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与消融---教育技术的未来趋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32:06
(转载:中国高等教育网)

      我国的教育技术,回顾曾经,堪察现在,我见之未来,必是走分化与消融之路,最终见其形无其名。

  一、重审发展历程,我国教育技术人员组成是挟“交叉”之名,行“杂烩”之实。

  遥想当年金陵大学电教先驱、新中国初期电教前辈,其事业目标何等纯洁,且是多专业精诚合作,求电教之真正目的,无人以电教专家自居,无需亦无暇自持先进。然至80年代,百废待兴之际,急功近利、虚假繁荣等思维渐行其道,一些在本专业无力建树者、一些被万恶的“四人帮”耽误了学业但还算小有维修技术者,视此具有现代特征之金碗为救命稻草,借“交叉”之名,挤入其中,专业队伍便极具喜剧色彩:怀揣《大教学论》者、肩挎海鸥相机者、手持电烙铁者、编写BASIC程序者、论道长镜头者、分析PNP放大者等等,真真众生百态。专业之水准,电教之价值,势必与希望相去甚远。于是有重金购置设备用于积攒陈年老灰的慷慨,有费尽奶劲只弄出个“课堂搬家”的笨拙,有专业理论教材二十年无新物几十个版本如出一辙的笑谈,有号称新兴专业而学生却就业艰难的尴尬。

  时至今日,情形非但未有改观,却有愈演愈烈之势。教育设计者大谈加涅、计算机辅教者频提认知、课件开发者终情C++、电视制作者只认数字bata、远程教育者紧随internet,各流各派互不服气,抵蔑攻击之声不绝于耳。加之一些小鬼为文凭职称之利,紧抱亲师大腿,摇旗呐喊,极尽做秀只能事,噪杂呕呀,乌烟瘴气。诚然,这其中亦不乏学深识博,辛勤耕耘者。但在这乱世之秋,实难令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分出蒋干庞统。由此可预,欲使这般人等精诚合力、共图统一大业,恐是难于日西出、鱼上树。 故此,来日骂累之后,各守一隅,自说自唱,互不相扰,应是趋势。此为业内群体之特征使然。

  二、察今日学科状况,教育技术已至大象无形、大音息声之境界。

  当初电教技术只为有识之士用于教学之时,似乎无以争吵,只是实效见英雄。倒是自以独立学科自居以来,却反而迷失自身。大有“滴水入海怨无尊,心高离众难为水”的感觉。如此无根之水、嬴弱之物何以生存,必是兼容并蓄速扩身形,声嘶力竭以图哗众。

  于是乎:借“电”“教”姓氏之分,占电子线路、及传播系统、包教育心理、沾美术摄影、触电声影视,可谓壮观。近年更是疯狂,在先前之上又增认知心理、教学模式、软件开发、网络技术、甚至于人工智能,最近又大谈信息技术。如此庞大之学科体系终成天下少见,惟我独尊。加之所谓“94新定义”中文版,取“过程”“资源”“设计”“开发”“管理”等极尽模糊硕大之词汇,恨不能尽容大教育之一切于我所有,自得其乐。如此频争他人之奶酪,终使自身无主,方寸大乱。而外界各行也因其无主要特长、不齿于争。只是可怜众学子、执戟独彷徨。

  近来有文频频论证教育技术学科存在之意义,且言之颇重,诸如哲学基础、逻辑起点、学科价值、社会意义,大有不容反驳之势。然而这种自说自话,孤芳自赏之态,颇有“先前我家也姓赵”的味道。

  可以预想如此“庞大而松散”的体系不会维持太久,不日必将分崩离析、各寻归宿。理论研究归依教育与心理,媒体设计合于传播、技术开发融入理工,常规媒体技术渐趋淘汰,最终教育技术不复存在,但其曾经事业分散于各自归属领域之中,价值尤在,作用尤在。而那些自称既懂布卢姆和加涅,又精通PAL制和路由器的综合之才,恐怕无人敢问津。

  三、省专业之演变,思自身之方向。

  言教育技术之分解,有以下三点为佐:

  其一,为一独立学科者应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教育技术无之。两者或多者交叉综合生出新学,实为正常,并不鲜见。但经一段成长须成自身独特知识体系,步入独立生长,否则必然自生自灭。教育技术发展至今,从民国算已近百年,自电教起就有数十,纵改名计也已十载,至今所开专业课均可在其它相关专业中找到,全无新知。因此其作为学科形式存在的能力或底蕴颇受质疑。

  其二,学科应为社会所认可所应用,否则有其存在能力,无其存在价值,偏于一隅为人所遗。如今教育技术正临如此,自身所津津乐道的是让世人云雾山中的半生不熟、不知所云之物,遭社会之排斥;社会所需的具有明确目的的技术或人才,学科却未能又不齿提供和培养。如此又有何能指望别人认可.

  其三,教育技术之定位一直飘摇不定,此并非研究不足,而是本无结论。试想若属教育学二级学科,则技术研究与开发部分明显超出了其范畴,且理论研究部分也不过是教学论(或学习论)之中一部分,充其量是三级方向。若是归属物化技术范畴,则是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大家面前班门弄斧,自寻泯灭。若是定位于教育应用(将“技术”内涵扩展到方法及方法论的范围),则只能落于教学法(学习法)之中,变成第四级的课程或课题。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绕来绕去把个大学科绕没了。

  如此看来,教育技术作为学科已实在疲惫,只有分解重组是可取之法。反省教育技术演变之路,错不在热情,偏不在研究,而应审度心态。为何当初匆忙成立学科专业,宣布独立?为何如此钟情于分享别人的奶酪,手伸如此长且多?为何如此急于表现自己与国际接轨的成绩?为何如此陶醉于自弹自唱的孤独狂欢之中不能自拔?……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选定自身的方向,融入相关的领域之中,卸掉“教育技术”下的沉重负担,专心研发,精诚合作,为社会创造价值。至于教育技术是否还在,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新的结构下,其作用还在,价值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