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余秋雨?令人扼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49:57
 如此余秋雨?道德大厦之将顷,令人扼腕!

余秋雨先生卷入“捐款门”早已沸沸扬扬。做为先生的读者,一直不想相信舆论所传最终成为事实。

但今天从网上看到的一篇报道,心里很不是滋味。

据扬子晚报前天报道,余秋雨“捐赠门”真相调查,总算查出了个“君子协定”:20万改赠三所学校图书馆,每学校配书一万册,在9月兑现;近日都江堰市教育局刚刚选择了蒲阳小学、李冰中学、都江堰市外国语实验学校这三所学校,由余秋雨捐赠,并命名为“秋雨图书馆”。

看了这则文字,不禁脱口而出:如此余秋雨!

但又想,毕竟这是报纸的报道,毕竟还没看到先生直接的说法,所以还不能轻易就加上个定论式的慨叹,还是设个疑问为好。

先生比起来,我辈只能算是粗人。粗人一则口无遮栏,拿话就说者有之。一则是缩头缩脚,小心翼翼。笔者显然是后者。

先生的博客有言在先,一是拿捐款说事有偷盗之嫌,二是声明针对某些人的诬陷,事实会说明一切,同时保留使用法律手段的权利。心想,自己花钱买了书总要评论几句,也难免说说作者。如果说错了,再惹个官司,这不是吃饱了撑的?

但转念一想,先生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这大名不全是大家强加的,也有他自我推荐的成份。如果他不出书立说,不经常在公众面前曝光,谁知道他余秋雨?既然他将自己推荐给了公众,并又为公众所接纳,还从中享受了价值不菲的名利,公众自然要有对他进行评判的权利。由此想来,从他著述中所阐明的价值观,再结合对从各方面看到的信息进行一番甄别、思考,说说自己对“捐款门”的一点看法,总不该有什么错吧。

其实,舆论对先生的“捐款门”事件一直在进行着跟进式评论,各家的观点见解为笔者所不及。我只是想,先生走红中国也该有一二十年了吧。这期间,他的著述用等身量之都恐怕不止。这些著述构建了秋雨的价值体系,成为中国文化的标本与符号。余秋雨作品中的佳句、余秋雨作品赏析、余秋雨语录,等等,这些提法与字眼,网上一搜,轻松可见。“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都江堰市把他这两句语言当成了一张面向海内外宣传、推介旅游文化的名片。由此可见,先生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在社会中的影响。

然而,自从“捐款门”事件发生以来,通过多方信息汇集而成的先生形象来看,与他已经搭建的道德、文化体系很不匹配。且不说他是否“诈捐”,也不说被质疑后是否应出面澄清以消弭公众心疑,就说他捐献20万元图书的事实成立,三所学校,平均不到七万元,而且还要命名“秋雨图书馆”,这样一看,作为一个大师级人物,是不是把自己的身段压得太低?

市场经济,利欲横流。有网民指责先生是文化商人。笔者读先生的书并不多,但就所读到作品来看,自以为,先生的学问做得还是很认真的。推广自己的价值并不足怪,孔老夫子还周游列国呢。但文化只能传播、普及,不能经营。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液,它容不得杂质。文化血液的精华是道德。

先生是文化商人,对此说法,笔者持有保留。即使是文化商人,这笔生意做得也不很高明。就先生当初发出的捐款20万信息后所产生的美誉效应看,这20万成本几乎可视之为零。

百年工程,质量第一。这是人们从新开工的工地上经常可以看到的标语。但这只是水泥或者是钢筋建筑。而一座精神、道德大厦,它不仅是百年工程,千年工程,甚至是更长远的工程。眼下,公众对先生质疑之声日隆,先生劳心费神构造的精神大厦正在呼啦作响,令人扼腕叹息。对此,先生能充耳不闻、视之不睹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