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帶」上的米德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35:27
余杰
從華盛頓飛往西德克薩斯的米德蘭,一般需要在休士頓轉機,耗費七、八個小時。從地理意義上來說,米德蘭是美國的邊疆;從信仰的意義上來說,米德蘭卻是「聖經帶」上不可忽略的中心。所謂「聖經帶」,即居住着數千萬信仰虔誠的居民的美國中南部地區。
與荷李活電影上經常呈現的、東西兩岸高度城市化和普遍自由化的「美國」相比,米德蘭則代表着另一個隱藏的「美國」——這裏誕生了布殊總統、第一夫人以及美軍中央軍區司令、商務部長等重要人物。米德蘭的精神,通過這些人物,深刻地影響了美國價值觀及內政外交的走向。
非常樸素的小城
米德蘭是座不到十萬人口的沙漠中小城,風景單調,房屋稀疏。在此參加聖經學習的那幾天,我有機會觀察和感受這個富庶的石油城。富庶歸富庶,小城的人們卻過着相當樸素的生活。百分之九十七的人口都是敬虔的福音派基督徒,周日的禮拜和周三的查經從不缺席。
帶我們學習聖經的蒂姆,原來是富有的石油商人,中年以後逐漸感到金錢不足以填補內心的空虛,遂賣掉公司,服務於教會。在米德蘭,這樣做的人還有很多,人們認為這個選擇是理所當然的。如果在紐約的話,大家也許會將他們看成是瘋子。
在米德蘭,數百米之外便有一座教堂,教堂的數量不亞於油井。在每一間教堂裏,聖歌悠揚,舞蹈歡暢,講道鏗鏘有力,禱告沁人心脾。一位米德蘭人告訴我們,不久前有一個日本商人企圖在市中心興建娛樂中心,此舉受到教會和教友的強烈杯葛,最後市議會通過決議,否決了這項申請。
懷感恩之心生活
米德蘭人深懷着感恩之心生活,也竭盡所能地幫助他人。素不相識的房東老太太幫我們洗好衣物之後,叠得整整齊齊地放在床頭。當布殊總統將要接見我們的消息傳來時,我們正在一個家庭查經班上分享見證。當地教會的一名牧師正告訴我們:「米德蘭人一直對中國家庭教會懷有深切的承擔,我們向中國派出宣教士,還救助中國受迫害的弟兄姊妹。當布殊總統剛剛履新時,我們便開始為總統與中國家庭教會成員的會見而懇切禱告。在禱告了六年後,上帝終於垂聽了我們的禱告。」
米德蘭是布殊和勞拉共同的故鄉。正如《勞拉.布殊;第一夫人的隱私肖像》(Laura Bush:An Intimate Portrait of the First Lady)的作者凱斯勒(Ronald Kessler)所說的那樣,儘管勞拉早布殊三年生活在這裏,但他們有着九年共同的童年,這就造就了他們未來的世界觀。
在米德蘭,他們的父母發現了宗教的力量,並給他們傳遞了這種力量。這就孕育了他們今天共同堅定的信念。勞拉後來回憶說:「我感到很幸運。我的父母很愛我,他們讓我感到很安全。而這確實是筆巨大的財富。我確信生命是筆巨大的財富。我還信仰上帝。我確信生命是上帝給我們的恩賜,世間的一切都是上帝給我們的恩賜。」
米德蘭歷史協會出版了一本《米德蘭歷史》,布殊在給協會的信中說:「對於我來說,米德蘭就意味着親人和朋友。在這裏成長是再好不過了……我記得鄰居們總是彼此惦念。我記得那個教堂和後院的野餐會……我的根在那裏,我的朋友在那裏,我的許多信仰都源於米德蘭的哲學觀。」
影響美國的文化
這裏幾乎沒有犯罪、沒有婚外情、沒有人攜帶手槍,而人人都隨身攜帶着聖經。這就是米德蘭。如果不深入這片土地,就無法理解神學家戴德理所描述的這個美國:「美國受基督教的影響,超過近代歷史上的任何一個國家。基督教對美國的影響,不僅是在憲法和一般法律上,更是在整體文化上;基督教的思想和價值觀對美國的影響程度,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美國主流的改革宗教信仰,在不同的程度上,已經多多少少地改變了數百個文化的社會形態和生活形態。美國的福音廣播穿越了共產國家以及伊斯蘭教國家的高牆。」
(摘自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