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谈判:攘外必先安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02:37
铁矿石谈判:攘外必先安内崔宇

2009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钢协”)接替宝钢,首次独挑铁矿石谈判的大梁,但不走运的是,它正经历四面楚歌。

不仅日本和韩国的钢铁企业早就与矿业巨头签订了降价区间在28%-33%的长期价格协议,而且,国内中小钢企也对工信部的“限产令”充耳不闻,继续扩张产能,增加现货铁矿石的交易,甚至还有报导说,部分中小钢企已经绕过中钢协与矿业巨头签订了长期协议。

不管这个报导是否属实,最近几年,国内钢铁行业集中度过低和铁矿石进口环节的管理失序,一直影响着中国铁矿石谈判的话语权。再加上今年以来,在获得地方政府和产业振兴计划支持后,尽管有部分钢企减产限产,但总体生产规模仍然在扩大,这更加削弱了中国在铁矿石谈判上的筹码。

但目前,中钢协似乎坚决如铁,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是有苦衷的。因为2008年,宝钢挑大梁的铁矿石谈判最终被力拓和必和必拓算计。由于“两拓”寻求“海运加价”,导致中国接受了力拓最高涨幅达96.5%的价格协议,而此前日本新日铁及其合作伙伴韩国浦项制铁与巴西淡水河谷达成的协议是涨价65%,这已经打破了多年铁矿石价格谈判中的“首发价格跟随”原则。

所以,今年到了谈判的最后期限,中钢协仍然坚持降价40%的底线,而不是对日韩已经接受的价格照单全收,也算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但讨价还价也要适可而止,因为内乱不除,过分坚持或许就是糊涂。如果最后并没有达到降价40%的承诺,中钢协将如何面对它的以大钢企为主的会员以及那些窃笑的中小钢企和贸易商?指望中国钢企全部依靠现货交易是不现实的,因为只要中国的需求不变,只会对国际矿业巨头更有利。

据《澳大利亚人报》周三报导,目前中钢协立场已经软化,准备将2009-2010年度铁矿石基准价格削减至多33%。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许多人都用博弈论的理论来研究巴西、澳大利亚和印度等铁矿石出口国同中国、日韩和欧盟等进口国之间的策略选择问题,认为中国要分化对手寻找盟友。但其实中国应该先根治国内的痼疾,先让国内的钢企结成同盟,而不是各自为战一盘散沙。

其实,能源类行业由于规模经济和资金密集的特点,对产业集中度有很高的要求。根据发改委发布的《钢铁产业政策》,到2010年,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产量要占全国钢铁总产量的50%以上,到2020年达到70%以上,而据中钢协的统计数据,2008年产钢量最多的10家企业集团粗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2.5%,不知道两个统计口径是否一致,但是从我国目前有大小钢企1200家而大型钢企仅约70家来看,钢铁行业集中度低是个不争的事实,而且主要是大量民营中小钢企的存在拉低了行业集中度。

当然,这不是所有制歧视,事实上,产业整合并不意味着像航空业那样“国进民退”,只要是大的兼并小的、好的兼并坏的,无关所有制形式。而且,地方政府在当地增长、税收和就业方面的考虑也会阻挠行业整合的进程,这不是钢铁业一个行业面临的问题。

同时,也正因为钢铁行业集中度低和良莠不齐,导致了在进口铁矿石管理环节防不胜防。目前,我国有进口铁矿石资质的企业有112家,尽管与2005年的500多家相比已经大大削减,但数量仍然是世界最多的。这些企业千方百计地利用进口资质进口铁矿石,甚至竞相抬价、囤货套利,大大推高了现货铁矿石市场价格,从而削弱了我国的铁矿石谈判的议价能力。

如果说提高行业集中度需要一定时间的话,当务之急是形成一个统一的采购联盟。之前宝钢为代表的谈判团队只能代表少数大钢企的利益,因为许多中小钢企还在现货市场上分散采购,今年由209个单位会员的中钢协出马虽在代表性方面有所进步,但也遇到了中小钢企“倒戈”的现象。究竟谁能代表中国参加铁矿石谈判呢?这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

(本文作者崔宇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个人观点。您可以写信至yu.cui#dowjones.com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