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中国金融崩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31:23
 目睹中国金融崩盘
何必 虽然北京房价依然持续增长,但央行近日发出预警:要警惕房价下跌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前几年房地产开发的主要方式,即开发商利用大量银行贷款、以小博大。这一现象已引起监管层的高度关注,央行刚刚发布的《2006年金融稳定报告》,首次对房价下跌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发出预警。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如果房价下跌的情况下,房子的钱不够银行抵押的钱了,银行的资金就收不回来了。”首都经贸大学首都经济研究所教授陈及:“银行的资金如果规模和品质下降的话,那么它对国民经济各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会下降。肯定会企业开工不足,社会就业人员的收入也会受到影响。”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72.7%。而今年开始的宏观调控政策明确规定,开发企业自有资金准备率达到35%,银行才能发放贷款,开发商的资金缺口接近3100亿元。因此,有业内人士预计,2007年将是房地产公司的淘汰年,2到3成的开发企业将破产。央行对房价下跌提出预警,实际上也是对市场的一种信号,如果商业银行对房地产贷款不加强管理的话,会有更严厉的金融调控措施出台。易宪容:“通过提高利率的方式,来提高银行资金进入市场、进入投资居民手里投资炒作的成本。”陈及:“加大你的首期付款比重、压缩你的年限,比如说过去我是20年、30年,现在降到10年。”北京市房地交易管理网的数据显示,虽然北京11月份住宅期房房价依然走高,但交易量比去年同期相比下降近两成。业内人士认为,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已显现。(2006年12月11日北京电视台《首都经济报道》)这个消息,确实很值得密切关注。因为,这毕竟是中国最高金融机构公开发布的权威报告。虽然,中国官方对外发布的文件总是带有明显的模糊性,可正因为如此,央行这般直言不讳地警告,如果房价下跌可能导致金融风险,听起来就更加耐人寻味了。有媒体干脆将这个消息命名为“警惕崩盘”,凸显金融领域面临着的巨大危险性。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新鲜。有关中国房地产将引发金融动荡的声音一直就没有断过,尤其是在这一轮开始于2004年至今高烧不退的房地产价格疯涨到了几乎失控的过程中,总是有那么些许声音让人铭记。按照房地产巨擘们的话说,不怕政府官员,不怕政策变化(本质上委府早就成为房地产开发商),就怕比如易宪容这样的学者发言。这期间,易宪容、谢国忠有关中国房地产泡沫将会破灭的言论,一方面让委府官员和开发商们咬牙切齿,另一方面却加强了官商勾结的结盟力度,并齐心协力制造市场繁荣景象,反过头来房价发疯上涨让很多聆听易宪容、谢国忠们说辞而没敢及时出手买房者面对节节攀升的房屋价格对易、谢们恨之入骨,感觉是他们使自己的财富迅速贬值。但是,这还是没有阻拦乌鸦嘴们的发言。今年,时任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师谢国忠认为,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再次上升。一季度总消费贷款(包括抵押贷款)只占非金融部分总贷款增长的3.9%。抵押需求疲软暗示中国住房需求已达顶峰。但建筑仍以超过20%的年增长率在增长,2007年到2008年很可能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地产行业师决定这一轮经济着陆的重要因素。而且前一轮的刺激再次增加了硬着陆的风险。如果出口减缓加上地产因素,经济的硬着陆几乎不可避免。 现在,央行以官方报告的形式正面发出预警,当然可以理解为对乌鸦嘴们说辞的认可。今天是什么日子?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整整五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个时刻,讨论央行这么个报告,很值得玩味。入世5年来,中国表面上取得着让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高速增长,经济上攫取了日益庞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在世界经济当中看似举足轻重。4月7日出版《每日工业快讯》援引当期《韩经周刊》报道,1985年诺基亚公司进军中国,吹响了跨国公司进军中国的号角,此后,爱立信、IBM等全球知名公司纷纷进入中国。现在中国成为了诺基亚的全球第二大市场,中国人使用的手机中每3部就有1部贴着诺基亚商标。而对通用、IBM、三星等闻名全球的大企业来说,中国业务已成为它们全球战略最重要的环节。中国已成长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核心,而不再是边缘。跨国公司进军中国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1979年―1985年是探索期。中国提出改革开放后,几家跨国公司最先进入中国,但当时对中国的看法并没根本改变。(2)1986年―1992年为初步进入期。1986年,中国制定了鼓励外国投资的规定,公布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大幅放宽用地规定。1986年到1991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190亿美元,是此前6年总额的几倍,但跨国公司并未在中国开始全面营业。(3)第三个时期从1992年开始,持续约10年,是跨国公司的在华急剧增长期,外资如潮水般涌入中国,1993年中国的外资企业数量比1992年增长近2倍,呈现出爆炸式增长趋势。即使在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每年吸引外资数额仍有近400亿美元。(4)从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至今属于第四个时期。在此期间,进军中国的跨国公司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提高。中国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一极,跨国公司从全球战略的整体结构而不再单纯从生产或销售层面对中国进行研究,它们的在华企业开始拥有生产、销售、研发、服务等一系列完整的商业体系。中国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的一极,这很让中国人兴高采烈。不过,从2005年起,FDI呈现出增幅下降的趋势,国内媒体对此掩耳盗铃地表述为发生着数量向质量方面的转变,却根本无视中国各类要素价格、以及处于高度垄断状态中资源性企业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引发外资大规模撤离的事实;同时,中国在国际贸易中也承担着日益重大的经济乃至道义风险,并直接转化为国内经济压力。6月28日快讯,虽然中国的管理层不断致力于降低国际收支双顺差,以减轻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但渣打银行日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预计,今年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局面将加剧,贸易顺差的增长将远远超过去年,使得2006年可能成为中国外汇储备增长最多的一年。由渣打银行高级经济学家王志浩撰写的这份报告预计,2006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将达到2170亿美元,占到GDP的8.2%。再加上金融项目540亿美元的盈余,2006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将达到1.1万亿美元,这将进一步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该报告指出,贸易顺差的增长仍是最主要的增长力量。预计2006年出口将增长25.6%,进口增长22%,全年贸易顺差将达1870亿美元,较去年的1340亿美元增长39.5%。报告表示,这一预测远远超过日前国家发改委对于全年贸易顺差为1200亿~1300亿美元和国家统计局预测的1000亿美元的数据。而根据海关公布的数据,今年前5个月我国贸易顺差累计增长了465.9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4.37%,5月份更是创下了130亿美元的月度最高纪录。但今年中国资本项目顺差可能与去年相差不大。由于部分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完成,房地产市场也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两者吸引的外资都将减少,预计2006年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将达到750亿美元,略低于去年790亿美元的规模。最近就要到中国来举行中美高层定期会晤的美国财政鲍尔森是带着巨大的压力,美国国内对于鲍此行抱着不切实际的期望,企图此行能够使中国在扭转双方贸易失衡和人民币加快升值速度方面有突破性成就,但全世界都预计,这次访问将不会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而如果这样,将进一步引发米国人对华的愤恨以及新的制裁措施。这种巨幅的国际贸易动荡,更是给中国弱不禁风的金融带来了可以预料的乘数风险。今年中工建三大国有商业银行IPO的成功,让中国社会普遍抱着乐观的态度。面对12月11日中国兑现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的时刻,IPO的顺利过关似乎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的大型国有银行正在迅速缩小与外资银行的差距。不过,银行领域却有着让我们很难放下心来的动向。4月7日,针对建行2005年度业绩报告,花旗、美林和高盛三家国际投资银行的研究报告均称其透明度欠佳。当天建行股价下跌3.5%。花旗环球金融驻香港的金融机构研究部董事盖伯仁指出,建行的业绩报告有两处表述不清楚。第一个有关税率。花旗计算发现,建行去年下半年的实际税率只有20.6%,远低于国家法定的33%。第二个有关汇兑。建行披露说去年出现13.06亿元人民币的汇兑净亏损,并称主要原因是人民币升值导致其美元资产受损,花旗的报告推测说,既然建行上市前已和汇金公司签订合约,对冲225亿美元国家注册的汇率风险,那么这笔汇兑亏损应该不是来自资本金,而是银行日常运营行成的亏损。近来银监会副会长唐双宁也表示,中国的银行表现不尽人意,希望中国的银行们能够提高非利息收入。这显示出金融界高管们对中国的银行们的忧心忡忡,看着那些抱残守缺不思进取的银行无可奈何。孙立平在《生活在不确定中》里谈到,“到2000年底,全球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160万亿美元,其中股票市值和债券余额为65亿美元,金融衍生工具柜台交易额为95亿美元,而当年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只有约30万亿美元,即虚拟经济的规模已相当于实体经济的5倍。换言之,世界上有每6个美元,就有5个是在虚拟经济中。在中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比例也达到了1比1。”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成分对照的背后,表现出来的是第三产业乃至国民经济整体的水平和素质。而中国信用和责任体系的全面崩溃,导致金融服务业的萎靡不振甚至日趋削弱。入世5年是个很关键的日子,这个日子表征着中国入世过渡期的完结。4月20日快讯,世界贸易组织4月19日公布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首份《中国贸易政策审议报告》,报告高度评价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同时对中国未来发展提出建议。这份长达300多页的报告详细分析了中国的经济环境、贸易与投资政策、相关改革措施等,并对中国的经济前景进行了预测。然而,报告指出,尽管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非凡成就,但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仍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城乡之间和沿海与内陆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均衡现象日益突出;经济快速发展造成土地、水和能源资源的瓶颈以及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金融部门和资本市场,以便解决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包括在某些领域的“过度投资”;中国一向重视把投资引向资本密集的制造业,现在需要把重点放到资本不太密集的服务业上来;中国还需提高劳动力素质,以便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对此,WTO对中国提出的5点建议是:(1)消除城乡之间和沿海与内陆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均现象(2)打破能源资源瓶颈以及解决严重的环境问题(3)进一步改革金融部门和资本市场,解决资源分配不均问题(4)把投资重点转向资本不太密集的服务业(5)提高劳动力素质,发展高附加值产业。贸易政策审议是WTO对全体成员适用的常规永久性机制。按规定,贸易额在全球排名前四位的成员,每两年进行一次审议;排名第5至第20位的16个成员,每四年一次;其他成员每六年一次,最不发达成员的审议安排可更灵活。现在中国贸易额排名已升至全球第3,今后这项审议将每两年进行一次。通看世贸组织首次向中国提出的政策建议,哪一个都属于命门性质,换言之,其中任何一项的实质性进展,可能都会伴随着绕不过去的体制和机制的脱胎换骨。面对入世后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国际上还是津津乐道。6月22日快讯,近日,普华永道与经济学人智库联合发布报告指出,中国将继续成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并购目标。这项名为“寻求增长:亚洲金融服务业并购活动展望”的调查预计,虽然亚洲金融服务业的并购活动仍然受到监管政策及企业文化差异等问题的困扰,但由于预期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并购活动在未来五年内将更加活跃。调查显示,有52%的企业预期会在未来五年内在中国进行并购活动。据介绍,近年来中国的并购活动大幅上升,外来并购交易总额从2004年的24亿美元飙升至2005年的150亿美元;同期的已公布并购交易也从27宗增至35宗。“虽然大规模交易未必会再出现,但投资者对发展迅速的中国金融服务业的浓厚兴趣却是前所未见的。”普华永道企业购并服务部合伙人费理斯(Matthew Phillips)表示。目前,愈来愈多的国际金融机构在几乎得不到经营控制权的情况下,对中国大型银行进行着大量的股权投资。但作为并购交易的一部分,许多银行正在协商在基金管理、保险和信用卡产品等领域组建合资公司的可能性。对此,普华永道中国大陆金融服务部主管合伙人容显文认为,最大的变化是在中国金融服务业这个监管和文化方面最富挑战性的行业,市场准入的障碍对并购活动的负面影响正不断减少。投资者对政策限制的畏惧和不快已经比五年前减少了很多,并且愿意直接或通过当地合作伙伴与监管机构进行长期的沟通。虽然这增加了投资者的短期经营成本,但从长远发展看,它无疑为投资者立足中国提供了更有利的基础和强大的潜在竞争力。该报告称,就整个亚洲地区的金融服务业并购而言,三分之二的受访者预期公司会在未来五年内进行大型的并购活动,但高达40%的受访者认为,公司并无成功并购的往绩。什么叫做“监管和文化方面最富挑战性的行业”?什么又是“市场准入的障碍对并购活动的负面影响正不断减少”?这恰恰反映出中国金融业的本质,那就是一方面,中国的银行们对外开放的程度让全世界都感到惊讶:将国民经济的生命线如此拱手出让,实在让人看不懂一向高呼捍卫国家主权的地方却明目张胆地将金融主权如此作践;另一方面,中国的银行们几乎处于不设防的监管状态,贼不走空导致了太多银行从上到下人员的锒铛入狱;中国的银行本质上就是委府的走狗。坊间一直关注,今年4月26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五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宏观调控,整顿和规范各类打捆贷款的通知》,明确规定,金融机构要立即停止一切对政府的打捆贷款和授信活动,地方政府不得为贷款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或者是变相担保。因为地方政府以财政或其他收入进行担保,不仅与目前的法律相抵触,而且有悖于政府财政从建设性财政政策向公共财政政策转变的主基调。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达到1.26万亿,其中以政府为主导的贷款就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各地方“银政合作联盟”无形之中成了影响宏观调控效果的最大障碍。就这么一堆破烂银行,被当作是我们主心骨。如此状况,安能让我们踏实在一旦比如房地产领域出现风吹草动,不堪一击的中国金融会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崔之元给我发来的材料当中,有摘自网络上流传《国际金融报》的一则报道。 [ 击鼓骂曹 ] 于2006-11-29 16:40:12 上帖 [ 发短信 ] [ 表状 ] “投资中行工行 外资股东一年内账面净赚逾1600亿”在交通银行上周宣布计划在上证所发行45亿股A股后,汇丰控股即表示,将通过各种途径增持交行股份,以维持其19.9%的持股比例。汇控行政总裁纪勤曾在 11月20日表示,公司正研究有关股权可能被摊薄事宜,但他拒绝透露会以何种方式维持其持股量,例如是以QFII资格购买A股,或是在香港股市增持交行H 股。海外投资者对国内银行如此青睐,一方面源于人民币升值前景下对中国银行业盈利前景看好,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确确实实地尝到了投资中国银行股的巨大甜头。中行和工行在相继实现A股和H股上市后,股价表现十分强劲,据本报统计,昔日入股这两家银行的外资股东们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就一举获得了约1655亿港元的巨额账面盈利,可谓是赚得盆满钵满。以中行为例,在其H股发行后,外资机构在2005年底前入股所取得的中行股份均转为H股在一年后获得流通。由于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有限公司、淡马锡、瑞士银行分别斥资31亿美元、15亿美元、5亿美元和7500万美元不等,分别取下了中国银行10%、5%、1.61%和0.24%的股权(淡马锡原计划31亿美元拿下中国银行10%的股权,但未获认可,最终以15亿美元取得中国银行5%的股权)。不考虑发行期间的认购和增持,仅以原始入股所取得的股份为依据,在中国银行H股正式招股发行前,外资持股情况如下: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有限公司(RBS)通过旗下的RBS China持有20942736236股,占发行前比例8.467%;新加坡淡马锡旗下的亚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持股11785825118股,占比 4.765%;瑞士银行持股3377860684股,占比1.366%;亚洲开发银行持股506679102股,占比0.205%。以中国银行11月21日H股收盘价格3.8港元计算,上述该股份股权相对应的市值分别为RBS China 795.82亿港元、亚洲金融控股447.86亿港元、瑞士银行128.36亿港元、亚洲开发银行19.25亿港元。就目前的市值和汇率水平来看,上述3 家外资股东在股权投资上已大赚了554亿、331亿、89亿港元和13.4亿港元,增值已经超越2.3倍。工行方面,今年1月27日签署协议以37.8亿美元入股取得工行10%股权的高盛集团、安联保险公司和美国运通公司3家外资机构,在工行A+H发行前,所持有的股份分别为16476014155股、6432601015股和1276122233股,占发行前总股本比例分别5.7606%、2.2452%和0.4454%。以工行H股11月21日4港元的收盘价格计算,这部分股权价值已经达到967.39亿元。三家财团一共赚到了672亿港元左右,这部分股权投资同样增值了2.28倍。在近两年中,多家中资银行股在港上市后均受到追捧,其良好的业绩增长能力已经在国际上塑造出中资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的特色和地位。海外上市银行纷纷准备回归A股市场,加上不少银行均期望在未来一两年内完成A股上市,外资机构们对银行股权的兴趣看来只会越来越大。 看了这样的消息,我们也就确实能够知道,所谓国有资产流失到底是否真实以及究竟是怎么实现的了;也许,把这种状况形容为卖国求荣也并不为过。面对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委府方面也忙不迭地出台着政策。11月16日,发布了《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有评论捧臭脚道,其“国民待遇、谨慎监管及法人主导”三原则,既维护了中国入世承诺的严肃性,开拓了中国银行业有效利用外资的新格局,同时也在考量各自实力的基础上均衡了未来竞争格局;采取“法人主导”原则,可以看得见的好处至少有三:一是可以防范外资银行(海外法人)的经验风险通过分行向我国传导;二是国内可以根据本国经济发展需要对具有国内法人资格的外资银行实现必要监管;三是鉴于目前具有国内法人资格的外资银行数量较少(14家),外资银行分行较多(191家),后者向前者转制需要一段时间,使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变得更为有序,亦使中资银行和政府监管都更加从容。(11月20日《瞭望新闻周刊》)而外电对于这个条例的评价则是,中国当局在兑现入世承诺方面耍花招,不断利用政策来为金融市场开放设置障碍。其中,反映出中国入世追求与成效方面的本末倒置。中国入世,历经13年“艰苦谈判”,实际上是为了通过此举来达到凭借外力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以缓解国内力量根本不足以动摇已经固化了的既得利益所有者将社会转型的过渡期固定为旷日持久的双轨制,以既能享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威权政府的权力租金,又能占有市场经济形态里惟利是图的放逐,选择性地随心所欲使用“与国际接轨”和“中国特色”作为硬币的两面。更为凶险的却是,即使是为了融入国际社会,中国方面对于主权的割舍也到了令人目瞪口呆的地步。Hills & Company首席执行官、乔治·布什总统时期的美国贸易代表卡拉·希尔斯(Carla A. Hills)怎么说来着?“在制成品方面的谈判落后于农产品方面,很少有WTO成员国真诚地提出要打开服务市场,诸如银行业、保险业和通信业,而这些对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工业化国家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可我们看到的却是,前中国政府领导人为了达成入世目的,请求美国人到了让全世界噤若寒蝉的地步,为此不惜把中国的银行业、保险业和通信业全部奉送。如此,我们也真算是内外交困了。而这种情况下,房地产领域里出现什么事故,就会连带上中国的金融。而全社会都共识于,如果中国的金融不出问题,中国经济怎么着都不会有麻烦;而如果中国经济真是出了事,必定是中国金融惹的祸。那么,如果中国的银行们出了问题,这个社会能是个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