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和英语试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55:54
两年一次的青年歌手大奖赛,受到许多观众的喜爱,成了中国文化界的一件盛事。选手们唱完参赛歌曲后,都要接受综合知识考试,答题之后再由余秋雨、徐沛东这两位专家进行点评,他们的点评又为大赛增色不少。
余秋雨主要作文化知识方面的点评。考题广泛,点评内容更加广泛,涉及历史、地理、文学、艺术、语言、诗词、人物等等方面。余先生知识广博,又极善表达,娓娓道来,妙语连珠,让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添了知识,受到了启迪。许多人喜欢听他的点评,我也是其中之一。
不过时间久了,也会发现某些不足。考题涉及面如此广泛,评点者事前又没有充分的时间备课(据说只是在当天审读了一遍),要对各种问题作出贴切的评述讲解,实在太难太难,看来文化界能担当此任的实在不多。我不赞成对名人任意挑剔贬责的态度,不过,有不足还是应该指出以期改进的。
我感到最大的不足,是在涉及外语(目前只是英语)题的点评上。在我的印象中,余秋雨对英语试题从不正面讲述,甚至从未读过或复述过题目中出现的英语单词、英语句子,更不要说对之作什么解释,尽管有时候是不该不作解释的。譬如题目要求回答(或选择回答)一些缩略语的含义,如CEO、CFO、ID、IP、IQ、GDP、WHO、WTO等等,总不能对照一下答案了事,总该说明这个缩略语是由哪些词组成的(CEO =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GDP = gross domestic production,等)。又譬如Welcome to Beijing 这个句子的汉译,列了“北京机场”、“北京大学”、“欢迎来北京”等,选手答错了,你总得纠正一下,告诉他北京大学该说什么,北京机场又该是什么,这才符合余先生一再提到的普及文化知识的目的。特别是选手理解错误时,更不可不加纠正。譬如对Keep off grass 一句的答案,选手虽然选对了,但是问到他为什么这样选时,他却说“keep off”就是“不践踏”的意思。对这种明显的错误理解,余先生却不置一词,那就有点失职了。
按余秋雨的年龄,青壮年时代正值闭关锁国之时,学校里不设或不重视外语课程(五十年代则只开俄语),这就造成了我国几代文人共同的知识缺陷。但是,改革开放三十年间,老中青都在学习或补习外语,余先生应该不会例外。何况他几乎走遍了整个世界,几乎天天要接触外国人、外国书、外国文化,现在又是博士生导师,对英语恐怕不会太陌生吧。那么,为什么每逢英语题目,点评时就绕道而过呢?让人不可理解,窃以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再说点其他观感。余秋雨的点评大都很精彩,对人物事件文章的评介,也多公允,即使有些一家之言,总还能持之有故。不过也偶有过于偏颇之处,让人不得不一鸣不平。譬如他在谈到昆明大观楼的长联时,语气颇为不屑,说:从古文的角度看,对联写得并不好。笔者不明白所谓的“古文的角度”究竟是什么意思,是遣词造句有误?对仗不符合格律?还是立意过于平庸不足取?依我看,几百年来,文人们对这个长联的评价是不低的,认为这副长联上写滇池四周风光,下写昆明地区兴亡历史,一纵一横,情景交融,对仗工整,气魄宏大。而且字数之多(共180字)、内涵之丰富,堪称我国对联之最。余先生似不应抱如此不屑的态度的。
长联作者为乾隆年间的布衣诗人孙髯,关于此人实在也应有话可说的。孙髯自幼能文善诗,博学多识。据说他少年时前去应童试,按当时规定,入场时得要搜身,他认为是“以资賊侍之,吾不能受辱,便掉头而去,从此不复与考”,此后他一生不曾做官。尽管生活十分穷困,但一直洁身自好,孤傲不屈,看来很有些文人的自尊和骨气的。他撰写长联也有一段故事:在大观楼建成后,当地墨客文人常聚此饮酒对诗,多以大观楼及周围风光为题。有一天孙髯应朋友之邀,也来此聚会。席间吟诗作对之声此起彼伏,但总没有令大家满意的佳作。接近尾声时,孙髯站了起来,昂首高吟、一气呵成,随口说完了这一长联,顿时四座惊起,无不叹服。从此这副长联不胫而走,广为传诵,并且被刊刻悬挂于大观楼前,名扬海内。关于长联作者的这番身世,其实也很值得在点评时说说,恐怕对如今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风气,不无警示作用。
最后,不妨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副长联(加了标点):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