是在中國北方的銅器上出現狩獵紋,隨之中原地區銅器也出現燕樂、戰爭等帶有情節的圖畫裝飾,形成中國青銅器十分突出的裝飾風格。由於這類圖像紋以狩獵紋出現最早,且出土於中國北方,因此推測圖畫式的裝飾意念可能與遊牧民族有關,尤與岩畫風格有相近之處。然而,這類圖像紋銅器的分布有其地域性,考古資料顯示河南、山西、河北、陜西等地較為流行,南方的楚地與東方的齊魯相當罕見。(撰稿:許雅惠)
22.戰國中期
嵌松綠石金屬絲犧尊
高28.5公分,長39.7公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源起於商代的鑲嵌工藝,至東周大盛,各類金屬材質與松綠石的綜合運用,搭配多式多樣的器形變化,構成青銅藝術的另一高潮。(撰稿:游國慶)
23.秦
秦量
高6.2公分,口徑17.3×9.7公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秦始皇鑑於當時各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車涂異軌,所以有多項統一行動:如頒布官製的度量衡銅器、 確訂制度;禁絕六國文字、用秦文字所謂倉頡篇為標準;亦即以秦吏為師,改習秦文字。(撰稿:游國慶)
24.漢
佳鏡
直徑 16.7公分,厚0.3公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鏡背中央圓紐,四周飾以規矩、乳釘、四靈、仙人等圖像,並一圈吉祥文,作「作佳竟(鏡)哉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浮游天下敖(遨)四海,壽如金石為國保兮。」 此鏡於清宮時著入《寧壽續鑑》,保存於製作精巧的鏡匣內。漢人用鏡,除作修容,更多的是吉祥意義。(撰稿:楊美莉)
25.漢
蒜頭口素瓶
高28.5公分,重18公斤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蒜頭壺源出陜西秦地 自戰國經秦迄西漢盛行常見為直頸圓腹曲頸圓腹與直頸扁壺則較少見。(撰稿:游國慶)
26.西漢
銅銗鏤
高18.8公分,重1.62公斤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銗鏤是漢代習見的盛酒器,器名取其蓋頂作山巔嶇嶁狀。此器器腹雙環耳,鏈以一雙龍首提樑,腹下三熊作足,器蓋頂面飾三山脊,製作精緻。(撰稿:楊美莉)
27.新
嘉量
高25.6公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新莽「始建國」時,遵從舊制,重鑄度量器,有名之為「嘉量」者。此件嘉量由五個量體組成,主體上為「斛」、下為「斗」、左為「升」、右為「合」、「合」下為「龠」。二龠為一合,十合為一升,十升為一斛。器外鑄銘216字,述明鑄器緣由以及各量體性質。(撰稿:楊美莉)
28.東漢
銅鎏金山紋獸足樽
高19.6公分,重2.89公斤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樽」同「尊」是漢代主要的盛酒器,製作、裝飾頗多講究者。此器器表鎏金,環器外飾以神山、瑞獸、羽人(仙人)等圖像,表現漢代人喜見的極樂世界。(撰稿:楊美莉)
29.北魏太和元年
青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坐像
高40.3公分,重3954公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於雙層台座之上,右手作無畏印,左手握衣角,身著袒右肩式僧祇支, 外披大衣,雙肩衣紋如火焰般外揚,面部神情莊嚴,氣勢雄偉。背光內圈的四佛和頭光中的三佛共同形成七佛,背光外圈U形火焰紋熊熊圍繞,和主尊氣勢相映,益增雄渾氣勢,體積雖小,和北魏帝室(四六0年左右)營造的雲罔第二十窟主尊風格相近,是北魏太和時期金銅造像的新樣式。尊像和台座合鑄而成,背光另鑄。青銅胎質緻密,鍍金厚且與胎連接緊密,金色黃帶赤,作工精良。雙層台座,上層為須彌座,仰覆蓮瓣,台側飾以唐草文,座前兩立雕獅子,回首轉身,姿態威武。下層方形座,開波浪狀門,兩側均雕供養人,上排唐草文連環成排,台座雕刻精緻。 背光後面佈局錯落有序,雕刻精巧,共分三層。上層中央一塔,釋迦和多寶佛並坐其間,塔外左右兩側文殊持如意與手握麈尾的維摩相對而談,表現《維摩詰經?文殊問疾品》的場面。中層中央為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兩側各兩比丘跪坐、菩薩脅侍。下層中央誕生佛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左側摩耶夫人攀樹而立,太子自右脅誕生,右側龍王浴佛,帝釋天和梵天跪坐兩旁。下層最外側兩長方形榜題,現字跡已不清。背光不僅內容豐富,且構圖安排秩序井然,場景緊湊,無疑是五世紀的精品。台座背面銘文︰太和元年九月十日安╱熹縣堤陽□□╱願己身為□□╱母造釋加╱聞佛,又╱為居家眷屬╱大小現世安隱,亡者生天╱宣語諸佛,所願如╱是,故記之耳。(按:安熹縣在今河北省定縣附近)本尊造像保存完整,台座背光均存,雕刻精湛,紀年清晰,內容深刻,兼具藝術性、歷史性與宗教性,是世界上現存重要的金銅佛教造像。(撰稿:陳慧霞)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6 1:46:35编辑过]
  *.*.*.*   2008-9-14 0:44:12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18 楼
文章提交者:山雨来 加帖在猫眼鉴宝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1.新石器晚期
玉琮
良渚文化 高15.7公分,寬7公分,深7公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距今約四、五千年前,在長江下游的太湖流域,發展了良渚文化。玉琮正是良渚居民用以祭祀神祇祖先的重要禮器。良渚玉琮的基本造形為略呈上大下小的方柱體,有上下貫穿的大圓孔;外壁以四個轉角線為中心,上下垂直堆疊地雕琢「面紋」。這件深淺交雜的褐色玉琮,是典型的良渚文化晚期玉琮;外壁分為六節,每節以轉角線為中心各琢一小眼面紋,全器共有二十四個面紋。每個面紋以刻有平行線的長橫稜象徵神祖所戴的「羽冠」;以同心雙圈刻繪出眼睛,還刻有代表眼角的短線;象徵鼻子的短橫稜上,則刻繪兩端方轉的單線。因為年代久遠,這些刻紋都已模糊。(撰稿:鄧淑蘋)
2.新石器晚期
玉琮
高 47.2公分,上端寬 7.7-7.8公分,下端寬6.8公分,孔徑4.2-4.3公分,5850公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這件大玉琮應是在十九世紀入藏清宮的,所以在它的器表沒有乾隆皇帝的題詩,因此保留了它的原貌。它是以深碧綠色泛深淺赭斑的閃玉(Nephrite)琢成。表面還留有最初切璞時的圓弧形凹陷痕。高方柱體,略呈上大下小。中孔由兩端對鑽,接合處有不整齊的台階面。上射口略外撇,下射口較直。以四個方轉角為小眼紋的中心,自上而下,雕琢十七節小眼面紋,所以在這件玉琮上,共有六十八個小眼面紋。到了良渚文化晚期時,已少見如上一件良渚文化時期玉琮上所雕的小眼、大眼面紋的組合花紋。而常以多層小眼面紋取代。且有時在這類高琮的上射口處,以極輕的、斷續的細陰線,刻出神秘的符號。如這件玉琮的上射口上,就有這樣的符號。其中之一為每條邊線都略呈內凹的菱形;相對的另一邊,則刻一上大下小的立柱,下方接著五個小圓圈。其內涵或與當時人們信奉的「神鳥」有關。(撰稿:鄧淑蘋)
3.新石器晚期
玉版長37.4公分,寬35.8公分,厚0.8公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玉版玉質的摩氏硬度為6.5,光澤溫潤,顏色則赭紅帶黃綠,並有大大小小的斑點,有如天際星雲銀河。其外形非正方,而是呈梯形,上下緣均塗有深褐色顏料以掩飾新切口的痕跡,厚度則由中段向左右兩側緩降,推測此玉版原為新石器時代大形玉刀的半成品,流傳至清乾隆時,經宮廷作坊重新修整、配座而成屏風。編號為「呂」字號,表示曾陳設於養心殿。
玉版原為光素,清高宗時加琢御製詩二首。由詩看來,高宗認為此玉版「嶷嶷逾尺」、「閱幾滄桑」、「色得元黃之正」、「質具圭璋之素」,其堂皇、長遠、正統、禮制的特質,完全符合帝王彰顯皇權所需的象徵意義。一度自信如乾隆皇帝者,面對這件稀珍瑰寶也曾「自審臨池腕力醜」,因「虞壞其質」而未將十一年春所寫的詩刻於器表,僅是囑咐學士張若靄代為書鐫於紫檀木架上,可見對此收藏的萬般寶愛。不過八年後,即乾隆十九年(1754),高宗又為之作詩詠贊,且乘興親自書寫前後二詩交予玉匠鐫刻,玉版遂不復素淨的原貌。(撰稿:張麗端)
4.龍山文化晚期~二里頭文化
鷹紋圭
長30.5公分,最寬7.2公分,最厚1.05公分,重600.96公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一面牙黃泛灰色玉,另一面上半部牙黃泛灰,下半部赭紅色,刃部近黑色。窄長梯形,平直正刃。刃線上頗多使用崩傷痕。柄端也有傷缺、一圓孔,孔壁光滑。圭之中段的兩面,均淺浮雕神秘的花紋。上下段又加琢了乾隆的御製詩和璽文。清宮中加配木座。 用美玉琢製的斧鏟,主要是象徵統治者的身份地位的禮器,在禮制中稱為「圭」。在典禮中,要將它的刃部朝上捧握。這是一件距今約4300至3800年間海岱地區的玉圭,住在那兒的先民就是文獻中的「東夷」。所以在這件玉圭的中段,都雕琢了東夷人信奉的神祖像。不過浮雕的花紋非常輕淺。圭的一面雕琢著有大漩渦眼、頭戴「介」形寶冠的神祖,「介」形寶冠兩旁還插著飄逸的鳳羽。另一面雕琢向上衝飛的鷹鳥,整隻鷹鳥構成象徵通天的「介」形。在寬約1公分的窄邊上,還雕琢一個戴圓耳環的長髮女子,可能是東夷母后「常儀」。不過十八世紀的乾隆皇帝不瞭解花紋的神秘性,就將刃部向下地,在光素的器表加刻了御製詩與璽文。(撰稿:鄧淑蘋)
5.商晚期
龍冠鳳紋珮
長11.35公分,寬5公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鉤喙卷尾,頭上以一夔龍為冠飾,全器雕工細緻、神采飛動。(撰稿:游國慶)
6.戰國
玉螭紋觿
長7.4公分,寬1.3公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螭」是龍的一種,幾分像虎。此件玉觿器面微泛褐紅,是傳世器特有的「盤紅」色澤,刻做成轉首側身形態,頭與軀體的銜接方式與本院藏的龍、鳳玉觿同,乃是戰國時代玉匠處理此類動物玉雕的一慣作法。(撰稿:楊美莉)
7.漢
玉辟邪
高9.3公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辟邪,是想像中的神話動物,顧名思義,是人們希望藉助它的法力,來避除邪惡。流行於漢代的辟邪,多為帶翼的四足獸,其造形可能傳自西亞。常以巨石雕刻,立於陵墓前。也用美玉琢成,作為極高貴的陳設器。這件玉辟邪以青白玉琢成,昂首張口,似在低吼。跨步遊走,雙翼雖貼於身側,卻做蓄勢待發狀。頷下長鬚垂胸,長尾曳地,器宇非凡。因曾經深沁熟盤,甚至再被染色,所以表面多有深淺褐斑。這是目前所知的漢代玉辟邪中,體積較大的一件。它的口吻較長,有似馬臉,與常見的短口吻似虎臉的辟邪不相類似。卻與近年在內蒙古出土的西漢中、晚期銅灶上所加飾的動物頭像,頗為神似。學者多稱銅灶上的動物為「龍頭」。故宮的這件玉辟邪,曾為帝王重要的收藏。辟邪的胸前刻有御製詩。宮中還配有雙層紫檀木座,上層刻有「乾隆御玩」,下層刻有與辟邪胸前相同的御製詩,刻字的部分還嵌有銀絲。(撰稿:鄧淑蘋)
8.漢
玉龍紋角杯
高18.3公分,寬10.1公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青白玉質,全器作角杯形,器表浮雕一龍蟠繞,龍體矯健有力地凸顯漢代工藝品特有的雄渾氣勢。此型角杯作為飲器,來自中亞,是漢代與中亞文化交流下的產物。(撰稿:楊美莉)
9.西漢
單把杯
高12.3公分,口徑4.7公分,足徑3.1公分,重115公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這件美麗秀雅的玉杯,是以瑩潤半透明的青白色玉雕成。杯體略呈細長的圓錐體,有高足與單柄。自口緣至高足上,以五條橫飾帶圍繞器表,飾帶中淺浮雕各式雲紋、四瓣葉紋。口緣處、柄之外側、高足至器腹下端,都因接觸銅鏽而沁成藍綠色。其中以口緣處的沁色較為偏藍,這或是因所接觸的銅器,是用藍銅礦中提煉出銅來鑄造之故。古人相信美玉富含「精氣」,更相信物質會產生感應作用。漢代的貴族特別重視玉製的容器,他們希望玉的精氣能滲入所盛裝的水或酒中,令飲者能成仙得道。﹝史記?漢武帝本紀﹞記載,元鼎二年(西元前一一五年)時,漢武帝曾以銅盤玉杯承接露水,用以調和玉屑服食。近年來,曾於廣州南越王墓曾出土成套的銅盤玉杯,應即是﹝史記﹞所記載,夜間承接露水之物。若與南越王墓出土的玉杯相比,故宮博物院的玉杯多了一個造形似英文字母a的單柄,這種單柄也常見於漢代的玉卮之上。(撰稿:鄧淑蘋)
10.宋至明
玉荷葉杯
通高9.5公分,縱長15.2公分,橫長6.0公分,重225.0公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玉質除底部微微露出原本的黃綠色外,通體褐黃,部份顯現灰白斑,偶見褐紅的色素摻雜於陰刻線中,所以推測此玉杯可能經過染色。狀如枯槁而包闔起的荷葉,呈上寬下斂的三角形,葉緣彎曲起皺。外壁以雙陰線刻劃出葉脈。葉梗從底部中心開始彎繞,後順勢上揚至杯側,此安排除了增添造形的變化外,還具有足與把的實際功能,而此設計手法與浙江衢州南宋史繩祖墓出土的一只白玉荷葉杯相似,只是本器更見成熟細膩。本器的附件紫檀木座,以多層次鏤雕作一把蓮狀,花葉秀美清雅,益添玉杯之風采。文豪蘇東坡曾謂晨飲為「澆書」,婉轉而幽默的表達出知識份子不得志時,愁悵但又不放棄理想、希望的心態。或許是心有戚戚,明陳洪綬遂在其〈畫隱居十六觀冊〉(現藏本院)中安排了「晨飲」的主題。圖中東坡先生坐在木根椅中,手持的正是一只與此件展品相似的荷葉杯。在此,荷葉杯具有文人不向惡劣環境屈服的象徵意義。(撰稿:張麗端)
11.明
玉鰲魚花插
高15.6公分,最寬9.55公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歸納中國器物的造形、紋飾,「營造吉兆」是很重要的設計方向。而吉祥紋樣和人們企求幸福的希望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它的生命力非常旺盛,不僅世代相傳,表現手法亦多采多姿。本件作品主要的外形為一魚,魚身縱向,魚尾捲翹上揚,下端則雕飾波濤,並配以水紋木座與之呼應,一眼即知,此魚正自水中奮力躍出。值得注意的是魚首的部位:雙目努出、有長鬚、突鼻、且生雙角,分明已成龍形。原來,此一造形寓意「魚躍龍門」的吉兆。「魚躍龍門」的典故出於《三秦記》:「江海魚集龍門下,登者化龍...」。「龍門」是黃河天險之一,水流湍急,洄游之魚至此,勢必奮力激躍。中國人將此自然現象,比賦寒窗苦讀的士子應試中第,由一介平民躍為官吏,身價突漲,猶如由魚成龍的情況。(撰稿:張麗端)
12.清
翠玉白菜
長18.7公分,寬9.1公分,厚5.07公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這件與真實白菜相似度幾乎百分百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親切的題材、潔白的菜身與翠綠的葉子,都讓人感覺十分熟悉而親近,別忘了看看菜葉上停留的兩隻昆蟲,它們可是寓意多子多孫的螽斯和蝗蟲。此件作品原置於紫禁城的永和宮,永和宮為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的寢宮,因此有人推測此器為瑾妃的嫁妝象徵其清白,並企求多子多孫。雖說翠玉這個材質與白菜造型始風行於清中晚期,白菜與草蟲的題材在元到明初的職業草蟲畫中,屢見不鮮,一直是受民間歡迎的吉祥題材。除此之外,包心葉類的蔬菜也曾被唐代的詩人杜甫用來作為政治環境惡劣、懷才不遇的隱喻,在文人畫的傳統中,亦被引用來作為繪畫的主題,以表述類似的心情,暗諫為政者的昏庸。在乾隆四十年(1775)的一首名為<題和闐玉鏤霜松花插>的御製詩中,作為帝王的清高宗,從以包心葉菜為造型的花插,聯想到以杜甫詩中園吏不識嘉蔬之隱喻為藝諫的傳統,而有所警惕;詩云:「和闐產玉來既夥,吳匠相材製器妥。仿古熟乃出新奇,風氣增華若何可,菜葉離披菜根卷,心其中空口其侈。插花雅合是菜花,緋桃雪梨羞婀娜,民無此色庶云佳,藝諫或斯默喻我」。不過相信無論是此位宮廷作坊中的工匠,或是製作翠玉白菜的玉匠,都只是發揮創意、巧藝,為順應贊助者喜好而創作,但是由於並未留下相關的資料記載,也留給觀者更多想像的空間。(撰稿:施靜菲)
13.十七世紀後半葉 印度蒙兀兒帝國
碧玉金絲盤
徑22公分, 高1.9公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來自北印度的痕都斯坦玉器,工巧精緻,在清高宗乾隆皇帝的眼中,無論裝飾與雕工皆優於同時代蘇州專諸巷產製的中國玉器工藝。此盤中心及邊緣鑲嵌之金絲和紅玻璃,展現出北印度蒙兀兒帝國特有的裝飾技法和風格。(撰稿:余佩瑾)
14.清乾隆
玉鳩杖首
高15.3 公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乾隆十四年,由於殿廷陳列與內府儲藏的銅器甚多而富,清高宗乃命臣工梁詩正、嵇璜、汪由敦等人,仿北宋《宣和博古圖錄》之體例,精繪形模,備摹款識,並詳細記錄其基本資料,共收一千五百件青銅器,於二十年編成《西清古鑑》。
「清 乾隆 玉獸面紋貫耳壺」與「清 乾隆 玉鳩杖首」則均是清高宗為修正民間時新玉樣流行所造成之「玉厄」,而提出「仿古」的因應之道下,以《西清古鑑》卷二十頁七收錄之「周 夔紋壺四」與卷三十八頁二十五收錄之「漢 鳩首杖頭」為藍本所做的玉器。
《西清古鑑》內的「周 夔紋壺四」現仍藏本院,不過根據現代科學考古資料的比對,年代已上推至西元前十四至十一世紀的商晚期。若將銅壺與刻有「大清乾隆仿古款」的玉壺相較,玉者顯的瘦長而扁,可能是受玉料原材之限。雖然如此,乾隆皇帝仍是非常珍愛此件作品,除了在所附木座底刻「乾隆御玩」外,玉壺的腹部亦刻其四十年之御製詩。
而「清 乾隆 玉鳩杖首」,器分三層:底層為一羊首,中層為一中空之C形,類似《西清古鑑》所載之「舞戚」,上層為一鳩鳥,口中含珠,鳥羽琢碾細膩,纖毫不茍,因此也是乾隆皇帝心愛之物。在其「舞戚」部份及所附木座底,均細刻三十九年所為之吟詠的御製詩。(撰稿:張麗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6 10:00:12编辑过]
  *.*.*.*   2008-9-14 1:17:29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19 楼
文章提交者:山雨来 加帖在猫眼鉴宝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1.唐
春雷琴
長126.0公分,高10.8公分,肩寬22.1公分,尾寬17.2公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琴為中國古代的弦樂器,外形輪廓因時代,地域,作仿而各有差異。本件琴作連珠式,表面鬆塗的黑漆,斷紋細密。玉徽、玉軫、玉足,軫上均細刻篆字。肩部共鳴箱的龍池為圓形,鳳沼長方形。琴底頸部刻行草書 「 春雷」二字填綠。龍池左右分刻隸書銘︰「其聲沈以雄,其韻和以沖」、「誰其識之出爨中」,鈐印一,印文剝蝕。龍池下似曾有一大方印,但經漆補,隱晦不清。「春雷」為唐代名琴的名稱,斲琴世家雷威所作。明代《清祕藏》記之:「 春雷,宋時藏宣和殿百琴堂,稱為第一。後歸金章宗,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殁,挾之以殉。凡十八年,復出人間,略無毫髮動,復為諸琴之冠。天地間尤物也!」傳世唐琴極珍罕。此琴於民國時,曾經何冠五、汪景吾、張大千等名家收藏。當代琴家試彈,皆稱此琴音韻沈厚清越,十分難得。(撰稿:蔡玫芬)
2.明
端石雲龍九九硯
長14.2公分, 寬8.2公分,高4.2公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長方抄手式硯,全器選用一塊石眼密佈的端石雕琢而成,石色灰黑,器背橢圓形石眼呈黃綠色,中心有褐黃色點,彷彿眼瞳。硯背首端有傷缺,抄手部位雕出九十九柱,每柱一眼,硯池雲龍紋隱現一隻大龍與九隻幼龍,寓意龍率九子;硯面四邊陰刻一道回紋為飾。右側壁陰刻楷書銘:「宋端石雲龍九九硯」,左側壁陰刻楷書銘:「避暑山莊煙雨樓藏」,硯首側壁細刻楷書銘:「石出舊坑六百年,堅以為質緻為理。墨池容容蔚瑞雲,隱現驪龍率九子。覆手柱亦九十九,各各鴝眼活如視。作者真具深意焉,乾元用九戒其始。黃鍾數亦在茲乎,綈几研朱欽妙旨。」款:「乾隆御題」,印:「古香」、「太璞」。此詩也被收入清高宗的御製詩文集中。由於硯背有九十九柱,硯池內雕飾十龍翻騰於雲霧與波濤間,清高宗遂取名為「雲龍九九硯」;又可能因硯作長方抄手式,遂訂為宋硯,並命役匠陰刻硯名於硯的右側垂裙壁。但是考慮抄手硯式的發展史,此硯硯面飾回紋一道,硯池內雕琢龍率九子紋飾,應不是宋硯,而具明硯風格。端石產於廣東肇慶,古屬端州,唐代端石硯已馳名天下。端石的石品花紋名目繁多,諸如火捺、魚腦凍、豬肝凍、蕉葉白、金星、玉帶、金線、銀線、石眼、蟲蛀、鷓鴣斑…,隨著文人的重視,名目愈增,令人眼花撩亂。在諸多石品花紋中,石眼的細部變化可謂最多,有鴝鵒眼、鸚哥眼、鳳眼、象牙眼等等,因眼的靈活與否,又有活眼、淚眼、死眼之分,而且從宋代開始玩硯家即認為「活眼勝淚眼,淚眼勝死眼,死眼勝無眼」,於是南宋高宗出面反駁:「端硯如一段紫玉,瑩潤無瑕乃佳,何必以眼為貴耶?」雖然如此,清高宗似乎仍然崇尚有靈活石眼的端硯,下旨將這件「雲龍九九硯」珍藏於熱河避暑山莊的煙雨樓,以便木蘭秋獮時賞玩。(撰稿:嵇若昕)
3.明
填漆牡丹圓盒
徑13.1公分,高3.4公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蔗段式圓盒,平頂直壁,平底淺凹人。蓋面及周壁以填漆為飾。蓋面為朱地黃輝觀牡丹花叢,花色以銀粉漆為之,色粉微涣散;枝葉則黑漆黃理。周壁飾卷草紋間八梵字,梵字亦以銀漆為之。器底及裏均朱紅漆。明末高友荊「燕市漆器歌」云:「品題第一號填漆,再次波羅次剔紅」,足見填漆器在當時比犀皮(波羅)、雕漆(剔紅)等漆藝的評價還高。其法有鏤嵌、磨顯二種。鏤嵌填漆是在漆面上刻花紋,再在刻痕內填色漆;如本件漆盒的黃色細錦部分即是。磨顯填漆是以五彩稠漆堆成花紋,後將面漆罩滿全器,再平磨至花紋顯露出來;如本件漆盒的牡丹花卉、卷草梵文等部分即是。兩種方式都使漆面齊平,又色彩嫵媚,故明清筆記多稱述之。兩朝官廷也都有製作,明末文震亨《長物志》述「 內府填漆盒」往往延為文房中的香盒,且宣德時期作品尤受稱道。本件填漆盒同時呈現二種技法,色澤鮮明,圖案如畫,有十七世紀風格。(撰稿:蔡玫芬)
4.明    朱三松
雕竹窺簡圖筆筒
口徑8.2-8.5公分,底徑8.5-8.7公分,高14.0公分,220公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竹幹一段為筆筒,平口,以竹節橫膜為底。外壁浮雕一盛裝披帛高髻女子佇立屏風前,展讀一手卷。另一女子自屏風後探身而出,以指豎脣間示噤聲窺視狀。另側屏風後,陳設几案、瓶花、爐盒香具、古琴、筆硯之類。屏風上陰刻花鳥畫,下具陰刻楷款︰『三松』。全圖與明末畫家陳洪綬(1598--1652)為《西廂記》所作《窺簡圖》版畫插圖極接近。人物衣裝神態相彷彿,屏風畫、瓶花的筆勢亦自其中剪裁;唯減四扇屏風為一扇,並增加几案陳設,使其既在屏風後,也似在紅娘身後,兼顧了筆筒周壁圍繞、構圖須連貫的特性。其雕刻自平磨素地,而紅娘、屏風、崔鶯鶯,漸起漸高,層次深而雕法變化大,在高浮雕的人物及屏風面上,又兼施毛雕、線刻、淺浮雕,隱起磨礱亦施展有致。雕者在構圖上的匠心裁量,試圖營造繪畫般的氣氛,又力求工係繁複的技術表現,使此筆筒直可視為嘉定派竹雕的極致代表。朱稚征,字叔子,號三松,江蘇嘉定人,出自竹雕世家,與祖父朱鶴(松鄰)、父親朱纓(小松),並推為「嘉定三朱」。能畫山水,精畫驢,故於盆景、竹雕皆能自出心裁作畫景般佈置。竹雕傳衍至三松,而技法愈精,聲名愈盛,學之者甚眾,遂使竹雕成為嘉定地區資給衣饌、家傳戶習的特產。(撰稿:嵇若昕)
5.明    朱三松
雕竹荷葉洗
長15.1公分,寬9.3公分,高7.2公分,58公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竹根雕為一莖荷葉,風起捲掩四合狀,中可容水為洗。葉緣殘破蟲蝕,邊緣棲息一蟹。荷葉外壁隱起筋脈,其間刻行書小字:『三松製』。底部葉柄轉繞,橫伸一枝老荷,花瓣肥短,中心蓮蓬己生成。是寫花葉姿態生動神肖的立雕佳作。朱三松,名稚征,明末竹雕世家「嘉定三朱」間以其技最臻絕妙,故《對山書屋墨餘録》有「人謂小松出而名掩松鄰,三松出而名掩小松」之說。《竹人録》謂三松善刻「筆筒及人物秘閣,或蟹、或蟾蜍之類」,則其於浮雕作品外,取竹根製成立體圓雕作品亦其所長。本器,無論天然取材、人工鎪鏤,皆見獨到之匠心。(撰稿:嵇若昕)
6.明景泰
掐絲琺瑯番蓮紋盒
高6.3公分,直徑12.4公分,重634.6公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銅胎掐絲琺瑯圓盒,造形取材自蓮花。平頂,以蓮花心含蓮蓬圖案為裝飾。盒身與盒蓋之弧形外壁,模鑄仰覆蓮瓣形,蓮瓣周稜突起,瓣尖微卷外揚。各蓮瓣框稜內,各飾一朵折枝蓮,各蓮之花心圖案及細部線條不盡相同。全器入手沈重,製作精雅,掐絲線條嚴整,線上鍍金痕猶明晰。所施鵝黃、靛藍、淺藍、鮮紅、瑩白諸琺瑯色料均厚實鮮亮。器裏及底均鍍金,盒內底心中央橫刻細字楷款:「大明景泰年製」。掐絲琺瑯器在元代稱為「大食窯」或「鬼國窯」,製有爐、瓶、盒、杯、盞之類器用,雖然明初洪武間為賞鑑家曹昭譏為「但可婦人閨閣中用,非士夫文房清玩也」。然此種工藝在明代製作極盛,俗稱為「景泰藍」,蓋因景泰年間(1450一1456)宮廷作坊所造的珐瑯器最富盛名之故。明未嘗鑑家以之與成化瓷器、宣德銅器、永樂漆器並舉,推崇為明代最重要的工藝成就之一。傳世景泰款器真偽雜陳,本件香盒為難得的時代風格相符的有款器。(撰稿:蔡玫芬)
7.清
竹絲纏枝番蓮多寶格圓盒
高24.5公分,直徑18.5公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這件圓盒外壁用竹絲拼接後再黏飾纏枝番蓮紋竹黃片,並且利用機軸原理,將圓筒形盒分成四個扇形,180°打開來可成為一字形小屏風,360°翻轉後可成為一個正方形筒狀。每個扇形內又分成許多格層,其中圓柱形格層不但再分成數格,而且可以360°旋轉。全器匠心獨運,極盡設計之能事。在這件圓盒格層內收貯了27件小文玩,除了有古代與清代玉器外,尚有清代乾隆朝內廷畫家的繪畫作品,有手卷與冊頁。每一個扇形的最下層之三角形抽屜內應收納一件手卷,目前僅餘三件,分別是「方琮畫山水」、「楊大章畫花卉」與「李秉德畫花卉」,它們的縱長只有七公分左右。在其中一個扇形中央的三角形抽屜中則收納了一件金廷標畫的人物小冊頁,它的長與寬僅三公分左右。它們幾乎可說是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最袖珍的手卷與冊頁,彌足珍貴。(撰稿:嵇若昕)
8.清
松花石硯
硯長17.3公分,連座長18.2公分,寬11.4公分,連座寬12.3公分,連座高4.8公分,蓋長18.4公分,寬12.5公分,高4.1公分,重2021.5公克, 蓋452.1公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座底有六雲首形足﹐座底中鐫方圓印各一﹐上方減地浮雕二行篆字:「乾隆清玩」﹐下方陰刻二行篆字:「奉三無私」。蓋面上方浮雕清高宗題蘆洲白鷺畫幅詩﹐字採行草書﹐曰:「穀紋搖漾水天秋﹐蘆葦蕭蕭颭晚洲。妙趣南華誰解得﹐祇應鷗鷺一群遊」﹐款:「乾隆丁巳夏五月題」﹐並雕方印二﹐一方陰刻二行篆體回文印:「惟精惟一」﹐一方減地淺浮雕:「乾隆宸翰」。蓋裡陰刻楷書銘:「出天漢﹐勝玉英﹐琢為研﹐純粹精﹐敕幾摛藻﹐屢省成。」並陰刻二行篆體方印:「永寶用之」。松花石產於東北「龍興之地」,清帝視之為珍物,民間不得隨意開採,並將松花石硯作為餽贈的禮物,或以籠絡、統御臣下,或以為國交禮物。此硯載錄入《西清硯譜》﹐故曾經清高宗御用。乾隆丁巳年乃乾隆二年﹐西元1737年。(撰稿:嵇若昕)
9.清
鍍金內填琺瑯纍絲盒
高9.8公分,寬17.8公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在鍍金的盒身之上,以純熟的金工製作緻密的雙層纍絲網裝飾,網上的重點紋飾,花葉、壽字和蝙蝠,填燒色澤鮮艷的琺瑯釉。此種點填烘烤琺瑯釉的技法,俗稱為點藍或燒藍。精細緻密的多層金絲紋飾,再加上琺瑯藍釉的點綴,光彩奪目。(撰稿:施靜菲)
10.清雍正
畫琺瑯蟠龍瓶
高21.3公分,足徑8.8公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清雍正時期在皇室高度關注下,源自西方的畫琺瑯進入一個全面發展的階段。無論瓷胎、銅胎、玻璃胎、畫琺瑯不僅色彩鮮麗,紋飾亦極其講究。畫琺瑯蟠龍瓶器表的牡丹花為傳統中國吉祥圖案,而器肩兩側鑲嵌的夔龍和頸上裝置的捲草環,雕工精細,或可看成是吸收西洋技術之後,轉而對傳統工藝所做的再詮釋。(撰稿:余佩瑾)
11.清乾隆
剔紅雙圓寶盒
長29公分,寬19.8公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外形作兩圓相交,故稱雙緣(圓)寶盒。全器施塗兩種漆色,下層泛黃、上層鮮紅,藉由上下漆色呈現紋飾的主體。盒面開光,浮雕職貢圖,器內壁髹黑漆,以金彩描繪折枝花卉。圈足內亦髹黑漆,刻款填金,銘文為:「雙緣寶盒」及「大清乾隆年製」的款識。(撰稿:余佩瑾)
12.清乾隆
紫檀多寶格方匣(內附珍玩30件)
長 25公分,寬 25公分,高 21公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收闔時,這件多寶格是個再規矩不過的方盒形。此種樣式的優點是所佔體積最小,利於收貯。然而,外形雖簡單,看來卻不顯單調。原因在於工匠運用「開窗」的裝飾手法,一方面讓人能欣賞到書畫;另方面又使人對窗內產生期待的心理。不負眾望的,方盒在一一抽去隔板、推出四個扇形後,造型剎時間變得有了流動感,加上中心圓璧迴旋的效果,我們幾乎以為它會像風車一般開始轉動!若你以為,尋寶的樂趣已結束而就此停手,那損失可大了!其實,方盒底部的須彌座也是一個貯藏空間。這種手法和現代室內設計利用地板下儲物,概念是一致的!是不是很有創意!?(撰稿:張麗端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6 10:07:22编辑过]
  *.*.*.*   2008-9-14 1:33:18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20 楼
文章提交者:山雨来 加帖在猫眼鉴宝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御用笔筒欣赏
清历代皇帝极其重视文房四宝,而笔筒又为其中之首。用材之珍稀,工艺之精湛可以说是登峰造极。 现在可见又确实是出自清宫的有象牙、紫檀、黄花梨、玉石、珐琅等,全都是极品珍品。现转帖供大家欣赏。
1、明晚期,朱三松,竹雕春菜图笔筒,高13.7厘米,口径10.8厘米,足径10.5厘米,清宫旧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2、明晚期,朱三松,竹雕仕女笔筒,高14.6厘米,口径7.8厘米,足径7.7 厘米,清宫旧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3、明晚期,硬木镂雕仙山问道图笔筒,通高18厘米,口径14厘米,足径15.4厘米,清宫旧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4、明晚期,紫檀木雕会昌九老图笔筒,通高19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16厘米,清宫旧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5、明晚期,黄杨木雕董其昌题诗笔筒,高24.8厘米,口径34.2厘米,清宫旧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6、明晚期,紫檀木雕花卉图笔筒,高16.4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12.5厘米,清宫旧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6 10:14:30编辑过]
  *.*.*.*   2008-9-17 8:04:52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21 楼
文章提交者:wnly 加帖在猫眼鉴宝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养眼哈~
  *.*.*.*   2008-9-23 20:43:41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22 楼
文章提交者:山雨来 加帖在猫眼鉴宝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7、明晚期,文父,紫檀木雕花卉图笔筒,高15.8厘米,口径12.6厘米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8、清早期,竹雕林泉隐士图笔筒,高17.2厘米,口径13.6厘米,清宫旧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9、清早期,吴之璠,竹雕布袋僧笔筒,高17.3厘米,口径9.4厘米,足径9.2厘米,清宫旧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10、清早期,竹雕松溪浴马图笔筒,高16厘米,口径14.8厘米,足径14.9厘米,清宫旧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11、清早期,笔雕狩猎图笔筒,高17.3厘米,口径16.2厘米,足径15.4厘米,清宫旧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6 10:18:02编辑过]
  *.*.*.*   2008-10-1 8:51:58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23 楼
文章提交者:山雨来 加帖在猫眼鉴宝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清早期,竹根雕卷心式刘海戏蟾图笔筒,高13.8厘米,最大径11.9厘米,清宫旧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清早期,李希乔,竹雕溪山行旅图笔筒,高11厘米,口径5.2厘米,清宫旧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清早期,吴之璠,黄杨木雕东山报捷图笔筒,高17.8厘米,口13.5/8.5厘米,清宫旧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清早期,沉香木雕山行图笔筒,通高15厘米,口径13/11.5厘米,清宫旧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6 10:22:03编辑过]
  *.*.*.*   2008-10-1 17:21:30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24 楼
文章提交者:山雨来 加帖在猫眼鉴宝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清早期,紫檀虯龙夔凤纹笔筒,高17.8厘米,口径13.1厘米,足径13.8厘米,清宫旧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17、清早期,紫檀木雕树干形笔筒,高17.9厘米,口径19厘米,足径17厘米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18、清中期,周芷岩,竹雕云萝山水图笔筒,高14.2厘米,口径10厘米,清宫旧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19、清中期,竹雕牧牛图笔筒,高14厘米,口径9.9/7.6厘米,足12.1/9.3厘米,清宫旧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6 10:25:22编辑过]
  *.*.*.*   2008-10-1 17:26:47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25 楼
文章提交者:山雨来 加帖在猫眼鉴宝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20、清中期,竹雕留青携琴访友图笔筒,高13.5厘米,口径9/6.8厘米,足径8.5/6.5厘米,清宫旧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21、清中期,竹雕留青九狮同居图笔筒,高13厘米,口径8.7厘米,清宫旧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22、清中期,竹丝编嵌文竹龙戏珠纹笔筒,高13.3厘米,口径9/6.1厘米,清宫旧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23、清早期,象牙雕黑漆地花卉纹笔筒,高14厘米,口径11.5/10.2厘米 ,清宫旧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24、清早期,象牙雕四季花卉图方笔筒,高12.1厘米,口径9.3厘米,清宫旧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6 10:28:31编辑过]
  *.*.*.*   2008-10-1 17:33:15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26 楼
文章提交者:山雨来 加帖在猫眼鉴宝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25、清早期,象牙雕松荫高士图笔筒,高13.7厘米,口径10.4厘米,清宫旧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26、清中期,象牙雕渔樵耕牧图笔筒,高14厘米,口径11.2厘米,足径10.8厘米,清宫旧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27、清中期,象牙雕开光山水人物图笔筒,高13厘米,口径9.3厘米,清宫旧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6 10:31:48编辑过]
  *.*.*.*   2008-10-1 17:42:26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27 楼
文章提交者:山雨来 加帖在猫眼鉴宝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28、清中期,黄振效,象牙雕渔家乐图笔筒,高12厘米,口径9.7厘米,清宫旧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29、清中期,象牙雕山水人物图方笔筒,高10.2厘米,口径6.3厘米,足6.8厘米,清宫旧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6 10:34:01编辑过]
  *.*.*.*   2008-10-1 17:49:58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28 楼
文章提交者:山雨来 加帖在猫眼鉴宝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30、清中期,紫檀百宝嵌花卉纹笔筒,高13.6厘米,口径6.8厘米,清宫旧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31、乾隆,太平盛世图四方笔筒,高14.3厘米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32、清中期,紫檀百宝嵌花卉草虫图笔筒,高16.3厘米,口径12.9厘米,清宫旧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33、清中期,紫檀百宝嵌梅雀图笔筒,高13.1厘米,口径10.2厘米,足9.5厘米,清宫旧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34、清中期,紫檀百宝嵌爱鹅图笔筒,高13.9厘米,口径12.2厘米,清宫旧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35、乾隆,碧玉樊桐仙侣图笔筒,高14厘米,口径14.6厘米,乾隆乙卯御题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36、乾隆,碧玉渔乐图笔筒,高15.9厘米,口径18.4厘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6 10:38:19编辑过]
  *.*.*.*   2008-10-1 18:00:24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29 楼
文章提交者:micking70 加帖在猫眼鉴宝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不顶不行!
  *.*.*.*   2008-10-2 22:03:58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30 楼
文章提交者:山雨来 加帖在猫眼鉴宝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宋代书画册页之美
在這裡,介紹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中的宋代書法,繪畫冊頁精品。書畫藝術籠天地萬物於小小尺幅之間,希望能提供兼具感性與知性的認識途徑。請一同遨遊於這多采多姿的書畫世界!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1.諮冊 紙 行書 31.3 x 44.7公分
李建中(945-1013),字得中,北宋蜀(今四川)人。曾中進士,歷任不少官職。晚年居住西京(今河南洛陽)時,深深為當地的風土民情所吸引,不但在此興築山水園池,也屢次請求作西京留司御史臺的職事,因此後人也稱他「李西臺」。
北宋初期的書法,承襲唐人的傳統,以豐肥為美。李建中是北宋初期的書法名家,他的書法骨肉停勻,神氣清秀,對宋代書家有很深的影響。除了黃庭堅曾以「肥而不剩肉」的世間美女贊譽他的字之外,《宋史》本傳中,也稱讚他「行筆尤工,多構新體,草、隸、篆、籀、八分亦妙」。
這幅作品又名「土母帖」,是李建中存世墨跡的代表作。作品中,字的結體緊密而修長,用筆沉著而豐腴。雖寫的是行書,但起筆、收筆處仍見嚴謹的楷法筆意,可看出不少唐人書法的特質。此外,由於尺牘內提及「新安門」,地近洛陽,所以推測這是李建中晚年居住在洛陽時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