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2.0 的多种定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54:44

web 2.0 的多种定义

Web2.0 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互联网协会对web2.0(互联网2.0)的定义是:

  互联网2.0(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互联网2.0 内在的动力来源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充分发掘了个人的积极性参与到体系中来,广大个人所贡献的影响和智慧和个人联系形成的社群的影响就替代了原来少数人所控制和制造的影响,从而极大解放了个人的创作和贡献的潜能,使得互联网的创造力上升到了新的量级。

其重要特征如下:
  1.互联网成为平台(参与体系)而不是利用互联网来统治和控制;
  2.充分重视并利用集体力量和智慧;
  3.将数据变成“Intel Inside”;
  4.分享和参与的架构驱动的网络效应;
  5.通过带动分散的、独立的开发者把各个系统和网站组合形成大汇集的改革;
  6.通过内容和服务的联合使轻量的业务模型可行,分享经济的模式;
  7.注重用户体验的持续的服务(“永久的Beta 版”);
  8.服务和应用无处不在(非单机版和单一平台版本);
  9.不仅仅是少数重要用户,而是渗透到全体用户,包括大量的普通用户,要有拉动长尾的能力;

国外观点
  Tim O’Reilly(web2.0 概念的提出者)主要观点:

  Web 2.0 的经验是: 有效利用消费者的自助服务和算法上的数据管理,以便能够将触角延伸至整个互联网,延伸至各个边缘而不仅仅是中心,延伸至长尾而不仅仅是头部。
  Overture 和Google 的成功源自于对“长尾”的领悟,即众多小网站的集体力量提供了互联网的大多数内容。itTorrent 采用了一种激进的方式来达到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目的,由此显示出Web 2.0 的一个关键原则: 用户越多,服务越好。可以说,有一种隐性的“参与体系”内置在合作准则中。在这种参与体系中,服务主要扮演着一个智能代理的作用,将网络上的各个边缘连接起来,同时充分利用了用户自身的力量。
  源于用户贡献的网络效应,是在Web 2.0 时代中统治市场的关键。
  Web 2.0 的七大特性包括:Web 作为平台、借力集体智慧、数据成为下一个Intel Inside、软件发行周期的终结、轻量级编程模式、超越单一设备层次的软件、富用户体验。
  Web 2.0 八项设计范式: 长尾、数据成为下一个Intel Inside、用户增添价值、网络作用作为默认值、保留部分权利、永远的beta、合作而不是控制、软件超越单一设备层次。

杨致远(Jerry Yang)和大卫-费罗(David Filo)观点:

  整个互联网未来的创新将转向个人市场。
  虽然这些应用在商业模式上还不成熟,技术上也有待完善,但是他们相对门户、email等早期互联网技术而言,在“个性”(原创能力、定制能力)和共性“聚合能力,共享能力”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这反映了人类社会对互联网应用认识的加深。

国内观点
研究机构观点

  web2.0 不单纯是技术或者解决方案,web2.0 是一套可执行的理念体系,实践着网络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理想,使个人成为真正意义的主体,实现互联网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解放生产力,这个理念体系在不断发展完善中,并且会越来越清晰。实践web2.0 的成型的应用元素包括:博客(blog,包含文字、声音、图像、视频,让个人成为主体)以及Rss(简易聚合)、Web service(Web 服务)、开放式API’s(开放式应用程序接口)、wiki(维客)、tags(分类分众标签)、bookmark(社会性书签)、SN(社会网络)、Ajax(异步传输)等等,底层是XML 和接口协议,而这些应用又都是在一些web2.0 体系下的理论和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包括:六度空间理论、长尾巴理论、社会资本、去中心化等等。—互联网实验室

部分独立思想者的观点

  web1.0 是由上至下的,web2.0 是由下至上的。—胡延平
  从Web 应用的产品/服务生产者角度来说,该如何创建Web2.0 的产品呢?重要的是要抓住这么几点,一个是微内容(注: 英文是microcontent。用户所生产的任何数据都算是微内容,比如一则博客日记,评论,图片,收藏的书签,喜好的音乐列表、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去的地方、新的朋友等等。),一个是用户个体。除了这两个最基本的之外,还可以考虑社群内的分享以及提供API。一类可以被称作Web2.0 的产品/服务将是这样: 服务于用户个体的微内容的收集、创建、发布、管理、分享、合作、维护等的平台。其他的呢?恐怕就设计到好些人提到的,微内容的XML 表现;微内容的聚合;微内容的迁移;社会性关系的维护;界面的易用性等等。—zheng
  Web2.0 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可读写的网络,这种可读写的网络表现于用户是一种双通道的交流模式,也就是说网页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关系由传统的“Push”模式演变成双向交流的“Two-WayCommunication”的模式。而对于Web 服务的开发者来说,Web2.0 带来的理念是服务的亲和力,可操作性,用户体验以及可用性。—文心
  Web2.0 有下面几个方面的特性: 个性化的传播方式,读与写并存的表达方式,社会化的联合方式,标准化的创作方式,便捷化的体验方式,高密度的媒体方式。—飞戈
  Web 2.0 是以个人为基础,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手段,通过鼓励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社区化的生活方式的平台。—谢文
  互联网2.0 有两个特性: a.以个人为中心。关键词: 主动。“互联网 2.0 ” 发挥的是个人的力量。“互联网 2.0 ” 就是个性化最大张扬的个人时代。个人深度参与到互联网中,而不是作为被动的客体,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当然,这个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彼此相连。这就引发第二个特征。b.以自组织为中心。关键词:互动。“互联网 2.0 ” 发挥的是自组织的力量。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创造的内容与内容之间,以及个人汇聚的群体与群体之间,都是以不同的自组织方式,架构起来。以自组织的方式让人、内容和应用等充分“活动”起来,力量才能最大程度爆发。通过这两大核心特点,互联网可以最大程度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方兴东
  创新性、用户的参与性、注重用户体验、开放平台、SNS Feature,我所欣赏的web2.0 理念是:不断创新,注重用户体验,开放平台和鼓励用户的参与创造。—igooi
  Web2.0 最大的特点是,每一个用户身上都会带有许多的标签,以前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一个帖子,一条一条的信息,以后我们可能更多要面对和服务的是这些带有标签的ID,针对带有标签的ID 提供个性服务。—雄杰
  Web2.0 天生具备病毒性传播的特征,而且是借助用户产生的内容而自我发展。—David Cowan
  web2.0 的网站特点: 分散化,小型站点的发展;用户主导、用户参与、用户建设;输入输出与cms 的组织方式,可读写;用户忠诚与用户(社区)文化;服务型。—詹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