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核算为何误差1.4万亿 全国统一核算即将推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05:52
GDP核算为何误差1.4万亿 全国统一核算即将推开   文章提供 于 2009-8-19 1:29:34 (北京时间: 2009-8-19 13:29:34) 阅读时出现乱码? 解决办法 [ 新闻热评 首页 ] [ 加入博客 ] [ 回 顶顶华闻 主页 ]
  “过去是中央要求地方搞GDP,地方官员对GDP考核很关注,但是,近几年,随着经济规模增大,中央对GDP没有那么强调,在‘十一五’规划里,我们也说过GDP只是一个预期指标”

  在刚刚回应了“工资增速高于GDP”的质疑之后,8月12日,针对“今年上半年,地方GDP之和高出全国核算数据约1.4万亿元”,国家统计局再度出面澄清。

  尽管解释及时,但多数公众对于这种显著的误差,仍觉得不可理解。

  对此,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中心副主任蔡志洲表示,这并非今年独有的现象。实际上,每年都会出现地方GDP汇总数据超过国家统计数字的状况。而在近十年的统计中,今年的差距还不算最大,该现象第一次引起舆论关注是在在2004年。

  2006年,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04年,这种差距达到了3.9个百分点,造成的GDP总量差距高达26582亿元,相当于我国西部地区十一省一市的GDP总量。该现象一度引起国务院负责人的高度重视。

  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在《国际经济指标和经济形势分析方法》一文中也曾有过说明,从2000年到2003年,各省(区市)核算的GDP增长速度的平均数,比国家统计局核算的全国数分别高出1.7、2.0、2.6和2.8个百分点,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

  如今,在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GDP作为判断宏观经济形势的核心指标,其核算中的误差自然引发舆论的强烈关注,而误差背后的原因,仅仅是技术因素吗?

  误差能否避免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告诉本刊,我国GDP核算实行的是分级核算,就是地区和国家分别独立核算。由于各地在估算GDP时存在很大差异,地区和国家的GDP核算,总会有不同程度的差距。

  蔡志洲进一步解释说,地方对GDP的估算是拿出一套数据,按照自己的系数来估算出一个结果。而国家估算GDP不会要地方现成的结果,而是要地方的原始资料。

  “国家是把全国作一个统一的基数来估算,以多年普查的数据加在一起来核算。在这种模式下,即使拿到的基础数据一样,因为国家和地区计算的模型不同,仍然会有偏差。”

  而目前的情况是,国家和地区在基础资料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口。

  在刘尚希看来,GDP客观存在的误差,随着经济体量的迅速增加会不断扩大。更重要的是,在总量和门类上变化极其迅速的经济领域,我国本来就不太健全的统计工作更加捉襟见肘。

  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对第三产业的统计。

  “这是我们算不准的一个大问题。”蔡志洲说,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两三年就要做一次增加值的统计,对整个GDP数据进行修正。但由于第三产业比较散、小且流动性大,还是容易漏报。这就会导致GDP总量偏小,往往需要通过经济普查来矫正。

  2004年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国家统计局公布2003年的GDP最终核实数据,比初步核算数增加了696亿元,增幅相应也提高了0.4个百分点。

  而引起GDP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第三产业数据的调整。最终核实后的第三产业增加值,相比此前的初步核算数增加了1519亿元,这一数字占了经过最终核实后的国民生产总值的约1.2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彭志龙在澄清今年上半年GDP核算误差时也表示,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很快,但全国统一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还未建立。一些地区使用或部分地使用自己调查的服务业统计数据,这种差异直接传递到GDP上。

  GDP的长官意志

  不可否认,目前的统计体系确有不完善之处。然而,业内专家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均表示,在外部因素上,GDP至上的考核体制所造成的过度激励,是GDP误差的根本原因。

  “各地在GDP的导向上有明显的问题。”刘尚希表示。

  这种问题,可以解释为一种普遍的心理:GDP排名只能提前,不能后移。各地为了考核过关或政绩需要,对GDP看得很重,不排除在统计时出现高估。

  那么,GDP的考核压力究竟有多大?蔡志洲作为长期接近统计部门的学者,对此有深刻体会。在他看来,目前,国家和省一级的统计部门受到的压力较小,但在基层,特别是县一级的统计部门,受到GDP考核的压力很大。

  “有一个县为了招商引资,成立了招商引资办公室,招商指标分给每一个人,甚至宣传部门的干事,都要完成。结果完不成,就有人虚报数据。但这个虚假数据没人追究。于是在固定资产投资这一块,这个县不停地往上加码,招商引资这一块加得很大,县长以此为荣,总结说招商引资取得了很大成果。”蔡志洲说,这是 GDP背后的长官意志。

  在这种状况下,不少基层部门在GDP上拼命加量,在已经走样的基础数据上做统计,肯定要出问题。按照《统计法》规定,申报数据不严格,本应追究相关部门责任。但是从执行的情况来看,相当不力。

  GDP核算的监管主要依靠统计部门自身的力量,然而,目前,地方统计部门基本处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直接领导之下,统计资料需要通过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筛选认可,才能送到上一级管理机构。如此,专业统计人员未必有对统计资料真伪的决定权。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高级经济师胡少维曾撰文指出,为了在GDP指标上占据相对优势,不少地方政府不约而同地加入了GDP的“注水”行列。其结果是,处于信息劣势的中央政府,很难准确考察统计指标的真实性,即便认真起来,也法不责众。

  全国统一核算即将推开

  “GDP本来就是国家统计的指标,在法国等欧洲国家,地方上并没有进行GDP统计的惯例。最早开始核算GDP的美国,也不是在每个地区都做核算。而我们将其推广了。”蔡志洲指出,这是因为在地方算GDP,对经济增长确实起到过促进作用。

  然而,GDP的核算也在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过去是中央要求地方搞GDP,地方官员对GDP考核很关注,但是,近几年,随着经济规模增大,中央对GDP没有那么强调,在‘十一五’规划里,我们也说过GDP只是一个预期指标。”

  而且目前地方考核指标也日趋多样,有些指标也出于地方治理的需要。比如,有些省份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维持社会稳定的因素在官员考核中就明显加重;有些省份经济增长快,但安全事故多,就不能只看GDP,先要把安全生产问题解决好。

  在这方面,深圳做出了一些特别的探索。深圳市建立的《“效益深圳”统计指标体系》,在单一的经济指标之上增加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人的发展三个指标,被认为是对现行统计报表制度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补充和完善。

  然而,地方的GDP情结并不能轻易消除。

  随着新一轮固定资产投资的热潮,一些地区追逐GDP的热情有增无减,于是,也就有了地方GDP统计之和与国家GDP统计之间的显著差距。而据本刊记者统计,该差距是近十年来除去2004年之外最大一次。

  面对GDP核算的复杂形势,目前,国家统计局决定从估算方法上做一改革。

  “国家解决的方法就是统一核算,先从省开始。就是说,各省都不独立核算GDP,由国家统计局统一核算,把基础数据统统拿到中央来。这也叫下算一级。将来还要一级一级往下,统一核算。最后有一天,基础资料会一致起来。”蔡志洲介绍说。

  这样的模式能否改变GDP情结?蔡志洲表示,浙江省率先推广的省内统一核算,已经提供了经验。

  2005年开始,浙江省率先对省内各市GDP进行统一核算。统一核算后,出现了经济发达地区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城市的增长率在全省排倒数位置的情况。刚开始,这些地方也难以接受。但时间久了,各地能够比较客观理性地看待GDP的增速和排序,不再回避。

  “承认GDP负增长,需要勇气和观念的转变。”一位接近国家统计局的业内人士表示,不久前,国家统计局还专门表扬了GDP核算增量不大的省份。

  对于国家层面力推的统一核算,该人士表示,再过两三年,就要全面推开。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