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新闻实操守则—有关指挥系统与记者现场突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05:47
灾难新闻实操守则—有关指挥系统与记者现场突破  南香红  朱明俊
    汶川地震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对于中国媒体来说,记者们交出了自己的作品,也交出了中国媒体面对大灾难的一张集体答卷。 总结起来我们认为灾难报道有几个关键环节值得关注和总结。 灾难报道的指挥系统 面对灾难,媒体面临的第一个考验是做出正确判断。报与不报,如何报,投入多大力量报,怎么报。灾难的瞬间性和强烈性要求媒体也必须在第一时间快速做出正确反应,否则就会丧失最佳时机。 1. 大型灾难对于一家媒体来说,是个整体行动。需要建立一个报系级的应急预案,这个预案里应该对灾难的级别给予较明确设定,应对不同灾难启动不同级的预案。 2. 建立报社级应对灾难事件的总指挥,在特殊情况下有权限打通报社各部门之间的分割,调配报社各个部门力量形成统一的团队,避免协调与沟通的损耗,并在复杂多变局面下迅速拍板决策。 3. 建立一套应对突发灾难事件的反应程序,此程序中各层级的人员在任何情况下可以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确保报社正常运转。 4. 建立财务保障制度,在报社预算中留出专项基金,以备特殊情况下的开支,保障灾难新闻记者队伍建设、设备储备和应对灾难时的支出渠道畅通。 5. 应对大型灾难的指挥部要迅速前移,最大可能地接近灾区。指挥人员应该和记者保持最近距离。前线的情况千变万化,指挥人员要根据变化调整报道思路,负责和后方编辑部的对接和联络,保障前方记者有序工作,并且保障前方记者的安全。 6. 应该对应急分队的人员实行全方位保障。工作采访的必要设备,比如手机电池和笔记本电池要有一个常备库存,用时随时领出带走。采访用设备海事卫星、电脑、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等配备齐全,并常检查维护,使之处于最佳状态;生存必需品常备于报社或者记者办公室,一有紧急情况立即出发,节省回家备装的时间等。 7. 大型灾难尽量避免记者单兵作战。分组是一种效率高互相可以配合保障的比较好的办法,其组成成员除兼顾文字摄影记者外,还应该有后勤保障人员和通讯技术人员。 8. 要做好公共交通设施遭到破坏无法正常使用,但必须迅速到达现场的准备,这种准备首先要从媒体本身做起,其次才是记者个人。在平时是否准备有越野车?是否有受过培训的应对灾难的人员储备?就算是越野车也不能正常使用的情况下,是否有替代方案? 9. 大型灾难报道需要有经验的记者,因此在派出记者时,要综合考虑记者年龄、身体状况,是否有应对突发灾难的经验。最佳方案是针对不同性质的灾难派出有相应专业知识的记者。最糟糕的情况是,时间紧又没经验,一古脑往里冲。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经验往往起到关键性作用。报社应该靠好的制度使好记者安心于工作,使突发新闻“别动队伍”保持稳定状态,他们是媒体关键时刻显示竞争力的保证。
    10. 第一批人到灾难现场因为匆忙而没有做好准备工作的话,安排第二批人去的时候一定要做更多准备工作。要迅速派出第二批人去接应,这将是最有效的方法。不要让最先到达的人得不到支援,对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的记者来说,坚持12个小时还行,但如果坚持24小时,甚至30小时以上,那将是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极大挑战,他们这时在前线的工作状态已经极差,发回的稿子也将大失水准。《南方都市报》在前线孤军奋战30多小时的记者,最后除了按快门的手指能动之外,其它的都动不了了。 11. 灾后新闻从业者的心理健康,媒体机构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新闻机构的管理者应该对灾难对从业者的影响有足够警觉。在前线媒体的管理者应该尽量保护记者,并对每个记者的承受能力包括他的家庭及过去曾受过的创伤情况有所了解,以便避免将不应该派出的人派向他不能承受的地方;后方的媒体管理者应该给记者最大理解和抚慰,及时和前方人员的家人保持联系,通报他们的信息。这些都能创造一个充满关爱的良好环境;在灾后应该创造一些场合让同事之间有一个互相倾诉的机会,让他们把心中的郁积倾倒出来。而更重要的是,媒体应该在平常对需要报道突发灾难新闻的记者进行必需的专业培训,为他们准备良好的装备和买一份保障比较充分的保险。 12. 在前方指挥部,应该设专人来照顾记者。生活必需品、安全医药用品,为他们安排吃住行等事物。 记者在现场的突破与采访 判断然后行动。灾难报道需要记者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而到达现场采访什么、如何采访、采访之后如何写稿、如何将稿子发出是记者面临的更大问题。灾难现场通常都是混乱的,记者在现场会因为不知道采什么,会受到灾难的强烈刺激,会无法立即展开工作,而这些问题是对记者的考验也是对一家媒体的考验。 1. 记者到达现场要迅速查清现场情况,对灾情有个全面掌握,以便能发回准确消息,并为后续展开采访做好准备、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找到合适的采访方向。 2. 灾难现场常常非常混乱,记者常常不知道应该报道什么。怎样描述现场。实际上读者第一时间想知道信息,就是记者所需要寻找的信息。这些信息通常都是简单的信息,它们并不复杂,比如你所看到的现场情况怎样,是否有受伤和死亡,灾害程度有多大,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等。 3. 注意保持与后方编辑的联系,及时传达前方的消息并从编辑处得到更全面的灾情信息。 4. 到达现场重要,发回报道同样重要。需要及时了解通讯网络情况,留出找到网络发稿的余地,及时了解灾区情况,哪里有电话,哪里可以代用到通讯卫星,如果自己携带有通讯卫星,一定要留意选好开阔地,并提前测试信号。 5. 找一个熟悉当地情况的人作向导。灾难现场通常都比较混乱,而记者常常是个外来闯入者,会完全不熟悉地形和情况,进入现场存在阻碍,而搞清楚这些常常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找一个当地人或者熟悉当地情况的人作向导,或者花钱雇用,都是很有效的方法。《南方都市报》记者在北川时就因为找到当地的一个羌族少年,在他的指引下迅速熟悉了北川的情况。 6. 突破警戒线,才能得到更多。当记者赶到灾难现场时,往往一道警戒线已经拦起,新闻的核心在里面,而在警戒线之外,你只能像一个围观者一样,得到一些边缘性的甚至是道听途说的东西。记者应该分清主次,找到核心所在,想尽办法突破和接近。记者在北川封锁后,多次设法进入北川,在灾难情况下,可能因为记者身穿一身部队的作训服或者车上贴一个特殊标记就能达到目的。
    7. 稳住手中的相机,别慌。你也许是第一次参加灾难报道,也许是一个老记者了,但面对血淋淋的悲惨场面,任何人都会受到强烈刺激。你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你也有七情六欲,你遇到同样的场面也会出现慌乱。这些都是一种正常反应,而你要做的是稳定住情绪开始工作。你将向大众还原灾难,你的记录让人不安是因为灾情太残酷而让人不安,你只要不是有意展现鲜血和残酷就不应该受到指责。在征得采访对象同意并在不搅扰他们情绪前提下,应该稳定你的镜头并把它尽可能地聚集于细节。 8. 永远不要忽视采访对他人的影响。面对悲伤的人要小心提问。灾难中的人们反应各式各样。冷漠或者歇斯底里或者大哭不止或者令人难以理解的从容不迫。不要一开始就提一些尖锐的问题,也不要急于求成,你的态度要诚恳而富有体恤。如果采访对象是一个孩子,就更要小心,你的不当言行会伤害到敏感的孩子。 9. 千方百计把新闻发回来。无论灾区情况怎样,都要设法与外界保持联络,与编辑部保持联络,让后方的人知道你在哪里,那里发生了什么。不管你采访到了什么,如果你发不出来,一切等于零。现代社会过分依靠网络和通讯,在灾难时,这些东西常常靠不住,要事先对此有所准备和预防。心里要记着每天的截稿时间,在此之前告诉编辑所采访的内容和题目以及需要多少版面。 10. 向左右看看,有没有可以借助的力量。在灾难现场,孤军奋战不是一个长久之计。避免万事不求人,实际上只要开口就会得到帮助,就算是被拒绝也没有什么关系。救援部队、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都是可以寻求帮助的对象。看见消防、武警部队的车,他们一般会带有发电机,可以去寻找充电的方法;或者找到有携带卫星的单位,可以尝试解决发稿问题。灾难现场通常聚集了来自政府部门、部队武警、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各色人等,他们都是可以寻求帮助的对象。当然这是在紧急情况下,媒体应该自己带好装备,尽量不给灾区添麻烦。 11. 照顾好自己。在没有安全保证的情况下不要冒进,切勿涉险。 12. 残酷的灾难会对现场记者造成巨大精神冲击,确定自己是否能够承受。和残酷的场面保持一定距离,确保自己能够坚持工作。 13. 抢到新闻很重要,但记住不能因为采访而打扰救援工作。汶川地震中一些记者的做法受到读者、观众和网友批评,教训应该总结。比如有的记者扯掉被救出者眼睛上的布,以拍摄到采访对象完整的面部,有的记者触碰医生消过毒的手,尽管医生一再提醒也不顾;还有的记者再三让受访者讲述,尽管对方已经很疲劳。记者在救援现场尽量不要越位:过度靠前不但会妨碍救援还会让救援人员神经紧张;另外记者必须学会尊重受访者的隐私。 14. 永远要心怀敬畏。面对悲惨的死亡场景,要进行一个选择,什么样的是有尊严的死亡,你传达给读者的死亡是否必要和有历史意义。日本搜救队在青川找到了母亲抱着女婴遇难的遗体,日本搜救队让现场所有群众和记者退出去,然后用白布将她们包起来,做到不暴露遇难者的惨状后才抬出废墟。这种对生命对死亡的尊重,灾难现场的记者应该谨记。(作者分别是《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新疆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