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之最大大大~~~整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23:03
广州第一座公园――人民公园

       人民公园位于广州市政府前面,是广州的第一公园。 
       广州建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公园的出现却是现代的事。1920年开始兴建,1921年建成的广州第一公园于10月12日举行隆重的开园典礼,有20万市民参加,可谓万人空巷。广州市首任市长孙科在公园开幕式上发表演说,极一时之盛。广州第一公园园址在元代是广东肃政廉访使署,明代是都指挥司署,清代先后是平南王府和广东巡抚署。包括现在广州市政府及今东风中路南面部分地段,成南北走向的长方形。1933年在公园北面修建市政合署(即今市政府大楼),将公园划出1/3的地方,基本成为今天的规模,即北界府前路,南界公园路,东界吉祥路,西界连新路,占地4万多平方米。
     建设广州市第一公园,孙科之功不可没。1920年10月底,粤军克复广州,孙中山令派陈炯明为粤军总司令兼任广东省长。1921年2月15日经廖仲恺推荐,陈炯明任命孙科为首任广州市长(1918年广州成立广州市政公所,是为广州正式得“市”名之始,此前,广州设府治),当晚孙科草成《广州市暂行条例》57条,将市政建设作统一规划,其中就有开辟公园这一项。后因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而中断市政工作。1923年2月至1924年9月,及1926年7月至1927年5月,孙科又两度任广州市长。由于他对广州市政建设贡献良多,1949年解放前,广州市大沙头以西至海珠桥以东的沿江路段称为“哲生一路”、“哲生二路”、“哲生三路”、“哲生四路”(孙科字哲生),这是对他工作的肯定和褒扬。
公园布局形式有自然式,规则式和混合式等。第一公园属混合式,亦称综合性公园。园中有休息亭、游艺室、音乐亭、盆景园、游泳场等设施。园中广种花木,绿树成荫,鲜花常开,石凳遍布。1923年2月11日(即农历正月初七),第一公园举行水仙花赛会,一连5日,非常热闹。同年10月,国民党恳亲大会开幕式、次年2月追悼列宁大会以及10月广州各界纪念“双十节警告会”均在此举行。以后更有每年的传统节目秋菊展览、中秋灯会、迎春花会、盆景展览等在此举办。
        第一公园建成后,在1925年改称中央公园。1966年(一说1968年)改称人民公园至今。1999年政府斥资800多万元改造人民公园,拆去四周围墙,成为广州第一间免费公园。



广州第一座旋转舞台――太平戏院旋转舞台


广州第一个旋转舞台出现于太平戏院。
太平戏院建于1933年,院址在丰宁路(今人民中路)的西瓜园,是一座三层砖木钢金字架混合结构,全场可容1800余观众。筹建人谭鼎初筹建该院时,对未来业务作过详尽考虑,看到太平戏院建成后,西有“乐善”,南有“海珠”,三院处于鼎足之势。“乐善”在居民稠密点,粤剧观众多,而且经营历史较长,有群众基础;“海珠”在繁盛地区,人流大,观众来源广;唯独“太平”处于不利位置。谭的友人廖了了献策,仿香港利舞台戏院搞个旋转舞台,以吸引观众,也是粤剧适应时机的一次革新。谭接纳建议,于是广州便出现了第一个旋转舞台。首台由“大尧天”剧团演廖了了新编古装神话粤剧《白蟒占龙宫》,由新珠、嫦娥英等名演员主演,轰动一时。
该院旋转舞台采用两级减速齿轮传动装置,使舞台可转360度。第一场落幕后,转动舞台把后面备好的下场布景转到前台,即可启大幕继续演出。速度快,时间短,省去落幕后撤景赶布下场景的时间,颇受观众欢迎。
太平戏院以演粤剧为主,也演过话剧。“七七”事变后,广州文化艺术界爱国人士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太平戏院演过大型历史剧《黄花岗》,广东话剧舞台上的“三大小生”李门、张村、卓文彬及“三大名旦”梁绮、阮琪、邝清辉都担任了要角,演出非常成功,充分发挥了旋转舞台的效用。



广州最早的电影院――明珠影画院


1920年,号称“华南电影托拉斯”的卢根,在长堤大马路兴建明珠影画院,这是广州最早的正规电影院,也是默片(无声电影)时期广州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电影院。拥有700多个座位,分前、中、后、楼、前厢、后厢。票价最高银元 l元2角,最低3角,首开“对号入座”先例。放映时有解画员讲解。“明珠影画院”今为羊城电影院
明珠影画院开业后,办了一份《明珠半周刊》(4开报纸),每周出版2期,内容有影片介绍、影评、学术论文、电影资料等,还举行过征文活动
广州最早的佛塔――六榕寺花塔


六榕寺位于六榕路,最早叫宝庄严寺,是著名的佛教文物古迹。现主要由大雄宝殿、观音殿、六祖堂及花塔等组成。
六榕寺的花塔是广州最早的佛塔,始建于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原名“舍利塔”。塔为木结构,为八角形,下埋佛舍利,塔顶有铜柱,塔基周围环列9口井。唐上元二年(675),王勃省亲经此地,曾写下《室庄严寺舍利塔碑》碑文。宋初,塔毁于火,元佑元年(1086)重建,改用砖木结构,绍圣四年(1097)竣工,塔高57.6米,外观八角9层,里面看连暗层共17层。塔中各层内外壁佛龛供奉贤劫千佛像,故易名“千佛塔”。元至正十八年(1358),在顶层中央竖起千佛铜柱,柱身密布1023尊浮雕小佛,还有天宫宝塔图。
宋代文豪苏轼于元符三年(1100)曾游此地,见塔畔环植榕树6株,曾题“六肜”两字,后人怀念东坡墨宝,称此寺为六榕寺、此塔为六榕塔。此塔朱栏碧瓦,丹柱粉墙,遥望如冲霄花柱;更兼旧日元宵、中秋佳节,居民常上塔悬挂花灯,绚丽异常,故清代开始称此塔为花塔。
清代曾修此塔,基本保存宋代重建后之风貌,首层副阶及各层琉璃瓦檐则为晚清的式样。民国23年(1934)曾用钢筋水泥加固。解放后,市人民政府先后于1952年和1955年拨款重修,嗣后每年粉刷髹饰,使花塔更璀璨夺目。



广州最古老的寺院建筑――光孝寺


光孝寺位于广州光孝路,是广州最古老的寺院建筑,有“岭南佛教丛林之冠”之誉。寺址原是西汉等五代南越王越建德的王府,三国时吴国骑都尉虞翻谪徙居此讲学,多种苛子树,人称“虞苑”、“苛林”。虞翻去世后家人施宅为庙,名制止寺,后寺名屡易:“王苑朝廷寺”(王园寺)、“乾明法性寺”、“西云道宫”、“乾亨寺”、“天宁万寿禅寺”、“报恩广孝禅寺”等,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定名为报恩光孝禅寺。明代时,该寺规模宏伟,是岭南最大的佛教丛林,住持憨山德清撰联曰:“禅教遍寰中,兹为最初福地;只园开岭表,此是第一名山。”
光孝寺对中国佛教及中外文化交流颇有影响。自东晋至唐,来寺传经的印度高僧不少,其中智药三藏在南朝梁天监元年(502),携来菩提树移植于此,为中国最早的菩提树(宋代“光孝菩提”为羊城八景之一,该树于清嘉庆三年枯死);中国佛教禅宗初祖达摩最先在此驻锡。佛教南宗六祖惠能在此披剃,并最早在此弘扬禅宗妙义。
古时此寺有12殿6堂等建筑物,现存古迹仍不少。如天王殿、大雄宝殿、六祖殿、风幡阁、瘗发塔、大悲幢、东铁塔、西铁塔、达摩井、洗钵泉、洗砚池、古苛子树等。大雄宝殿建于东晋,为岭南最雄伟巍峨的佛殿,结构独特,是研究古建筑的重要资料。
光孝寺于1961年3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0年代重修,90年代又重建钟鼓楼等建筑物。



广州现存最古老的桥――流花桥


广州历史上有不少古桥,现存的还有流花桥、云桂桥、汇津桥等数座,而其中以流花桥为最古老。
流花桥位于流花路市体育馆西侧。始建于南汉。此处曾是有名的芝兰湖。南汉政权在这里修建了一座芳春园,并疏凿芝兰湖和引城东北甘溪水,使之连接起来。园内广建宫室楼台,遍植奇花异卉,林木参天,曲径通幽。内有一木桥,下可通舟。相传刘室宫女早起梳妆时,掷隔日残花于水中,落英缤纷,飘流桥下,故名“流花桥”。明代,广州的理税太监改建此桥,以石易木,并在桥上建亭。亭内原有“民乐”题匾,故又称“民乐桥”。昔日流花桥的景致已不复存,现仅存清代重修的桥面。此为梁式桥,桥面长5.48米,宽4.55米,由11块花岗岩石板并排砌成,侧刻行书“流花古桥”4字。



博济医院――中国第一所西医医院


博济医院是中国第一所西医医院。清道光十五年(1835)由美国传教士伯驾创办。初设于广州十三行新豆栏,专治眼疾,故名眼科医局。咸丰六年(1856)被火烧毁。咸丰九年(1859)在广州增沙复建,同治四年(1865)迁至广州仁济桥路,改称博济医院。同年,医院设立中国第一所西医学校-南华医学堂。1930年,并入岭南大学。博济医院为教会医院,有牧师和男、女宣教师。该院在中国最早施行截肢术、膀胱取石术和剖腹产术。附设的医学堂培养了不少中国西医医学人才。1936年与夏葛医院合并。为纪念孙中山(曾在南华医学堂学习过),更名为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1953年改名为中山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985年改名为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址在广州市沿江西路。该院在消化内科、内分泌和妇产科等方面的专科技术,在国外享有盛誉。



最大和最完整古代计时器――广州冶铸工人冼运行铸造


铜壶滴漏是我国现存最大和最完整的一个古代计时器。此漏壶原放在广州城垣的拱北楼上(原址在今北京路),用以报时。清咸丰七年,拱北楼火灾,漏壶失落。咸丰十年,两广总督劳崇光悬赏购得,但“夜天壶”已略有损坏,其盖与“日天壶”、“平水壶”两盖均补铸,“夜天壶”盖上铸有“大清咸丰十年冬月吉日,两广总督劳崇光重修”字样。重修后漏壶置于抚署退思轩。同治三年,拱北楼重建完成,复置原处。1919年,广州拆城筑马路时,又移置于越秀山镇海楼上。1959年,原件调给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现在广州博物馆陈列的是复制件。
铜壶滴漏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科学研究价值。它是在元代延佑三年由广州冶铸工人冼运行等人铸造的。
漏壶由大小不等的竹铜壶组成。第一壶名“日天壶”,高75.5厘米、口径的外沿74厘米、内沿68.2厘米、底径60厘米,容量217升。第二壶名“夜天壶”,高58.5厘米、口径的外沿59.5厘米、内沿54.5厘米、底径53厘米,容量117升。第三壶名“平水壶”,高55.4厘米、口径的外沿51厘米、内沿44厘米、底径39厘米,容量63升。第四壶名“受水壶”,高75厘米、口径的外沿38.5厘米、内沿32厘米、底径31厘米,容量49升。4壶依次安放于阶梯式座架之上,通高2.64米。各壶皆有铜盖,第一、二、三壶下端均装有龙头,龙口滴水,依次滴注储入受水壶中,受水壶的铜盖中央,插铜尺1把,长66.5厘米,尺上刻有十二时辰,自下而上为子至亥时。铜尺前插放一木制浮箭,下为浮舟,随着水位提高浮箭逐渐上升,显示时刻。所以又称“刻漏”。
据《广州府志》载:“昼漏卯初一刻(按:5时15分)上水,夜漏酉时一刻(按:17时15分)上水,水加一刻则箭浮一刻,水与壶平,而昼夜箭刻尽。”“日天壶”外侧刻楷书铭文,上列监造官员及工作人员共20人,表示对这天文仪器制作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