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龙禾美特液态地膜生产基地落户江苏铜山新闻发布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18:58
本网讯      “液态地膜要实现规模生产,最重要的是实现技术升级,让农民放心、便捷地使用,最终目的解决使用塑料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难题,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010年7月21日,浙江博龙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在江苏徐州举办的禾美特多功能全降解液态地膜生产基地落户铜山新闻发布会,这标志着博龙禾美特液态地膜经过中意技术专家的精心打造,即将迈进工业化生产。
意大利国家科学委员会马里奥博士、当地政府领导及来自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省市的农资企业代表,出席了本次发布会。
本次新闻发布会还得到徐州及驻徐媒体的大力支持,新华日报、徐州日报、江苏经济报、徐州电视台、铜山电视台、都市晨报、彭城晚报、扬子晚报、中国徐州网、中国铜山网、农资导报、江苏工人报、《董事会》杂志社等近20家新闻媒体参加了本次新闻发布会。
解决“白色污染”,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倡导低碳生活,推动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发展趋势。中国是农业大国,如何推动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面临的严峻问题。据了解,据农业部组织的地膜残留污染调查表明,我国塑料地膜年残留量高达35万吨,残膜率高达42%。这些塑料地膜残片,除了造成“白色污染”外,长年累月遗留在土壤中,还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
在发布会上,来自意大利、欧洲著名化学专家马里奥博士就该技术研发背景和技术现状做了详细的介绍;温州大学化工学院院长黄少铭教授针对中意技术合作方面做了发言。在会与代表看完博龙产品成果宣传片后,我司总经理端木云就改产品技术应用方面做了说明。铜山县政府代表在发言中强调指出,博龙液态地膜项目落户铜山,必将极大地推动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表示要全力以赴协助企业做好服务工作。
中意技术合作的博龙禾美特多功能全降解液态地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博龙禾美特多功能全降解液态地膜不仅解决了“白色污染”问题,而且具有保温、保墒、保苗及省工省时、增强土壤肥力的作用。它的推出,必将引起全国,乃至全球地膜应用的全新变革,必将掀起一场农业应用领域的新革命。
据悉,禾美特多功能全降解液态地膜是以腐植酸进行改性后做为原料,在交联剂的作用下形成高分子,然后再与各种添加剂、硅肥、微量元素混合后,制取的多功能全降解液态地膜。该液态地膜喷洒到土壤上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黑褐色多分子保护膜,将土壤表面粘接成一个封闭体,起到保墒、保苗的作用,该物质经过田间低温氧化和微生物的作用,3-4个月降解为腐植酸类(有机肥),翻压入土后,又是优质的土壤改良剂。
媒体与专家互动,倡导低碳经济与生活
农资行业强势媒体——农资导报记者首先向就博龙禾美特液态地膜的技术、性能上及其中意两国关于液态地膜的农业使用差异化向意大利国家科学委员会马里奥博士作了提问。马里奥博士一一作了详细的解答。
扬子晚报等记者还就博龙禾美特液态地膜目前在终端农业的使用效果、与塑料地膜的效果对比、成本对比上,向浙江博龙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端木云作了提问。针对媒体疑问,端木云总经理就产品的省工省时、生态环保和改良土壤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做了详尽的回答。
与塑料地膜相比,博龙禾美特液态地膜具有“绿色环保、省工省时、节约成本及保温、保墒、增强土壤肥力”等优势,可在多地区、多作物广泛使用。自去年推广以来,博龙公司已在中原地区、黄三角地区、华北、东北及中西部建立了上千个示范点,在江苏、山东、河南、安徽、陕西、新疆、辽宁等十几个省的花生、玉米、红薯、棉花、烟草、蔬菜等作物上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应用效果显著。
参观博龙生产基地,坚定了客户信心
下午5点,新闻发展会圆满结束后,浙江博龙公司还组织了到场媒体和农资行业企业代表共30余人,到博龙徐州生产基地参观、考察。
董成彬在现场向来访的媒体与客户就禾美特液态地膜的生产流程,一一作了讲解。浙江博龙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是由意大利博龙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全体股东在温州组建的科技型公司,注册资金达5000万,作为引进技术项目的对接企业,在国际技术合作、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特别是降解地膜研究方面一直走在前列,目前也是全国唯第一家将这项技术进行产业化的企业。
据悉,博龙禾美特多功能全降解液态地膜项目正式投产后,年生产量达20万吨以上,并且还将在山东、东北、新疆建立生产基地。博龙禾美特液态地膜应用与推广后,不仅有利于改进农民科学种植习惯,而且对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三环农科“液态地膜”项目开工


NEWS.SOHU.COM  2004年06月27日08:25  来源:陕西日报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本报讯 (记者安莉)陕西三环农科有限公司总投资6680万元,年产10万吨“液态地膜”建设项目,6月25日在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草滩生态园区开工建设。“液态地膜”是三环农科有限公司与中国农科院,在中国——比利时科技合作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应用研究,开发的一项具有多功能、可降解、环保型土面的液膜新技术。该技术集地膜、农药、肥料于一体,具有保墒、增温、抑盐、固土固沙、促进植被恢复、提高作物产量以及改善作物品质和保护生态环境作用,可现场喷施、直接成膜,省时、省工、降低田间成本。
破解地膜革命的产业化困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9日 10:51 经济参考报
为了破解塑料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难题,一种名叫“可降解环保型土面液膜”的替代性产品在2002年就被列入了国家“863计划”。但令业界感到困惑的是,时至今日,这种技术成熟且价格极具优势的产品一直以来却难以在农业生产领域掀起新的革命。“白色革命”已成“白色污染”
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塑料地膜应用为主题的“白色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干旱半干旱 ',1)">
 中国赚钱投资好项目 股市:10月井喷黑马
 中秋灯谜猜猜猜奖 免试入学读在职研究生

地区和高寒山区的土地生产力,成为继化肥之后农业领域的第二次革命。地膜覆盖对于提高春季地温、保墒、保肥,提高作物产量发挥了显著作用,因此发展很快。但是,在这项技术推广、应用的同时,却由于在自然环境中很难分解,而对农业生态环境构成了新的公害——“白色污染”。
研究表明,塑料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积累量正逐年增多,残留率平均高达20%至30%。而残留的塑料地膜不仅破坏了土壤结构,影响耕地质量和土壤的透气性、透水性,造成化学污染,而且还影响了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抑制农作物生长发育,造成减产,就连牲畜吃了带有塑料地膜的饲料后,也会引发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
据此,有关农业专家认为,残留在耕地里的塑料地膜已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土地的可持续使用,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寻找塑料地膜的环保型、改进型替代品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液态地膜:地膜技术的一次革命
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了液态地膜技术。但由于成本太高,不宜引入我国。由陕西三环实业有限公司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同研发成功的可降解地膜新技术——多功能液态地膜,既具有土壤保墒、保温作用,又可在雨水、光照下降解为有机肥;既可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收,又有利于环境保护。这项国家“948”农业高科技项目2002年已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被农业专家誉为“农业地膜覆盖技术的一次革命”。
经全国不同地区的田间覆盖实验表明,多功能液态地膜有良好的保墒、保温、抑盐、固土、固沙、促进植被恢复、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可广泛应用于干旱、寒冷、丘陵地区农作物的早期覆盖;这种产品集地膜、农药、肥料于一身,可应用于各类蔬菜、经济作物、观赏植物、苗木培育以及农作物生产、节水高效农业等诸多领域,可使农作物早出苗2至4天,早成熟3至10天;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增产10%至29%,马铃薯、瓜菜、花生等经济作物增产10%至50%。
据专家介绍,多功能液态膜采用喷撒技术,使用方便,成本低,效益好,只要在土表喷施多功能可降解环保型土面液膜,就可形成一层棕褐色的液膜,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温度,促进小苗快速生长发育、增产幅度大,省工省时效果明显。我国每年地膜覆盖的农业种植面积达1亿亩以上,每亩按需要液态地膜25公斤计算,每年就需要250万吨;由于液态地膜使用不受地形、坡度、植株、田块大小的限制,因此使用范围更大,其用量也会更大。液态地膜可以替代大部分塑料地膜,作为一项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它是发展效益农业不可缺少的产品。
除了农业种植方面的功效,液态地膜在防治荒漠化、退耕还林方面的应用前景也很广阔。
长期以来,土地荒漠化已成为我国目前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全国每年由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而试验表明,液态地膜可以用来整治荒地、盐碱地、滩涂和沙漠化土地,能够广泛应用于道路堤坝护坡、固沙造林、草坪种植、树木防冻等领域,对退耕还林的山川秀美工程和治沙绿化工程具有重大意义,在改良土壤、治理土壤荒漠化、改善环境、气候等方面可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以林业建设为例,2002年我国造林777万多公顷,如果以每亩使用25公斤液态地膜计算,每年就需要液态地膜26万多吨。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研究所专家、液态地膜项目技术带头人蔡典雄介绍,液态地膜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成功应用了8年时间。在欧洲国家,液态地膜主要用于在裸露土地上种草时喷撒,现在由于当地土表治理已经完成,液态地膜的用量开始减少,液态地膜的市场开始转向非洲的埃及等国。
此外,与塑料地膜相比,多功能可降解环保型土面液膜生产中所需原材料价格低廉,能耗少,生产成本小,应用时每亩直接成本仅75元,比塑料地膜综合田间成本减少400元左右,投入产出比高达50%,使用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仅为普通地膜的12%至76%。而且这种产品的施用对土地地形、地貌没有特殊要求,不需要其它辅助耕作措施,不论坡度大小,不论作物植株大小,也不论田块面积,都可以使用。这样就超过塑料地膜仅用于坡度20度以下耕地的大株作物(如玉米)的限制。新技术推广不乐观
陕西省副省长张伟认为,治理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不仅关系到西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更关系到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因此,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迫在眉睫。液态地膜项目的建设和推广,对陕西乃至全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国土资源治理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液态地膜技术的拥有者、陕西三环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侯鸿也向记者介绍,这项技术已获得国家五部委联合颁发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并通过了国家级科技成果鉴定和省级环保鉴定,已具备了产业化推广的条件。
但是一些农业专家和科技界人士却告诉记者,这项技术虽然具备了市场竞争优势,但并不等于能够轻松占领市场。对于液态地膜能否掀起农业生产乃至更大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业内不少人士并不乐观。
陕西省农技推广总站副站长李思训认为,液态地膜技术的全面推广目前还不现实。即使其确实有利环保,而且成本低廉,也只能部分地取代塑料地膜。可以肯定地说,塑料地膜仍将得到广泛应用,因为这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再说,要解决塑料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还可以尝试在农村建立垃圾回收体系。
据介绍,为寻找塑料地膜的替代品,农业部门曾做过降解膜的试验,但因经费问题,最终未能完成。而关于液态地膜,农业部门还尚未进行过正式的大田试验。根据有关规定,对于一项新的农业技术,必须依据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规定,经政府部门包括环保部门的试验论证,得到广大技术人员的支持及人民群众认可,才能大规模推广应用。
陕西省农业厅科技处处长白杰告诉记者,目前,塑料地膜仍是政府为增加粮食总产和农民收入的首选。今年,陕西省财政就拿出3500万元对种植塑料地膜玉米的农民按每亩10元的标准进行了补贴。
陕西关中八百里秦川是塑料地膜使用比较集中的区域。记者在与当地农民交谈中发现,尽管他们对塑料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束手无策,但对液态地膜的推广使用同样心存疑虑。农民刘老汗一边捡拾地里残留的塑料地膜,一边和记者说:“塑料地膜已经用了多年,我们知道它埋在地里难收拾,但人勤快点总能尽可能地多捡拾一些,况且使用塑料地膜政府还有补贴。如果液态地膜政府部门不宣传推广,政策上也不支持,我们就不会去冒这个险。”
记者了解到,尽管液态地膜技术的拥有者丝毫都不怀疑其潜在的巨大市场空间和美好未来,但对这项新技术何时才能真正掀起一场地膜革命也十分茫然。侯鸿女士无奈地对记者说,几年来,我们死死盯住这项高科技项目不放,投资引进这项生产技术并独家生产。早在2001年10月底,公司就与陕西省科技厅联合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了开发液态地膜的消息。在当年召开的中国杨凌第八届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上,来自新疆、内蒙古、山东等地的客商一下子就签订了35万吨的液态地膜购买合同。但由于外部投资环境的影响,企业的规模化生产迟迟未能实现。为此,企业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陕西农林科技大学长期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的专家们认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必须得到政府在政策及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才能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中国,面对千家万户独立生产经营的农户,一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如果得不到政府的认可和扶持,单单靠企业开拓市场几乎是不可能的。液态地膜能否在农业生产领域掀起一场新技术革命,关键是要企业与政府携手共进,为这项新技术“打分”。只有这样,市场才能真正接纳新来者。
目前,认准这一产品潜在巨大市场空间的陕西三环农科有限公司正在面临着两难选择。一方面,他们已着手投入巨资建设年产10万吨液态地膜的生产线,整个工程将于年底完工。如果到时候产品得不到市场认可,积仓压库,对企业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但如果因此畏手畏脚,半途而废,对跟踪这项新技术多年,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企业家来说也是不能和不愿接受的事实。
所有的一切,都归结为一点,就是希望政府能够尽快行动起来,充担起“裁判员“的角色,给这一新技术能否进入市场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判。
作者:刘书云 魏良磊
(来源:经济参考报)

液态地膜风光起来
本报11月7日二版发表了《陕西今后喷地膜》一文后,可降解黑色液态地膜发明者山
西省太原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田原宇兴冲冲地对记者说:陕西杨凌把“液膜”炒热了。
今年在杨凌举办的第八届农高会空前热烈,而位于突出位置的“液膜”展台前,每
天人头攒动,“液膜”骤然热起来了。
目前正在太原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田原宇,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1994
年,他选择了利用渣油做液态地膜的研究方向,1995年完成液态地膜实验室开发工作,
并与有关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把成果应用于农业试验。1996年,山东德达石油技术有
限公司和其他单位合作,在山东青州建成年产1000吨的中试厂,进行液态地膜小批量生
产。在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土肥所的参与和帮助下,他们的产品在全国19个省、区进行
了大田试验,取得了明显增产效果。1998年该产品曾获得农业部颁发的“肥料、土壤调
理剂及植物生长调解剂”许可证,2000年获国家发明专利。
田原宇研究和开发的液态地膜,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克服了现有沥青乳液成膜慢、
膜孔隙率大、保墒性能相对较差以及没能考虑作物生长需要等缺点。另外,还打破一般
化工产品生产设备较多的传统,把生产设施简化为两张桌子长的一套智能化“傻瓜
机”。
这项工艺技术的创新,大大减少了生产投资,极大方便了“液膜”的生产和普及。
“液膜”在沙尘暴核心区种草固沙、治理水土流失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例如,
内蒙古多伦地区有位同志在将“液膜”喷到沙地上后有较强的黏附能力,能与沙土密实
地结合在一起,很快形成一层土膜,当大风骤起黄沙飞扬时,只有“液膜”下的那片
草,死死地固守着“阵地”。
一系列的试验表明,液态地膜具有复合高效性、生态清洁性和遗传安全性等特点。
吉林省松原市连续3年的试验对比证明,“液膜”具有明显的抗寒、增温作用和催熟增产
效果,喷施也很方便,对于盐碱地改良、道路护坡、渠道防渗、树木防冻等都有很大作
用。在环北京沙漠化治理中,“液膜”经过投标,已进入工程化应用。
另外,“液膜”实现了生物和光双降解,并具有适应不同作物生长需要、应用范围
较为广泛等特点。“液膜”喷施后约10分钟,便可在土壤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化学保护
膜,经田间低温氧化和微生物作用,40~60天便可自行降解,转化为腐殖酸类有机肥,
翻压入土后可以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不会造成“白色污染”。同时,经中国兽药监察
所、北京环境监测中心和吉林省环境监测站检测,液态地膜属无毒产品,不会对人、畜
健康造成危害;多年使用也不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对食物链不会产生有害影
响。“液膜”将成为替代塑料地膜等的较为理想的产品。
《中国环境报》2001-12-26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