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纷扬扬余秋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3:23:17

废话一筐:

  大约在2002年,我就在网络上注意到余秋雨现象。当时,凯迪网络的《文化散论》里,总有网友发帖批评余秋雨。由于我一直不读中国现代文人的书,开始,我一直不清楚余秋雨是个什么角色。还总把他和另外两位余姓作家(余杰、余英时)搞混,也没有怎么关注他。一次偶然机会,与朋友闲聊中,我提到余秋雨,说不知他是个什么角色。他说,余秋雨是很有名的畅销书作家,有本散文集《文化苦旅》很流行。由此,我才开始关注余秋雨。

   事实上,我对中国现代的散文家,都没有什么好印象。看他们的作品(主要是从教科书看),不是歌德颂圣,就是无病呻吟。往往是笔下生花,却言不及义。这也没有什么办法,专制社会文人要讨口饭吃,总要依附于官府。怎么会有个余秋雨突然出名了?难道真是改革开放带来了变化,真的有独立文人出现?

  然后,我就开始注意批判他的文章,也开始注意为他辩解的文章。很快,我就发现,原来没有什么变化。余秋雨还是属于御用文人,一个很简单的判别,网络在这7、8年里,涌现过无数热点事件,而余秋雨对此总是不置一词,尤其是对官府侵害民权的热点事件,更是三缄其口。显然,我们无法将余秋雨定位为具有人文情怀的文学家。他只是个文字商人,打着文化的旗号赚钱。我也是商人,只要不昧心,能赚钱就是本事。毕竟,他也没有强迫读者买他的书啊。所以,我一直不直接批评余秋雨。

  事情总是要变化的,余秋雨上电视了,由青歌赛到“秋雨时分”,我看了他的表演,矫揉造作、还盛气凌人,显然缺乏自知之明。虽然有些讨厌,但也只是对身边的熟人说,不必看和买他的书,那等于浪费金钱和时间。一个只会堆砌华丽辞藻的作家,一个只能乱用和生造术语名词的作家,一个只会买弄知识的作家,是不可能有什么思想的。华而不实,苗而不秀,就是说这。

  进而,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余秋雨这样华而不实的作家会在中国有市场?我的一个观点是,这得益于中国失败的语文教育。因为中国的作文,多是主题先行,学生对所写东西往往没有多少真实感受,但又要凑字数、得好评。就只有靠堆砌辞藻、没话找话取胜了,长此以往,自然就形成了堆砌辞藻、无病呻吟、没话找话、言不及义的文风,对堆砌辞藻比自己厉害,无病呻吟比自己新奇的作家,就认为是好作家了。要说,余秋雨还是有商业触觉的,他毕竟发现了病态教育培养出来的病态市场。这类现象,在中国的市场上屡见不鲜。这也不算是余秋雨首创,也不算他的错。

  那么,余秋雨错在哪里?余秋雨错在“含泪劝告”。本来,你作为文化商人,不对社会热点事件发表评论,闷声发大财好了。就像贾平凹、二月河一样,名利照单全收。社会是否进步、是否公平,老实说,也不关你什么鸟事。你两不帮,只帮自己,也没有人好出来对你说三道四。毕竟,这也算是保守的自由主义。

  可是,千不该、万不该,你出来含泪劝告,而那些语言却都是像官府表忠的文革语言。这就一举将你从文化商人变成了无良文化商人。于是,网络展开对你的批判,就是非常正常的了。

  最后,再含泪劝告余秋雨一下,在当代的中国,作为文人,“无网生活”并不光荣。你虽然想把自己打扮成无欲无求的云中野鹤,但也不能总是飞来飞去官府衙啊,间或,也要飞到网络上逛逛,这不耽误你的生意,且有益于你的生意。


从文革写作组到假捐款门 余秋雨是是非非三十载


2009-06-05 07:43:29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跟贴 35 条 手机看新闻

文章摘要:余秋雨无疑是30多年来中国文化界最富争议且争议最为持续的人之一。置身于舆论漩涡的余秋雨也曾对这些“争议”颇为诧异,认为争议从未与他写作和演讲的观点有关,却聚焦在另外三个方面


  中新网6月4日电 (欧阳楠)

余秋雨无疑是30多年来中国文化界最富争议且争议最为持续的人之一。置身于舆论漩涡的余秋雨也曾对这些“争议”颇为诧异,认为争议从未与他写作和演讲的观点有关,却聚焦在另外三个方面:一是在“文革”中从事过写作,二是他的文章中有不少“文史差错”,三为“文化人不该上电视”。但在四川大地震中“事不关己”的言论和最近的捐款质疑无疑将这种争议面又一次扩大了,这次,无关文学,落在人品。

  历年争议事件一览

  “文化口红”批判

  1999年文化批评家朱大可在《抹着文化口红游荡文坛》一文中用不以为然的口气称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是“历史利用文学获得'美丽外观’,而文学利用历史获得了'精神深度’”。他讲述了在上海文化圈流传很广的一件趣事:在上海的一次“扫黄行动”中,警方从某妓女的手袋里查出了三件物品——口红、避孕套和《文化苦旅》。朱大可认为这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文化苦旅》与口红、避孕套一样是“日用消费品”,余秋雨的作品就是点缀生活的“文化口红”,并且还是规避道德病毒的“文化避孕套”。

  “石一歌”写作组

  1999 年 12 月,北大中文系学生余杰发表《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一文,声称据一个“当年同事”的揭发,余秋雨在文革中参加过一个叫“石一歌”的写作组,写过几十篇有严重政治问题的文章,因此是“文革余孽”、“文化流氓”。这篇文章立即引起全国轰动,多数媒体作了报道。

  “收受深圳豪华别墅”事件

  2000年第2期《书屋》杂志刊登了肖夏林所写的针对余秋雨的文化批评文章《文化中的文化》,里面写有“他做深圳文化顾问,为深圳扬名,深圳奉送他一套豪华别墅。文化在这里已是具体的名利”的文字。2000年8月,这篇文章又被收入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余秋雨现象再批判》一书,随着书的出版批判随着而来。

  石破天惊逗秋雨

  2003年7月,书海出版社出版金文明《石破天惊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错百例考辩》一书,指出《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书中存在的差错多达126个,其中“时、地、书、名”差错30个;职官旧制差错3个;“文词音韵”差错 61个,另有由于误书和排校疏漏等所造成的差错16个。这些差错的具体分布是:《文化苦旅》65个,《山居笔记》56个,《霜冷长河》4个,《智者的声音》1个。

  “首富”事件

  2006年12月20日余秋雨在博客上贴出《我对“全国作家财富榜”的回复》对“中国作家富豪榜”做出回应。他认为1400万元的版税错把伪书和盗版书收益计算在内,但这也证明了自己拥有强大的购买号召力。此举遭到作家郑渊洁的抨击,认为余秋雨“想让所有人都觉得他是一个赚钱最少、书又卖得最好的作家”,这是中国文人的一种虚伪。

  是非青歌赛

  2006年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中,作为评委的余秋雨因将“仁者乐山”中的“乐”“yao”字读成“le”音,将“杯水车薪”的“车”(che)误读成“ju”,遭到观众的短信挑错。

  2008年网友总结了余秋雨在青歌赛中的三大口误。

  (1)“鲁国太弱小,所以不属于战国七雄”——针对 “哪个不属于战国七雄”的选择题,余秋雨在点评时对“鲁国”这个答案的解释是“它太弱小”。 随后有观众在网上纠正说:“鲁国之所以未列战国七雄,不是因为弱小,而是因为它已经不存在了。”

  (2)“孔子是战国后期人”——— 在点评一个流行组合的回答时,余秋雨评委发出一连串提问:“孔子,字什么?名什么?”答题者没答出孔子字仲尼,是儒家创始人,余秋雨在点评时突然冒出了一句“孔子是战国后期的人”。随后,有观众在网上发帖纠正说:孔子是春秋时期人,生于公元前551年,而战国时期大约是从公元前475年开始的,当时孔子刚刚去世。

  (3)“但丁不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 余秋雨问一位选手:“请说出一位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选手答“但丁”。余秋雨却认为不对。有观众立即在网上留言说:“余秋雨对选手回答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有但丁感到惊讶,这使我也很惊讶,恩格斯早就说过,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也是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显然他应该是文艺复兴的最早代表。”

  “故居门”

  2008年9月上旬,一则“慈溪为余秋雨老宅申报文保单位”的消息见诸于省外几家媒体。报道说,余秋雨在慈溪的老屋,也就是慈溪桥头镇“2层7间房的老宅”已经重新修葺,成为当地著名的景点,而当地文化站也正在努力,争取让这幢老宅成为慈溪市文物保护单位。一时间“余秋雨故居有可能成为文物”的言论快速传播开来,网上口水四溅,来自民间、媒体、网络的各路评论员纷纷发表评论。

  “大师”事件

  2008年9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设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并举行了挂牌仪式,此后,“余秋雨有没有资格称大师”成为文化圈内一大焦点话题。

    地震博文引争议

  5•12汶川地震后,余秋雨在博客发表题为《含泪劝告请愿灾民》的文章,希冀通过自己含泪苦劝的悲情态度,让灾区民众以大局为重,不要因为倒掉一两座学校而成为外界反华的口实。此文一出,顿时引来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认同者认为他语重心长,极具责任感;反对者认为他是站在“死者身上跳舞”。

    “私通”美女作家

  2009年“五一”期间,一份号称是马兰撰写的《我的声明》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这份声明中,“马兰”称因余秋雨与某美女作家私通,“她”已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在这份流传的声明中,号称是马兰的人写道:“因为我的丈夫余秋雨与某美女作家私通,本人掌握了确凿证据,已经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该声明在网上出现后立即引来网友议论纷纷。对此,余秋雨予以否认,称“美女作家”就是马兰。

    假捐款

  近日,余秋雨老冤家萧夏林的博文《余秋雨20万假捐款“真相调查”》被国内著名博客网“博客中国”置顶,在这篇数万字的博文中,作者认为余秋雨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捐款属于“虚拟虚构捐款”,并指责余秋雨借国难炒作自己。这篇博文被多家论坛及博客网站转载。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