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单作诗人看 使我抚几空嗟咨(下)——简论华锺彦诗词的因时而兴特色(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2:08:47

后世单作诗人看 使我抚几空嗟咨(下)——简论华锺彦诗词的因时而兴特色(转载)

作者:三 耳   出自:传情是否有这种说法 浏览/评论:483/0   日期:2010年1月27日 11:04

三、匡时论世 随情率真

 

先生曰:“拙作诗词,既率性情,则性情亦因时期而有轻重。大约早年之作,多为自吟自咏;建国以后,多为社会民生,期在以刍荛之言,效献芹之意,故曾有句云:‘诗能寿世无今古,文不匡时岂典型’;‘诗情应许热如汤,文胆何妨大于斗’”[5]2。“匡时”原意为挽救艰危的时事,侧重其批判指向和纠偏作用。唐太宗《幸武功庆善宫》诗:“弱龄逢运改,提剑郁匡时。”但在文学功用一端,该词语外延有所拓展。先生说:“夫朝市递嬗,斯文不丧,其所以不丧者,曰:扬民善也,抒民情也,正政事也,化风俗也,匡不善为善也。”[1]906是故激浊扬清、扬善斥恶、移风易俗皆可入“匡时”之列。

在华诗中,有明末以死抗青的义士:“立节若关恢复计,高风尤重到今朝。”有敢为孺子牛的民族魂魄:“几向刀丛横怒目,甘供心血育新生”。有“高风亮节继船山,立教中州五十年”的著名学者嵇吉文甫,有“生为沙丘憔悴尽,死犹不愿离沙丘有”的共产党人焦裕禄,有“治国撮其要,除奸有所宗”的“革命同志”,有“首创文名甘末位,自将重器献人民”的英模蒋筑英。此乃扬民善也。

在华诗中,有借景抒情、吟咏“云海波翻人足下,万马奔驰起白烟”的《鸡公山歌》、《三门峡歌》;有欢送毕业同学“树起丹心腾万里,擘开云路横双翼”的衷心祝福;有对于“漂洋过海为人民,奋战军前岂顾身”的白求恩同志的倾情褒扬;更有痛悼人民的好总理的洋洋160句、1120言的《深深怀念周总理》;此乃抒民情也。

而上述讨贼寇、迎解放、斥文革、怀英烈、讴歌新时代的篇章无不在“正政事”。即便时代印记鲜明的篇什如《十月革命四十周年颂歌》,也同样表达出“总因社会制度优,遂使人民生活安”、“苏联今日我明日、金针度我妙薪传”的关心政治、期待发展的拳拳之心。

于化风俗一端,先生的诗作常常立足当代,鼓吹新的风俗与气象。如写于1980年的《梁园咏》,历数世代文人骚客留在梁园的音容笑貌之后,继而生动绘写当今的开封古迹:“龙亭肃穆壮夫气,铁塔端妍静女神。鸠工重缮相国寺,飞天藻井光金轮。中偶遇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栩栩存。”篇末话题一转,力倡新时代的新文风:“诗情应许热如汤,文胆何妨大于斗。能言人所不曾言,须叫‘我手写我口’。为诗要为贤者歌,扇动真风振九有。”原来长诗是为了《梁园》杂志的发刊而呐喊。其求新向善之心,催开古梁园新新文风之先。又如在农村参加劳动之际所作《打夯歌》,活画出“知识分子劳动化”的全新感觉。

当然,对于“匡时”即“匡不善为善”原始意义,更是华锺彦诗词的着力点之一。如其《书愤》一首,在一语不慎即有坐牢之虞的淫威下,对“馋口三言城市虎,真情百证变刁顽”的畸形岁月大胆揭露,硬骨铮铮,掷地有声。而在1966年底批斗之风正盛时,先生偏偏写出一阙《冬至》:“冬至阳生春未来,羁人日日望冰开。安能早借东风力,随送阳和到柏台!”柏台者,官署之谓也,此诗暗指共和国政权已经被冰封雪欺,盼望早日云开雾散,拨乱反正,显示了过人的胆识与品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四五”怒潮》一首:“人流花海雪飘飘,歌哭声浮上九霄。歌到‘扬眉剑出鞘’,漫天风雨怒于潮!”此诗作于1977年4月,就在5个月前的1976年10月底,华国锋在听了中宣部的汇报时说:“四人帮”的路线是极右路线;凡是毛主席讲过的,点过头的,都不要批评;天安门事件(四五运动)要避开不说。到了1977年2月7日“两报一刊”发表了题为《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提出了“两个凡是”。直到1978年11月15日,中共北京市委才正式宣布:1976年清明节广大群众到天安门广场沉痛悼念敬爱的周总理,愤怒声讨“四人帮”,完全是革命行动。要对于因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而受到迫害的同志要一律平反,恢复名誉。而在浩劫刚过、“左”魂不散的当时,作为71岁高龄的著名教授,公开支持四五运动也是需要非同一般的“匡时”的勇气的。

同时,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之后,“匡时论世”在华锺彦先生笔下常常集中在“匡时论诗”上。毛泽东同志1957致藏克家等的信里说:“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旧诗是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6]163文革期间,旧体诗词更是作为“封资修”被打入冷宫。而先生立于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在《论诗十首》里直接指出旧诗同样是“二为”的重要领地,试看其中三首——

 

文体翻新诗不摧,诗坛应见百花开。“于无声处”惊人笔,犹带三唐风雨来。

不薄新诗重旧诗,旧诗魂已系于丝。恍如风雨欺花韵,正待君好护持。

乐府秦吟绝妙文,情高泰岱笔瑰珍。哦诗每服香山叟,不为风花却为民。[1]1167-1168

 

其逆势崛起之胆、惨淡经营之心,溢于言表。而且在公开倡导的同时,先生主动为本科高年级同学开设“古典诗歌韵律及其作法”课程,重点讲授韵律和吟咏,以承前启后、挽救古典诗歌的危机。1979年初,先生发重主要论文《从旧体诗词的光辉传统展望其未来》,明确提出以“攻城不怕坚”的精神学习古体诗,不能只当“槛外人”,要通过教师因势利导、指点门径、引入正途。进而呼吁领导同志“因势乘便,转败为功”。文末,先生指出:“诗坛上的偏瘫现象不应该继续存在,应该积极整顿,整顿也是革命。如果不能及时整顿,不培养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新生力量作为接班人,恐怕三十年后,要想在全国范围内求得一个对近体诗词读得准确、讲得深透的人,也将成为凤毛麟角。到那时,将会受到责怨的。”[7]在《华锺彦诗词选》正续编里,汇集了不少论诗、唱和、题赠和悼念日本诗词学者的篇章,亦可见先生“匡诗”的举动不仅停留在纸上,而是“知行合一”、不遗余力。

 

四、倾心记时 师法老杜

 

16年前印行的华锺彦先生诗文集并纪念集《浩气长存天地间》,封面上是华先生的《东望曲——赠东北大学校友》,其中“卧薪尝胆育英才”回忆、“江桥血洗豺狼兵”的兴奋、“万里山河半陆沉”的担忧,不能不让人记起杜子美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而《“八一五”日本投降感赋》中“也因夜雨添诗兴,好对秋花倒酒樽”的激动,直似老杜的“漫卷诗书喜欲狂”——先生在其自传里写道:“胜利之夜,我与妻子欣然共酌,全家欢畅,率成一律……较比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欢,或尤过之”。盖有三曹、王粲的先例,有“缘事而发”的汉乐府民歌的传统,自然不可妄下“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胡震亨《唐音癸签》)的定论,但以“(儒家)八条目的入世论”、“向下看的价值观”、“典型化的历史感”、“纯细节的纪实性”诸端考察,杜甫之前之后也确乎鲜有能出其右者。

秦少游曰:“杜子美之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当其时而已。”[8]2318而老杜的应时而生与“以时事入诗”的思想观念、写作方法,也的确对后世诗人——如陆游、文天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至于文氏声称自己的话不必再说,因为“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后世有成就的诗人,无不在思想、写法上得益于杜甫。

华锺彦先生身为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对杜诗素有研究,堪称大家。早在1962年,先生就为杜甫诞辰1250周年撰长文《从杜甫诗中主要学习什么?》对杜甫的爱国爱民思想、拼搏乐观精神、深入生活态度诸方面详加论述,后来在论著与讲学中,亦时时生发杜诗精华。其杜甫研究的造诣必将表现在自己在诗词创作中,是故无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责任感,还记纪行叙事的方式、简朴而充满张力的语言,其诗词都明显承继杜甫而斐然有成。如《侠士行(其二)》——

 

幕府镗镗鸣战鼓,十万貔貅横歇浦。争传胡儿大点兵,千人万人观如堵。迅雷一声惊沙起,少将折肱大将死。声定欲问发者谁?有客岸然呼不止。自言“家世住三韩,黍离麦秀伤心肝。尔为刀俎我鱼肉,彼苍同戴难相安。一从滨江殉者去,侠士流风胡可语。好将血泪谢帝乡,三户他年必复楚”。我闻复楚心东飞,兰成去国泪沾衣。辽天望断春来雁,易水长歌壮士诗。[1]1143

 

其画面感、特写镜头、篇末的抒情让人记起《兵车行》的逼真描绘,那“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的悲壮,却是《新婚别》的骨骼:“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而对话入诗的写法,流畅自然的口语又分明是《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的韵味。

1964年,华先生在杜甫家乡巩县写过《杜甫窑》一首,其中颔联、颈联为“朱门十字关情重,广厦千间遗爱多。稷契平生劳想象,羯羌祸国恨如何。”此四句足以概括杜诗是主旨,也为自己的创作定下了基调。

从语言角度考察,先生对于杜甫的善用口语与方言(如“三吏”“三别”)多有师法,尤其在后来“向民歌学习”的阶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有力的革新。但先生笔下的口语是“化开”之后的随意,是左右逢源、信手拈来、风行水上、自然率性。因为国学功底深厚,先生“我手写我口”也照样古意盎然,言简意深,非一般后学所能够企及。由此亦可见学诗是日积月累的慢工,吾侪浮躁之辈值此此浮躁之世,力图先生一般地雅俗共赏,任重道远也。

同时,在《华锺彦诗词选》里,与日本诗词学家同吟《登高》(《和日本吉川教授远赠新诗》);以“低昂醉舞何须猜”引《寄李十二白》“醉舞梁园夜”诗句点出开封(《梁园咏》);化用《后出塞》“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句为“天阍不听渔阳鼓”(《望终南山》);直接引用杜甫《古柏行》“万牛回首丘山重”句入诗(《<清明上河图>诸宫调十章》)——杜子美的身影随处可见。1982年,日本黑川教授赠华锺彦先生杜诗研究专著,先生写七律《谢日本黑川教授新赠》记之——

 

黑川彩笔重师承,论杜功随注杜增。学有会心神变化,文能寿世骨锋棱。锦城喜雨窥胸臆,夔府悲秋感废兴。诗史名高翼新著,蓬山何处不飞腾![1]1177

 

“别传就是自传”,评赞友人的杜甫研究溢满了自己的心得——套用句型,说先生“笔力功随讲杜增”或许也还合适吧。

先生的诗词中还有一批是吟咏祖国山川的,如《南游杂诗十八首》、《东游纪行七首》、《西行杂咏十三首》、《重登鸡公山二首》、《云岗三首》、《东南纪行二十五首》、《鄂川纪行十七首》等,其中同样可以窥见杜甫善于描写大自然、以山水田园抒发对时事的感叹的特色。如《下三峡》:“瞿塘峡水破巫山,石壁嶙峋挤两舷。客正御风高兴发,更无人听‘四声猿’”。状物绘景之际,不难感受到进入新时期的欣喜、昂扬、旷达。较之杜甫《秋兴八首》之“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的感时伤怀,实乃霄壤之别。然将江涛风色与时代人心合写,亦足见先生对于老杜的熟稔。记得宋景昌、王澜汉二位先生悼华锺彦的挽联是“诗宗李杜 词步苏辛”,实在是一语中的。

 

德国诗人海涅不说自己是诗人,而称自己是“剑与火焰”:“请放一柄剑在我的棺上,因为我曾经是人类解放战争中的一员战士。”此意与陆游《读杜诗》时分的评论“后世单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异曲同工。从“因时而兴”的意义上考察,先生与其说是诗人,不如说是以诗词为工具写“人间喜剧”的战斗者、“史学家”、戏剧家、社会评论家。其诗词的历史学、政治学意义必将伴随其文学意义与世长存。

先生于1988年7月11日驭鹤而去,迄今已经21年。21年后,像先生一样对旧诗驾驭自如的诗人更是凤毛麟角。然而,我们仅仅能够从残存的500余篇的诗词中窥探时代风貌与恩师的喜怒哀乐了。“向前看”,我们所能够做的,唯有承继先生因时而兴的传统,弘扬我“诗国”的大宗国粹,以图接近“吐纳风云绝代词”的宏伟目标。回忆先生倡言“欲收拾坠绪,振拔正声,必须依靠青年”之际,讲台下年轻的我等尚懵懵懂懂,不知深意,如今同样“抚膺知痛”也。

 

参考文献

[1]华锺彦.华锺彦文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2]华锺彦.侠士行[N].大公报1935-05-15

[3]李叔同.《李叔同诗全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

[4]龚自珍.又忏心一首.龚自珍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5]华锺彦.《华锺彦诗词选•前言》.[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

[6]毛泽东.《毛泽东诗词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7]华锺彦.《从旧体诗词的光辉传统展望其未来》.[J].学术研究辑刊》1979(1)

[8]仇兆鳌.《杜诗祥注》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9.

 

后世单作诗人看 使我抚几空嗟咨(下)——简论华锺彦诗词的因时而兴特色(转载) 后世单作诗人看 使我抚几空嗟咨(上)——简论华锺彦诗词的因时而兴特色(转载) 一个诗人的转变(下) 略论毛泽东诗词的气势(申精)——兼谈诗人与政治家的关系2 明朝第一诗人诗词——唐伯虎 有色金属:因时而动顺势而为——研讨会会议纪要 红楼梦——诗词鉴赏(下) 两只最好的ETF基金,因时而用! 两只最好的ETF基金,因时而用! “贵人相助之相”的前生后世——面相解析与职业发展(五) “贵人相助之相”的前生后世——面相解析与职业发展(景素奇) 后世对曾国藩的评价(转) 略论毛泽东诗词的气势——兼谈诗人与政治家的关系 略论毛泽东诗词的气势——兼谈诗人与政治家的关系 转载:特色中国之—各地气派的政府大楼 (3) 转载:特色中国之—各地气派的政府大楼(6) 转载:特色中国之—各地气派的政府大楼(5) 转载:特色中国之—各地气派的政府大楼(5) 转载:特色中国之—各地气派的政府大楼(6) 转载:特色中国之—各地气派的政府大楼 (3) 让我看得不禁颤抖的图片———(无限转载,感悟人生) 穆克宏:《我与六朝文学研究》——治学詹言(上、下)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 饮食保健:因人因时而异 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