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成果综述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41:26
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成果综述3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逍遥看客    点击数: 3130    更新时间:2006-7-15

 

 

二 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主要分歧

1.  概念之争

同其他人文科学内的命题一样,当代学界似乎对“大众文化是什么?”这一本体论问题纠缠不清。有趣的是在引进大众文化以来的前十年中,中国学者对“大众文化”(通译为 “Mass Culture”,又有人译为“Popular Culture ”)所作出的介定颇为模糊。学界主流的观点偏重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说,认为“大众文化是工业时代的一种意识形态。” 而这种意识形态是什么,诸家却语焉不详。随着大众文化理论的英美化转向,原有的认识遭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质疑。

2001年7月4日金元浦发表的《定义大众文化》一文,对大众文化做出了自己的介定: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是当代大众大规模地共同参与的当代社会文化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是有史以来人类广泛参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

王一川《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一文中,提出在操作大众文化定义上,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大众文化并不是任何社会形态都必然伴随的现象,而仅仅是工业文明以来才出现的文化形态,它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第二,它是社会都市化的产物,以都市普通市民大众为主要受众或制作者;第三,它具有一种与政治权力斗争或思想论争相对立的感性愉悦性;第四,它不是神圣的而是日常的。据此作者给大众文化下的定义是: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机械媒介和电子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前文已提出,作者主张建立中国自身的大众文化学。

围绕大众文化的定义问题,陈刚的《精英文化的衰落与大众文化的兴起》、李凤亮的《大众文化:概念、语境与问题》、季水河的《关于大众文化概念与性质辨析》、高洪福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等等,对大众文化的特点、定义、功用、影响和发展前景都有不同视角的描述,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思想无一例外被再一次引述。(在此以陈刚所给出的定义为例 “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其消费对象,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无深度的、模式化的、易复制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 《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作家出版社1996年出版)同时,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态度也此起彼伏,但是这一切并不妨碍中国本土大众文化的理论建构,在迈着坚实的步履一路前行。

 

2.  “大众文化”起源问题的论争

中国大众文化究竟起源于何时的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学界主要的分歧在于“五四所开启的平民文学运动,特别是上世纪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所勃发的文艺大众化运动”是否应该归入大众文化之列。曾经严重左右过中国文艺创作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有关“文艺大众化”的著名演讲是否应该归入大众文化理论之列。

对这一问题持肯定立场的声音,以叶志良为代表他在《大众文艺》一书中明确将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五四时期的平民文学运动,是中国大众文化的播种时期,中国大众文化初次启动;20世纪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是中国大众文化的萌芽时期,最终形成了毛泽东的大众文化理论;70年代末以来,是中国大众文化的真正产生和蓬勃发展时期,到90年代中期,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初步形成。

大多数学者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港台流行歌曲、通俗小说和电视剧侵入做为中国大众文化的滥觞,而九十年代,大众文化的全面扩张渗透到社会文化的细微末角则标志着其作为主流文化地位的确立。

笔者认为“大众文化”不可简单的理解为“大众的文化”。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的产物,它的形成与城市化工业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与消费主义密切相关的文化形态,所以笔者个人倾向于后者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