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综述_Blog.Quhui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31:44
知识管理综述2008年05月03日 星期六 上午 03:58

摘要:21 世纪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管理问题日益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在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知识管理发展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比较第一代和未来第二代知识管理的异同。

 

关键词: 知识管理 隐形知识 第二代

 

一、什么是知识

什么是知识? 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感知的一个层面。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分为四个层面: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数据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第一感觉的真实记录,只要世界在运转,数据就会不断产生,数据是客观产生的。信息是数据的有序排列,每天都会产生出海量的信息,信息的核心价值是创造、传递,信息是人类创造的财富之一。知识是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是人类从相关信息中总结抽象出来的、客观存在的规律。知识的核心价值是发现、共享和传授。

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的定义有着不同的阐述。彼得·F·德鲁克指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的信息。这既包括使信息成为行动的基础方式,也包括通过对信息的运用使某个个体(或机构) 有能力进行改变或进行更为有效的行为的方式” 。车驰曼认为,“将知识设想或看作为一种对信息的集合的观点,事实上已经将知识这一概念从其全部生活之中剥离了出去;知识只存在于其使用者身上。而不存在于信息的集合中。使用者对信息的集合的反应才是最为重要的。”《现代汉语词典》(1996 年版) 解释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关于知识经济与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研究报告》中,认为“知识是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信息、数据、形象、意象、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他符号化产物,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知识中重要部分,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商业活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经验和知识,人们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以及面临问题做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法的知识”。

 

二、什么是知识管理

何谓知识管理? 由于知识管理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加之人们的研究目的、角度不同,各国学者对此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至今对于知识管理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现将有代表性的知识管理定义列举如下:

约吉斯·马尔霍特拉(Yogesh Malhotra) 博士,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含了组织的发展进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

托马斯·M·科洛波洛斯(Thomas M. ) 认为知识管理是运用集体智慧来提高应变与创新能力。

大卫·J·斯克姆(David J·Skyrme) 博士认为:“知识管理是对重要知识及其创造、收集、组织、传播、利用与宣传等相关过程的系统管理。它要求将个人知识转变为某个组织可以广泛共享和适当利用的团体知识。”

美国生产力中心的定义是:“知识管理是一种有意识的组织战略,它能保证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的知识传送给适当的人,协助其共享,并进而将其通过不同方式付诸于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

Daniel O’Leary 认为:“知识管理是利用先进技术对知识进行的有效管理,以便促进知识的创造、存取与再利用。”

邱均平指出,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

王伟光认为:“知识管理是对信息、技术即知识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的统一,它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联结起来而形成知识网络,实现知识共享,并使传统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以适应‘知识工作者’的出现和发展,进而通过‘任务集中的团队’来实现组织内外多重利益关系的协同———双赢(Win —Win) 战略。”

白杨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又知识管理是企业现代管理中的一个内容,即设定知识总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各方面的知识及对员工的培训进行管理,以使得各类知识得到有效的利用,并转化为更大的生产力。由此可见,知识管理也可以视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或管理理论。

盛小平博士认为,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及其创造、收集、组织、传播与利用等相关过程的系统管理,而且也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服务、知识资产、知识产权、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

知识管理理念的创始人达文波特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创造一种环境让每位职员能获取、共享、使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信息以形成个人知识,并支持、鼓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组织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创新能

力和对市场反应速度的管理理论和实践。

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途径,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而如何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知识,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最大程度减少组织成员对于知识分享权的不平等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

 

三、世界企业知识管理发展现状

1986年,卡尔爱瑞克·斯威比出版了他的专著《知识型组织》,第一个提出企业知识管理的思想。他的著作不仅成为当年的获奖畅销书,并被翻译成多种文本。到90年代末,全世界一年就要召开十几次各种形式的关于交流企业知识管理的会议。如今在国外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的网页上,几乎每一家每年都在组织国际性企业知识管理研讨会,以及各种形式的知识管理培训班。知识管理已经是国际企业界老总们论坛的重要内容。

据报道,目前美国大型企业实行知识管理的已超过60%,欧洲大型企业实行知识管理的略高于美国,达到70%。这些实行知识管理的企业,在企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各有不同。其中有71%协助企业做出更佳决策;有64%使企业对顾客的掌握度更高;有57%协助企业降

低了成本;有52%协助企业增加了利润。知识管理为企业带来利益,企业越发重视知识管理,并将知识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值得关注的是,国际上一些著名的百年老店企业在知识管理方面也走在前面。在2001年国际知识管理企业20强评选活动中,通用电气名列榜首,惠普紧随其后。通用电气副总裁和首席学习官鲍伯·科科伦欣慰地说:通用电气作为一个持续学习型企业,有一个承前启后的传统,即我们遍布全球的员工均能相互,并与客户分享知识,使我们的企业成为不同想法、创新意识、学习以及重大价值无边界阻隔地进行交流的汇合地。

西门子位居第七,他们在创造和分享知识方面的成功,是因为他们建设的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该系统通过知识社区建立人和人、人和组织、组织和组织之间的联系,使企业中各个领域的知识能够通过社区交流得到共享,使员工可以对业务的相关主题进行经验交流,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成功经验。通过知识集市提供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如知识地图、通信功能等。西门子知识管理的成功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公司重视建设一个良好的知识环境,即从企业战略及其价值观方面推进知识管理在企业的实施,在组织中形成知识交流的气氛和知识共享的文化。他们的知识管理主管京特·克莱门茨介绍说:“西门子很强调企业知识管理,现在我们有超过150个知识管理项目在全球推行。西门子的ShareNet系统联结了遍布80多个国家的1.3万名销售人员及市场专家。”

平安保险公司于1997年4月聘请微软顾问(MCS),选择Microsoft Exchange Server 5.5作为其通信基础平台,运用微软DNA结构体系,设计开发平安Intranet系统,该项目包括两部分:企业基础信息结构(Enterprise Intranet Infrastructure)以及Intranet信息发布系统和办公自动化应用(OA)。知识管理帮助平安保险实现了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及企业办公与业务的管理和共享、为平安保险公司高效、快捷的业务运作上了一道保险。

 

四、教育领域知识管理发展现状

1、国外

国外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发端于英国剑桥大学学者哈格维斯(D. H. Hargreaves) 1999 年在英国教育研究集刊(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发表的《创造知识的学校》( The knowledge - creatingschool) 一文。2000 年哈格维斯又一篇力作《教师和医师的专业知识之生产、媒传及应用:一项比较分析》(The production , mediation and use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mong teachers and doctors : a comparative analysis) ,首次将研究的视角切入到教师的专业知识管理方面,因而又一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推动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方面,国际经合组织(OECD) 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国际经合组织下属的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2000 年出版了《学习社会中的知识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Learning Society) 论文集,该论文集收录了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方面的一些重要研究论文。

教育技术专业英文杂志《Educational Technology》从一种促进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独特视角密切关注着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从1999 年到2003 年,一共刊发了3 篇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论文:Jeremy Galbreath的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技术应用概述( Knowledge Management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 AnOverview)、Wallace Hannum的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帮助教师做得更好(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 Helping Teachers to work better)、Sunghye Kim&Margie Joyce 在知识管理中如何整合以绩效为中心的设计思想( Integration of Performance2Centered Design in Knowledge Management)。由于《Educational Technology》是一种世界性学术刊物,因而它对于引领全世界广大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积极投身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起到了十分重大的促进用。

 在推动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方面,我们理当特别提到美国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协会( ISKME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Knowledge Managementin Education) ,这是一个致力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推广、应用的非赢利性机构。2002 年12 月,

ISKME和另一个美国著名的知识管理研究机构旧金山湾地区和硅谷知识管理论丛(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 and Silicon Valley Knowledge Management Cluster)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成功地举办了全美第一次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高峰会议。会后, ISKME 主席皮特瑞兹(Lisa A.Petrides) 将这次会议经验交流的集体智慧撰写成一篇专论《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范畴的确定》(Knowledge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 Defining the Landscape) ,这篇专论对中小学、大学如何运用知识管理来提升学校效能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又是众多研究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因而备受人们关注。Lisa A. Petrides 的其他研究成果还有《知识管理:教育管理者探索学校未来发展的一种生态框架》(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School

Leaders : An Ecological Framework for Thinking Schools) ,亦有非常大的影响。

    此外,国外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的文献还有Jillinda J . Kidwell 的《如何将公司在实施知识管理的实践经验应用到高等教育中》(Applying Corporate Knowledge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Higher Education) ,J . Michael Spector 的《知识管理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Knowledge Management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Adisorn Na Ubon 的《知识管理在在线远程教育中的应用》(Knowledge Management in Online Distance Education) ,Andreas Ausserhofer 的《迈向终身化学习社会的知识管理和E2learning》(Elearning & Knowledge Management towards Life2long Education) ,Darrell Woelk 的《知识管理和E2learning 的整合》( Integration of El2earning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等5 篇论文。

2、国内   

从查阅和掌握的文献来看,我国大陆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起始于刘毓1998 年在《教育评论》第6 期上发表的《学校“知识管理”探微》一文。通过对资料的分析与整理,根据研究的不同焦点所在,我们将这些研究文献主要归结为三类:

1)从教育技术专业学科角度对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的探索研究由于知识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提升人的素质与组织智慧方面的巨大作用,我国许多教育技术专家(如祝智庭教授、黎加厚博士等) 以一种敏锐的专业眼光捕捉到这一理论有可能对我国教育革新与发展、教育技术理论自身的革新与发展赋予新的生命意义,产生深远的影响,因而积极倡导我国广大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致力于这方面的开拓性研究。目前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已成为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2)从图书情报学科专业的视角对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的探索研究知识管理是组织和个人创造和分享知识的一个重要过程,与图书情报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图书情报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图书情报专业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从这一专业的独特视角,积极探索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目前形成了较具特色的研究领域2基于图书馆的知识管理。

3)从教育管理或教育组织行为学专业的视角对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的探索研究管理学领域中管理思潮每一次演进与发展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许多管理新思潮,如全面品质管(TQM)、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 及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无不给教育事业的经营与管理带来新的思维。知识管理,被人们誉为管理学领域日渐璀璨的一颗明珠,必将给教育事业的经营与管理带来更多的革新启示。因此,近年来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从教育管理这一独特的专业视角积极探索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

目前,我国大陆一些高校的科研机构已经认识到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重要性,开始成立了一些关于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的研究机构。目前已成立了两个,一为沈阳师范大学的知识科学与知识管理中心(成立于2002 年4 月。http :// www. synu. edu. cnPkmiePkmie. htm) ,另一个为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主持的知识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 年4 月。http ://www. vschool . net . cn) 。

知识管理对教育技术的革新意义主要有两点:第一,对教育技术理论的革新提供一种新的思维;第二,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知识管理最核心的意义是作用于人而提升人的素质、组织的绩效,进而提升组织竞争力。我们目前的认识和研究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次上。知识管理对象三个重要元素是人、技术、过程,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正如企业领域企业员工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教育领域千千万万的教师应当是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的核心。因此我们的眼光,我们的认识,我们的研究都需要拓展,要重点研究以人为本的知识管理应用,要研究教师的知识管理,甚至面向学生的知识管理应用。

五、教育知识管理

一)概念

Jeremy Galbreath 先生认为, 教育知识管理就是运用技术工具对知识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存储,并通过电子网络广泛传播、利用的过程, 知识和智慧的持续创造和传递贯穿于整个教育领域。

黎加厚先生认为, 从社会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角度来看, 教育知识管理是研究人类获取、传播、共享、利用和创造新知识的活动规律, 管理有关知识的各种连续过程, 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综上所述,教育知识管理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捕获教育或与教育相关的各种来源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组织、创造, 进而转化知识和智慧, 并通过网络传播以促进全球教育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理论与技术。教育知识管理不同于教育信息管理,前者是后者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延伸与发展。

)教育知识的分类

教育知识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会有不同的类别。目前, 比较典型的分类方法有两种。

1、根据知识的获取方式, 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1) 显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指以文字、图像、符号表达, 以印刷或电子方式记载, 可供人们交流的结构化知识,如事实、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等。外显知识比较容易获得、理解和交流, 它具有公共性, 可以存储在图书馆、局域网或数据库中, 比较容易获得。其传播和复制的成本较为低廉。

(2) 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指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述, 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隐性知识由认知、情感、信仰、经验和技能等5 个要素共同组成, 可细化为个人隐性知识, 集体隐性知识, 专业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相对主观, 依附于人的大脑或技能中, 通常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由于隐性知识具有非结构化和专有属性, 其传播成本较高, 范围较小。

2、根据教育知识的数字化形式, 可分为非数字化知识和数字化知识

(1) 非数字化知识

非数字化知识包括教师的教案、学生的笔记、论文集、教材、学习手册等参考资料, 专家讲学、学术报告, 纸介期刊杂志、模拟视频、音频, 存储在教育者和学生大脑中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技巧和经验, 以及其他各种非数字化形式的知识源。

(2) 数字化知识

数字化知识包括Web 信息、电子演示文稿、CD - ROM、电子化文档资料、数字化期刊、电子图书、数字化视频、数字化音频、电子数据库、BBS 和其他数字化形式的信息源。

教育知识管理是为发现、管理和分析教育信息资源所提供的一条综合途径。教育知识管理的实现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教育知识管理涉及到的信息技术主要有: Internet 、Int ranet 、Ext ranet 、存贮结构技术、多媒体数据库管理系统、元数据技术、数据收集与获取技术、发布技术、通讯技术、推技术、拉技术、检索技术、群件技术、中间件技

术、联机分析挖掘技术、知识发现技术、知识共享技术, 其中Internet 、Int ranet 、Ext ranet 构成教育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平台, 是教育知识管理的基本条件, 知识发现和联机分析挖掘技术等相关技术是教育知识管理的关键技术。

六、隐形知识

一)隐形知识的概念

奥地利生物学家波兰尼最早提出“隐性知识”概念。1958 年他在《个体知识》一书中首次提出默示知识的概念, 认为人类知识分两种: 明确知识和隐性知识。明确知识是能够用各种明言符号表述的知识, 如以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等表述的知识; 隐性知识是人们意识到、但难以言传和难以用符号表达的知识。

认知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J·Sternberg) 将知识分为正式的学业知识和隐性知识, 他认为隐性知识是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 它的获得一般不需要他人帮助, 能使个体达到个人追求的目标。他从智力研究角度提出隐性知识, 认为其本质是程序性知识, 可以有效地加以

测量, 这为心理学中隐性知识测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心理学家瓦格纳(Richard·K·Wagner) 认为隐性知识包括三部分: 管理自我、管理他人和管理工作。管理自我指在工作相关情境中, 自我动机和工作表现自我组织层面的知识; 管理他人指管理属下及与同僚间互动; 管理工作指让任何与工作有关的作业更加专业化

的知识。

我国学者黄荣怀结合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和波兰尼的隐性知识理论, 提出了个人发展的隐性知识12 维度结构框架。黄荣怀发展了斯滕伯格和Wagner的理论, 使隐性知识构成更具体化, 便于研究隐性知识识别、测量。

世界经合组织(OECD) 将知识分为四类: “knowwhat”、“know- why”、“know- how”、“know- who”的知识。“know- what”是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 “know- why”是关于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 “know- how”是关于技能和能力方面的知识; “know- who”是关于谁拥有所需知识的信息。前两种知识是事实、规律知识, 便于编码、传播; 后两种知识是技能和诀窍类知识, 不易编码, 不易用语言表达、传播。后两种知识通常附于个人或组

织, 在实践中获得, 并深化使用。因此, OECD 认为“know- how”和“know- who”的知识就是隐性知识。

综上可知, 心理学家侧重于个人隐性知识结构的研究, 管理学家侧重于隐性知识转化与获取的研究, 并将隐性知识研究从个体层次发展到组织层次。

二)隐形知识的识别

E·B·Grant 认为以下性质的知识是隐性知识: ①如果引发行为的知识深藏于个人认知中, 很难找出掌握某一技术所需的全部知识; ②如果知识产生过程非常快速, 不易掌握到; ③如果知识提供完全的认知须仰赖传播及辅助性线索; ④如果技术很复杂且易在语言

中失传, 或无法描述其实体特色。但以这四种性质识别隐性知识较难操作; 在实际管理中识别隐性知识可从知识分类角度入手, 明确了知识分类, 也就明确了哪

类知识属于隐性知识。野中郁次郎构建的四个层次分类模型, 将知识分为个人层次、群体层次、组织层次和跨组织层次, 每个层次包含的知识又分为可表述( 明晰化) 知识和默示( 隐性) 知识。卢比特给出了企业中四类隐性知识的具体内容:①难以表达的技术诀窍; ②心智模式, 即人们对于亲身接触到的人、环境和事物的态度; ③逼近问题的方式,即人们面临某个新问题时思考问题的方式; ④企业惯例, 即企业长期运作形成的制度、工作流程、工艺默契、企业文化等。

三)隐形知识的转化

为了有效利用隐性知识, 可以通过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或转化成其他层次的隐性知识来实现, 野中郁次郎提出的隐性知识转化SECI 模型[17], 是通过社会化、外部化、综合化和内部化的过程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 这种循环转化形成了螺旋形上升的知识创新过程。

在图1 中, 社会化, 是隐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 比如徒弟受师傅潜移默化影响, 形成相似的处理问题方法、技能等。外部化, 是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 是知识转化过程中的关键, 比如师傅将自己的经验、直觉和想象转化为语言可描述和表达的内容,通过讲授或文档形式传授给徒弟。综合化, 是显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 比如组织将各团队或个人的显性知识加以收集、组织、管理、分析、整合, 形成新的知识和理念。内部化, 是将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的过程, 比如通过组织的培训, 个人将某些培训内容消化吸收、转化成个人隐性知识。这一螺旋循环过程是组织知识创新的过程, 也是组织增加知识存量提高知识质量的过程。SECI 模型被学者广泛使用并有拓展。

汪应洛、李勖分析了两个不同主体之间知识的转移过程, 提出了知识转移两种方式: 语言调制方式和联结学习方式。语言调制方式, 是知识通过两个主体共同的某种语言调制后进行转移的过程; 当知识转移双方缺乏共同语言作为调制工具时, 则通过联结学习方式进行转移。基于这两种转移方式, 又将隐性知识划分为真隐性知识与伪隐性知识。真隐性知识, 无法以某种语言进行调制完成转移, 只能通过联结学习方式实现有限度转移; 伪隐性知识, 是可以用自然语言或其他通用符号语言进行调制完成转移的知识, 但如果语言发展不完善, 调制效率或信息传递效率较低, 往往也会采用联结学习方式。他们认为伪隐性知识转移将经历由联结学习方式到语言调制方式的发展过程, 并建立了不同的两个主体间伪隐性知识转移模型, 计算出了两个主体间知识转移方式发生变化的条件。

王秀红、刘源认为隐性知识转化是一个涉及多因素、因素之间关系复杂的系统工程, 从隐性知识主体、组织、受体三者在转化过程中的行为角度出发, 分析主体隐性知识转化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建立了主体隐性知识转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21], 定量分析了员工知识存量和知识差距对隐性知识转化的影响。王秀红和卓德保从隐性知识主体角度, 分析隐性知识主体特征, 提出影响隐性知识主体转移的两大因素是经济利益与社会认可程度, 并基于此建立了组织与隐性知识主体之间的两个博弈模型: 面子博弈模型和生产博弈模型;在每个模型中, 双方分别采取两种战略, “认可”或者“不认可”, 得到利得矩阵, 并分析博

弈双方在两个博弈中选择相同战略、选择不同战略且战略选择无相关性、选择不同战略且战略选择有相关性的三种情况, 得到三种不同的激励机制。

综上, 隐性知识转化的研究都是基于SECI 模型,而在企业的具体层次上有所具体化。隐性知识转化模型的研究目前多集中于两个主体之间的转化, 还缺乏系统的研究, 缺乏对团队与组织之间隐性知识转化模型的研究。

七、第二代知识管理

McElroy 是第二代知识管理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第二代知识管理白皮书”一文和《新知识管理:复杂性、学习和可持续创新》一书中详细阐述“第二代知识管理”的思想。他认为,第一代知识管理以信息技术架构为主,重视文件管理、知识库,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概念,强调建立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甚至把信息管理等同于知识管理,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信息给正确的人。组织学习理论的发起人Peter Senge 也曾提到对第一代知识管理的担心,他认为第一代知识管理并不是关于知识的,而是关于信息的管理,即如何获得、存储和检索信息,是在管理知识的伪装下推行信息技术。Rudy Ruggles在《加州管理评论》(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发表过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大部分美国企业在推动知识管理时,仅侧重以信息科技来收集、储存、萃取和搜索知识。如此知识管理观念已被越来越多实践证明是有较大局限的。许多研究者认为,这正是早先知识管理行不通的主要原

因之一。

第二代知识管理强调,对于身处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的现代组织,尤其是知识型组织而言,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扩散,更要关注知识的生成。也就是说,知识管理的目标不应该仅停留在通过集中管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编码和传播组织内的现有知识,而更应该强调组织学习和新知识的创造。

第一代知识管理主要以信息技术理论为基础,围绕着信息系统来管理知识;而第二代知识管理不仅借助信息技术,更注重基于复杂性理论来分析知识生成的机理,解决知识管理的问题。强调要以人为中心,以知识工作者为中心,通过复杂适应的知识工作者间的交互来扩散并生成知识。

  Nonak基于复杂性理论的第二代知识管理认为有利于知识生成的组织,应是个可兼容多样观点的系统。组织某处的知识创新将会触发更大范围内的知识系统的演变。螺旋模型中,知识生成可划分为四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模式( SECI) :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外在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整合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内在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组织的知识流依照这四种模式,从个体知识的交互开始,再上升到团队、组织利组织间的层次,又回落到个体层次,在隐性与显性的反复交互中,呈螺旋状运动。

Nonaka 还强调环境对知识生成的作用,提出“ba”的概念,认为ba 是知识个体发生交互

的场所。它既可指物理场所,如办公室、商务会所等;也可指虚拟场所,如电子邮件、电话会议等;还可指精神场所,如共同经历、观念和理想,还可指以上几项的任意组合。ba 为知识生成提供了一个具有抽象意义的具体平台。

  第一代知识管理有个潜在假设,即现有知识已足够完备。因而知识管理要做的只是尽量将正确的信息在正确时间内给正确的人,所以第一代知识管理主要借助信息技术,搭建信息系统,以扩散组织知识。这属硬系统方法论的范畴。我们知道,硬系统方法论源于结构化较强的工程问题的分析,而对于非结构化程度较高的社会组织问题的研究,用软系统方法论会

更合适。知识扩散和知识生成,就是这种非结构化较强的问题。因此,第二代知识管理认为没有什么最优的知识,知识应该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知识应该在知识处理过程和商业运作过程中,不断接受检验。知识生命周期模型就是运用软系统方法论构建的。

参考文献

1、刘省权,项国雄,高国元。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的新使命,电化教育研究【J】,2004,(6)

2、盛小平,何立阳。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综述,图书馆【J】,2003,(1)

3、邓湘琳。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进展,湘潭师范学院学报【J】,2007,(1)

4、金芸,孙东川。基于复杂性理论的第二代知识管理,科学管理研究【J】,2008,(2)

5、王新强。知识管理的五项修炼,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