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教育心理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39:26

首页
教材建设
教学大纲
教学队伍
教学资料
教学效果与评价
教学录像
师生互动
学生评价
习题与试卷
实践与成果展示
',1)">',2)">',3)">

2004年,我校“教育心理学”课程获上海市首批精品课程称号;2005年,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立体化建设及其成果,获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追溯该课程建设历史,可以至20世纪80年代;那之前,我国与外界的学术思想交流几乎中断了40年;当课程组步入这一学术领域后,把填补早先遗留下来的学术思想空缺作为首要任务,努力使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尽快接近世界学术水平。从那时起,我课程组始终追随国际先进理论,重点关注教育心理学认知范畴和知识学习范畴的研究,形成了具有深厚历史底蕴、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效果明显、创新意识突出的精品课程。其间,课程发展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1980—1989) 我课程组系统介绍奥苏伯尔的理论,并对该理论之于我国教育实践的意义进行详细阐释,极大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教育实践。此阶段的代表性著作《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教育心理学》(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获国家和市级表彰。
第二阶段(1990—1996)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课程组逐渐意识到奥苏伯尔理论的局限性。因此将加涅的思想结合我国教育实践作以拓展,形成“目标导向教学”的理论,这一理论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心理学的主流思想之一。
第三阶段(1997—2002)随着对加涅理论的深入理解,课程组认识到他的学习层级理论只适用于低级学习,他对问题解决、认知策略以及迁移等主题的研究也不尽充分。在此基础上,课程组开始引进埃伦.加涅(E.D.Gagne)和安德森(J.R.Anderson)的理论。此阶段的代表性著作《教育心理学》(“九五”国家重点教材,上海市高等学校教材)获市级表彰,《教学设计》也成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第四阶段(2003—至今)此时,课程组已意识到国际教育心理学研究已进入到社会文化的视野,逐渐关注社会情境、文化、社区、群体对个体学习的影响,同时深入探讨了个体如何建构自己知识的内部心理过程与条件。在课堂上,课程组引进美国大学广为使用的《教育心理学》(Woolfolk, 2001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当前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各个课题;该双语教学任务已被列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国家理科基地重点建设的课程。

随着“教育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发展,课程组在该领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也不断增长;与此同时,编写或编著了能够反映当时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的教材,并获得国内同行的关注。课程组的教材建设可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分别为:(1)1980-1989期间,《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邵瑞珍主编,1983)、《教育心理学》(邵瑞珍主编,1988);(2)1990-1996期间是《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主编,1992);(3)1997-2006期间是《教育心理学》(邵瑞珍主编,1997)、《教育心理学》(吴庆麟著,1999)和《认知教学心理学》(吴庆麟等编著,2000);(4)2003-至今引进了国外成熟的教材Educational Psychology (Woolfolk, 2001),自编配套教材《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吴庆麟,胡谊,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