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好的历史正剧——123《雍正王朝》研析──歷史與政治的漩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34:03

《雍正王朝》研析──歷史與政治的漩渦
一、 篇名:《雍正王朝》研析──歷史與政治的漩渦

二、 撰稿:張鈺敏。魏妤芳。林芝妤。蔡晴妤。蔡婉怡。郭娟娟。楊喜涵。楊家倫。(一年十八班)

三、 基本資料

1.作品名稱:《雍正王朝》

2.著作人:

A.導演:胡玫

B.演員:唐國強。焦晃。王繪春。王輝。杜雨露。

3.出版項:

A.1999∕中央電視台∕中國
  
B.片長:四十四小時


四、 前言:

    大陸電視劇雍正王朝第六度在台灣重播,猶記得三年前它在台灣首播時,一直是媒體關注的焦點,當時的大陸總理朱鎔基先生曾指明所有官員都應收看此戲,李前總統登輝先生也將雍正的戒急用忍視為自己的座右銘<註一>。究竟雍正王朝有什麼魅力呢?為何它能同時引起一般觀眾.政治界及學術界的注目?

    雍正王朝係改編自二月河的小說《雍正皇帝》,它一改過去雍正「篡位」的刻版印象,還將雍正塑造成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我們將藉著戲劇.小說.歷史三條主線的相互比較,希望能剖析此戲,除了探討歷史真相,也將對照現今社會,藉此習得洞悉事理的能力與進退攻守之道。

五.原著摘要:

    清康熙晚年,吏治腐敗,國庫空虛,各皇子不服太子,覬覦皇位,因而各自結黨營私,伺機興風作浪。康熙對皇子們所玩的把戲雖是洞若觀火,卻也不免憂心忡忡,唯恐禍起蕭牆﹔致使自己不得善終,在歷史上的名聲也留汙點。

在一場場的政治風暴中,太子的無能使自己兩次被廢。國無儲君,皇位爭奪戰愈顯激烈,各皇子阿諛我詐﹔使出渾身解數,一方面打壓敵手﹔另一方面迎合康熙。最後,一向用心辦事的皇四子胤禛脫穎而出,出乎意料地自康熙手中繼位為雍正皇帝。而原本飽受各方看好的皇八子胤祀.皇十四子胤禎則是心有不甘,除了處心積慮地阻撓雍正的新政外,更籌畫政變。

雍正為了大清朝的江山社稷,為了新政的推行,只得忍痛殺了狂悖不法的年羹堯,及自己的親生而弘時﹔對於胤祀等兄弟,由於康熙臨終時有遺言囑咐不可殺之,因此只能姑息,將其遠調京師,但其門人一路散播謠言,對雍正的形象及新政均大有打擊。

雍正一生勤政愛民,宵衣旰食,最後卻背負了殘忍暴虐的惡名。西元一七三五年,雍正暴卒於養心殿,留下了政績,也留下了惋惜。


六.正文:

1. 人物分析

A.雍正(胤禛)
    在康熙的兒子中排行第四。雍正在戲裡所展現的是十分剛毅的性格,凡是依法而行,辦事用心且不講情面,胤祀說他是「處處佔著個理字」,大小官員人人怕他,也因此在他自江南籌款回來後,官員們便忙著為他設酒接風,希望這位「冷面王」在日後的追查欠款中別找麻煩,無奈雍正不領這個情。在後來的新政推行中,政策遭遇了不少有心人的反對,而他的個性是新政得以繼續順利推行的重大因素。

    除此,他的個性也有些急躁,這些從他追查國庫欠款的手段中就可看出,他的這種個性,也使他繼位後就雷厲風行地推行新政,效率是提高了不少,但也間接導致了日後的諾敏案與科場弊案。到了他晚年,眼見新政尚未完全落實,他不只一次地說「朕的心裡急啊!」。

    戲中某些地方還將雍正表現得十分機靈,例如他刻意生重病以避開刑部的差事,及他假借失竊而拿到「百官行述」等。

    當皇位的爭奪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時,他聽從鄔思道的謀略,只盡心辦事,做個用心孝順的乖兒子,並表現出為人君者該有的特質,這種做法果然頗得康熙歡心。康熙病危時,在暢春園對近臣說「朕給你們選了一位剛堅不可奪其志的主子」,說的正是這位剛毅不拔的皇四子胤禛。他的個性造就了他的命運,也成就了他的霸業。

    雍正當上皇帝之後,十分勤政,奏摺絕不隔日,且都作詳細的批示,胤祀說他做的是十個人的事﹔吃的卻不到常人的一半。他僅僅當十三年的皇帝就死了,可說是心血耗盡,但他的改革至少使大清朝多延續了一個世紀。

    總括而言之,《雍正王朝》裡的雍正較為正面,但歷史上的雍正卻是有些殘忍的,例如對於那些揣揣於民間的反滿運動,他採取的手段十分激烈,「雍正仇恨人民運動,一概殘酷鎮壓」<註二>,且他嚴禁民間秘密結社,對此,「雍正對待秘密結社的方針,一是高度重視,把他看作隱患,不因其勢未成,其變未作而忽視。二是秘密進行,以密對密,不動聲色,企圖抓住首領,一網打盡。三是穩妥,不要躁急圖成......雍正在後來的幾年實踐中,更加知道破壞秘密結社的困難,並想出打入群眾團體內部進行破壞的毒辣方法」<註三>。這種性格在戲中都沒有表現出來。此外,雍正有名的馭下功夫,戲裡也著墨不多。

    雍正的死,在歷史上是個謎,戲裡安排他是死於吞服丹藥,倒還合情合理,因為學界的確有此一說,在原著小說中則是死於殉情,就比較異想天開了!(見二月河《雍正皇帝-恨水東逝-下》六四六-六四八頁。)


B.康熙    他一向寬仁,對許多事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若要處罰,也是拿兩三個人開刀,殺雞儆猴。他眼光遠大,慮事都作通盤的考量,事情也看得真切﹔與古羅馬皇帝不同,他表現的是中國式的智慧,從處理國庫欠款一案﹔到含而不露地選擇雍正作為繼位人,他縝密的思想總能使自己站在主導的地位。

    他非常在意自己在歷史上留下的名聲,他時常問自己﹔也時常問左右近臣:千秋萬世之後,後人會怎麼評論自己?也因為他的這種顧慮,使他兩度廢立太子,造成朝野大地震﹔之後又不願設立儲君,「九王奪嫡」愈演愈烈,朝野也各自揣測結黨。在處理儲君的事情上,康熙可以說是失敗的。

    康熙晚年逐漸疏於政事,他說他多次想丈量全國土地,但各級報上來的數字都是假的,他也就因此作罷,言談中總是缺少一份積極﹔胤祀也曾對雍正轉述康熙的一句話「興一利不如去一弊」。康熙晚年的鬆弛使得吏治不似過去清明,莫怪張廷玉要說國家需要雍正這種人來整治﹔康熙之所以選擇雍正,也是相信雍正的鐵腕統治能為大清朝開啟嶄新的一頁!

C.胤祀
    康熙的第八子,自始至終都是工於心計。他汲汲於爭取皇位,暗地裡打擊太子與其他阿哥,不過當阿哥們辦差時,只要是於國有益,他是既不幫忙也不阻撓。他一方面又用心於收買人心,表現寬仁,因此搏得了「八賢王」的美名,這使得他在之後的「百官舉薦太子」中獲得了絕對高票,但康熙大不以為然,他不僅沒爬上太子的位子,反而失寵於康熙。眼見如此,他又轉而支持胤禎爭取儲君。

    他雖以賢自處,但該下手時也決不手軟,為了坐上太和殿裡的位子,他不惜掉換胤禎的壽禮,以一隻死鷹獻給康熙。康熙駕崩前對雍正表明自己是以仁治人﹔胤祀是以仁收買人心,真是一針見血!

    雍正繼位之後,命他為總理王大臣,之後又成為軍機大臣,他表面不違逆雍正,但私底下卻是一次又一次地掀起政治危機,他一直不肯放棄皇位,心機深不可測。他為了扳倒雍正,便慫恿弘時合作演出一場「八王議政」,企圖懸空雍正的權力,但人算不如天算,「八王議政」失敗了,他也逼自己走上絕路。

    他被抄家時,他對弘時說自己這一輩子就是敗在一個「賢」字上,並教唆弘時殺死弘曆,說明了他還沒有死心,在他死前寫給雍正的信中又說雍正並沒有贏,表現了他的不認輸,也看出他並沒有覺悟,他,只是一個失敗的權力角逐者。

D.胤祥
    與雍正雖不同母親,但其感情卻比親兄弟還好,兄弟倆時常一起辦差、喫茶、下棋。他俠義、豪爽,路見不平便兩肋插刀,人稱「俠王」﹔康熙說他乃「吾家百里駒」、「拼命十三郎」。

    他忠於康熙,康熙為了沉澱他的豪氣,使他成熟,將他在宗人府圈禁了十年﹔他忠於太子,太子也很信任他,不少心事也都與他說,但太子最終卻為了取得百官行述而陷害他﹔他忠於雍正,穩住了豐台大營使雍正得以順利繼位,雍正對他也推心置腹,視為肱股之臣,封為怡親王,任命總理事務王、軍機大臣。

    他辦事克忠勤勉,雍正十分重用他,但他非常謙抑,從不居功,歷史上的他也是如此,忠誠而謙虛,彭紹升說他「每承恩禮,益加謙畏,故上眷遇日篤。」<註四>雍正也親書「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匾額賜給他,並要「君臣兄弟永永吉祥」<註五>,徹底表達了君臣之義﹔兄弟之情。

    劇中,他積勞成疾,又拖著病體處理政事,他在破壞了胤祀的八王議政之後吐血,沒多久即撒手人間,他在死前,仍不忘提醒雍正小心野心勃勃的弘時,完全是為國為民也為了他的哥哥-雍正,難怪雍正對他的辭世傷心欲絕了。

E.胤禎
    雍正的親弟弟,但與雍正並不親近,反而與胤祀較為親暱,他為了將胤祀推上皇位,冒險假造太子手諭,調軍逼宮,促成太子的第一次被廢,在胤祀失勢後,康熙重用了他﹔命他為大將軍王,且胤祀及其黨人也轉而支持他,使他以為自己就是康熙心中不二的儲君人選。

    雍正繼位,他立刻自西北軍中返回,此時的他堅信大位原本是自己的,雍正乃是篡位而得,他甚至還罵胤祀在京裡是「幹什麼吃的」。回京後,他在康熙靈前鬧了一場,體認到自己已經沒希望的事實,於是他索性在自家府中當個閒人,與喬引娣風花雪月。但雍正之後封年羹堯為大將軍王卻引起他的不滿,他與雍正的關係也更加惡化,最後,雍正派他去守先帝陵墓,不久,又將喬引娣等奴婢調離他邊。

    總結胤禎這個角色,他衝動、心胸狹窄,處世不夠圓滑,雖有才幹,但卻不適合承擔一國之君的重責大任。電視劇及原著小說都沒有將他塑造為康熙心中的儲君,但在歷史上,他與雍正究竟當初誰是真正的皇為繼承人,這點至今還沒有公論,支持他是真正繼承人的學者專家也為數不少。

F.太子(胤礽)
    懦弱、中庸、傲慢,這幾乎就是太子。他沒有主見,見事昏瞶,一味揣摩康熙聖意,又常隨聲附和。他當了多年太子,名份早定,但他多次的舉止失措﹔對事理的處置失當,都讓康熙對他甚感失望。

    在康熙秋狩期間,他與康熙的嬪妃偷情被康熙發現,又恰逢胤禎假造他的手諭調兵,兩條導火線使他第一次被廢。但之後卻爆發了大阿哥胤禔對他施以「魘鎮」一案,且胤祀的朋黨此時正是壯大,康熙深感威脅,遂復立太子。

    太子復立後,行事多是倒行逆施﹔本末倒置,甚至變本加厲地打擊八爺黨﹔鞏固自己的勢力,引起朝野深深的反感。在康熙有意的試探下,他唯恐自己再度被廢,遂起兵謀反,恰被康熙逮個正著。他二次被廢﹔鋃鐺入獄,從此退出政治舞台,直至死去。

    他在謀反前曾要雍正別爭太子這著位子,他說太子這個位子「會把一個好人給逼瘋」,言中充滿了無奈與感概。當了四十年的儲君,任誰都會煩的,且康熙不喜他﹔有心的皇子杯葛他,專挑他毛病﹔而接近他的官員又多半是為了日後的飛黃騰達,他雖貴為太子,但卻活得窩囊,他心中的鬱悶也就可想而知了!

    史上的胤礽,和康熙之間有著許多矛盾,他長期處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且清朝太子的制度與皇帝的相差不遠,他的權勢急速發展,如何與康熙分配權力就成了一個大問題,這方面兩人都不願讓步﹔權力的膨脹使他想及早登基,康熙說:「朕未卜今日被鴆,明日遇害,晝夜戒慎不寧。」說的是胤礽似有害他之心。而他驕奢的個性,康熙ㄝ說「必至敗壞我國家,戕賊我萬民而後已」。太子的被廢,是多重因素交互作用下必然產生的結果。<註六>

G.張廷玉
    康雍乾三朝宰相,是一位在滿人宮廷中如履薄冰又遊刃有餘的漢臣。他思路暢達又忠心耿耿,常是皇帝徵詢的對象﹔他清廉持重,為官僚所敬重,雖處在政治漩渦的中心,但矛盾的焦點始終都不在他身上。

    忠誠有能,個性溫文,就是張廷玉的特色。他平時佐皇帝處理政務,辦事有條不紊,考慮周到﹔在皇帝生病時,他也會擔心的流下淚,有一次甚至急得跌倒﹔在爆發科場弊案時,他不敢包庇自己的親弟弟,甚至為了避嫌而告假,最後還大義滅親主張嚴懲﹔康熙病危時,守在床榻的大臣就是他﹔胤祀主張八王議政時,首先幫雍正解危、反駁胤祀的人也是他。三朝宰相當之無愧!

    在原著小說中,張廷玉的地位也如同戲劇般重要,但歷史上,張廷玉直至雍正朝始飛黃騰達,在康熙朝,他最高的職銜不過是正二品的吏部左侍郎,與戲劇及小說中的上書房大臣相去甚遠,且康熙駕崩時,他連個部院大臣也不是,怎麼可能守在康熙身邊?<註七>

    翻開史冊,雍正四年,他始晉文淵閣大學士,六年,任軍機大臣。在雍正的重用下,他主要是負責文書工作,起草詔書,攥修《聖祖仁皇帝實錄》,此外,他制定的軍機處規章,更是項大事業,雍正誇他是大臣中「第一宣力」。<註八>

H.鄔思道
    足智多謀,能透析人心事理,靠著兩片嘴皮子將雍正推上皇位,事成之後又能全身而退,鄔思道,一個將中國儒家智慧表現得淋漓盡致的角色。

    雍正對他言聽計從,他也盡心輔佐雍正登上皇位,他曾給雍正提出一個方針「爭是不爭,不爭是爭」,這讓康熙屬意雍正為繼承人,當死鷹事件發生時,他分析時局,提醒雍正要穩住,使胤祀無機可趁,雍正才得以順利登基,雍正繼位後,他不願為官,先是住到李衛府中,後又到田文鏡幕府做事,最後又離去,從此消聲匿跡。

    戲中,他和年秋月的畸戀,令人印象深刻,兩人雖互相深愛著,但他十分理智,不但不勇於追求,反而做媒讓雍正娶了年秋月,年秋月到死前,口中唸的仍是他的名字。

事實上鄔思道其人,正史上沒啥記載,野史裡也極為簡略,只說他是田文鏡幕客,田文鏡靠著他的許多主意而眷遇日隆。因此,鄔思道不應為雍府的謀士,甚至可能連雍正也沒見過。<註九>

I.年羹堯
    殘忍、驍勇、狂妄,就是年羹堯的代名詞。他由雍正一手教導,在康熙朝,他忠心事主,辦事細心周全,官位也就漸漸擢升,是雍正引以為傲的胞衣奴才。當各皇子的政治角力翻騰上演時,他曾有意地接近胤祀,引起雍正大大的不滿,將他訓誡了一番。

    他曾經為了幫雍正取得「百官行述」而血染江夏鎮,使該鎮城了一座廢墟。雍正繼位,命他為大將軍王,他在軍中奢靡浪費,屢次為人所詬病﹔而他為了打贏西北一仗,確保前方物資的供給,不惜砍了許多糧官的頭,態度傲慢﹔手段殘忍,朝野將他視為惡貫滿盈的大魔頭。

    西北大捷後,他逐漸目中無人,甚至毫無人臣之禮,雍正對他一再包容,他卻不知收斂,生活中許多器物禮制都是用皇帝的排場,連睡覺也要翻牌子,甚至太后居喪期間﹔他仍與一群蒙古小妾為歡作樂,而他所舉薦的官員在朝中也成為一股「年選」勢力,總總的惡行劣狀,終使雍正忍無可忍,將他連貶十八級,最後死於荒野。

    以歷史的觀點,雍正繼位之初很是寵信年羹堯,後者曾短暫的與隆科多一起宣傳上諭,儼然是總理事務大臣。但他後來仗著皇帝寵信﹔又有功於國,做了許多越權枉法的事,其中「收賄」是戲中沒有演出來的,而雍正最在意的,是他結成朋黨,影響到政治的清明。雍正對他的不法,曾提出警告,最後才展開一連串的處置動作。<註十>

J.隆科多
    一名隨波逐流,見風轉舵的官吏。甫出場時遊手好閒,終日亂竄亂跳地尋找任官機會,在某一次的機會中,他六叔佟國維-上書房首輔-向康熙舉薦他,使皇帝任用他為領侍衛內大臣,此時正值官員舉薦太子人選,佟國維表示自己保的是胤祀,要他則去燒雍正的冷灶,他左思右想後,到康熙面前咬了佟國維一口,使佟國維及胤祀敗下陣來。

    康熙病危時,選擇他來宣讀遺詔,對他算是一種恩寵。雍正繼位之後,對他也頗為重用,將他這個軍旅出身之人置於上書房行走,又封為軍機大臣。他後來被胤祀煽動,參與了「八王議政」這場逼宮戲碼,計畫將弘時送上皇位,事敗後,被雍正抓了起來,又差點被弘時滅口。他如意算盤打得響亮,卻只是害了自己的小命。

    隆科多歷史上的死並非在於八王議政,而是在於他的行為檢點。他與年羹堯一樣有過度的權力,那時他的用人稱作「佟選」,且他還貪婪納賄,趾高氣昂﹔目中無人,雍正形容他:「亦如年羹堯一般貪詐負恩,攬權樹黨,擅作威福。」<註十一>

K.李衛
    雍正潛邸時的奴才,斗大的字不識得一擔,為人粗率機敏。外放做官時,憑著他八面玲瓏;玩得轉、吃得開的本事,成了威震一方的巡撫,幫雍正推行「攤丁入畝」不遺餘力,很得雍正喜愛。

    他對雍正十分地忠誠,將雍正視為自己的救命恩人,滿腦子想著就算肝腦塗地也要報答雍正,每每拿到雍正的聖旨,總要先放在案上膜拜幾下,對雍正交代的事,他拼了老命地去做,軟硬兼施;陰陽並濟,說什麼也要達成,他對雍正的忠心不二,連自己的兒子都取名為「李忠四爺」,其忠可見一斑。

    真正歷史上的李衛,並不是雍正潛邸的奴才,他在康熙年間花錢買來一個官,在雍正朝時,因為他的勇於任事而被雍正重用,但他為人不拘小節,雍正常對他進行再教育:「和平度宇,為朕生平之所羨慕﹔驕傲形態,乃朕生平之所檢戒。以汝氣質而論,亦宜時存此念,方收涵養功效。」

    李衛勇往直前的任事態度很合雍正口味,因此三年內便將他從鹽驛道升到巡撫。他的粗率常招致別人的不滿,不過雍正很是保護他,總為他說話,私底下再教育他。他與張廷玉、胤祥一樣,同為雍正的寵臣之一。<註十二>

L.田文鏡
    雍正江南籌款時發掘到的人才,監生出生,為人嚴厲,辦事苛刻,處世不夠圓滑,曾與雍正一同追查國庫欠款,但因太過嚴苛而遭受康熙譴責。

    在雍正朝他曾破了諾敏一案而獲褒獎,之後當到了河南巡撫,疏通水道﹔修築堤防,並協助雍正推行新政「士紳一體當官,一體糧」,
成效頗佳,只不過其激烈的手段卻引起有錢大老及士紳階級的不滿與反感,形成一股反抗暗潮,接踵而來的「罷考案」更將他捲向政治漩渦的中心,朝野強烈的大反彈造成雍正的為難,最後雍正為了新政的
推行而保住他,懲罰當時德高望重的李紱。

    他與李衛同為雍正在地方上的寵臣,但李衛靈活的手段與他一意孤行的行事作風大相逕庭。李衛在地方上。官員不敢隨便耍花招,怕被李為反將一軍﹔而他卻是硬碰硬,弄得自己灰頭土臉﹔不得人和。兩者有顯著的不同。

原著小說中的田文鏡,官位是買來的<註十三>,歷史上的他則是監生出身,並非科甲,他也是雍正寵臣之一,心裡頭裝著國家,做事忠君不欺,不會瞻前顧後,又厲行雍正的新政,因此得到雍正的歡心,但也得罪了不少的大小官員,大多都是說他為人刻薄、虐待士紳。田文鏡還喜歡報祥瑞,雍正也欣然接受,君臣一起宣傳,大搞祥瑞,因為祥瑞是政治好的表現,這點戲中並沒有提及。<註十四>在雍正朝代,田文鏡、李衛及鄂爾泰並列「三大名督」。<註十五>

M.李紱
    道地的中國文人,自命清高﹔清廉自守,為胤祉幕府的賓客,當雍正向胤祉追繳國庫欠款時,他曾說話頂撞雍正。科場弊案發生時,他為副主考,以其剛正不阿的個性,不顧主考張廷璐的反對,堅持停考,事後雍正命他為主考,並讚他一字「忠」。

    他也有些食古不化,堅持不錄用「破四關」的考生劉墨林,雍正和胤祥費了一夜開導他。當他和田文鏡鬧翻時,劉墨林前往河南調查後幫田說話,但他和一批文官仍不顧一切地參田,故被雍正處死刑,最後是在弘曆的斡旋下,將他從刑場上救了回來,他返回故里時,劉墨林前去為他餞行,但他不願接受,還譏諷劉墨林,語多不屑。

    其實以歷史而言,他和田文鏡都是雍正的寵臣,雍正曾對他表示:「汝與田文鏡二人,實難辜負朕恩也。」當他和田鬧不愉快時,雍正曾想調和,要他不要再辯解,但他似乎並不理會,最後被雍正扔進監獄,直至弘曆繼位之後,他方才官復原職。<註十六>

N.弘時
    雍正的第三子,早先在科場弊案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托張廷璐挾帶幾名考生,事後怕張廷璐洩漏,又建議雍正將張殺之。而在胤祀的慫恿煽動下,他參與了八王議政,妄想自己能登上太和殿的寶座,事情失敗後,他奉命查抄胤祀府上,又擅作主張將胤祀的妻小奴僕發配雲南等偏遠之地,並且又欲滅口隆科多,可見其人心狠手辣。

    此時的雍正,尚不知道他參與政變,直到胤祥提醒,雍正方才有所警覺。胤祀被抄家後,教唆他去暗殺弘曆,他實在也太容易被煽動了,他的野心加上他的莽撞,使他真的就傻愣愣派殺手去對弘曆下毒手,雍正早就防著他出暗招,因此在雍正的運籌帷幄下,弘曆安然無恙,而他,雍正為了日後政局著想,忍痛要他自盡。他可說是胤祀與雍正鬥爭中的犧牲品。

    弘實在歷史上也是這般的狂悖不法,雍正因他「性情放縱,行事不謹」而嚴加懲處,甚至削其宗籍。<註十七>

O.年秋月

    在這部充滿陽剛氣息的戲,少數的女性角色出現總會讓人眼睛一亮,年秋月即是其一。

    年秋月表面上沒什麼,可是一半她的緣故,雍正才得以成為皇帝。在雍正還是皇子時代,他最得意的門人年羹堯是年氏的哥哥,擁有絕頂智謀、幫助雍正度過無數難關的師爺鄔思道,也是因年秋月才欣然待下。然而事情總有正反兩面,年秋月卻為了和鄔思道的不了情搞得左右為難;後來她哥哥囂張拔扈專權,也使她被太后所不喜,甚至在眾人面前被羞辱。說到底,一個到達了如此顯貴地位的王妃,她受苦難的程度竟和地位成正比!

    一些事總是非常無可奈何。前面提到,年和鄔思道曾經非常要好,但基於彼時年羹堯為雍正跟前紅人,為了促使上下關係更密切,年秋月下嫁於雍正是勢在必行,迫於此勢,鄔就向雍正建議娶年。年秋月心情很難過,卻不能怎樣。

    但實際上,年妃是雍正最疼的王妃。雍正曾說年秋月:「秉性柔加,持恭淑慎,朕在府邸時,事正克盡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謹…朕即位後,貴妃於皇考、皇妣大事皆盡心克己敬禮,實能贊襄內政」(註十八)皇妣是尊稱已去世的祖宗。由此看來,雍正對年妃的評價高。年妃重病臨死前,正值她哥哥胡非作歹最甚時,雍正甚至為了顧及年妃,所以她死後才處決年羹堯,愛妃之心可見一般。

P.喬引娣
    處在雍正胤禎兩親兄弟之間的她,擁有體貼人意溫柔的心。如胤禎得知自己不是康熙欽定的接班人,心情是好一陣的失落及忿恨不平,但此時引娣陪伴在她身邊,與他度過一段如詩的日子,在如此紛擾的情勢中,胤禎因而能釋懷。雍正,雖成為九五之尊,日子倒不如從前愜意了,但也意外因引娣的出現,讓他能較輕鬆的態度處理朝事。

    這裡,雍正因氣不過胤禛對他的偏見,所以雍正使胤禛身旁的引娣過來服侍他,證明他不是個壞人。

    平時,引娣是不多說什麼話的,她只是靜靜的在旁看著雍正的一舉一動,雖然她知這個人和自己的愛人胤禎關係處的並不愉快,但眼前所見讓她明白,雍正是一個好皇帝,以往對他的看法其實是胤禎的成見。對雍正她開始存有憐惜之心,在往後劇集我們看到雍正情緒不穩時,引娣總能適當的安慰她。原來世間有很多事並不如表面所見,劇裡,兩人在夕陽中的相依的身影最讓人印象深刻:他雖然身材高大,似乎可以支撐整個清朝,內心卻是傷痕累累;嬌小如她,卻可以暗地支持這個大人物。

    連帶一提,正史中似乎並無喬氏一人,倒因在原著中作者寫了這麼一個人,所以喬氏也見於戲劇中,但其故事已非書書中描寫的那樣曲折怪奇了!


2. 內容分析

A.與歷史的出入

a.繼位之謎
    雍正的繼位問題是一樁歷史公案,也是清初三大疑案之一,認為他是篡位的說法甚囂塵土,但支持他是合法繼位的人也不在少數,《雍正王朝》裡採取的是合法繼位說。

    在篡位說中,最膾炙人口的莫過於「盜名改詔說」,說雍正將康熙遺詔中的「皇位傳十四子胤禎」改為「皇位傳于四子胤禛」,這是有些不正確的。清代制度中,皇子前一定要冠一「皇」字,如皇四子、皇十三子﹔故遺詔原文應為「皇位傳皇十四子胤禎」,若雍正篡改成為「皇位傳皇于四子胤禛」,語意不通,一下子就會露出馬腳了!且傳位給誰應使用「於」字,清朝時的「於」、「于」兩字並不通用,雍正拿出這樣一份破綻百出的遺詔,有誰會相信他呢?

    但若說雍正是合法即位,就連雍正自己也說得不清不楚。康熙彌留之際,雍正人在哪裡?幾時來到康熙身邊?當時情況如何?有誰在場?雍正的說辭也是反反覆覆,令人質疑。<註十九>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康熙會傳位給雍正﹔乃是因為康熙喜愛雍正的兒子弘曆,這種情形並非不可能,康熙的確可能因為弘曆而增加了對雍正的分數,歷史上也有過這種例子:明代成祖立仁宗為太子時,就有考慮到仁宗的兒子-宣宗。但反過來說,康熙愛屋及烏的說法也有可能是脫胎於此,乃是支持此說者多做想像﹔穿鑿附會,不見得與事實相符。<註二十>

    有關於雍正繼位的說法眾說紛紜,原著小說及戲裡都將雍正定位為正派角色,因此安排他合法繼位,使他不會顯得卑鄙狡詐,與後來「勤政愛民的好皇帝」的形象才不會矛盾。一般的歷史劇都將雍正演成一位篡位者,這是《雍正王朝》與它們的一個不同點。

b.死亡之謎
    這點在前文之中已略有提到,原著小說表現的是比較誇張的情節,戲裡劇情則較符合邏輯。由於雍正是暴亡,他的死因也格外令人懷疑。

    有一種風行的說法是,雍正是被呂四娘刺殺的,呂四娘是呂留良的後代。歷史上的呂留良是一位讀書人,他有著反滿思想,他的著作中也充分表現此一想法,雍正年間發生的曾靜案就是源於讀書人看了呂留良的著作後,欲起兵推翻雍正。雍正對呂留良的處理是焚燒他的著作,將其後代發配為披甲人或功臣為奴,甚至斬首,並對呂留良戮屍。那些成為奴隸的後代,亦受到嚴密的監控。<註二十一>那時負責偵辦此事的人是李衛,他以擅長偵緝著名,當時已一網打盡,因此不太可能有漏網之魚,呂四娘不可能得以逃出,<註二十二>且一江湖女子要混進宮中行刺皇帝也不事件容易的事。電視劇裡沒有安排這種劇情,著實少了不少江湖味!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雍正是服食丹藥致死。雍正迷信道教,命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人煉丹,希望得到健身治病的效果,因此雍正即有可能是因丹藥中毒而亡。雍正死後第三天,新皇帝乾隆即下令驅逐張太虛,若只是因個人不喜道士,此事本可從容處理,新君登基,有許多事要忙,為何迫切著處理道士?也許可以說明雍正的死與服食丹藥有關。<註二十三>《雍正王朝》讓雍正死於丹藥,除了增加戲劇效果,也較令人能夠接受。

    還有一些人認為雍正是死於中風,或因心肌梗塞等急症而暴死,這也是極有可能的,不過也並非全無疑問。<註二十四>

c.巧妙的時間安排

    《雍正王朝》是一部歷史價值極高的電視劇,與國內許多電視劇大不同,它的許多劇情都不是杜撰而來,只是在時間上與正史有些出入。舉例來說,曾靜一案發生在雍正六年,但《雍正王朝》裡它是發生在雍正晚年。<註二十五>胤礽於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被廢,在此之前有一段劇情是弘曆參與秋狩,獲得了原本為胤礽所有的如意,然而事實上,弘曆是在康熙五十年才出生,如何參與四十七年的秋狩?<註二十六>

    許多人物死亡時間也有不對勁的地方,例如胤祥死於雍正八年五月,軍機處於雍正七年十二月設立,兩者相距不到半年,但在電視劇裡,兩件事之間還有一段挺長的時間。<註二十七>而雍正六年,隆科多死於禁所<註二十八>﹔胤祀則於雍正四年死亡<註二十九>,弘時死於雍正五年<註三十>,三人根本不可能在雍正晚年計畫「八王議政」。而年秋月死於雍正三年,戲裡的她還多活了不少年。諸如此類時間的改變,真是不勝枚舉。

    然而《雍正王朝》畢竟只是一部電視劇,在歷史的正確性上本也就不必要苛求,它一些時間的配置,不外乎就是為了增加戲劇效果,這點是可以諒解的。

B、雍正改元,萬象一新

    雍正即位後,即大刀闊斧地推行新政。主要包括「士紳一體當官、一體納糧」、「攤丁入畝」、「西北用兵」、「設立軍機處」等。

    「士紳一體當官、一體納糧」主要是廢止讀書人的特權,這是很有現代眼光的。士農工商原本就是處在平等的階層,沒有理由讀書人可不用服繇役、不用納糧給國家。其實雍正一直是有計畫的打壓科甲人,雍正認為他們往往因師生關係而結為朋黨,終日只會張著一張嘴議論朝政,卻不幹實事,又享有各種資源特權,對國家貢獻不多。

    「攤丁入畝」是一項對農民有益的政策,它改進了人頭稅的弊處,也是十分具有前瞻性。那時士紳錢多地大,但卻不用納稅給國家﹔貧窮的佃農卻必須繳交人頭稅,雍正推行攤丁入畝後,以田地為單位,田多的便繳多一點稅,田少就繳少一點稅,縮短了貧富差距。中國自古以農立國,政府初遷台灣之時,也推出了許多有利農民的政策,如三七五減租。雍正在兩百年前就有如此構思,是十分值得稱許的。<註三十一>

    在康熙朝,西北就不甚安定,康熙曾經討伐,但沒有完全平定,雍正時十分重視西北用兵,先後任命年羹堯、岳鍾琪為西北大將軍,但西北一直到乾隆朝才完全被收服,因此有學者說「聖祖墾之,世宗耨之,高宗獲之」真是一語中的。而雍正為了西北用兵所成立的軍機處,更是將中國專制君權推到最高點,軍機大臣只做徵詢之用,沒有決策能力,大小事務都是由皇帝一人乾綱獨斷。以現在眼光來說,這當然不符合民主潮流,但在君權時代,雍正所成立的軍機處也是君權發展下的必然產物。<註三十二>

    雍正的新政在當時起過一定的作用,延續增強康熙朝的基礎,奠定大清朝的實力,影響到後來的乾隆盛世,雍正的改革可說是成功的!

C.貪官誤國
    《雍正王朝》一開始,就是黃河發大水,但大清朝卻無錢可以賑災,原因是國庫的銀兩都讓官員給借走了,而那些借錢的官也不一定是缺錢用,有些借錢是用來建宅院,有些用來放高利貸,大多是為了自身的利益,飽了自己的荷包,卻苦了小民百姓。

    這些貪官在各朝各代都有,各朝各代也一直有人在整治他們,但他們始終沒有消失過,就連現在的文明社會中,仍是有貪官存在於政府的各個階層中,只想著如何壯大自己的財力,沒有考慮過國家人民,宛如蛀蟲般啃食著國家的基礎。

    貪的方法有很多種,《雍正王朝》裡的任伯安和當地的鹽商串通,只捐了一點錢賑災,保全了自己的荷包,人民卻依舊活在水深火熱中,這就是一種道地的官商勾結。現代社會的官商勾結也不外乎如此,政府撥下來的錢全都被官商污了,卻造成政府工程品質的低落,或者商人在官員的護航下瞞天過海、逃避法令,利益兩者共同分享,卻損及社會大眾的福利,他們從人民身上吸血吮髓肥大自己,這種事處處時時都在發生,卻無法根治。

    劇中也表現了另一種貪法,太子為了取得錢財而賣官鬻爵,也不顧買官者的能力、品德是否足夠擔任官職,造成康熙晚年政治腐敗、吏治不清,此類事情也是每個朝代都層出不窮,現在這種情況亦很普遍,只要有錢就能走後門,這對那些沒有錢的人來說是很吃虧的。而要職、機會被有錢人佔據後,真正有才能的人無法被重用﹔發揮自己能力,是社會上人力資源的浪費,且現在世界競爭日益激烈,若不能人盡其才,最後只會導致內部腐敗﹔拖垮一國的競爭力,影響甚鉅。

    《雍正王朝》寫實的刻劃,值得我們對照自己現處的社會,做一番深思,若我們不早日根除貪官的危害、防微杜漸,那麼人才將會流失,社會上的弊案也會越來越多,受害的將會是我們自己。

D.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諾敏擔任山西巡撫時,為了表現政績,和山西官員上下串氣一通,聲稱已追查完地方欠款,並製造假帳欺騙雍正。李衛在江南推行攤丁入畝時,官員士紳利益受損便聯手反抗他,先是貼出假告示,後又不肯配合李衛推廣,直到李衛對他們採取行動,他們才就範。雍正要旗人耕田,旗人就拿了田去租給佃農。士紳不願當官納糧,就個個起來反抗田文鏡。

    現在這種情況亦是不少,只要於自身有害無益,就變個法兒執行,例如商人故意漏開發票以避開營業稅﹔機車騎士不想戴安全帽就先將帽子放著,見到警察時再戴上﹔諸如此類,難以一一列舉。

    在戲裡我們看到這種情形帶來不少壞處,影響社會的推進,仔細想想,我們應當恪守法令,因為政府頒布一個政策一定有其用意,或許會波及到少數人的好處,但對一個大團體來說一定是有益的,我們不能凡事只考慮到自己,而不管其他人的死活,否則一個大團體沒有進步,我們就算得到了好處也只是在原地打轉。

E.打壓敵手,膨脹自己

    當雍正抄了胤祀府上後,胤祀發配雲南的家人就一路散播雍正的壞話,說雍正貪財酗酒好色、篡位弒父殺母,把雍正說成古往今來第一大暴君,是標準的抹黑手段。胤禎為了整垮太子,假造調兵手諭陷害太子,也是一招毒辣的技倆。
現在我們也常常可以看到個個官員互相抹黑的場面,就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常有人為了打擊異己而抹黑、陷害對方,其實這種手段或許可
    以矇騙世人一時,可是一但真相被發掘,被我們陷害的人將會獲得平反,反而我們會因自己這種卑鄙行為而感到羞愧,甚至也會被世人看不起,影響自己在社會上立足。我們做人做事應該思考如何提升自己,而非藉著打壓競爭對手來創造對自己有利的局面。

F.八卦大家說

    在「伯倫不歸」這棟酒樓裡,總有著一群無所事事的旗人,每天喫茶、鬥蛐蛐兒、聊八卦﹔說雍正乃是篡位,一傳十,十傳百,說得好像親眼所見一般。

    現在的台灣社會也喜歡聊八卦,政治名人的八卦、演藝紅星的八卦,都是媒體炒作的焦點,也是民眾茶餘飯後閒聊的話題。事實上,無論這些八卦是真是假,都會對當事人造成相當大的困擾,更何況,有些八卦根本就是媒體炒作出來的,完全是子虛烏有,空穴來風。

    我們對於這些八卦,應該當作亂風過耳,不予置評,所謂「無徵不信」,除非親眼所見,否則我們實在不應該相信這些傳來傳去的八卦,更不應該再轉述出去,不然很容易成為八卦謠言製造者的傳播工具,切記「謠言止於智者」啊!

七、結論:

    《雍正王朝》是一部主題沉重,充滿陽剛味的戲,其中許多政治面、心理面的現象,都與當今社會雷同,每個角色所代表個性也很鮮明,都與我們生活週遭的人相仿,從戲裡每個人物的表現及處理事情的手段中,我們可以與事實相對照,學到不少東西。

    雍正是一位十分為民著想的皇帝,戲裡的貪官墨吏全都受到他的懲罰,看了真是大快人心,我們也希望我們的政府官員能夠一心為人民做事,創造台灣的繁榮。《雍正王朝》不啻是演出了人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