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生活多点合理预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11:24
零点调查公司曾对11个大中城市居民五年后个人生活改善前景的预期进行过调查。结果表明,有66.9%的市民持乐观预期,相信“会有很大改善”或“会有所改善”,10.6%的人则持悲观预期,即相信“会变得比较差”或“会变得很差”。五年后,这一公司以相同的问题对7个大中城市居民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76.4%的市民属于“乐观预期者”,4.7%的市民属于“悲观预期者”。
透过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分析变化的数字,我们会发现,对未来预期的乐观与悲观可不仅是生活态度那样简单,它和人们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心理学发现,“想象”这一心理过程具有“超前认知”的功能。当对未来的想象伴之以对事物的因果判断或发生概率判断时,就成为预期。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因而我们每一个人都依赖预期,而对未来的预期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感受和行为选择。
乐观地预期未来,帮助人们更顺利地渡过目前的不利处境,愉快地接纳当下的生活
调查研究发现,居民对目前生活的满意感与对未来预期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即,对目前生活越满意的人,对未来的预期也越乐观;对未来的预期越乐观的人,对目前的生活也越满意。
零点调查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83.3%的倾向对未来持有乐观预期的人生活满意度高,倾向对未来持有悲观预期的人生活满意度高的人只有3.7%。对未来的积极预期,会化解目前生活的不如人意之处,着眼未来,一切向前看,从而提高满意感。
实现预期给人带来愉快,否则,就会倍感挫折和郁闷。在心理学家做的动物实验中,一向在好的表现后会得到香蕉作为奖励的猴子,一旦换为麦芽糖作奖励,它就特别沮丧。因为预期作为一个因果判断,是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出的。
“种瓜”是预期可以“得瓜”,“种豆”是预期可以“得豆”。如果种瓜没有得瓜,人们的经验就会受到挑战,安全感就会丧失,未来的不确定性上升,就会让人们感到焦虑和不安。可见,乐观地预期未来,可以帮助人们更顺利地渡过目前的不利处境,更愉快地接纳和享受当下的生活。
预期可以通过自我激励或他人激励,对激发与调动潜在的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期望”是在预想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指向这一预想的动机。当人们对后果有期望或期待时,就会引发某种行为。这被社会心理学家称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社会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这样一个小实验。他先在小学生中进行了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测出这批孩子之间能力有所差别。
随后,并没有根据这些小学生的成绩来选择被研究者,而是从所有学生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学生,然后对老师说,这部分学生是“含苞欲放的花朵”,有可能在几个月后出现成绩的快速提高。到了期末,他们再一次对全体小学生进行了测验。发现那些被随机选择出来,贴上了“含苞欲放的花朵”标签的孩子,果真都“绽放”了。他们的成绩显著高于其他学生。
这一发现后来以一个欧洲的传说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皮格马利翁是一个王子,因爱上了一尊美丽姑娘的雕像,常常深情地注视着这尊雕像。日久天长,雕像复活,姑娘走下了基座,投入王子的怀抱。
为什么会出现皮格马利翁效应呢?心理学家发现,预期可以通过自我暗示或他人暗示形成自我激励或他人激励,对激发与调动潜在的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小学生们被研究者贴上标签后,老师们就会对他们形成比较高的期望,不知不觉地对他们做出鼓励、帮助的举动。
例如,当众表扬、微笑、夸奖。在他们犯错误或者成绩不理想的时候,由于认定他们很有潜力,所以不理想的成绩都被看成是暂时的,而不会归因于这些孩子天生愚钝,这样又会对他们的失误比较宽容,从而始终对他们抱有信心。
如果一个社会中多数成员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必然会心态积极,将自己的心智力量指向工作,朝气勃勃,就可以不断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最终实现自己的预期。
一个人如何处理一生周期收入与消费,就依赖他如何预期未来和打算如何管理未来。
在对未来的预期中,人们尽可以乐观,也自然受到这一乐观期待的潜在激励。但是,同时,还会包含着人们对未来风险出现概率的理性判断。根据预期,人类社会形成了许多管理风险的策略。比如,人们会在收入中扣除一部分作为储蓄,这一古老并延续至今的人类行为,包含着一个道理,就是人们主动地管理未来,经营未来。
一个人从生到死,通过劳动获得收入的时间是有限的,针对可能缺少收入或没有收入的老年,人们在年轻的时候就会以储蓄的方式进行未来管理,使自己的生活质量不至于下降。换言之,人们是在选择是年轻时花钱,还是年老时花钱。
一个人如何处理一生周期收入与消费,就依赖他如何预期未来和打算如何管理未来。
例如,传统中国人是把自己的子孙当作保险公司和银行的。他们不是存钱防老,而是养儿防老。而房产、金银、有价证券和古董等收藏品成为现代中国人储蓄财富的手段。
这些被经济心理学家称为一种“预防性动机”。预防性动机正是来自我们对未来风险管理的需要。在全国居民的储蓄状况调查中可以看到,我国在90年代曾经连续七次降低银行利息,但是全国储蓄不减反增。人们在快速的制度改革引起的社会变迁面前,只好采用储蓄来应对。
不过,现实生活中的人并不都是像经济学家假定的“理性经济人”。在全国城市居民储蓄状况调查中看到,年轻人具有一种“预支性动机”,他们不仅因零储蓄而被戏称为“月光族”(收入月月花光),甚至常常透支,愿意“寅吃卯粮”。他们不愿意像父辈那样辛苦一生,用一辈子攒下的钱买一套房子,住进去的时候已经来日无多。
因此,他们对未来的预期更加进了对现实的影响。可见,积极或消极的预期,影响着你是否满意现在;影响着你当下的努力程度;影响着你管理未来的决策。预期是一种心理资源,它会形成心理力量而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 利用好这一心理资源,将会帮助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社会健康地发展和幸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