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大焕 :上海塌楼的时代隐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6 17:33:22
日志原文:http://liuxiaoli8591012.blog.sohu.com/119779954.html
上海塌楼的时代隐喻

 

童大焕

 

6月27日早晨,上海市区“莲花河畔景苑”一幢已接近完工的13层商品楼突然整体倒塌。这幢外观漂亮甚至倒下时依旧不失漂亮的楼房,倒下的姿势是那样的“酷”,连根拔起,平躺在地上,竟然整体完好,多数窗户的玻璃还没碎!有人因此调侃说:上海楼房一倒,刺激了中国玻璃的大出口。也有人说:楼房没倒,只是在做俯卧撑。但它确实是倒了,甚至这幢楼的几根小鸡腿一般的“础柱”,断得齐刷刷的,几乎连根钢筋都看不到。不仅这栋楼倒了,其他楼也受到了“牵连”,人们担心其他楼是否也是这样的基础不牢。

这个小区地块的中标价格仅为604元/平方米,是同期同地区地价的三分之一。而且当时的土地出让方式是“邀标”。同时,此类房子的造价(包括安装)一般不超过1800元/平方米(以建筑面积计算),即便是精装修也不会超过3000元/平方米。而出事前该楼盘售价达到12000元/平方米以上,如今已达到16000元/平米。即使开发商将所有房屋推倒重来,仍然大有钱赚。但是,购房户平均每平方米的损失则要远远高于开发商。据相关的楼盘详情,出事前该楼盘最低价12000元/平米,原计划9月交楼的最后楼盘售价则计划达到18000元/平米,其中巨大的差价损失,也许都要由购房者承担,这还是在顺利退房的前提下。

这是一个巨大的时代隐喻:一些开发商等强势集团正不断地犯着错误,但这个错误基本上却要由老百姓买单。正因为如此,具体到一个楼盘也好,推广到整个房地产领域也好,甚至在更为深广的经济社会领域,“基础不牢”的问题并非一时一地一域的区域性、暂时性问题。

以楼市泡沫为例。经历了2007年疯狂的楼市泡沫之后,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做了短暂的回调之后,最近又在信贷政策的刺激下脱离实体经济回升的步伐一路高歌,不少地区的房价直追历史最高位。它离老百姓的真实需求越来越远,投身其中的,多是投资客。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先生指出,今年第一季从银行信贷转到投资领域的资金约有2.4万亿元,其中部分流入了股市和楼市,他表示,目前还无法判断股市和房市是否已到累积泡沫的程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魏加宁则给出了具体数字,表示有20%左右的信贷资金流入了股市,30%左右的信贷资金流入了票据市场。这些资金加上民间涌入资本市场和资产市场的资金,远远大于市场所需要的资金量,保证了中国资本市场和资产价格迅速上升。而最后买或连单也买不着的,就是真正需要住房的普通百姓。这算不算楼市的“基础不牢”?

过去若干年,我们的市场经济之路将毛细血管市场化了,动脉却越来越行政垄断化。通过土地财政和行政垄断,垄断利益集团一步步通过各种手段将社会财富向自己手中集中。不仅从横向上苛刻聚敛社会财富,而且以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方式,从纵向上大肆透支谋夺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根基。我国占有社会资源60%以上的国有单位,每年对GDP增长的贡献不足30%,吸纳的劳动力不到20%。但是另一方面,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根据2008年的数据,石油、电力、电信、烟草等垄断行业的员工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其收入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60%左右(比2005年的55%又高出五个百分点)。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达到5-10倍。而据6月25日《时代周报》报道:2007年5月,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2006全球财富报告》指出,在中国,0.4%的家庭占有70%的国民财富;而在日本、澳大利亚等成熟市场,一般是5%的家庭控制国家50%—60%的财富。如果加上在海外上市的国内垄断企业在海外的巨额分红,我国的财富集中度可能更高: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四个公司四年海外分红就超过1000亿美元,平均每年250亿美元。而改革开放以来,从1979年到1998年10月底, 20年不过实际利用外资2577亿美元,平均每年120多亿美元!

这是不是又一个层面的“基础不牢”?被称为全球经济学界“男一号”的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在十多年前就对“东亚奇迹”不屑一顾,认为亚洲的成功不过是没有任何根基的海市蜃楼。未来中国,要重新寻回过去年均两位数的增长奇迹已经完全没有可能,除非发生重大的社会变革,从社会结构、权力运作模式、经济政治结构、文化等领域进行广泛的破除垄断、还权于民的改革,否则,不仅中国经济的神话不再,就是能不停滞已属万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