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 日本足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12:17
中国足球给我们这一代球迷留下了无数伤痛. 在这当中, 恐韩症还不是最令人痛苦的. 虽说二十多年来遇韩不胜实在是让人尴尬, 但就大多数的比赛而言, 中国队输得并不难看, 所以很多人觉得中国队跟韩国队之间只隔着一层窗户纸. 真正让人难以面对的, 是中国队近年来跟日本队不仅屡战屡败, 而且场面被动, 感觉根本就不是人家的对手, 而十多年前, 中国队赢日本队是不怎么费劲的呀. 更让人难堪的是, 中日两国的职业足球在九十年代几乎同时起步, 十几年下来日本不仅全面超过中国, 而且开始 “脱亚入欧”, 跻身于世界二流强队之列. 中日两国的近现代历史竟然在足球上又重演了一遍.
现在的历史教科书大多是这么教育我们的: 中日两国被西方列强打开封闭的大门后, 日本的革新派发动明治维新, 认真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 从而迅速摆脱落后, 走上富国强兵的现代化道路; 相比之下, 中国依然守旧自大, 导致甲午惨败于日本, 从此彻底沦为列强的鱼肉. 同样的思路也被用来解释中日两国在足球发展上的不同: 日本人老老实实当学生, 派出大批小球员前往巴西学艺取经, 把艺术足球原汁原味地带回日本; 而中国人却总是用自己的国情来 “同化”外来的经验, 最终非驴非马. 这种看法非常流行, 但就象大多数流行的看法一样, 它经不起推敲.
真正的学习从来不是机械的模仿. 一个落后社会也不可能很快消化吸收西方的先进经验.其实在西方人到来之前, 日本的市场经济就已经非常发达, 无论是城市化的比重, 识字的普及, 还是私人经济组织的发育程度, 都远远超过今天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的情况与日本类似, 虽然程度略逊, 但在1840年之前也不是什么“停滞落后”的社会. 简单的一句“向西方学习”并不能解释日本现代化的成功. 西方各国情况不同, 各有各的发展经验, 对日本来说, 哪些能学哪些不能学, 哪些是可以立刻学, 哪些需要慢慢来, 在一堆政客中间, 怎么可能有统一的认识? 另外, 日本政客拍拍脑袋, 盲目学习西方的例子, 在明治时代可以说是俯拾即是, 经常成为民间嘲讽的对象. 还有一些所谓西方的样板, 其实不过是日本政客拿来给他们已经决定了的政策贴金边的. 所以很多是东拼西凑的大杂烩, 忽悠人用的. 日本的足球要是也这么干, 来个什么前锋学荷兰, 中场学巴西, 后卫学意大利, 那直接来北京跟沈祥福学得了.
既然政客学西方靠不住, 那么海归呢? 的确, 明治日本派出了大量的官费留学生前往西方国家学习. 本来政府答应回国后优先录用, 可后来发现很多海归有点象是今天我们说的“留学垃圾”, 甚至有留学英国数年还不会说英语的! 明治政府最后没有办法, 只好考试录用, 海归土鳖一视同仁. 足球也一样, 一开始是有一批日本人到巴西学踢球, 但后来就不怎么去了. 原因主要有两条. 第一, 费用昂贵, 普通家庭承担不起, 而没有普通家庭的参与, 足球人口是上不去的. 第二, 踢足球的成才率很低, 所以没有庞大的足球人口支撑, 是不可能发现大批优秀球员的. 而小小年纪就到巴西学踢球, 一旦踢不出来, 人也就废了. 日本又没有什么举国足球体制来养这些废人的后半生.
日本足球成功的一大关键是在国内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青少年培养体制, 海选阶段人数众多, 业余训练, 鼓励自由发挥, 以培养兴趣为主, 从中发掘那些真正有足球天赋的球员, 引导他们进入职业足球. 这其实是巴西足球训练体系的精髓. 当年健力宝队的领队金正民回国后曾经在国内极力宣传, 可惜应者寥寥. 这样的训练思想下培养出来的日本球员, 跟刻板印象中循规蹈矩没有个性的日本人完全相反, 在足球场上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 经常有令人叫绝的即兴发挥. 足球可以说为那些不满日本社会过分强调集体的年青人, 提供了一个张扬个性, 自我表现的大舞台. 由此, 我们也发现那种认为日本人天生缺乏个性, 没有创新精神的说法, 并没有什么道理. 我们今天看到日本人的所谓民族性, 实际上是日本战争体制的后遗症, 是一段特殊历史的产物. 倒退回1895年以前, 日本民间有亚洲最早, 规模最大的自由民权运动, 经济发展也更多的是归功于企业家精神而不是什么政府的引导作用.
回顾日本足球这些年的进步, 我觉得他们对现代足球的认识极为深刻. 他们一方面非常强调对球的控制, 无论是个人控球还是集体配合, 无论局部还整体. 另一方面, 他们对足球运动中快速一词的理解非常全面. 足球场上的快不是简单的百米冲刺, 它还要体现在攻防转换和传切配合上. 日本队在这两点上做得就很出色, 在比赛中经常看到多个队员通过连续的一脚传球来撕开对方的防线. 用一个中国教练(好象是朱广沪)的话讲, 在场上就是有个老鼠洞, 日本人也能把球塞过去. 当然, 这样的快速, 对球员的脚下功夫和跑位意识有着相当高的要求. 日本人刚开始这么踢球的时候, 对中国队并没有形成大的威胁, 徐根宝带的国奥队用简单的冲吊就能赢日本. 这给很多中国教练造成一种错觉, 以为中国队靠身体和速度就足以压倒身材矮小的日本队, 没有用发展的眼光来认真对待日本队先进的打法. 今天我们不得不为过去的短视付出惨痛的代价. 日本队员的快速传递配合, 经常让人高马大的中国队员疲于奔命, 顾此失彼, 在局部上被人以多打少. 由于中国球员技术粗糙, 教练只好强调拼抢一以弥补传球的失误. 但丢球, 拼抢, 很快丢球, 再去拼抢的打法, 对队员的体力造成极大的消耗, 直接导致球队的战斗力在比赛后半程的急剧下降. 但中国足协的大员们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在于技术粗糙, 反而变本加厉地强调体能训练, 一误再误, 积重难返.
恐韩症的旧伤未愈, 又添遇日求胜不能的新痛. 中国足球连东亚都出不去, 以后连什么冲出亚洲都不要提了. 但我觉得我们应该感谢日本人. 日本足球的崛起彻底否定了那种认为中国人的体质不适合踢足球的论调. 看到今天日本球员对抗欧美球队的那份从容和自信, 羡慕之余, 我们也应该相信, 如果象日本人那样去重视技术和意识, 中国人在足球上可以比日本人做得更好, 毕竟中国球员的身体条件比日本人的还是要好一些的. 可惜中国足球界到现在都没有能放下架子来了解和学习日本. 足球记者眼里只有五大联赛, 中国球员宁愿去踢什么徳乙比乙英甲, 就是不愿去日本踢J联赛. 气度和眼光还比不上当年的“满大人”. 甲午惨败于日本之后, 在清廷的鼓励之下, 大批官派和自费的中国留学生纷纷前往日本学习, 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不过, 中国足协连自己过去的经验教训都没想清楚, 还能指望他学习别人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