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死的一点小想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56:45
    都是以前的旧书了,随手就翻出了《神墓》,纸张都皱了。就这么借着外面微弱的光,浏览起来…看到紫风那个家伙时,我放慢了速度,这说明我在思考。关于这个痞痞的家伙,我和看过《神墓》的朋友看法是差不多的,就不赘述了。我想的是另外的问题,我的一个疑惑,到底谁生谁死?是身体和记忆活着的人,还是坚持自己信仰,保留着自己特质,恪守自己荣耀的人?这个问题,即使脱离了《神墓》,也是一个值得拷问自己的话题。         以前读臧克家先生的诗时,读到“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时,就感觉矫情的可笑。什么死死活活的,笑到最后的人,就他妈活得好好的!现在想来,可笑的原来是我。啥都不懂,还楞装大头葱!呵呵。关于生与死,他老人家算是看得通透的几位之一。          本来一直都坚定的不赞同,那些宁死不屈、保持气节的人。感觉看轻自己生命的人,实在是舍本逐末了。认为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死了就啥也没了,还谈什么追求与梦想。有次在《亮剑》中听到楚云飞说的一句话,就有些动摇了。他说,“只有不怕死的人,才配活着。”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到反驳他的话,虽然我知道,人家根本看不到我在电视机外的嘟囔。可还是不服气,自己坚持了好久的信条会出问题。        这几年,读的东西多了起来,看到听到的也多了起来,见识渐广。对待问题不再那么固执,懂得多角度求深度的看待问题。许多看法都发生了改变。原来的信条,该丢的也都丢了。没有了偏执,才慢慢的体会到,关于生与死的选择,原来大家都是一致的。选择的都是生!只不过,人们对“生”的定义不相同,选择的结果才会是迥异。所谓“生”,不再是我原来肤浅的认为就是身体的生存,而是一种广义上的对自己最本质的部分的认同!这一部分就是最能代表自己灵魂的独一无二的核心!这一核心不失,就是活着!如果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独一无二的代表自己存在的烙印还在,你能说他死了?       原来,对生与死的选择,其实是对自己这一个体的核心烙印的选择。有的人,选择“身体活着”就是自己的生,所以改了气节,变了立场。扔了尊严。他是活了,可活的已经不是他。有的人,选择“尊严与荣耀”“信仰与气节”活着,就是自己的活。他们认为,这些才是最能代表自己在世界上的存在过的东西。这就是自己的“生”。就是真我!所以,放弃可有可无的身体存活,而让真正的自己活下来,划算!               有人曾笑称,“天下的人,男人女人,捂住一张脸,全都一个样!”话虽俗,可你反驳不了。人与人的不同,能够使你区别于其他个体,你的个人唯一性的标识,不就是在那一个脑壳里么!         其实不光是人,动物也早早的就面对上了这个人类都想不明白,说不清楚的难题。巧合的是:动物的选择也和人一样,大致分为两个阵营-----黑熊派和大熊猫派!两者都有共同的原始祖先。事情得从人类文明的崛起说起:不得不承认,从人类文明的兴起开始,其他的许多物种就都注定要面临走向消亡的危机,代表人类的铁与火文明,完全凌驾于造物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法则之上。任何其他物种没有丝毫的反抗资格,就这样生物历史上的第六次大灭绝开始由人类发起并实施!        北美黑熊和中国大熊猫共同站在了这一空前危机的面前,适应能力极强,灵活多变的北美黑熊几乎没有经过任何犹豫就选择了走近人类,适应人类,依靠人类的路——它们逐渐放弃了树栖生活,终日徘徊在垃圾场内,捡拾人类大量堆放的,唾手可得的高热量有机食品垃圾,靠着这一稳定而充足的食物来源,黑熊不再过以前风餐露宿,四处奔波觅食的生活,一个个养的膘肥体壮,并逐渐的大量繁衍,数量日增,种族昌盛。        而它的近亲大熊猫就好像没这么好运了。性格鲁钝,悠闲惯了的大熊猫多年来抱守只吃竹子的习性不肯改变,而现在却面临竹林面积锐减,并且被分割为若干狭小地域的窘境。还是“死性不改”,就是不肯染指其他的食物来源,哪怕是吃点树叶,青草什么的也好啊,也不至于落到现在举步维艰、频临灭绝的地步啊。可是你看咱这位爷,一副生死由天,我自笑傲竹林的样子,就让你没了脾气,又不得不赞服其气节刚烈。        都是一个祖先的种,选择与命运却差距颇大。前者随机应变,搭上人类的顺风车,家族壮大昌盛,却已辱没了北美黑熊的名号,折了尊严,沦为“全自动生化垃圾处理器”。后者抱守执着与信仰,在优雅高贵中走向死亡。孰是孰非,着实难以论断。当事人心中自有对自己是非对错的了然。       莎翁早在四百年前就借哈姆雷特之口,诘问过这一问题:“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究竟哪样更高贵,去忍受那狂暴的命运无情的摧残 还是挺身去反抗那无边的烦恼,把它扫一个干净。 ”。他老人家也没有过一个明确的告示,最后选择沉默。那么我这个小辈,也就闭嘴了吧……                                                                                                                  记于公元二零零九年八月七日下午   己丑年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