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勿忘“国情约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29:58

高考改革勿忘“国情约束”

21世纪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9年8月11日  星期二

 

近日,教育部发言人表示,目前流传的高考改革三套方案仅仅是建议版本,并未完全定型。所谓“三套方案”就是体现“分层多轨、多次考试、多次录取”原则,将高中的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高考的前提条件,学生录取根据两者综合成绩而评定,扩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权限以及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考试“分轨”。

  高考制度的弊端主要集中在:“一考定终身”,优秀的学生可能在一次答卷上无法体现出来;统一考试带来的是僵化和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学习成本;高校自主招生权力不足,无法挑选出适合的、有潜质的学生;招生来源计划决定着各地录取控制分数线的高低,全国各地之间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地区性差异十分明显,从而产生大量的“高考移民”等寻租活动等等。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指责则因为高校扩招、高考录取率已经上升到70%而“分贝降低”。

  虽然近十多年来,允许各地在考试形式上——例如高考“3+X”改革、自主招生权限扩大上(例如2006年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学扩大自主招生比例),都做一些改进,但是很多教育专家对高考还是不满,他们的意见是高考最终应当变成类似于美国SAT考试(或者直接取消高考),由高等院校独立自主招生。

  过渡到“高校自主性”的英美模式被很多人认为是目标,英美高等教育体制的灵活性、宽容度以及培育创造性人才的力量毋庸置疑,但必须设问的是,我们在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上、高校的政府财政供养上、权力和人情关系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干扰上、精英传统教育的缺失等方面是否存在着过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是否会妨碍目标过渡的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今年开始全面推行高考统考制度,取代过去的高校自主招生,这恰好同中国改革的方向“背离”。前苏联执行的就是“高校自主命题,自己组织考试”,一直延续到俄罗斯联邦时期。但实际上,被视作精英教育传统的自主招生模式一直同大量的腐败相联系。各大高校的招生委员会把持着录取权利,学生不得不大量行贿;参加各高校的辅导班以及找出题的辅导老师亦须花费大量金钱;一些中学校长有权力推荐优秀学生,从而能从中获取“租金”,中学考生毕业,由每门功课的老师出题打分,评分随意性很大。用当时俄罗斯联邦总理卡西亚诺夫的话说,“精英导向的教育制造了大量的贫困、腐败和愤怒”,他于2001年签署了《关于实行国家统一考试的决定》。尽管其后,以莫斯科大学校长萨多夫尼奇为首的“精英主义教育家”队伍大力反对,认为国家统一考试使基础教育丧失特色,扼杀了人才,努力让莫斯科大学等名校“脱离”统考之外,但是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表示,今年莫斯科大学必须纳入全国统考之列。

  俄罗斯的转向意味深长,它蕴含着社会经济分配和权力基础决定了哪种教育配置方式是较理性、公正的,而不是设定了一个所谓的“好的教育配置机制”,只需要对其进行过渡即是最优。跟中国类似,俄罗斯的大学也是依靠政府财政,大学的声誉机制所产生的利益没有确定的收益人,大学的管理层关心的是国家的拨款而不是校友的捐助,关心的是行政体制的跃迁而不是大学带来的产业和文明上的收益,所以精英导向的教育体制也许可以培养出某些创造性的人才,但是它的代价是骇人的腐败、租金分配、权力“黑手”以及穷人受教育的“边缘化”。所以梅德韦杰夫不得不说“社会过大的收入差距迫使我们不得不采纳一种统考制度”。其实,梅德韦杰夫只说了一个部分,另外一个部分是,没有成熟的民主机制对权力黑手的制约,精英主义教育很容易成为寻租型教育,而在这种状态下,统考式制度反而是一种“次优”,它提供了一种与社会基础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方式,它肯定不令人满意,但却是“最不坏”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