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可能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44:37
坚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可能吗?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到了一个“深水区”,经济理论界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应该怎么办”这一规范性思考方面。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的削弱和边沿化令人担忧,这样下去就有“变天”的可能。其观点指社会分配差距再扩大这一现象,又指当我们乘坐着“产权理论”的小船过河、或者说摸着“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石头过河,引出效率与公平的严重失衡导致小船出现了倾斜,大有翻船的可能。另一种观点,以权威经济学家为代表,认为目前的经济改革进程还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即只追求“量”的扩张而不是“质”的增长,关键还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安慰我们说,只要年增长8%就可以创造出上千万人就业,不要着急、慢慢来,收入差距会缩小的。表面化看没有脱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但是他们实证性指出,行政主导型(是量的扩张)增长方式和市场主导型(即质增长)增长方式二者相比,后者才是高效率。他们视自由主义经济学为“石头”就成为必然。至于什么是“质增长方式”?是个一直不能打开的“黑箱子”。就产权经济学也是借来的“船”。(产权理论的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相等的假设就是把个人所有权永恒化)不客气的说他们实质上是把经济改革引向“私有化”道路。
当这一现象越来越清晰的呈现给国人的时候,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必然要叫喊“停船”了。但是“石头”是否能搬掉、“船”是否能停下,正统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于是产生了第三种观点,就是创造中国自己的经济学,我称其为发展经济学以相对增长经济学。意思是“造座大桥”即通向社会主义史无前例的“大桥”。当然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这是中国经济学家无法回避的神圣的历史任务。
创造中国人自己的经济学面对的不是西方现代经济学的挑战而是马克思经济学教条主义的挑战。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即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主义”一语是相对人类的认识、知识、哲学等多方面综合起来不同流派的概括性。就认识论而言,认识对象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认识过程,它以其不同的前提假设又以认识动力来源的不同相应形成认识层次、条理上的结果。所以当我们讨论问题的时候,务必注意力求层次、条理的一致性才能推动认识水平的上升。否则就只能是无谓争吵与笔墨官司。就是说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上必须作出其知识的层次性条理性的划分处理,才能清楚那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那样是我们应该填补的,那些是我们必须扬弃的。教条主义者往往假定知识专用性的不存在,或者说不区别其精华与糟粕,所以不能实现社会认识的前进。这是专家学者们更应该加倍注意的,因为这种划分本身就是条理性、层次性思考过程,只能通过辩论的学习方法得到而不是书本上能得到的。教条主义者它假定辩论、讨论的学习方法不存在。比如刘国光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就是经济学”来相对现代经济学就是思维的混乱(《经济研究》2005,10期)。在他的大脑里没有诸如政治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的划分,更没有理论经济学中诸如基础理论、核心理论的划分。可想而知在这种境况下沟通就必然成为打笔墨官司,根本不可能推动认识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就是唯物主义的结论同样过于含糊,因为唯物主义也是具体的,有着相对性。相对哲学、辩证法、经济、制度、历史等概念而存在,总之是相对认识对象的认识方法或认识工具。当认识对象随着时间、空间的移动而变化时其认识方法或认识工具也应随着改变。教条主义者不能做到这一点,他假设时间、空间不运动,是静止的。就是说他不承认诸如唯物主义、真理性、正确性的相对性。第二马克思经济学其核心理论是“剩余价值”。当我们从生产过程上看时就是“增加产值”理论。这一概念来到经济体上就有了“总产值”增加,推动了GDP的发明。在这一点上和西方经济增长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但是马克思经济学只所以称之为“政治”经济学,源于在剩余价值的分配中被生产资料所有者占有,这是一种不公平,应该是全体劳动成员占有。因为任何产品都是劳动来创造,这一点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第三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是社会人假设。我们必须认识到对“人”本质属性的规定构成人类社会的认识观念。人的属性是人和环境两者之间相互关系在人们意识上的反映,换言之,从不同角度上认识人和环境的关系必然出现人本质属性的不同规定。就是说人的属性的不同规定来源于社会知识水平的不同,它要前进、要发展。我们需要从社会人、经济人、制度人(权利人)等前提假设做出选择,相对是历史社会、经济社会、制度社会等认识观念上做出选择,没有制度社会形态的观念就要创造出一个来!教条主义者他不这样想。他假设人与环境二者关系是不变的,假设社会知识是不会提高的,也是不变的。认为社会人假设也不能变、不会变。第三,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关于抽象劳动价值的理论也是有问题的。假设的抽象,抽象的假设有着向人嘴上贴封条的嫌疑,忽视了劳动价值总是相对货币交易而存在。进一步的是价值形成、价值实现的混淆与不清(笔者记不清《资本论》读了多少遍,找不到价值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否有着规律性)。假设马克思认识到必须通过交易行为劳动价值才能形成,那么他一定建立起交易型经济社会而不是生产型经济社会。其次抽象的劳动价值引出绝对的劳动价值形态视交易制度为静止状态,没有发展与演变。不仅不符合现实更关键的是忽视了指令性与契约性不同的意志力作用下交易制度的伟大功能。货币交易与劳动价值形态互为一体、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关系被抹杀,是马克思经济学核心理论致命的缺陷。因为它使生产管理劳动、经济管理劳动不创造劳动价值的假设成为可能,才使剥削理论得以成立。可想而知,在生产管理劳动者、经济(行政)管理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已经知道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是少数人相对多数人决不会让其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而成为剥削者。换句话说,中国的大多数劳动人民已经知道行政管理者创造的价值是RHP的增长或者说经济福利增长,决不会让他们去管自己不应该管的即本该生产管理者管的GDP增长。必然用法律将他们的收入与RHP的增长相连接。中国人民一旦知道生产管理者(厂长经理们)的劳动价值量是多少还能让他剥削吗?必然是生产要素社会所有权,诸如土地收益、资本收益用于劳动人的养老福利而不会让哪个个人、小集团来占有。
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抽象劳动价值观造就了他的生产型社会观。劳动价值的存在不依赖交易制度的假设造就了他的管理劳动者不创造价值的剥削阶级观。这样一来,忽视价值创造、价值形成、价值实现等规则即经济制度运行及经济制度变迁的研究就成为必然性。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就是填补这两个空白:生产管理创造GDO增长、行政管理创造RHP增长;由自给品经济制度(封建社会)向市场品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变迁的阶段和时段及其过程。不言而喻,这种空白的填补构成中国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但是价值形成规则的研究依赖制度人的基础假设而不是社会人假设。从制度人到制度社会,所有权而非所有制,消费与积累均衡而非供求均衡的研究这一经济学的创立必然成为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大桥。
所以,我们只能坚持马克思唯物论思维方法。正是这一思维方法告诉我们理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核心理论是社会认识水平上升运动的产物。如果我们硬要坚持马克思的基本理论、核心理论,那么我们必然陷入时间、空间、人类认识运动的静止状态的假设中而变成教条主义。其作用必然是阻止“大桥”建设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