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 走向何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5:58:35

据新华网 两会开幕前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正式向社会公布,提出了多元录取的高考改革方案。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种种迹象是否意味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步伐将加快?自主招生如何避免“暗箱操作”?会否造成新的不公平?未来自主招生会不会取代统一高考?近年来备受争议的高校自主招生,成为正在此间出席两会的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
争议一:“中学校长推荐制”是否成功?
【焦点】北京大学去年实行“中学校长推荐制”引发强烈反响,最终并未出现偏才、怪才“脱颖而出”的局面。一些网络调查显示,约70%的人表示反对,还有部分公众呼吁恢复“裸考”。到底是要分数还是“去分数”,自主招生面临两难处境。
【观点一】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代表:复旦大学从2006年起开展本科招生的自主选拔,且不受分数线和招生比例限制。参加面试的学生要提供高中3年各科成绩、两封推荐信、证明能力的各类成果等,就是要为特殊人才提供一条分数标准之外的通道。“现在关键是有的高校把自主招生的‘经’念歪了,参加自主招生改革的目的变成了‘抢高分生源’,出发点明显不对。”
【观点二】山东烟台二中教师郝翠娟代表:目前条件下,只有分数才是最公平的。综合评价的标准过于模糊,我们学校推荐的优秀学生最终连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资格都没有,去咨询高校也没有清晰的解释。在目前环境下,自主招生标准还缺乏公信力。
【观点三】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北京师大副校长葛剑平委员:自主招生特别是“中学校长推荐制”要与高考有所区别,真正招到奇才和专才。如果招到的都是分数高手,还不如让他们参加全国统考。但是,录取标准很难统一,现在的高中环境和培养制度还难以培养出特长生。
【点评】从纲要征求意见稿看,完善高考招生制度是一个重点,在考试内容和形式方面将着重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一方向将引导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根基。下一步的着力点应是解决综合素质评价公信力问题。
争议二:自主招生能否避免“暗箱操作”?  【焦点】由于自主招生缺少科学的刚性标准,一些群众质疑是否存在“腐败空间”,如何避免“暗箱操作”也是个难题。
【观点一】山东省泰安市泰山民族中学副校长宋文新代表:高校的自主招生报考条件、录取程序、结果都不够透明,有的高校自主招生取消了笔试,却没有清晰的选拔标准。公众最大的担心就是会滋生腐败,影响公平。
【观点二】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代表:大多数中学校长在推荐的时候是信得过的,虽然也有些人钻空子,寻找操作空间,但只是极少数,大多数校长不会拿学校声誉开玩笑。
【观点】葛剑平委员: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自主招生体制,因为学校和校长有公信力,已成为招生的主流手段。但我们条件还不成熟,自主招生只能成为招生制度的一个很小的部分,不宜推广。
【点评】自主招生诚信问题,涉及高校和中学两个重要主体。就高校而言,应尽快建立透明的自主招生科学评价标准和违规处罚办法。就中学而言,应尽快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诚信监督办法,让自主招生在阳光下运行。
争议三:自主招生是否会造成新“城乡差距”?
【焦点】自主招生是否会对农村学生、贫困家庭学生造成新的不公,从而又制造新的“城乡差距”?
【观点一】宋文新代表:自主招生选拔注重对特殊才能、实验动手、口头表达等综合素质的考核,而这些素质大多是“用钱堆出来的”,农村学生由于经济和教育条件限制,综合素质自然难以和城市学生相比。加上要求考生到高校参加测试,大大增加了考生尤其是农村地区和贫困家庭考生的考试成本,使贫寒子弟处于竞争劣势,甚至可能被剥夺参与竞争的机会。
【观点二】秦绍德代表:复旦大学在沪自主选拔的对象不设学校、学生成绩等门槛,网上报名面向全市,学生来自市重点、区重点、普通学校的都有。去年,在浙江设置的水平测试考点遍布11个地区,也有当地山区的学生来参加,不存在对农村地区学生的不公平。
【观点三】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代表:这种担忧并非多余。从实践看,一些国家重点大学把自主招生机会大多给予了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重点中学。按照国际通行的“受教育权弱势补偿”原则,建议国家在制定高校自主招生管理办法时,要强制规定高校将一定比例招生计划投向县城和乡镇高中,并在考核和面试中充分考虑农村学生的特点,应坚决杜绝自主招生中的“教育文化背景歧视”。
【点评】自主招生改革的关键,是如何在制度设计、操作程序、社会信用体系等层面实现公平。机会公平是高考改革的基石,不容忽视。
争议四:未来自主招生会不会取代高考?
【焦点】从2003年试点开始,目前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已达76所。近几年,取消统一高考的呼声不断增大,在纲要规划的下一个十年里自主招生能否取代高考?
【观点一】宋文新代表:不能过分夸大高校自主招生的作用。目前只是给学生多提供了一次“考分之外”的录取机会。如果不解决有效监督问题,用自主招生取代统一高考引发的问题可能难以想象。
【观点二】张志勇代表:从纲要设计的未来十年高考改革“路线图”看,未来我国高校招生录取将是两种基本方式:一是坚持以现有高考模式为基础,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学生;二是在不断丰富高校自主招生方式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并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自主招生将在高考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点评】要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模式,高校招生自主权进一步扩大是必然趋势。在高考门前,不同的学生要过的也不再是“独木桥”而是“立交桥”。择优录取、自主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多元化选择,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的选拔。前提是用科学透明的制度建设保驾护航,高考改革才可能走得更远。
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政策解读类
1、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发【2010】号)的主要背景。
答: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继续显现,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新科技革命正在危机中孕育,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许多国家都着眼危机后的繁荣,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积极谋划教育改革发展,大力吸引优秀基础研究人才、高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人才竞争空前激烈。强国必先强教。谁占领了教育、科技的制高点,谁就占领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教育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从国内看,我国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处于加速发展、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新阶段。同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更加突出,部分地区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外延型扩张模式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我们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第二个十年我们依靠什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靠创新,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这次文件与之前下发的文件相比有哪些新的要求和规定?
答: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协调性,既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精神以及教育法律法规相衔接,又与科技、人才等中长期规划相协调。
二、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
3、《纲要》实施后,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模式会有什么变化?
答:创新培养模式,这是教育改革创新的核心和重点。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是深化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改革,使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着力解决课程中存在的“繁、难、偏、旧”问题,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二是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挑战权威,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环节,积极开发实践课程,开展校外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优势潜能,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帮助机制。
4、《纲要》实施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招生制度会有什么变化?
答: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指导考试改革试点。
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
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探索实行高水平大学联考(985院校)。
完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高等学校普通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
5、《纲要》实施后,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会有什么变化?
答: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及管理办法,推动高校面向社会需要办学。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继续实施“985工程”、“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计划”,启动特色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到2020年要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完善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扩大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启动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深入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学术评价机制。启动实施高校自主创新工程,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实施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积极开展决策咨询和文化传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6、《纲要》实施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会有什么变化?
答:未来二十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会越来越难——《纲要》提出,到了2020年,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要达到40%,向普及化迈进;整个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将比目前翻一番,就是2亿人——一个发展中国家,培养出如此庞大的失业后备军,就像30%以上的老龄化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一样,中国将再次创造世界奇迹!
因此,我们认为,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将继续引导花了大价钱读“大学”的众多非211院校毕业生,从进校起就要树立普通劳动者的意识,毕业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就业。政府将深入推进“特岗计划”、“三支一扶”和“西部计划”,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和应征入伍工作,以妥善解决新一代知青的生计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点灯心语】“孩子,让我们来谈谈!”如果你们的谈话是这样开始的,结果往往是说话的只有你一个人。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