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矮脚虎”“一丈青”源流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2:57:46
原创】“矮脚虎”“一丈青”源流考 [ 北河 ] 于:2008-01-25 13:00:30
比较令人遗憾的是,萨苏先生在《梁山地区猫科动物志》一书中,并没有提及“矮脚虎”这种动物。

顾名思义,“矮脚”,就是四肢短的意思。关于这个词,具体该如何理解呢?一种解释认为,矮脚虎,无非就是虎里面的个体差异造成的极端情景。人里面还有个武大呢,我们应该允许虎里面出现个别二等残废。另一种解释说其是任何特异品系的食肉动物,比如腊肠狗,的昵称。但是这两种解释忽略了一个人文事实:不管客观事实如何,比如相貌气质品格武功怎么样,没有谁愿意用这样的东西来形容自己。江湖人物尤其是强盗的绰号,可以玄幻,可以恐怖,可以怎么吹都行,甚至可以包涵一般概念上的贬义,但是,绝对不可以:滑稽。可能产生的喜剧效果,对强盗的声名来说,比什么都致命。

所以,唯一的可能就是,“矮脚虎” 是一个独立的物种。既然被称为“虎”,就有理由认为跟虎的亲缘关系不会太远。既然叫“矮脚”,就可以由此估计出该种动物的体形和体态。

王英的体型,是“五短身材”:脖子和四肢长度都比正常比例小些。所以,“矮脚虎”绰号的来源,很可能就是一种含比喻意义的写实手法。遍考华北华中地区可能出现过的27种猫科动物,以此物的身量与王英最为接近:http://www.cchere.com/article/1405191



这种动物的名字叫兔狲。王英的衣着是“天青衲袄锦绣补”,看看图,这不正是兔狲的毛皮色吗?兔狲的大小就跟家猫差不多,但是体形粗壮,四肢短粗。这种动物的性情十分机警,叫声粗野,尤其在发情期可以声闻四野。捕猎的手段是伏击式,非常高效,并且猎杀手段显得相当凶残。种种特性,如果说让“贪财好色最强梁”的王英引为图腾,也是顺理成章的。http://www.cchere.com/article/1405191

至于“一丈青”,字面意义就要难以理解得多。甚至关于词性为何,争议都会比较大。

这个短语不是已知的通俗用法,也不见于宋以前的任何文献中。考察该绰号的来源,应该可以肯定的说,与龚开在《宋江三十六赞》中的批语不无关系。其中的一句“太行春色 有一丈青”,很可能与该绰号的原始形态有关。那么,关于“一丈青”,我们就可以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比如:第一,在介词之后,肯定是名词。第二,该物至少曾在春季的太行山区出现过。http://www.cchere.com/article/1405191

另外,“一丈”这个比较具体的长度,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虽然可能有虚化或者夸张的成分,但至少在量级上不会相差太多。例如,我们可以肯定,一丈青的意思不是某种大气现象,因为对类似的东西来说,“一丈”实在是太小了。

最佳的解释仍然是:“一丈青”是一种动物!固定季节出现在固定山区的丈余长的东西,如果不是动物,大概只能是UFO了。另外,考虑到扈三娘丈夫绰号“矮脚虎”,哥哥绰号“飞天虎”,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扈三娘自己的绰号,不可能跟夫兄的在性质来源方面都是不统一的。http://www.cchere.com/article/1405191

基于此,我们又有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发现:“青”字表明,这种动物,是黑色的!只不过,这个“一丈”太令人费解了。古代战马的标准尺寸是“蹄至背,高八尺”。那么,比马还高的黑色动物,有人见过吗?

本来,笔者也是无论如何想不通的,想到抓耳挠腮坐卧不安一站起来把头都撞到门框子上了。然而,这一撞之下,顿时有些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粗看起来不可思议比如一丈的高度,是可以通过身体直立而达到的!能直立起身体的动物,除了产在非洲的几种类人猿之外,还有一种:黑熊!http://www.cchere.com/article/1405191



亚洲黑熊真的就是“青”色的。对于一些较大的个体来说,如果直立站起,达到姚明的高度也不是很难的事情。所以,一丈青就是黑熊的别称。http://www.cchere.com/article/1405191

黑熊属林栖动物,居住在植被茂盛的山地。更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熊类有冬眠习性。不难想见,当初春冰封雪化之际,冬眠出洞的黑瞎子满山寻找食物的情景,该是很有震撼效果的吧?这无疑算得上山地一景,也自然让博物学家龚开描绘记录了下来。

扈三娘惯用的两把刀,以日月为名,一直没有人给出任何合理的解释。而如果看一下黑熊的形态,这个谜团也就随之迎刃而解了。亚洲黑熊几乎通体黑色,只有两处为对比鲜明的白色或黄色,显得非常醒目,因此是可以作为这种动物的标志性特征的。从上图可以看出:一处是吻部周围,有圆圆的一圈;另一处是胸部,有个弯弯的月牙形状。这,就是“日”和“月”真正指代的东西。扈三娘的日月双刀,象征着黑熊攻击力强劲的尖牙利爪,也是三娘对自己绰号充满自豪情绪的有力注解。http://www.cchere.com/article/1405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