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管理对教育的影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32:4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这一全新的管理方式应运而生。知识管理将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来管理,侧重于无形资产的管理,目标是知识创新。知识又是从何而来呢?自然来自学习和教育。人非生而知之者。“知物由学,学之乃知。”(王充《论衡》)因此,知识管理的兴起必将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极大的冲击。我国教育事业将走向何方?

      1 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1.1 成人——教育的最基本作用
    成人指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人只有在后天获得文化才能获得禀赋的发展,才能成为社会的人。对任何人来说,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需求首先是求得与社会的适应,成为社会中合格的一员。而教育对个体进行文化传递,保证了人的社会化。社会化对人来说就成了教育的最基本的第一位的功能。
      1.2 成才——教育的重要作用
    所谓“成才”,从个人来讲,是指通过教育的造就和培养,以及自觉地进行文化内化,具有谋生的本领,有了得以自立的条件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而从社会来说,有了一个可用之材,获得了可以推进社会生活发展进步的人力资源。知识管理强调将个人知识转变为某个组织可以广泛共享与适当利用的团体知识,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个人能否通过教育获得足够的知识,成为组织不可或缺的人才,直接影响到组织的知识管理能否顺利实施。因而无论从个人来讲还是从社会来讲,教育的“成才”功能对知识管理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简而言之,适应知识管理的需要,我们应高度重视教育,大力加强教育的成人和成才作用。

      2 传统的教育理念亟待改变:终身教育成为迫切需要

      2.1 教育空间与功能的扩展
    一提起教育,似乎自古以来就是指学校教育。其实不然,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能够影响个人的基本道德观,传授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一个人人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自古以来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教育形式。但学校教育的任务被局限为“传道、授业、解惑”,即知识传播的作用。固然传播和保存知识是学校的重要功能,知识的生产和应用在今天同样不可忽视。知识管理高度重视智力资本,而学校教育正是智力资本的形成的前提。知识的传播培养了高智力素质的人,为当代智力资本的形成奠定了人的因素。知识的生产指学校利用师生的智力因素生产知识信息,为当代智力资本的构成提供了实用、可靠的知识信息,从而使智力资本建立在以人力为前提,以知识为内核的坚实基础上。知识的应用指知识同生产实践相结合,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当今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产学研合作教育强调高等学校与产业部门合作,学生参加适量的生产实践活动或实际工作,工学交替,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种教学环境中共同培养人才。在当代社会知识信息剧增的条件下,加之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的个别的知识应用行为迅速扩展为一种专门功能。社会教育指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外一切教育形式。它使人们能够不断充实自己,从而适应知识管理对个人知识不断更新的要求,它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
    总之,教育已完全突破了学校教育的框框,无处不在。从而使任何个人可便利的获得知识,为知识管理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基础。
      2.2 教育时间的扩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管理强调知识创新,要求个人不断更新知识。一个人仅靠青少年时在学校学的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知识管理的需要。传统的“小学-中学-大学”的系列在向两头扩展,向前延伸到幼儿,向后延伸到老年,教育在向人的整个一生方向发展。
      2.3 终身教育成为迫切需要
    终身教育是指社会为了自身的进步和每一社会成员个性的和谐发展和潜能的充分发挥,而设计和提供的涉及各年龄段的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教育的总和。它从总的方面寻求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从横的方面寻求教育的统合。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的调研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又称《富尔报告书》)中指出的那样:“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所依据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又是贯穿在这个体系的每一部分的发展过程当中。”在知识经济时代特别强调建立学习型组织,要求组织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不断学习新知识,从而为知识创新打牢了基础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一个富有学习精神的组织必然由富有学习精神的员工组成。只有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深入人心,才能在社会上形成学习的热潮,才能真正建立“学习型社会”,知识管理才能真正顺利的实施。 3 知识管理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

      3.1 知识管理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知识管理将员工头脑中的隐形知识显化汇合成集体知识以进行知识创新,必然大量需求有高智力素质的员工。而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精英型高等教育,绝大部分劳动者的知识素质相对较低。这必将对知识管理的顺利实施造成极大的障碍。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国家。赠地学院、州立大学、社区学院的兴起和发展,促使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入学率到1950年上升到14.3%。这对美国二战后经济迅速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英国是典型的实施精英型高等教育的国家。但它在1960-1980年间也进行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并在198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9.1%。与此同时,德、日、韩等国都进行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己成为大势所趋。我国为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必须紧跟世界潮流,加大改革力度。截至2000年,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已超过11%,正处于面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期。这其中,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功不可没。
     3.2 知识管理推动了教育产业多元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必将导致教育产业多元化。在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典型的以国家为主体的办学模式,它是融投资者、办学者、管理者为一体的集中模式,国家或各级政府在其中起着决定的作用。而国家财力有限,仅靠国家投资很难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因此,办学模式的转变迫在眉睫。日本是通过发展私立高等教育和实行高等学校公立私营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如日本的东北艺术工科大学就是公办民营高等教育的典范。该校经费全部由山形县和山形市提供,但大学的运作却全部委托给学校法人,挂私立大学的牌子。对我国来说,针对经济不发达的现实,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有两点举措比较引人注目:一是悄然兴起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二是中心城市举办高等学校。中心城市举办高等学校由于有各级地方政府作为强大的经济后盾,其发展规模和速度惊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但在90年代迅速成燎原之势。截至到2000年,我国共有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300余所。当然,我国还实行了教育集团、大学城、公立私营的国有民营二级学院和公立大学转制等模式。
      3.3 知识管理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和网络
    从传播学的观点来看,教育的实质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播知识、技能与情感的活动。教育媒体是教育传播系统的三大要素之一。没有媒体,就没有一切形式的教育主客体关系相互作用的活动。在知识更新换代迅速的今天,仅靠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育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必须发展新的媒体来促进知识的传播。如今,媒体己发展到了电子媒体阶段。电子计算机、录像机、卫星通讯设备、激光视盘、多媒体技术、国际互联网等电子媒体应被引进教育领域,成为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与传统教育相比,网络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它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帮助人们随时随地学习,让更多的学习者共享优秀教育资源;网络教育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协作性、自主性等特点,可以使更多的人尤其是无法到校园内学习的人们接受教育,它将成为终身教育的首选形式。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无不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并投入大量的资金开展这一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1998年全世界已经建立网站的大学就超过4500所,预计到2000年全世界85%的大学将在网上开辟自己的网站,其中的四分之一左右会在网上开设网络教育课程。我国继1998年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等6所高等院校开展网络大学试点工作之后,2000年25所高等院校又被获准开展网上远程教育,进行专科和本科学位学历教育和开设研究生课程。促使教育尽快现代化、网络化可使教育突破时空的界限,适应教育大众化的需要,真正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
      3.4 创新教育观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急需确立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日趋激烈,不论是组织还是个人,如果不会创新,很难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知识管理的目标是知识创新,而知识创新的源泉是人的创造性。创新能力的培养,必然依赖于富于创新的教育。教育是以服务于社会为己任的。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管理的挑战,中国教育必须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和标准件型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础价值取向,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它把教育看作一个引导学生再次发现和重组知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智慧的过程。美国创新教育始于20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又提高到了新的水平。目前,美国大学已向研究型大学转变,并利用科技园区、产学研合作教育等模式使高等学校在知识创新和完善方面成为主力军。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代各国教育改革的方向。而中国仍沿袭着传统的你教我学、重分数轻能力的教育模式。对于中国教育也好,对于中华民族也好,要想追求卓越,立于不败之地,除了树立创新教育观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之外,别无选择。
    这是一个知识的社会,知识管理这一新型管理模式方兴未艾。作为服务于社会的基础性产业,教育能否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变革,必将对我国经济的未来走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我们期望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和思考这个问题,做好与知识经济社会的调适工作。

参考文献
    1 胡德海.教育学原理.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12.
    2 刘颖悟.走近知识经济.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10.
    3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Http://www.ced21.com/2.htm
    4 罗树华.终身学习思想发展史略.山东教育科研,2001(4),18-23.
    5 冯向东.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高等教育研究,2004(3),30-34.
    6 邬大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分析(上)-兼论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教育发展研究,2001(7),23-28.
    7 王冰.中国高等教育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8),130-132.
    8 梁建.网络教育的发展与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1(1),41-44.
    9 张汝根.面对网络教育的构建,如何实施创新教育.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2),32-33.
    10 刘树仁.论实施创新教育应注意的几个倾向.教学和管理,2001(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