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能否谋就中国强国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49:36

“十二五”能否谋就中国强国模式?

2010-10-22 21:49:12

浏览 1260 次 | 评论 16 条

 本文为南洋商报专栏稿,勿转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闭幕,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次会议的重要性在于,经过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中国综合国力大大提升。在全球经济危机的阴霾依然笼罩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世界经济前景不明的情势下,中国经济实力依然表现出了逆势增长的活力。与此相对应的,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强国模式,不仅仅是中国上下思考的问题,而且成为世界议论的命题。在此情势下,“十二五”将不仅奠定中国和平崛起为世界级大国的基础,也成为完善中国发展新模式和引擎世界经济的关键所在。
    这一新模式的核心要义可概括为:一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突破瓶颈、渡过深水区,实现改革开放的新跨越;二是外贸和内需两手抓,推动经济快速平稳发展;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改革;四是为中国永续发展构建面向未来具有前瞻效应的坚强领导班子。
    汇总到一点,中国发展的新模式就是从重视发展速度调整到速度、效率和公平共举,经济和民生共重,软硬实力协调。事实上,从十七大开始,中国发展模式已经开始稳步调整,科学发展观、以人文本、生态文明和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新理念的提出和实践,为“十二五”计划的系统性提供了理性基础。
    对此,世界主流媒体的评价基本客观。英国《每日电讯报》:调低GDP增长目标,寻求更均衡发展;美国《华尔街日报》:强调经济结构转型提高居民收入;路透社:国富民强并重,结构调整期待实质突破;韩国《朝鲜日报》:政策重点转向“分配”。有趣的是,这些主流媒体并未像以往那样热衷于中国未来的权力布局,胡乱揣测所谓的权力斗争。
    应该说,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以为世界所公认。但也必须辩证指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会议公报)。国内层面,收入分配不均,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改革发展的成果并未惠及基础民生,阶层分化急剧但并未形成稳固的橄榄型社会,政府执政能力和公共治理水平有待提高,环境压力增大,能源安全等等。国际层面,中国国力增强面临着来自传统强国的忌惮和围堵,中国和邻国之间的领土争端影响睦邻关系并有可能被外部势力所利用;全球化时代的贸易环境愈来愈差,中国遭遇来自汇率、贸易不平衡的挑战;西方国家对华依然存有政治意识形态偏见,并在人权、宗教等方面对华横加指责;在世贸、世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全球性的经贸和金融系统的发言权还不够,制约了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更重要的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美欧日等传统强国对中国的误解加深,把中国的发展模式视为威胁。
    如此等等,都需要中国立体化全方位地去破局。因此,“十二五”计划的中国发展新模式,不仅仅是内政的升华性调整,还是外交和外贸层面的新定位。尤其后者,更显迫切和重要,不管中国承认与否,中国已经为世界看成是世界级的大国。在此情势下,中国会被国际社会累加上难以承受的所谓“责任”。
    客观而言,无论西方故意炮制的“中国威胁”也好,还是刻意为难中国的“责任”,都是中国不能漠视的。因为这是中国成长为世界大国的必然代价。为了因应外交形势的变化,“十二五”计划明确了从传统外交向向能源外交,气候外交,经济外交,安全外交,金融外交等领域的延伸。这说明,“十二五”的中国外交已经从浅层次的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之争提升到应对国际社会对华合理预期的新层面。这种全方位的外交定位,更有助于中国外交公关和化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显然,这为中国持续发展成长为世界一流强国提供了破解外来阻力的可能。
    历史昭示现实。从中国历史的规律看,历朝历代在开国60年之后就已经完成休养生息,开始步入强国盛世期,现代中国也正步入这样的盛世期。只是,现代中国已经完全融入全球化,并且已经意识到到封建盛世国富民不强的流弊,以实现国富民强为目的,并认识到了政治改革的必要性。中国第四和第五代的领导人充满自信,而且在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有能力破解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怪圈魔咒。

 

0上一篇 <<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道德拔高和人性…      下一篇 >> “房价降两成”的市场预期远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