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诗人的转变(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5:45:47
#footLeft .rss{ display:none; }新闻订阅

FT中文网专栏

  • 《第一时间解读》
  • 《朝九晚五》
  • 《2009:中国纪事》
  • 《中国公司观察》
  • 《媒体日记》
  • 《重读近代史》
  • 《钱体育》
  • 《第三眼》
  • 《丁学良回望30年》
  • 《职言不讳》
  • 《杂志PK》
  • 《琐碎的冲突》
  • 《股经》

FT专栏作家

  • 马丁·沃尔夫
  • 露西•凯拉韦
  • 斯特凡•斯特恩
  • 约翰•加普
  • 居伊•德•容凯尔
  • 钱眼太太
中国>其他

设为首页|新手指南

免费注册

一个诗人的转变(下)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 2008-06-26

选择字号: 大 中 小

加入收藏 电邮给朋友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这个国家太庞大、太有耐心了、生命力太顽强了,她似乎可以消化一切灾难。如今的成都平原,人口稠密。但是五个世纪之前,在明朝末年的起义者张献忠带来的劫难中,本地人口几乎被清洗一空,以至于鲁迅在400年后读到《蜀碧》时,仍脊背发凉。但只要和平再度恢复,“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开始,不用两三代人的时间,就再次将这里变得人口昌盛、商业繁华。在制造安逸的生活、丰沛的物质方面,中国人的能力似乎无人能及。而那些灾难,不管它多么剧烈,总是被淹没在迅速恢复的日常生活中。

是因为我们的精神世界缺乏形而上学的传统,而现实的生活太过动荡不安,我们唯有将注意力放在眼前的生活上?还是因为,我们在那些源源不断、精益求精的物质世界,可以寻找到足够的精神满足?

类似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两三年前,当我开始观察中国时,总是惊叹于她的耐心、韧性、灵巧与自足, 但是她的傲慢、投机、贪婪、自我欺骗也从未停止过激怒我。

我想寻找到某把钥匙、某种逻辑,来理解这个国家。对传统的态度,是我选择的角度之一。我轻易的把目睹的那些丑陋与混乱,归结到1949年之后的政治统治。苏联式的极权体制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独立性、美感……一些简单的答案充满诱惑力:中国历史在1949年之后发生了深刻的断裂,之前的中国是钱穆式的中国——那里充满了责任、宽容、友爱、士大夫的风范,而之后则是集体性的反智、残酷的社会运动……

这是我对传统中国的态度的一次反动。更年轻时,我深受“文化虚无”和“激进西化”论点的影响——传统的中国充斥着黑暗,最好抛弃所有,拥抱一个由外来观念构造的新世界。但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想法开始改变了。不知是因为理解力的增强——你不可能完全扔掉自己的过去而变成另外一个人;还是因为个人身份的觉醒——你注定是中国人,把自己民族的昔日说得一无是处,你也会失去今日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的落脚点。

我开始不自觉的拥抱了另一种思维上的时髦——五四一代与《河殇》式的激进反传统,是错误而愚蠢的,它们是单一的革命话语的温床,而正是这种思维上的激进与单一造成20世纪中国的悲剧。于是,另一个中国传统浮出水面,它不是人吃人的黑暗,而是山水画、诗词、木制建筑、菜谱、竹林、人构成的典雅、精致的世界……

我知道这种角度的漏洞百出。首先,我根本难以定义传统。中国历史如此漫长,先秦与汉代不同,唐朝与宋朝也差异重重,明清又是另一个模样……用一个笼统的“中国传统”来说明一切,实在过分粗暴了。它不自觉的掉入了那个窠臼里——中华文明是静止不变的。而且,这传统是政治的还是知识方面的,是艺术还是生活方式上的,是士大夫的还是平民的?当这些前提被严格的定义之前,“传统”可以被随意的曲解、被选择性的使用。

当“传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被忽略时,我们很可能就容易用非黑即白的方式来对待它。也相信,它可能被埋葬与发生断裂的。或者是通过片面的美化与丑化,来为此刻的需要所用。但事实上,在这些复杂性被严肃而细致的探讨之前,对传统的滥用,很可能变成了一个溺水者的拼命挣扎——他手舞足蹈的越厉害,下沉的速度就越快。

 

相关新闻

潮州的午后(2008-12-26)
对话江丙坤(2008-12-18)
寻找自己的故事(2008-12-11)

读者评论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FT中文网观点

发表评论

注意:FT中文网欢迎读者发表评论,
但保留编辑与出版的权利。

读者评论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FT中文网观点

发表评论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输入评论

用户名:

密   码:


免费注册
jingcheng2008-08-27 13:16:30
虽然作者写的这篇文章让人看着眼花缭乱,可能是欲言又止的缘故吧,但最后还是引起了我的共鸣;"没有兴趣将这种愤怒转化成具体的行动!回避本应痛苦的挣扎和求索!经常变成了一种逃避的借口!"这3句我想是作者想表达的真实意图,作者有双鹰眼洞察力非一般!支持你,现在的中国人就需要像您这样的来唤醒!
rocky401144042008-07-02 13:48:53
"正因为知道有曲折,才会不断反思以便修正航道。"我顶这一句
Ducken2008-07-01 16:44:45
ljf882006老大~拜托你,你什么时候听许知远说过、或者看到他写着“吾乃真理”!?这只是一种看法一种观点,你可以不同意,也可以深恶痛绝、鄙视或者唾弃,但你完全没必要也没有权利去给人家扣帽子——真理掌握在你的手中?你是道德法官?中国是在“通往和平崛起”的道路上。这不是一条通坦大道,事实上,它不仅曲折,更几乎每一步都在面临岔路口上的选择。对于我们民族也好、国家也好,这条路不仅不好走,我们还要加速走在这样的路上,就好比是在盘山路上开快车——没办法,我们需要追逐回我们失去的时间,弥补落后的路程。这样的过程中,担心和怀疑都是难免的,毕竟不是随便一个选择都能无论如何使我们达到心中的目的地。正因为知道有曲折,才会不断反思以便修正航道。许知远先生的文章中的“灰色”有时的确有些让人吃不消,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接受其中可取得观点、或者获取新的思考角度和思维方式,不是吗?
mm_cwy2008-07-01 15:23:27
许知远,很不喜欢你的文章,但很关注你的文章,希望能看到写得清楚、透彻的东西,但很失望,读你的文章,只感觉压抑,且往往不知所云,通篇杂乱无章,学鲁迅的文笔,却学得个“邯郸学步”,你的文章丝毫看不到一点可以让人振作、奋起的精神.通篇充满了做作。引用了那么多的人物显现你是多么博才,可都是外国人,他们跟我们有什么关系,他们的生活环境、年代与我们有联系吗?可以雷同吗?你到底了解中国人多少,不要世人皆醉你独醒,摆着一幅清高,愤世忌俗的样子。多深入社会,多了解各年代、各阶层的人们的真实想法,不要只在你自己的小圈子里闭门造车了,走出去,天地大得很。
268christine2008-06-30 00:12:31
混乱和故作清高的文字掩饰不了内心的虚无,呻吟和呕吐的只是一些腐败的气息,作为一个人而不是动物是你最大的悲哀。
闲散人2008-06-29 20:00:05
不反思吧,不甘心——毕竟已养成习惯;反思吧,太痛苦——反思本身的痛苦远远小于无法无奈带来的痛苦。知音何希!
ch28long2008-06-27 10:29:38
中国就是因为多有"ljf882006"这样的护短者才难以真正的进步。如果你不喜欢别人的文章可以理智客观的评点,但动否戴大帽子或者人身攻击只能说明你的苍白与无力。或许也是个人素质局限!
anonymity2008-06-26 21:22:54
诗人是伪君子的代名词
hbezzx2008-06-26 17:03:57
诗歌过去的年代寂静无声!我担心自己会迷失自己,或是“不理会现实的困难,只将所有的热情释放到语言的快感里,盲目表达自己的道德高度与情感愤怒,却没有兴趣将这种愤怒转化成具体的行动”,不去参与现实的体验,空谈诗歌与理想。我们只有真实的活着!
taolanjing2008-06-26 12:18:56
我一直怀疑中国传统审美即使经过挫折侧重未改,在物种足够丰富的时候,合作的可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付出的代价会很高,或者上学牵制了代价观念的根本不同
[查看所有评论]
未经英国《金融时报》书面许可,对于英国《金融时报》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FT中文网(或: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经英国《金融时报》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十大热门文章

  • FT社评:敬爱的金某某
  • 美国是否走向财政大灾难?
  • 看洛克如何为邓玉娇断案
  • 神秘的朝鲜皇储
  • 华为反驳“威胁印度”说
  • 中国的油价之谜
  • Lex专栏:盖特纳访华硕果
  • 北京天安门广场昨日对公众关闭
  • 成功人士很没趣?
  • 上海,欢场与坟场
© Copyright The Financial Times Limited 2008.关于我们 |  问题回馈 |  联系方式 |  合作伙伴 |  服务条款 |  广告业务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