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伊斯兰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39:16
常德原本无伊斯兰教,当地的居民也无此种信仰。伊斯兰教传人常德,是随同信仰此教的回族人和维吾尔族人移居常德而开始的。
两民族移人情况详见上章。若从“扶风马氏”落籍常德情况来看,时间早于明代。但两民族大量移入当在明洪武初年,特别是明洪武五年(1372),明军进驻常德,军中回族人和维吾尔族人皆为伊斯兰教徒。因此,一般以这年为伊斯兰教传人常德的起始年。常德市最早建立的正规化清真寺是位于今鼎城区石门桥镇的八斗湾清真古寺,该寺原有石碑,上刻“白明初以来建立清真寺”字样。该寺原有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1959年被拆毁,寺内原有的石碑和残匾全部无存。见诸史乘,自明以来,常德曾先后建立清真寺44座。始建于明朝的著名清真寺有位于城区沙河街的清真古寺,鼎城区斗姆湖镇红星村的官沟坪清真寺和肖伍铺乡的梁山清真寺,汉寿县教门滩清真寺,桃源县翦家桥清真寺,澧县清真古寺等。其中,位于城区的清真古寺最为著名。该寺现名常德市清真寺,在历史上曾三易其名:回教礼拜堂、清真礼拜寺和清真古寺。该寺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寺址在离现在寺庙位置仅数百米的民族街玉带桥右侧。后因与汉族灵官庙毗邻,遂于清顺治二年(1645),购置傅姓穆斯林房屋地基重修,即今址,位于常德市人民东路。今寺内礼拜大殿正梁上刻有“清顺治年重修”字样;大殿檐前厅大梁上刻有“大清咸丰岁次辛酉壹拾壹年又一次重修”字样。
各地清真寺的寺产,决定于该教坊内穆斯林人数及其上层人士中达官显要和富绅的经济条件。澧县东田堰清真寺因杨姓定居于当地始祖、明武略将军杨源“采食澧田”,清初该寺有田产1,000亩,其经生中最高待遇相当于农村中一般阿訇的薪俸,或有过之,当时富甲全省。清同治十三年(1874),南京籍回族人马如龙自云南调任湖南省提督军门驻常德府,向城内三寺(清真古寺、东寺和西寺)捐田180亩。集体捐课是清真寺的一项重要经济收入。三寺除接收6个教内慈善总会会产收入外,古寺还接收穆斯林于沙河街合股购置的渔水租用及码头规费权3个股份。
清嘉庆年代以前,常德本地阿訇十分缺乏,大多聘自外省。清光绪末年,常德市清真寺培育了首批本地籍合格阿訇多人。他们一般为本地结业的经生,经公议择优选送外省著名清真寺进修,“穿衣”或“挂帐”回来后受聘为阿訇,其代表人物有李仁山(1881~1939)、马礼贤、向宏昌、尚希贤、马宝初、黄芳来、李拨山等。李仁山于1901年于常德清真寺学经结业后被选赴甘肃河州果园清真寺,就读于哈吉大阿訇,学成回来后就聘于阳山清真寺和清真古寺。马礼贤、尚希贤曾主教于长沙市。
民国7~8年(1918~1919),常德一度出现“新老教派斗争”,教内上层人士围绕宗教仪典改革发生争执。主要分歧有四点:革新派主张革除既繁琐叉铺张浪费的宗教仪式,守旧派则认为诸如“三大节日”之类隆重纪念并不为过,孝道不能破除;革新派主张阿訇为穆斯林主持婚丧之礼念经,是应尽之义务,当免除财礼,守旧派认为阿訇不应拒绝穆斯林出自虔诚的执敬;革新派主张用阿语念经,守旧派反对洋腔洋调;革新派重视仪表,主张男人留胡须如圣行,妇女戴盖头为主命,守旧派不重视亦不反对。革新派以古寺的张普山、李仁山和翦质辅为代表,守旧派以东寺的孙静修为代表。民国7年,双方相约于清真高小学校讲经辩论;次年叉约会于西寺进行争辩。结果谁也没有说服谁,虽双方情绪激昂,手持器械,但未致殴斗。民国9年(1920),李仁山发起成立“常德回教教育辅助会”。该会较之旧式的经堂教学成绩显著,受到穆斯林一致称颂。守旧派阿訇也乐于共事.从此,双方的隔阂逐渐消除。同年,王志周(1888—1954)赴麦加圣地朝觐,历时是当时湖南全省清真寺阿訇中惟“念、礼、斋、课、朝”五功的阿訇。
民国23年(1934)6月8日,继中华回教公会在南京成立之后,中华回教公会常德分会在常德清真小学成立,李仁山大阿哥、翦质辅先生为该会负责人。该会成立宗旨以体恤贫困,为穆斯林排忧解难为主。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成立“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李仁山受聘为该会名誉理事。同年下半年,常德成立“中华回教救国协会常德分会”,李仁山任分会负责人。该会成立后参加抗日救国工作和救济难民工作。同年11月至次年2月,常德发生穆斯林护墓斗争。湖南省政府主席何健与衡中纺纱公司合办衡中纱厂,厂址选在德山,勘基时将100余家回坟列入范围,需要搬迁。穆斯林闻讯,推选代表,组成300人的“护坟请愿团”散发《护坟宣言》,并以“快邮代电”通告全国教胞。斗争历时两个多月,最后因回族将领白崇禧干预和何健的调离及张治中接任,衡中纱厂停办,迂坟纠纷不了了之。
1949年以后,常德城区的回、维族居民在中共常德回民支部的领导下,由清真古寺董事会出面组织,为保护常德古城、迎接解放做出了贡献。7月24日,国民党城防指挥部计划放火烧毁东门一带房屋,董事会提出誓死保寺、保家口号,董事会成员李锡富等人组织码头工人扁担队,定梁丞等人组织制革工人牛刀队,古寺的其他青壮年也组成棍棒队,当天晚上用各种器械武装起来的群众达200多人。古寺坪里准备了铜锣与大竹梆,情况紧急就鸣锣敲梆报警,集合群众。常德回民协会主席翦质辅(1893~1951)同情革命,不仅把获悉的敌特破坏革命的消息转告回民支部负责人,而且腾出住房供中共湘西工委办公。9月29日,常德县解放,回维人民欢欣鼓舞。11月7日,常德市回族人民联合会(简称“回联”)成立,黄毅民任主席。该会通过与古、东、西三寺协商,将其财产集中,统一筹划,经费统一支付,先后兴办了回联合作社、回联制革厂、回联废牛屠宰厂、回联豆腐厂等13个经营实体,安排1,000余名穆斯林就业,从而基本解决城区穆斯林贫穷状况。1952年,“回联”撤销。
1950年10月后,常德地区穆斯林同全国人民一道,掀起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活动。他们参加常德市抗美援朝文艺宣传晚会,演出“王勇炸坦克”、“黄河谣”、“朝鲜农民庆丰收”等节目,马大春、马道美两位阿訇以阿语演唱赞颂“法图麦”(法图麦为穆罕默德之女,伊斯兰第四位继承人阿里之妻,阿里被誉为“圣人的狮子”,法图麦被尊为伊斯兰妇女中的圣裔,圣战巾帼英雄)伊斯兰诗歌。常德农村穆斯林慷慨捐献稻谷200担、鸡500只、鸭200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伊斯兰教得到国家政策保护,在当时特殊情况下还优于其他教派。政府对属于清真寺的房地产酌情减免房地产税;穆斯林生活必需的植物油配额高于一般群众;穆斯林子弟升学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等等。穆斯林拥护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并想到国家建设需要,识大体,顾大局,发生在30年代迁坟事件,在新社会得到妥善解决。常德市东南黄龙岗,是回族、维吾尔族穆斯林历代坟山,其中部分地段早在明代即为维吾尔族翦姓祖茔。为支援国家建设,常德市清真寺于1958年前动员组织穆斯林群众先后三次迁葬坟墓2,000余家。70岁高龄的魏印三阿訇在常德市政协座谈会上说:“旧中国回民抗拒迁坟,新中国成立后回民自愿协助政府迁坟,是性质根本不同的两件事。因为社会主义建设是为国为民,伊斯兰教是主张爱国的,政府为人民办好事当然拥护。”
“文革”十年,常德地区多数清真寺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伊斯兰教徒有些生活习俗被视为“四旧”受到嘲讽,少数人还受到批斗。常德清真古寺不但停止了一切活动,而且成了所在居委会的办公地点及活动场所;并在寺内办起了炼铁厂、废品收购站;所有房地产业不是被侵占,就是被象征性地赎买。站方阿訇马道美以70岁高龄,成了洗把厂的一名员工。常德市东、西清真寺为街道办企业占用,农村的清真寺多为生产队或小学挤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全面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81年由常德市人民政府批准以退赔的房地产款修复清真古寺。寺的前门临街,增建了一座大小9个绿色月牙球的牌楼。寺内宫殿式礼拜大殿,悉用红、绿、黄色油漆涂饰,焕然一新。。原大殿檐前的一幅楹联,精工复制在两边圆柱上。竣工后将清真古寺改名为“常德市清真寺”。1981年7月成立常德市清真寺第一届民主管理委员会,马道美任主任。后经1989年、1991年和L998年几次整修,常德市清真寺重现昔日光辉。1991年,常德籍台北清真寺定中明大阿訇,两次委托常德籍台胞,利用回常德探亲之便,捐赠维修费4,280美元。1993年被全国伊斯兰教协会授予“全国著名百所清真寺”之一的称号;2000年4月,又由全国伊协授予“全国模范清真寺铜牌”。
1988年,常德行政建制实行“地改市”,成立了常德市伊斯兰教协会。马道美任名誉会长,马明泉、马仁辉任副会长。为了加强对常德市所属各区、县(市)清真寺的管理,制定1 3条管理条例,颁发有关部门。2000年12月,常德市伊斯兰教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新的领导班子,黄泽贤任会长,马明泉、黄信、俞时龙、黄德俊、翦万轩、李泽琼任副会长。2000年年底,全市
登记批准开放的清真寺16座,教徒们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