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性软件与学习的一点想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33:40

关于社会性软件与学习的一点想法

(2009-09-25 10:06:41) 标签:

教育

    在课堂中安排了一个同学参与的内容:介绍一款Google服务或其他所熟悉的软件.其实,内心中最想大家介绍的是一些关于Google所提供的一些服务工具,目的是让大家体会一下什么是社会性软件.可是从目前的报名情况看,这类题目属于稀有题目.那么关于社会性软件以及它与学习的关系,在此作个简单的介绍.这里转载一篇他人的文章:

    

社会性软件概述,社会性软件与学习

2003-12-31 作者:xiuli 转载自:CNBLOG 网友评论 1 条 点击进入论坛

   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产生发展与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密切相关。六度分隔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简单地说,六度分隔理论认为在人际脉络中,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六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这个看似非常简单却又很玄妙的理论引起了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电脑科学家的关注,他们纷纷投入研究,结果发现世界上许多其它的网络也有极相似的六度分隔结构,如经济活动中的商业联系网络结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结构,甚至人类脑神经元结构,以及细胞内的分子交互作用网络结构。

  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络对人们工作学习生活无处不在的渗透作用,使得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技术化、信息化,然而六度理论的发展,使得构建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络之上的应用软件却越来越人性化、社会化。软件的社会化,即在功能上能够反映和促进真实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交往活动的形成,使得人的活动与软件的功能融为一体。六度理论的发现和社会性软件的发展向人们表明:社会性软件所构建的“弱链接”,正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社会性软件按其所体现和促进社会关系网络形成不同形式可以分为显性社会性软件和隐性社会性软件。显性社会性软件在功能上是直接促进某种程度人际互联关系的构建和发展。而隐性社会性软件则是在完成软件某种功能的过程中促进了人际关系的互联和建设。另外社会性软件按其应用指向性,我们还可以将其分为即时通讯类和基于某种任务应用的社会性软件。为了说明问题,作者根据毛向辉先生在一次线上研讨会的发言,勾画下图以示意:

  对于显性的社会性软件,常常是比较关注直接的社会朋友关系的建立,而且具有社群性质,朋友之间进行人力资源的分享,如Friendster、Yoyonet、Linkedin、Ryze。图中Meetup也是以显性社会关系的建立为基础,但是却有直接的应用目的指向性,就是在建立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完成或解决了具体的应用问题。以协同创作为主要应用的WIKI则充分展现网络时代信息社会对知识共创分享知识的追求和支持。QQ和IM起着简单的通讯作用。BLOG则主要是以个人应用为主,但个人的应用常常能够有助个人社会网络的形成。另外还有像Evite、Upmystreet、Tirbe、uume、Spoke、Upcoming、visualpath、Friendsurfer之类社会性软件都可以纳入到上图中,主要分布的位置跟Meetup相当,集中在显性社会关系建立,但在应用问题的解决上还形式还比较简单。

  毛向辉先生还将社会性软件的功能分为核心四层,就是Identity(身份)---Portfolio(档案)--Commnication(交流) --Social Network(应用社会关系)。(注:其中翻译是加入了我个人的理解。)

  在不同的社会性软件中,这四者的体现和侧重的程度不一样。Identity是个人的身份标识,这很容易理解,就是要有个人的账号;而Portfolio则是电子档案的意思,是对个人体身份可信度的记录或描述。从某种意义说Identity是网络上数字符号的个体代表,而Portfolio则是实际存在的个体见证,像BLOG具有类似Portfolio的功能。Communication标识和实现了在社会性软件中人际之间可能有的互动形式和通道,Social network则是从总体上展现了以个体为出发点、以应用为体现、所形成的社会网络应用结构。

  参考资源
  http://www.heiyou.com/Main.aspx
  http://www.yoyonet.cn/index.jsp
  http://www.uume.com/octopus/dispath.jsp
  http://www.ryze.com/go/xiuli
  http://www.meetup.com/
  http://www.linkedin.com/home
  http://www.6du.net/
  http://www.friendster.com/home.jsp

社会性软件与学习


  
  一、学习的概念

  对于学习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各学科探索的主要领域和恒古主题。从宏观的角度看,心理学探索研究脑的机能、认知机制、认知过程规律;教育学从教与学的活动出发,研究教与学的模式、方式等,以促进学生的发生,达到优化学习的目的;计算机科学在利用科技手段研究各种学习系统、智能系统,以期探究和促进人类的认知能力;管理学则从成本效率探索各种提高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的方法、模式,包括单环学习和双环学习,并将个体的学习拓展到组织的学习;社会学对学习的研究探索则关注人的发展与社会需求,更多从哲学的层次上进行。…。从微观的角度看,学者们对学习的定义、目标、结果等都进行了系统研究,有人将学习定义为个体行为的改变过程,并对学习目标和学习结果进行分类,最著名的就有布鲁姆的学习目标分类、加涅学习结果分类,另外对如何激发个体学习,最著名的有奥苏伯尔提出的学习动机理论。…。另外对学习,从学习的方式上又分为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从个体习得的知识和能力看,又有显性知识的学习与隐性知识的学习。从远古就开始的师徒言传身教的学习,到现代信息爆炸的“学会学习”的学习,学习伴随个体一生的成长和发展,学习推进整个人类文明的演化和前进。

  二、学习就是管理知识的过程

  21世纪基于知识经济的信息社会,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组织都对自身学习的关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信息的大爆炸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学习效率,基于知识的竞争,要求我们必须要有高度的信息能力,即要有高度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表达发布能力。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中,如何生存?如何学习?作者认为学习就是管理知识的过程。结合社会性软件的发展和知识管理相关理论以及信息社会对人才信息能力培养要求,学习就是管理知识的过程将会在三个层面展开。

  1.获取信息的过程

  学习首先要构建学习内容的信息采集系统。这里的学习信息采集系统分层架构,一是构建专家人脉资源,二是构建专业学科知识结构,三是捕获泛在的网络信息资源。专家人脉资源采集就是逐步了解跟进与个体学习兴趣或专业研究相关的领域前沿专家,了解他们研究方向、动态、思想体系。专业学科知识结构构建,就是要通过学科课程、专业杂志、相关协会等构建领域的知识框架。网络信息资源就是通过互联网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群、网站等以获取最新的信息。在逐步构建学习内容的信息采集系统的过程中,就要形成信息采集系统的知识地图,并采用一定的形式对其进行管理,以保持动态更新。

  2.显性知识的管理

  对知识内容的学习需要借助科学的方法加以管理。根据上面学习内容的信息采集过程来分,需要管理人脉资源,需要管理具体的知识内容,需要管理相关的网站信息,还要管理与他人互动的交流信息以及自己习得的思想火花。学习要勤于记录,勤于思考,勤于整理。

  3.知识的转化过程

  知识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分。所有采集的信息,管理的知识内容,都是显性知识。信息社会充满了显性知识,我们的学习能力更大,也无法穷尽所有的显性知识。然而,如果我们能够提升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的能力,那么我们在信息面前就不会感到被淹没,因此我们对于学习,我们最需要关注是如何促进和提升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的强度和效度。只有不断积聚更新显性知识,才有提升知识转化强度的可能,只有掌握知识转化的方法技巧,才有提高知识转化效度的可能。

  三、社会性软件与学习

  学习就是管理知识的过程。知识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就是通过信息采集系统将零散的显性知识归纳到成体系的知识系统结构中,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是指从个人那里获得技能技巧;从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就是通过对显性内容的学习习得提升能力的目的;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是指把隐性知识系统地表达发布出来。由此可见,知识的转化与信息能力、与学会学习是一脉相承。在这样的知识转化流程中,提升隐性知识的能力有两种途径,一是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还有一种是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两个转化过程,提升学习的能力,达到学习的目的。

  社会性软件的发展对学习提供了极度友好的支持,跟学习的发生、知识的转化相辅相成。对应于信息的采集环节,由于社会性软件本身将人与软件功能集于一体的特点,使得信息的采集变得十分的可行和便捷。例如通过QQ、IM可以达到及时联络交流的目的,通过BLOG可以很快挖掘发现网络领域专家以及专家所关注研究的内容。通过RSS,利用新闻阅读器可以大大提升信息获取和更新的速度。社会性软件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也提供了非常友好的工具,如BLOG、WIKI,方便记录,方便整理,还有便于携带的作用,无论你身处何处,通过网络都能够进行记录、思考、整理。而最关键的知识转化过程就融合于社会性软件的使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