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问Push-To-Talk:能否在中国风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8:20:53
( 2004/3/15 10:56 )
闫跃龙
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Push-To-Talk(PTT)技术在2003年突然升温,与其他技术大多由设备商驱动不同,PTT更多地是由运营商在推进。PTT在北美受到青睐的主要原因源自于集群通信运营商Nextel在高ARPU值和低用户流失率上的突出表现,其他美国运营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都渴望一种类似于PTT的杀手级应用出现。
2003年下半年,美国Verizon Wireless和Sprint两大CDMA移动运营商正式推出PTT商用业务,虽然初期并没有预想的那样火爆,但也开辟出不少的新用户群体。如在以往公众电信网运营商涉及较少的行业用户领域,由于有了PTT业务,Verizon Wireless和Sprint吸引了政府、运输和物流等一些行业用户的关注。
一直积极关注国外运营动态的中国运营商也注意到了PTT业务的出现,随着中国移动通信市场日益形成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直接竞争的局面,加之小灵通的“搅局”,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从2003年中期开始也积极地对PTT业务进行试验,如广东联通与摩托罗拉建设的PTT试验网,北京移动、广东移动、湖南移动、四川移动等进行的PTT多厂商测试等。此外,由运营商或设备商组织的PTT中国用户调查活动也陆续展开,经过一年的试验和预热,PTT在中国反响到底如何?有那些问题将困扰PTT在中国的普及和风行呢?
一问PTT:会因文化差异而“水土不服”吗?
由于PTT起源于集群通信发达的美国,因此将PTT带入中国是否会导致“水土不服”也备受关注。事实上,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如目前在中国发展火爆的短信业务就在美国进展不顺,而日本NTT DoCoMo的i-Mode商业模式虽然在本国备受青睐,但在开拓欧洲市场过程中却屡受挫折。
美国Visiongain市场咨询公司曾经为此组织了一项针对全球运营商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3%的被访者都认为PTT将成为全球业务,而不仅仅局限于美国。进入2004年,全球各地的运营商都在紧锣密鼓的测试PTT,据不完全统计,包括亚洲、欧洲、拉丁美洲、非洲、澳大利亚等超过50家移动运营商都在计划2004年或2005年推出PTT商用业务就是很好的例证。
就中国的运营商而言,PTT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由于PTT的特性尤其适合于企业用户,这对于正努力向企业用户领域渗透的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来说肯定是一个好消息。此外,由于PTT的组群通信特性,一旦用户选择并喜爱上了某个运营商的PTT业务,一般不会轻易转网,这无疑会大大提高用户的忠诚度。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决不能简单地将北美的PTT业务照搬到中国,应该结合中国用户的特点有所创新。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PTT解决方案供应商,尤其是中国本地的公司正在这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因为其既可以和国外厂商进行技术合作,又了解中国用户的需求,而且还有可能利用国内日渐丰富的SP或CP资源将PTT产业链做大。
去年刚刚创立的尚阳科技就是其中一例,其将PTT改装成即时语音短信以照顾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同时与桌面即时软件实现的互通,也兼顾了QQ、MSN等PC即时通信工具在中国的火爆。在与运营商合作模式中,也借鉴文本短信时代的产业链共赢合作方式,从而有望很好地推进PTT在中国地推广。除此之外,UT斯达康、凯门、腾瑞通、华什等厂商也是如此。
虽然短信仍是当前中国移动运营商的重要收入来源,但增长的速度已经放缓。与此同时,运营商正在推广的彩信也还未到收获的时节。如果能将PTT演变成含义更广的应用平台,不仅能使运营商获得额外收入来源,而且和彩信、定位等业务的很好结合也会反过来促进这些业务的推广。
二问PTT:仅仅是一键通话吗?
运营商和用户关心的问题还在于,PTT到底能给用户带来那些非同寻常的体验?PTT仅仅意味着一键通话吗?“如果PTT仅仅是实现手机对讲功能,是否会具备厂商宣传的神奇效果令人怀疑。”广东移动一位负责人指出。
美国Nextel的Direct Connect的确是仅有一按即通的对讲效果,但由于其本质是集群通信,因此在呼叫延迟、话音质量上都表现突出,因此也赢得了众多行业用户的选择。Verizon Wireless和Sprint在推出PTT业务时,在实现一按即通功能之外,还添加了状态呈现(即可以知道对方是否在线)、一对多群呼等特色功能。
在去年美国市场咨询公司Yankee Group召开的一次PTT论坛上,与会者仔细讨论了PTT的未来。越来越多的人同意,PTT的含义不仅仅是目前的一按即通功能,更多的将是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界面——一键连接(Push-To-Connect),一种可融合各种业务的应用平台——一键多媒体(Push-To-Media)。“与传统使用拨号键盘不同,用户将可以使用更为简单的单键连接启动多种手机功能。”Yankee Group高级市场分析师Adam Guy指出。
PTT可以为用户提供一种简单而友好的Push-To-User用户界面,例如用户可以在保持语音通话的同时收发多媒体内容,而中间无须切换。此外,PTT还为用户给多人发送语音短信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式。运营商应该将PTT定位于一种用户界面革命,例如可以将PTT和状态呈现、功能喜好和定位业务相结合,这样可以使用户根据所在位置、所处状态选择不同的通信方式。
PTT向Push-To-Media的演变也非常引人注目,由于移动通信网络的业务众多,且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众多SP或CP合作共赢的发展局面。PTT完全可以充当彩信、即时消息、状态呈现、图片收发等众多新业务的集成工具,甚至可以将所有分组业务都纳入PTT的范围之中。将内容提供商等引入到PTT价值链中无疑可以进一步提高运营商收入,创建比短信时代更繁荣的发展局面。
因此对于PTT而言,不应该仅仅将此看作一种简单的应用,隐藏在背后的东西还有很多,单单是将文本短信的发展模式借鉴过来就足以使人兴奋,何况不同业务组合、不同行业融合等更能产生更大的想象。国内运营商完全应该利用在短信时期形成的发展模式,抓住PTT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发展有中国特色的PTT应用。
三问PTT:性能是否可以满足要求?
记者曾经亲身体验PTT演示,综合国外运营商发展教训,可以看到PTT要想在中国风行,性能问题至关重要。由于PTT本质上是一种2.5G网络上的VoIP应用,因此QoS、呼叫延迟及对现有网络的信令负载都是在部署之前必须考虑的问题。
Verizon Wireless和Sprint推出PTT商用业务之后,遭到的最大争议就是延迟问题,延迟包括呼叫建立延迟(Call Setup latency)和通话时信号传输延迟(Intra-call latency)两种。由于PTT功能最初来自于集群通信,因此用户往往习惯于将PTT和集群通信进行比较,但这往往令人失望。
对于数据传输速度落后CDMA2000 1x的GPRS运营商而言,这个问题更加突出。由于PTT话音通信是实时发生的,这两种延迟必须降低到最小才能带来相应的用户体验,目前大多数厂商宣称可以将呼叫建立延迟控制在2~3秒内,但这大多是理想状态下的试验结果,一旦投入真正商用,实际效果可想而知。
PTT对现有网络的信令负载也是一个问题,由于现有网络已经承载了大量通话、短消息和数据应用,增加PTT无疑会加大网络负担,这就要求方案提供商对现有网络有深刻的认识,提高PTT方案的业务信道利用率。
无论是QoS、呼叫延迟还是网络负载问题,都直接影响运营商对解决方案的选择和最终用户的体验。对于运营商而言,必须自己确立客观的、量化的方案评测标准,才能对影响性能的各个方面进行更好分析,也能更好的选择更适合自己的PTT解决方案。但应该看到,与国外运营商有自己一套完整测试标准不同,国内运营商在确立自己的标准方面仍比较欠缺。
但情况正在发生改变,国内运营商在竞争中正在逐渐成熟,各个运营商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或研究院,开始在起草自己的标准方面有所进步。而且,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也在吸引各大测试厂商直接与国内运营商接触,如日前推出首个PTT测试方案的思博伦通信就与中国移动有密切联系等等。这一切都有助于国内运营商在PTT规范和方案选择上赢得主动。
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和西门子去年倡导的PTT技术开放标准也有助于对目前纷繁的PTT方案进行规范,这个标准将PTT纳入到基于3GPP的IP多媒体子系统之中,有望实现不同厂商方案之间的互联互通,有望进一步提高PTT的性能,从而促进PTT在全球的推广。“但也应该冷静地看到,PTT性能几乎与运营商网络和终端的各个方面都有关,优化提高还需时日。”思博伦通信公司中国区无线通讯产品销售总监傅世雄指出。
四问PTT:终端和互联互通是否是最大羁绊?
由于PTT是一项新型应用,因此对于想使用这项业务的用户而言,拥有支持PTT功能的终端必不可少。目前的PTT方案大多采取“服务器+客户端”的部署方式,即在运营商网络处部署服务器以进行信号处理、存储转发等,而客户端则安装在手机里配合工作。
为了达到最大的用户体验,PTT手机应该有专门的PTT按键和质量良好的扬声器,如果要实现Push-To-Media、支持彩信等多媒体功能,彩屏、和弦铃声、可拍照手机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目前PTT方案提供商大多采用与手机厂商合作推出专门手机或通过空中下载客户端到已有手机中这两种办法,但这都需要普及时间。
将PTT客户端下载到手机中的方法虽然看起来比较容易办到,但实际却并非如此。首先大多要求手机必须是采用Symbian和微软Smartphone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且开通上网功能。但即使如此,要通过GPRS网络下载几百Kb大小的客户端软件仍太耗费时间,目前的做法通常是先把软件下载到笔记本电脑上,然后再利用蓝牙或红外线传到手机,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显得太过繁琐。
使用BREW或J2ME移动应用平台下载手机客户端软件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前者由于为高通公司所主导,技术和应用添加比较统一,因此实现起来相对比较容易。至于J2ME,由于不同的API共存,不同的手机J2ME环境也不尽相同,因此目前并不能实现为所有支持Java的手机下载。
在专门的PTT手机提供上,诺基亚、西门子、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三星、三洋、京瓷等世界知名手机厂商都已推出PTT手机,他们中的一些厂商还声称将在未来所有手机上都支持PTT功能。国内东方通信和南方高科也已经推出了支持PTT的手机,但总体而言这样的手机还是太少,用户认知度仍然很低,虽然在未来2~3年可能会有所改善。
对于PTT方案提供商而言,谁能最先占据手机生产商,谁无疑就能在未来向运营商游说中赢得先机,因此目前方案提供商对于手机厂商的争夺已经进入白热化。例如爱立信推动终端多厂商认证计划、诺基亚向三星提供客户端,美国Fastmobile公司与诺基亚、索尼爱立信合作,华什与东方通信和南方高科合作等等。
但这对运营商而言则不是什么好消息,不同客户端软件的存在以及不同PTT解决方案的推广都加大了另一个重要问题的解决难度,这就是互联互通。手机和系统之间、不同厂商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支持PTT的手机本来就少,如果不能保证手机与系统的很好互通,PTT将步履维艰。”湖南移动新业务部的一位负责人表示。
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则更加难于想象,中国联通已经肯定将在今年推出PTT业务,如果中国移动也在未来推出此项业务,为了扩大业务范围,两家运营商业务的互联互通非常必要。“必要是必要,但在PTT作为一种降低用户流失率工具的情况下,期望运营商间实现业务互通是难上加难。”IMS Research咨询公司的市场分析师John Devlin告诉记者。
五问PTT:用户、资费和市场如何制定?
一旦运营商选择推出PTT业务,接下来需要考虑的问题当然是用户定位、资费制定和市场推广了,针对这项全新的业务,运营商显然缺乏相关经验,一切都需要在实际中摸索。
用户定位是尤其需要注意的问题,北美PTT业务的主要市场还是在行业用户,除此之外,家庭、时尚人群都是需要考虑的用户。记者认为,中国移动运营商可以借PTT业务很好的进军企业市场,毕竟这个市场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但同时也应该注意,由于不同行业需要的业务不尽相同,运营商也应该在针对不同行业使用不同的用户界面软件方案方面进行努力。
而且,如果移动运营商进军企业市场,必然会涉及到与专网通信竞争的问题,对此运营商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例如Tetra和iDEN制式的专网集群通信目前占据主流,铁通和卫通正在试验中兴通讯的新一代GoTa数字集群系统,如果移动和联通推出PTT业务,势必会加剧企业用户之间的争夺,虽然PTT在质量上不如数字集群,但在那些对质量不太敏感的领域,PTT仍具有相当的市场。
在资费问题上也值得思考,由于PTT的本质是VoIP应用,目前GPRS的计费方法大多是采用流量计费,这已经造成了很多用户的抱怨。如果PTT以即时语音短信的形式推出,虽然运行模式可以借鉴短信,但计费肯定不能照搬短信的按条计费,因为每条语音短信的容量并不相同,按条计费无法衡量。已经推出PTT业务的北美运营商大多采用包月或包业务量的方式,这也是记者采访中大家一致倾向采用的方式,不过在一些细节上仍需要考虑。
PTT业务是否会对运营商现有的业务造成冲击也值得关注,John Devlin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方式可能还是取决于运营商对业务的定位和宣传,比如是将PTT看作语音业务的替代者?还是文本消息的替代者?或者实际上这些业务都不互相冲突?此外,针对不同目标用户推出不同的资费套餐、进行不同的宣传、推出不同的业务组合也是运营商越来越需要考虑的问题。
总而言之,无论PTT还存在那些问题,它已经向我们走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这样一项全新的业务应用,面对这样一种有望为移动通信带来“革命”的技术模式,运营商应该在各个方面进行冷静思考、积极行动,期待着中国的用户能早日体验这种全新的业务,期待着运营商能借此业务实现运营、合作和管理的进一步提高。
作者:闫跃龙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