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原创文学 - 品味半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41:48
悠悠姚江,夕阳灯柱,江水之上来来去去的孤帆远影,记录了鹳浦古渡曾经的辉煌。古渡之岸,人扶牛犁后,鹳走田之中,一派安谧的田园风光,宛若一幅意境深远的水墨画。穿过雨中的时光隧道,我们徜徉在了写满历史的半浦。
半浦,俗称灌浦,取灌溉之义,因田中有鹳又称鹳浦。清光绪《慈溪县志》记载:半浦,慈溪南十三里,西屿乡安仁里安仁村之境,临大江(姚江),东八十里到海。半浦世居周、孙、郑三大姓,尤以郑姓人氏为多。郑姓在旧时为慈溪四大望族之一,曾出过郑溱(1612-1697),字子平,号兰皋,著有《诗经萃华》、《正统萃华》、《书带草堂诗选》、《书带草堂文集》等;郑梁(1637~1713)字禹梅,号寒村。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官至会试同考官、广东高州知府;郑性(1665-1743),字义门,号南溪等人。《慈溪县志》中记载明清二朝郑姓传记有五十六人,其中半浦郑氏就有四十五人(引自蚂蚁《半浦时光》),有人因此将半浦戏称为官浦,足见此地人才辈出。康熙六十年(1721年),郑性遵父嘱在半浦建了一个可比肩“天一阁”的二老阁藏书楼,将本家和黄宗羲两家著作、藏书汇于一处。据介绍:二老阁是一幢二层楼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阁前有明堂,阁后有清池,围墙北面建有一亭,栽竹木花卉。楼上中间一间依嘱供奉着黄宗羲、郑溱和郑梁的神位,左右两间储藏着黄宗羲的著作,楼下是郑溱的著述。“二老阁”意为纪念黄宗羲与其祖父郑溱,最多时曾经藏书五万多册,不仅使其在学术界享有盛誉,成为四方学者趋之若鹜的学术殿堂,更是通过缕缕书香,把七千年灿烂的河姆渡文化散播到宽阔江面更远的地方。
半浦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如明万历年间的老安仁庙,嘉庆十六年的三星阁等,有人形容半浦是“三庙六祠堂,一街一阁一义庄”。位于村东南的村文化宫原为周家祠堂,除了西厢的附属房仍在修缮外已焕然一新,高高的门坎、栩栩如生的彩绘凤凰,清代著名书法家梅调鼎(字友竹,号赧翁,慈溪即现江北慈城镇人)题写的郑氏墓碑,以及前后三进、富丽堂皇的格局,无不透露出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走过爬满青藤的矮墙,穿过青砖空斗封火墙的巷道,我们进入一幢老宅,抬头发现门牌上写的是“中书第”,原来我们是从右边门进入了中书第的后院,碰巧的是中年男主人与伟伦师傅有一面之交,他热情地邀请我们在里面参观。宅院座北朝南,前后二进,前房为主楼,五大开间,前面二侧各有三间二层的厢房与主楼相衔,主楼二边的弄堂和楼梯,使主厢房形成走马楼。院子的天井用红石板铺成,阶沿都是厚重的梅园石,四周有水缸和花卉,使庭院显得华贵庄重而又充满生活气息。向前穿过天井,是一个颇有气势的墙门,高高的马头墙与厢房的山墙相连,构成了一个深宅大院。在同一轴线、墙门前十多米建有三开间的门房,从门房二侧用围墙和大院的东西山墙相接,又形成一个庭院,主人抬下横插的门闩,打开尘封已久的大门,豁然开朗,眼前呈现的就是田野和姚江。“中书第”的主人究竟是谁已无从考证,资料中称:“中书第”的主人有这样几种可能,一是南宋时中书省的参政政事(副宰相、正二品)或中书舍人(正四品),二是明代中书科的中书舍人,三是清朝内阁中书科的中书。从其简洁明快的建筑风格,有别于村内他处的梅园石墙门、阶沿石和红石板天井,以及门房旁边的旗杆位置和前面不远就是姚江的地理环境,窃以为主人是明代中书科的中书舍人的说法比较可信。不管怎么样,这里是官府人家肯定不会错,而且主人应是一个极懂修身养性的人,穿过门房与主屋间的月洞门,里面竟然有一个宛若鲁迅笔下的“百草园”,种着花草豆菜等,闲情逸致,由此可见一斑。
半浦从明清以来的古宅有许多,如三星阁、前安仁庙、翰林第、进士第、茶栈、解元第等官家府第,还有野云居、望云楼、藏笏楼、有怀轩、半生亭、大椿堂、西江书屋、石叟居等藏书楼和文人墨客的宅院,现在保留的多为清代建筑,望眼半浦,到处是飞檐翘角的山墙屋顶,青砖黛瓦马头墙。这些房屋结构和地名独具一格,颇有地方特色。房屋一般由主房和厢房组成,天井、后院、连廊,前面的八字型门头或单设三开间的门房,二侧下方都有方整的石座,显得庄重沉稳,石座上面是整块的砖壁,再上面与屋檐相接的都由砖雕相连,一般为圆形,有的还是多层的透雕工艺,内容根据地位或用途而异,或九世同居或吉祥如意,十分讲究,隔墙的中间大多也是砖雕花窗,美观实用。而村内的门牌命名也有众不同,分块而名,独成一体,有的用房屋间数命之,九间头、五间头、三间头、前八房、后八房等等,有的用俗称而命,如半浦大屋、益丰门头、茶栈、老房、九房等,还有的就以府宅命名,如中书第、翰林第、解元第等,既尊重了历史,又让人一目了然,体现了民风朴实、和谐而居的生活理念。
半浦是豁达的,作为宁波首批十大历史名村,村中被公布为区级文保点就有二十多个,犹如一个开放的博物馆供人参观、探寻。半浦是有品位的,她有文化、有内涵,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