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上海: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的对策和出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55:24
5GShanghai |5G评论(上海) | 出处:原创-IT 2006年07月13日 09:05
评论员:亚涛,顾盛,陈昆(SMG),Angel,廖运钦(创新科技vice president),陈概雄(创新中国区域经理),关志欣(创新中国市场总监)
话题: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的对策和出路
录音文件:ftp://210.52.50.11/donews/060706.rar
录音播放器:ftp://210.52.50.11/donews//PlayerPluginSetup.rar
欲参与上海5G的朋友可以与(msn:yesbat@live.com)联系
亚涛:传统媒体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走向,实际上去年已经一直在讨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媒体也在做各样的尝试,互联网的出现首先取代了纸媒体的形式,随后播客起到了替代广播的形式,紧接出现的IPTV必然会取代现在的电视。这些跟现在既有媒体利益关系有着必然的联系。那么一直以来想拿这个话题做讨论,一方面,传统媒体的危机性在哪里?另外一个是互联网形式下如何与互联网的更好结合,讨论这么久每个人都会喊传统媒体的末日到了,但是它在今天还在主导地位,互联网没找到一个真正的切合点去替代平面媒体。希望通过讨论找到一个切合点,在某种模式下达成平衡,也是大家希望看到的方向,也不妨出现彻底的替代。
陈昆:像你说的我算个传统媒体的人,在做记者的时候主要跑IT和金融,对互联网的了解可以说是见证了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波热潮。这个题目是我们传统媒体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你所讲的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仅电视而言,接触电视圈内的朋友,感觉到这种影响的所在,从美国来讲已经出现了,我们2000年请美国一个大学院长讲课,一开始的时候院长就讲在美国由于互联网的出现、由于新技术的应用对传统电视媒体的生存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观众老年化,另外一个是对广告收入的影响。尤其03年以后,互联网广告分的最大的是电视。传统所对应的是新每媒体,当广播出现的时候对于报纸是新每媒体,电视的出现对于广播来说又是新媒体,但从媒体历史上,绝对新的媒体使得旧的消亡也是不可能,电视出现当然分掉广播的收入,但是这么多年来广播依然存在,只是受众对象发生变化,在传统媒体里最新的应该就是电视。第一代互联网的出现影响最大的是纸质媒体,随着宽带应用的,逐渐威胁到电视为主的媒体。所谓的威胁论对于旧媒体应该是两方面,一个动摇了受众,另一个就是赢利的模式。现在从赢利模式来讲,电视的广告成本越来越低,尤其一些大的网站已经很少打折,说明强弱的态势已经出现,传统媒体从传播学的角度讲是广播的模式,而互联网这样的新兴媒体有着更大的优势,但是优势并没有发挥到机制,而是以新的载体出现,只有精确度最高的时候,那时候才能真正动摇传统媒体。
从受众的角度来说,电视有着它不可克服的弱点,比如说时段、收视率等等。现代的人的许多作息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在座的各位,以及一些白领精英人士,传统的黄金时段对他们而言已经不算了。在我身边的一些人,平时的娱乐都已经通过BT或者B TO B或者在线的模式,早已打破了传统的方式。在美国可以把广告过滤掉,大家就没有了“时段”的概念,可以智能化的跳过广告。这种技术的受众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又回到了广告学的角度来讲,初衷是希望节目能够达到他所希望的消费者,但是原本在的人逐步的逃走,这就是新兴的媒体对传统媒体最大的冲击。可能以后就会有这样的共识:电视是层次比较低,年龄比较大,收入也不是那么高的人的媒体。这说的是威胁,但是从生存之道来说,传统媒体也并非没有变革的空间,从传统媒体的转型来说,他们变身成一种新的内容供应商,假如是外在的进入者,很难有很大的节目资源和内容,传统媒体就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
上海的电视媒体,这个工作我们已经在做了,我们在做节目之外,还提供给地铁的电视,公交的移动电视,IPTV的营业执照还是我们提供的,当然这个还存在政策性的保护,因为外来的不是那么容易进入。我们也在做一些改变,专门成立了新媒体的部门,IPTV、手机电视,包括这次的世界杯,我们买下了中国地区的网络的转播权,也可以卖给其他的供应商,这也是一种转变。所以说传统媒体从内容供应来说还是有自己内容上的生存之道的,就是转型,去寻找新的平台,无论是通过3G手机,还是通过宽带,其实还是需要有内容的。传统媒体在这方面还是有很大优势的,我们的电视,有大量节目的资源,有制作的团队制作的力量,但是可能这方面的转折也是需要外界的合作,比如和互联网的企业的合作,这样才能达到转型的目的。当然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也需要有个过程,不是说把传统媒体上的内容直接搬到网络上手机上就能成功的,可能还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还需要我们传统媒体去探索。比如说媒体业界的人在谈“多媒体”的概念,就是基于传统纸质媒体、广播、电视、互联网这样的一个跨平台的传播方式,现在也在做一些尝试,但是还没有看到成功的例子。因为这是一个媒体内部机制的转变,而不是单纯的拼凑。媒体是对信息加工采制的流程,对这套流程的再造,对员工个人的要求是不同的。这种转型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需要很多的探索。还有一点就是能不能发挥互联网的精准性和互通性,需要有一些后台的技术,我认为目前我们看到的新浪、搜狐,他们广告的经营模式是基于传播学的,也并没有达到极致的状态,所以我觉得我们传统媒体还是有机会的。
亚涛:刚才提到的“野游门”事件就可以很好的体现网络媒体的优势,电视上根本不可能播,报纸上也要有顾忌,但是在网络上就很有优势。
运钦:你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是怎么具体定义的?
亚涛:当一定的信息聚集一定的人群的时候我们就称它为媒体,在中国,纸质媒体是第一代,广播第二代,电视第三代,网络第四代,当然现在又新出一个是第五代的手机媒体。当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比较默认的说法是:纸质、广播和电视是传统媒体,网络和手机是新兴媒体。
运钦:这个定义只是根据他的传播方式,是不是有一个定义深刻的抓住“新”与“旧”的本质呢?比如说你的定义是网络媒体比较互动性,可是现在的电视也有很大的互动,就像发短信到电视台就可以把你的感言传到电视节目中去,所以传统的媒体也在走新兴的路线,那看电视机和手机差别在哪里呢?
亚涛:可能我们国内是根据用户使用习惯来定义传统媒体的。今天我们谈论在互联网时代在传统媒体的走向,也许过了十年我们就要谈论在某某时代下互联网的走向。在学术上,是有一套新闻学理论在讲述这个如何在传统的三个媒体上做新闻,国家同时也知道应该把握住传统媒体的控制权,但是互联网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理论,国家也没有一个具体的度数到底该如何控制互联网。那么目前从用户的习惯度和认知度来说,这是旧的,传统的,也许过了十年互联网旧成了人们口中的旧媒体了。我们是用一种渐进的方式来看媒体的发展阶段,因为这个社会总会发生你意想不到的事情。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发生的剧烈冲突,体现出来最大的结果是利益的冲突。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急剧下降,新兴媒体尤其是手机的广告业务收入成为大家眼红的方向,是下一个金矿。中国就这么大,企业就这么多,这个蛋糕不可能你新加一个媒体就变大了,如何切这个蛋糕就变得异常关键,在切蛋糕的过程中就会导致市场的重新洗牌,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怎样去寻找各方的利益,当你的份额变小时,该如何做?当你的份额变大时,又该如何保住?就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当市场发生如此巨大变化之时,你还有看电视节目么?还会看网络新闻么?还会听广播么?在这里怎样去找每个人的适应点,这是可能讨论的点。
顾盛:我就回答您刚才提出的问题,从潜质的点去看,没有新媒体与旧媒体的区别,每个媒体的演变趋势,在我的眼里就是需求的深化。当从纸媒到音频到广播的时候,是一个需求的深化,大家没有更多是时间去看报纸;从广播到电视的转变的需求深化就更加直观,而从电视到网络,则是由于“互动”需求的出现;而手机的产生则是囊括了全部。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是随着需求的发展而演变的,当需求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也就必然就有新的产品的产生,你不去生产也会有别人来做,任何一个产品都是为人民服务的,需求的过程就导致了新媒体的产生,当然不排除他们之间的互相竞争,因为从广告的逻辑来说,广告是一个固定的份额,各个公司都有一个固定的比例投放于广告,这些广告就是分布在不同的媒体点上。他们要做的就是衡量在今年会有什么媒体会兴起,什么媒体会有更多的用户群,然后就会把更大比例的广告费投放于这样的媒体。我是做市场的,我也是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考虑的。我的看法就是需求带来潜力。
Angel:新媒体旧媒体很大程度上是从技术上变革的程度上区分的,您刚才提到的互联网和电视媒体在技术上有很大区别。新媒体在两个方面对旧媒体有很大冲击:一,传播方式。新媒体比旧媒体发现更多的传播方式。最近的分众传媒的上市,他发现了一个新的传播方式,就是在楼宇之间。他只是一个硬件的显示器,但是他加载了广告,加载了受众,加载了内容,就变成了自己号称的第五大媒体,宽带门户他也叫自己做媒体,只是因为他不同于以往的传播方式。二,就是刚才提到的,对用户习惯的改变。人的生活习惯不像十年前那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配合这些改变,传统的媒体在节目的制作和播出上也顺应的发生了很大的调整。新媒体有个优点就是能够调整的很快,能够第一时间反馈突发的事件。但是新媒体在目前来看有两点是不能够动摇传统媒体的地位的:一个是内容上,主要是新闻,娱乐,节目和广告的制作,不论是从实力来说还是人员配置来说,传统媒体的根基是深厚的。另一个是广告上,虽然新媒体的广告收入从调查来说是大大高于传统媒体的,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主要是在沿海发达的城市,若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也许传统媒体并不会逊色。在济南,要是在网络上投放广告是收效甚微的,大家更习惯于在出租车上收听广播。在广告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还会有很长的一段时间的较量。传统媒体并不抗拒新技术,也许过不久传统媒体自己也衍生成为一个新媒体。至于亚涛说到的蛋糕会怎么分,我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还是会并存于现在的格局吧。分众的总裁也说过,传统媒体是被动式的接收,但是新媒体是主动的去寻找。
陈昆:我来补充一点,我想谈一下数字音乐。大家谈了很多媒体体的概念,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其实远远不止这些,电影也算媒体,唱片也算。这种转换当中,他带来一种规则的重新制定。例如说唱片业,数字音乐出来之后,尤其是P-P的技术以及网站提供的音乐,对于传统的唱片业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他有两种方式来对抗,一种是抗拒:我们看到很多新闻,就是有多少家唱片公司联合起来起诉,然后获得多少赔偿,但是这样的方式是无用的,因为告了这家还有那家,不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IPOD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一种规则,因为原来都是模拟胶片,现在有了网络有了渠道有了数字化的渠道,完全有可能把唱片公司颠覆,这可能比宽带电视对电视更可怕,这样的话可能就收不到钱了。要是想顺应时代,你应该找一种新的规则取代原有的规则,比如说用下载收费分成的方式。
我看到一个数据,去年在大陆,手机下载的收入远远大于唱片的收入。刚才说到的所谓新和旧之分,新是基于数字化,是基于一个网络的传播,信息是可以被无限传播的,讲到新和旧的媒体,和生产条件是很有关系的,报纸在中国在意大利很早就有了,但是为什么到了在工业革命之后才大量使用,主要是印刷的技术的出现,以及城市的出现,在技术和市场都满足的情况下才出现的。从唱片业的角度来说,规则要改变。我们不能单纯的把电视的内容搬到宽带上,后续的问题是收费与盈利的模式。从数字音乐的角度来说,规则的改变会带来整个产业链的变化,所以我们应该看怎么样来制作背后的规则。现在的传统媒体还是处于比较被动的格局,唱片公司仅仅局限于告状是不会有改变的。当然也有聪明的唱片公司懂得如何变通,也能够从中获利。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分众化、多需求的,在以前的工业化时代少量的产量是没法赚钱的,因为母盘的成本就在那里,但是数字化的时候没有这个问题。我记得以前美国有个人说的幽默的话:即使如何发展,报纸也不会消亡,因为你无法想像用显示器包一条鱼。他还是有用处的。如何制造出新规则才是关键。
志欣:我觉得关于传统媒体,比如电视,不知道在国内收费的电视多不多,现在香港越来越多的收费电视台。他的内容一定要更丰富,消费者现在没有对一个媒体很忠心。
概雄:我看重的是内容,我看报纸是看报纸的内容,我听歌也听的是歌声,但是我却不注意他的唱片公司。媒体和内容来讲,内容还是更重要的。
志欣:从广告来讲,很多东西是新媒体不能替代的,带有感受的东西。消费者的现在的选择太多,跟我们的产品一样,如果你的中心点不变的话,那么他就会改变。
概雄:我自己有一个看法,在香港的机制的夸张到我们没有一个重要性,每个人心中没有一个重要的内容,他是第七代还是第八代的媒体对我来说没有什么价值。这个社会的选择太丰富了,但是就导致了信息价值的无用。但是传统媒体对我却有价值,因为我要花钱去“买”,在书上看到的好的文章我会收藏起来,而在网络上看到的有用的文章我就不会拷贝起来,网络是代替不了传统媒体的。
运钦:我们是第五代还是第六代媒体,这个并不重要,这只是一个传播的一个方式。我想把媒体的几个重要的属性谈一谈,第一个:传播的平台的成本。第二个:互动性。第三个:谁在提供媒体的内容,我觉得这个最重要,报纸提供的是一个集团的内容,当你到网络媒体的时候,是个人提供的。如果我们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哪个媒体比较重要,就是这个利益集团愿不愿意改变。从这个平台到哪个平台的时候,要放弃的太多,要牺牲的利益也很多。
亚涛:这个话题我是一直关注的,中国一直在讨论的是去中心化的问题。在原始状态是一个什么也不知道的状态,就一个小村子里,信息量非常的小,之后随着技术的逐渐发展,信息的载体发生变化,导致了信息量的增大。媒体就是一些信息让一些人来看,在广告盈利模式下的一个概念是这么说的:要是一个信息能够吸引到2万人的阅读量。有广告的情况下就影响了媒体自身的发展,最开始媒体的作用是国家机器的传播,是被国家控制的,随着商业化的发展,出现了广告,媒体就逐渐发现有了广告能够生活的很好,并不要单纯的靠发行量。举个例子,九三年的时候,体坛周报只有四版,那时候他说他能够只靠发行赚钱的,但是现在我想没有哪家报纸可以只靠发行来维系,还得靠广告。广告像毒品一样,让媒体越来越上瘾,在扩大自己发行量的同时,自己的内容也越来越娱乐化。传统媒体走来走去就越来越中心化,新媒体对他的冲击就是去中心化的趋势,用户可以不选择传统的媒体,去中心化会让信息越来越分散化。当从没有信息-一条信息-信息的分散化,你会很享受这个过程。但是从之前的新奇感至今已经十年了,因为互联网在中国发展已经十年了,过多的信息让你产生了审美疲劳。比如MSN现在很多的签名已经变成了新闻传播的窗口了,有的时候我是从他们的签名当中才返回去看网页的新闻。当信息的数量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信息的质量也在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了去中心化的问题,同样是一块蛋糕,如何把它做大,就是要改游戏规则。现在有些尝试,央视在做一些尝试,比如数字频道,你必须付费看我的节目。
大概三四年前台湾就走的比较靠前,让你租用电视频道,比如有个人租了之后就弄了个养鱼频道,谁愿意收看就付一定的费用,这个收入在承担了频道的租借费用之后就是盈利收入,非常简单的一个电视频道就是记录这鱼生存的每时每刻,一分钟的广告都没有,很多人就是愿意付费,我相信有一天电视也会出现一个广告频道,24小时都是广告,甚至有几个广告频道针对不同的观众,这样收入的渠道也就增加,不仅仅能通过广告收入,而且还能通过用户来收取费用,蛋糕这么大,只是把原来不付费的东西变成付费的东西,原来已经付费的东西你还像让他付费可能性就变小。
概雄:其实现在有很多电视购物广告。
亚涛:实际上,他还是基于广告学的长尾理论没有改变。所谓的去中心化,是指我对我所在的行业了解程度深,可能我的朋友像了解这个行业,直接从我的BLOG中获取,从信息的获取和发布一定是去中心化。看电视媒体,至少传统媒体还给予人一种信任感。当信息量越大,他的负载就越大,你就越是不知道那些信息是真实的,本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就存在这样的比较。为什么说我们不能说把传统媒体消灭,传统媒体本身也是通过不断的尝试,比如网络版,当人发现电视不段增加信息量,实际上这也是它走向灭亡的开始。以前你只能看CCTV的时候,你就只能接受这些,你也不会觉得不妥!所以说每个人都变成信息的发布点和接收点,这是未来的趋势,谁能抓住这种趋势那就谁来掌握。其实,某一个频道能满足我的需求,对于我来说我就喜欢看这个频道。从信息角度来讲已经是去中心化,所以能否满足某一部分人的需求就需要精确化。在下一次新闻学的发展一定不是广播式,而就是精确式的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们谈的话题避免不了谈中国,中国来讲政策因素,所谓的国外自由也是在政府控制下的自由,通过法律手段来限制你的言论。当你接收的信息量越大,像毛泽东说的那样,你知道的越多你就越反动。在这个职位上,你拿多少事情做多少事情。国家来讲一定会在某种层面上控制,所以媒体要去适应,这里面也会面临媒体要重新考虑的一个问题,从去年的超女到今年对超女的控制。当变成一种信息载体,甚至就变成民主形式,在一定控制范围内式可以的。
所以,我在像这个话题的时候有两个,去中心化是不可避免的,类似GOOGLE这样的,今年它很强,但是明年也是不一定。当有一天你只需要一台可以上网的计算机的时候,很多东西都会消失。那么,新的信息领域成为大家去需找的模式,在政策范围下,媒体要为国家服务,所以还有一部分不能用市场来解释的。我能理解的趋势,传统媒体在互联网环境下要认清自己的优势,还有怎么去解决结合点,已经无数的例子证明了这点。
运钦:像BLOG这样越来越普遍,到最后会不会有广告?
亚涛:已经存在了,像MSN个性签名已经有人在买卖了,MSN这种签名广告很精确的把广告送达。像刚发生的北京地震,第一时间
陈昆:美国有个CEO说,我知道我们公司的广告有一半是浪费的,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不知道哪一半!
运钦:在国内流媒体的传播没有限制?
Angel:现在主要是以免费为主,如果收费的化就需要监管,免费的发布太过于灵活,可以发布在论坛等等,像日韩动画片字幕社里面的都是爱好者,他们免费把日韩动画翻译成中文字幕发布。像VERYCD这样大型的纯粹提供服务的就需要控制。
运钦:当它成为会影响市场游戏规则的时候,整个政策大环境影响你的发展。
Angel:看动摇到哪个集团的利益。
亚涛:前段时间与文化部的官员在聊天,谈到互联网的监管,像天涯这些都被列上名单。他们就说,13亿的大国,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你能否吃上饭,能不能保证农民的温饱,只有这些解决了,整个国家进入中等阶段的时候才会考虑这些。所谓互联网监管的问题,你只要不触动政权的稳定,就会有适当的放松。国家的状况决定媒体的走向,跟国外还有一定的不同。
运钦:其实手机媒体的潜能最大的,不是因为它多好,它是因为娱乐利益在推动,这种巨大利益在推动着。相对于互联网,免费的推动力可能更加的个人化。
陈昆:我们今天讨论议题引申一步就是所谓新媒体冲击旧媒体,旧媒体面临一个消亡的过程。可能旧媒体衰弱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但是新媒体没有找到一条合适的路,你可能死的比旧媒体快。比如说电视报纸,它如果完全的消亡就是行业不行,可能还能撑几年,但是新媒体因为刚进入市场需要抢占市场,没有合适的路径可能几个月就完蛋了。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看第一代互联网,当中国的互联网遇到第一次寒冬的时候,那些大网站没有发现SP这条新的盈利模式,可能我们看到的也不存在了。现在有认为中国互联网新一轮的高潮又来到,我觉得在高潮中隐藏着危机。第二轮开始,很多人开始欢呼雀跃,但是也要想到,现在新的技术,比如先的模式,看到投资的二度也是相当大的,很多领域也存在限制,可能有些所谓新媒体企业在及个月时间也就完蛋,尤其越接近一个媒体,更方面的制约约会越多。
中国互联网整个行业的收入一直在高速增长,原来的三大门户也在增,但是总体的份额一直在下跌,这说明了信息爆炸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注意力有限,更何况任何一个地方都在影响着你。对于互联网信息提供方式需要一个反思,回到刚才三大门户收入为什么下降,从信息的提取还在模仿传统媒体,可能在门户的信息越来越多,但是你发现看的时间也在越来越少。我觉得为什么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媒体的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需要加工和整理的过程。以后不是靠多取胜,就算东西都很好,但是注意力会被分散开。只有媒体对信息加工整理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媒体才会被接受。最近说到的所谓视频有两个网站,一个以多为特点,另外一个则是以少为精取胜,每天筛选20多个个人视频,所以他们首页非常的简单,从我个人更为喜欢后者,因为电视也是视频,在看国内的视频网站,可能有做好的积累,但是真正好的内容却真的不多,除非有类似胡戈这样的视频精品经常出现。所以对于新媒体的话,我觉得要找到合适的模式,更要找到内容的竞争力,所谓信息加工的深度需要增强。像门户这样混杂的情况下,他们没有找到精确的道路,还需要做探索。
顾盛:其实关键字在于内容,任何媒体都需要靠内容支撑,但是一般做媒体的话,国家不会支撑太多的经费,只有靠广告去支撑。但是,对于媒体的经营者来说,更会权重广告,毕竟广告是直接的利润,脑中已经没有一个概念是靠内容去吸引人。个人认为,将来新媒体发展的话,关键还是在于内容。将来的目标应该是精和准,当做到这点的时候,那么广告的针对性也就更强。现在电视里可以看到在不恰当的时间看到不恰当的广告,将来这些都会改变,就目前而言,过程相对漫长,毕竟他们眼中只有利润。
运钦:会不会说,今天媒介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在什么时候能吸引到眼球?
顾盛:其实还是回到刚才内容为王,为什么超女出来以后真人秀的栏目越来越泛滥,而结果是让广告越来越不值钱,大家已经不知道如何选择,只有掌握了广告和内容的黄金分割点才能达到完美的结合。
亚涛:为什么我们一直在谈广告,好的内容带来好的广告,因为我们一直在传统的游戏规则中,只有有能力突破了这种游戏规则,在看内容和广告并没有必然的,永远都会跳出这个圈。
宏观来看,广告一定会受经济环境影响。微观来看,就看你能切割多少。这个实际上都不是能控制的了,内容是你可以控制的了,但是是很难站住脚。原来我们的理念是内容为王,从概念上好的内容就是很模糊话的东西,可能你喜欢看F1,但是我就可能看不懂。内容给了任何一个人机会,胡戈可以做《馒头》出名。共性的好,会形成未来具体东西,个性化的媒体没有谁能达到这种要求。且不说你梦满足一类人满足我的个人需求,我今天喜欢内容,明天就会喜欢其他的媒体。门户概念的形成是因为互联网的初期,起到了教导用户去了解互联网的过程,当GOOGLE等2.0都出来的时候,也有新的工具去支持他个性化的满足,电视也是一样的过程。当然,假如我们能像清楚这一系列的调整,我们也不需要坐在这边去谈论这样的话题。正式由于有发票的过程,所以发票后面才出现广告,不同的东西创造了不同的东西。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