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股票交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50:22

闲谈股票交易

1. 股票的产生

股票至今已有将近似400年的历史,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诞生于1602年,即在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它是由股东共同出资经营的企业组织,不经意间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股份公司形态,为日益突出的企业经营规模扩大与资本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找到解决途径。开始时的集资活动和范围,还局限于多少有点钱的富人之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及劳动者的“所得价值”大于自用价值(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这时为筹集资本的范围扩展至整个社会创造了条件。为向社会集资的需要,原有的股份契约已不能满足需要,按出资额的大小享受一定的权益和承担一定的责任的有价凭证,即股票就产生了。然而,资本主义社会讲究自由和竞争,各公司为争夺股票的竞争,加上股票持有的趋利选择,产生了买卖交易转让股票的需求,促使股票市场(股票交所)的出现、形成、完善和发展。从此,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最基本的企业组织形式;股票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业筹资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亦是投资者投资的基本选择方式;而股票的发行和市场交易亦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证券市场的重要基本经营内容,成为证券市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股票交易是资本主义社会最伟大的发明,它从经济、政治、理论、思想等诸多方面,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并且将彻底改变人类社会。

2. “含德之厚比于赤字”

从这个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深刻的结论:

股票交易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产生融资的需求,另一方面使劳动者的收益增加,当其自得价值大于自用价值时,提供了社会融资的可能。需要和可能是一切有价证券运动的基本矛盾,而交易市场的推波助澜,是其发展变化的外部条件。资金需求、社会资金和交易市场构成了资本主义证券市场的三要素。

从其初衷来说,似乎是无可指责的,符合着《老子》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的规律。所谓“道”生之,是说证券市场的出现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生产发展和社会化的必然结果。所谓德畜之,是说股票和有价证券交易的本质在于持股者共同获得利益。所谓物形之,是说证券交易最后落实到实际生产“物”上——也许包括精神产品,在我看来,在选择股票类型上“物质”高于“精神”,特别是高于纯粹的“虚拟”经济;所谓“势”形之,是说在股票市场的运作下,形成了一股经久不衰的股潮,大有势不可挡之势。有价证券交易和任何事物一样,在其初始阶段有着良好的本质,又一次说明“万物初,性本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的道理。

3.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需要和可能的矛盾,表现为集资者和出资者的矛盾。集资者为“有”,出资者(股众)为“无”,股众总是力图展现“共同获利”这一本质;集资者为“有”,它总是力图促使“共同获利”这一本质发生变化。根据《老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原理,从股票活动中获得巨大利益的是集资方,而股众不过是创造价值的工具。所以,为了这个“利”字,各个企业无不用尽浑身解数、利用各种手段争取上市,而置“共同获利”这一根本原则于不顾。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劳动大众不会因为持有股票而改变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在通常情况下,股众的投资不会使他们发财,成为富豪。但可在集资方和股众的相互资生中在一定时间段上获得些许红利,因为如果股众没有任何好处,那股票也就会死亡。前者是容许股市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后者是股众热衷买股票的动力。但一切股民必须记住《老子》的教导,“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尽管股民是股市的主体,决定股市的本质和命运,但你是“无”方,是“为人所用”而已。正如,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遗余力争取“民主”,在选总统时,慷慨激昂,选举后还是政治家们在做主。

4. 马克思的经济学观点

人们之所以把“剩余”的钱投向股票,揭示出一个真理,当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那“剩余的钱”对个人来说是“无用”之钱,通过股市的“诱惑”,会投向社会再生产。这就是使得资本家看到了打破马克思的剥夺“剩余价值”的理论的机会,他们不再剥夺“全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是返还一部分剩余价值给工人,使“无产阶级”的所得多于其维持最低生活所需,再通过股票交易的形式,使“无产阶级”,乃至中产阶级把那部分“剩余的钱”——有的甚至拿出部分生活必需的钱——心甘情愿的交还回来,投向再生产。这正如《老子》所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这样似乎就找到一条消除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途径,在阶级关系上走向“有无相生”的和谐之道。如果你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你从股市交易中看到的仍然是资产阶级剥夺“全部剩余价值”的残酷。这种“阶级剥削”的实质是毋庸置疑的,但却是进步的、合理的。从《老子》角度来看,在资本主义并未走向灭亡的正常阶段,“有无相生”是社会的生命线,此阶段的社会崩溃并不会立即得到“社会主义的美好生活”,对任何阶级都是一场灾难。对普通人来说,“所得”多于“所需”,不为基本生计发愁,总是一件好事,扩大了弱势群体生活选择的多样性。

5. 股市的出现,产权制度的巨大变革。

股市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变革,首先这种变革表现在产权制度上。资本及其收益的占有已经不再只属于资本家阶级个人、家庭和纯粹的私人企业,它的所有权被通过各种基金等投资共同体分散到众多的持股人手里了,即使是属于工人阶级和劳动者的许多人也成了股东。与经典的财产由资本家阶级占有不同,现在占主导地位的产权制度是由一张复杂而又井然有序的网络构成的,构成这张网络的是在社会上分散的财产要素以及众多的对这些财产要素声称拥有所有权的人们,这些人们常分成阶层,并不形成一个单一的统治集团。”

这种变革是深刻的,影响深远的,是马克思主义所未预料的。对待这种事物,我们没有看到真正的具有“马克思式”的分析。社会主义要领导世界的发展方向,就要对这种产权制度——产权制度往往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分析,而不是在“哀叹”资本主义采取这种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降低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积极性。我们要分析这种产权制度的真正社会意义,它会被社会抛弃吗,抛弃的条件是什么?它能走多远,它继续发展的条件是什么?如果继续发展,会像什么方向发展,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什么样的更深刻的影响?这些问题解决了,那么社会发展方向也就解决了,社会主义股票市场与资本主义股票市场应当有什么样的本质区别和管理模式也就明确了,我们就会彻底摆脱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对我们的负面影响。

多数人持有多少不等的财产,可能就是从极少数人持有财产到全民公有制的过渡形式,也就是说全民公有制不是一夜之间实现的,而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也许多数人持有多少不等的财产是全民公有制的一种补充,因为单一不成其为事物;我们曾经一夜之间宣布实现了“公有制”,并坚持了若干时日,但并没有给“全民”带来真正的富裕生活。这只能说明,那种“公有制”不是“自在之物”,而是我们的“自为之物”。我们应当坚信,未来的“所有制”不是某些伟人想出来的,而是从“资本主义”母体中孕育出来的。研究这种所有制的形式的诸多方面,无论对我们现在还是未来都具有极大的好处,它应当成为“科学发展观”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核心。

6. 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反者道之动”,股票交易是一种新的事物,必然导致新的矛盾,而这些矛盾运动的结果,总是使其偏离原有的良好本质。首先是财产所有权的分散和集中使用的矛盾。在财产的使用上,传统财富的拥有者就是财富的使用者,他们有权直接行使处置权,或转让、或投资、或变卖。而现在拥有权和处置权相分离,一个工商企业的财产很少能够或根本不能作为某一私人财物予以处置,而是要通过股东大会决定,由经理层来处置。在我们国家思考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否可以向分离时,资本国家已经实施几百年了。

随着这种分权的运行,一个新兴的阶层随之出现,这个阶层虽然不具有公司、企业的所有权,或者说全部所有权,但却具有其全部处置权,决定着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因此现代资本主义企业的运行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广大的所有权拥有者和少数处置权拥有者的矛盾。他们的相互资生、和谐抱一,维持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生命,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对矛盾中,从一开始,拥有处置权的一方就处于强势的一方,他们除高薪酬外,就是企业亏损了照样拿巨额奖金;而广大股众处于弱势的一方,其自身的利益是毫无保障的。所谓卖股票其实质只是挑选自己财富的处置人而已。

第三,股市的出现,不但使得资本主义生产产品社会化,而且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利润社会化。一家企业运行的成功与否往往关系千百万人利益,使得企业具有某种集体所有制的特征;而且关系到国家税收和社会稳定,甚至是国家破产,因而使资本主义企业关系到整个国计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