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42:26

蒋经国1942年考察西北:“这是我们的发祥地”

2009-04-30 12:08:50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跟贴 24 条 手机看新闻

西北的重要性,在蒋经国头脑中深深扎根。他无限感慨地说:“我们的祖国,是太辽阔广大了,我们的财产,是太丰饶了。西北是我们民族的发祥地。几千年来,无数次惊天动地的事业;伟大无比的工程,都在那里创造完成,祖先们无数量的鲜血,都渗在那边的土地里。”

    蒋经国1942年西北考察 缘何叹是民族发祥地

 

今年四月二十七日是蒋经国诞辰九十九年纪念日,我们不由得想起一九四二年四月他考察西北的情形。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的铁蹄践踏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惟有中国的西北地区未遭日军蹂躏。中国的许多有识之士提出“开发西北”、“建设西北”的呼吁,把西北作为反击日军侵略的大后方。蒋经国也看出西北的重要性,他决定到西北考察。

他的这次西北考察主要去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对西北的开发和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思考,提出了要种树蓄水、改善交通、治理风沙、振兴农业、发展教育等主张,并鼓励青年到西北去进行开发建设。从西北考察归来后,他撰写了一篇长文,叫做《伟大的西北》,其中有许多生动的情节和发人深思的言语,至今仍可回味。现撷取他西北考察的几个片断,以示对其九十九周年诞辰的纪念。

蒋经国一行是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八日起程,由成都乘飞机到宝鸡后改坐火车到西安,中途换乘汽车到兰州、凉州,后到酒泉,再到青海,一路风尘……。

请当地人吃饭

蒋经国一行到了甘肃,破例请当地人吃了一次饭,算是请客吧。他请来的客人共有十一位,都是少数民族的代表,有回族、蒙族、哈萨克族、藏族等。他是这样描述的:“那一天,正好有月亮,看着那塞上的月亮,心里有无限的感触。我们这许多民族代表,大家都坐在月亮底下,毫无拘束地,毫无隔阂地畅谈,大家都很诚恳坦白,我心里感到非常快乐,同时我更想到过去我们认为西北复杂的民族问题,是容易得到解决的。

那天晚上,我们大家谈得很高兴,什么民族问题都讨论而得到了解决。后来,还举行了游艺,蒙古人出来打了拳,藏民演了一个戏剧,回族真奇怪,他们唱了一个《满江红》的歌,哈萨克跳了一个打老虎舞。直闹到天亮,实在太有意思了!”融融暖意,各族民众像一家人。

安西的“风”

出了嘉峪关的第一个县,就是玉门。玉门过去就是安西,安西是甘肃省最西的一县,那里是荒凉一片。“在安西,最著名的是风。那边的人说:‘一年一阵风’,我们以为一年只有一阵风是很好的,但是这一阵风是从年初一刮到年三十的。那里的风,还分头号风、二号风、三号风三等。我去的那天,沿路被风刮得满天都是灰土,差不多看不到前面,同时风的抵抗力很大,汽车不容易前进,我以为这风已经很大了,但是他们告诉我,这还是三号风呢!假使头号风来的时候,差不多房屋、大树、人、畜一起都被卷到天空中去。”这样的风,已形成灾害,当地的经济不可能发展。

到敦煌

敦煌是个神秘的地方,抗战期间因交通不便,很少有人光顾。这次考察西北,蒋经国特意到敦煌,感受古代文明,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的精湛。他写道:“敦煌是沙漠中的绿洲,是塞上的江南,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当我们一到敦煌,满目是苍翠的树木,如茵的芳草,江南景物──江南的出产,这里都有,到了这里,才使我们又记起了江南。敦煌所以能够成为沙漠中的绿洲,因为那里树木多,结果水也多了,气候也特别的温和舒畅,同时出产的水果也特别鲜美著名。……”

他由远及近,走到月牙泉边,“月牙泉离敦煌不远,是敦煌的名胜之一。那里有一个湖和月牙一样,因此得名。在月牙泉附近,有一座鸣沙山,假使人从山上顺沙流下,沙山会发出很大的嗡嗡声。”离开月牙泉,他来到了千佛洞,“‘千佛洞’也是敦煌的名胜之一,那里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圣地,也是中国汉代以后,文化美术的宝藏,尤其是敦煌石室,差不多过去千年以来成为中部亚西亚稀世国宝之地,它里面满藏着汉、六朝、隋、唐及五代手写的抄本以及搨本、调本等数千卷古代的经文,还有许多绢画的佛像,在光绪年间,被一个修筑佛洞的道士发现的,但是等到我们政府去注意,大部分的东西,都给英国、法国人收买去了,留下来的仅是残余的东西,国宝的失散,实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在敦煌,他流连忘返,陶醉在艺术的世界里,不舍离去。

在西宁

辽阔的青海,是蒋经国向往之地。他西北考察的最后一站,就是青海。“青海的省会西宁现在一切都进步得很快,街道的建筑都很整齐清洁,去年一年差不多就种了四百万株树。那边的中小学,成绩都很好,我去的时候,看到差不多没有一家店铺或人家是不挂国旗的。

在青海,还有一种沙田,田里面都是石子。这些田非常肥沃,每年只要播种,根本就不要施肥拔草,同时也不要灌水,所以也不怕旱,差不多每年都可丰收。据说田里的石子是防备水分的迅速蒸发,同时更防止泥土被风吹散,不过那些石子,每六十年要加一次,因为经过六十年,石子逐渐地稀少了,所以那边有句俗语说:‘父亲苦熬,儿子富熬,孙子穷熬。’”

列队欢迎

在青海的塔尔寺,蒋经国受到特殊的礼遇。“我去的时候,他们派了几百个喇嘛骑着马很远地来欢迎我。这些骑马喇嘛,名叫骑僧,到了庙前他们献了一块很大的布给我,一定要我拿着走到庙里去,表示他们对我的欢迎。有三千个喇嘛站着欢迎,每个人都裸着左臂,头上戴着僧帽,手里拿着各种德法器、乐器,并且拿着一顶黄伞,一定要我们站在下面。……在塔尔寺里面,建筑得非常雄壮,有一个大礼堂,可以同时坐六千个人念经,他们每一天都有早会,早会的时候要点名,他们里面还有一口很大的铜锅,可以烧六千人吃的开水,里面坐有五六十个人还不容易看得见。”

“自流井”

蒋经国一行在考察了甘宁青三省后,“乘由成都到重庆的便,我去参观了自流井。自流井的工程,高大的汲取盐水的木架有几千个,那里盐井的深度,大概有三百丈,但是上面的口径,只有五寸,打一个井,大概要花三年工夫,最奇怪的,在这样小的口径,这样深的井里,假使任何地方破了漏了盐水,他们非但可以找出漏水在多少高度的位置上,同时还可以把它补好,真使你有一件东西掉了下去,他们仍可以把它取出来,有许多外国人去参观,没有一个不认为惊奇的,他们都说,这是中国的科学,但是到底是怎样的,他们也莫名其妙。”

感触良多

自西北考察归来,蒋经国无限感慨,经过深思,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要解决水的问题。他认为,不解决水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办法建设西北,而解决水的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大量种植树木。第二要解决风的问题。他建议用人的力量去征服安西的风,把为害的风转化为对人类生活有益的风。第三要解决交通问题。他建议尽快完成西北的铁路网、公路网的规划和建设。第四是解决农业问题。要利用西北肥沃的土地,积极地发展农业生产。

西北的重要性,在蒋经国头脑中深深扎根。他无限感慨地说:“我们的祖国,是太辽阔广大了,我们的财产,是太丰饶了。但是,这些都是我们的祖先血汗造就的产业,遗留到我们这一代的子孙手里,我们就要争气来保卫她,要像苦力珍惜他血汗换来的金钱一样地珍视我们的国家,以及我们国家所有的土地物产和优秀的民族──西北是我们民族的发祥地。几千年来,无数次惊天动地的事业;伟大无比的工程,都在那里创造完成,祖先们无数量的鲜血,都渗在那边的土地里,使那块肥沃的土地上,曾经开过无数鲜艳的花朵,但是,到今天,我们已经把她遗忘了,我们已经对她生疏模糊了!”

他还结合抗战的情况,进一步申述西北的重要性:“几年来抗战的经验告诉了我们,敌人侵略我们的主要目的并不只是限于东南的土地而是西北的资源。同样的,我们也早已认清了西北才是我们主要的抗战根据地。”

他怀着深情,倾诉他对西北的爱和对祖国民族大家庭同胞的爱:“那里有高山大川,有广袤的平原,有广大的土地,有诚朴可爱的同胞,有茫无边际的浩瀚,也有沙漠中的绿洲,有千千万万的羊群,有蕴藏无数量的矿产,有塞上的明月,有晚风中的驼铃,有丰富的文化遗物,有各民族艺术的结晶,那里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绥远以及西藏、蒙古、新疆等省,杂居着汉、满、蒙、回、藏各族的同胞,他们是那么亲爱,那么诚挚地生活在一起。”在他的心目中,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不可分割的。

蒋经国希望有志青年,“回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故乡去,那里的资源,正需要我们去开发,那里的文化,正需要我们去发掘。是的,我们要坚决地回去,伟大的西北啊,祝福你,在抗战建国中成长,在抗战建国中壮大。……今天,我们要建设新的中国,非但要建设新的东南,同时要建设新的西北,为西北同胞谋幸福的生活,所以,我们应当说有志的青年,应当回到我们这古老的故乡去,有志的青年,应当到西北去!”

(摘自香港《大公报》 作者:王鹏)

蒋介石退台,曾效毛泽东整风?

2009-04-30 10:16:03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跟贴 74 条 手机看新闻

由于蒋介石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延安整风对中国共产党的强大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他十分重视延安整风的经验。为了搞好国民党的“改造”,蒋介石把研究延安整风作为国民党“改造”的内容之一。蒋介石下令翻印了延安整风的有关文献,作为国民党“改造”的参考学习材料。尽管有?

蒋介石用毛选“改造”国民党

常家树

蒋介石虚心:学习共产党“改造”国民党

蒋介石自幼熟读《孙子兵法》他懂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他经常与蒋经国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共产党究竟怎样治党?蒋经国毕竟长期留苏当过联共布党员,做过党的基层工作,甚至其共产党的党龄超过国民党。他对共产党的理论、政策、工作方针是熟悉的。尤其是他非常注意中共的延安整风,他对国共两党的差距也一清二楚。他认真地向蒋介石建议:“不妨认真研究共产党延安整风的文件,特别是毛泽东的一些著作”。于是蒋介石通过公开或秘密的手段搞到一批中共的整风文件和毛泽东的著作。

非常有趣的是蒋介石愈是认真研讨毛泽东的一些著作,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整风文献后,愈发对国民党的腐败深恶痛绝,大加申斥,同时却又对他的老对手毛泽东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毫不掩饰地表示欣赏。一位美国学者曾写道:蒋介石对共产党的组织性、纪律性和精神道德极为赞赏,而他所称道的共产党的优点,恰好是国民党所缺乏的。

他认为,共产党不仅认认真真地研究和讨论问题,而且踏踏实实地完成任务。蒋介石曾说过:共产党“不容有一丝含糊笼统的观念,绝不允许哗众取宠,半途而废。”所以蒋介石承认共产党的特点就是坚持“科学的方法”。他认为,共产党的科学方法及组织性、纪律性与精神道德是通过延安整风运动慢慢教育培养的。

因此,他也希望他的部下仿造这一运动,所以国民党在“改造”之时,虽然仍顽固坚持反共立场,但其改造的内容乃至有关文件所用的术语,都会使人想到中国共产党的延安整风运动和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

所以后来台湾有人戏称:六十年代大陆方面广泛评选“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居然不评蒋介石实在有失公允,蒋介石才是真正最早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

由于蒋介石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延安整风对中国共产党的强大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他十分重视延安整风的经验。为了搞好国民党的“改造”,蒋介石把研究延安整风作为国民党“改造”的内容之一。蒋介石下令翻印了延安整风的有关文献,作为国民党“改造”的参考学习材料。尽管有许多人极力反对,但蒋介石力排众议,申言为了“打败共产党”必须研究和使用共产党的方法。国民党的《本党改造纲要》与同一时期的其它文件大量吸收了中国共产党延安整风的基本原则,有的直接使用了共产党用过的术语,有的则以别的术语来表述这些基本原则。

在思想“改造”方面,蒋介石认为,要通过政治训练,使党员认清国民党的本质属性。蒋认为:“本党组织涣散,纪律废驰,尚不及一个普通政党”,原因在于党员的“党性”观念淡薄,放弃了国民党的“传统精神”。为此,国民党成立了中央干部训练委员会,主持“训练工作,即在教育党员,训练党员”。党的高中级干部由蒋介石直接领导的革命实践研究院培训,共办训练班20期。基层干部则实行巡回训练,“受训的基层干部达12000人”。蒋介石根据中国共产党延安整风的经验,也把研究国民党党史作为政治训练的主要内容。根据蒋介石的意见,国民党成立的中央党史委员会。《本党改造纲要》还明确规定:“每一党员要研究本党的历史与革命理论。”

蒋介石下决心要在改造中整饬“党籍党德”

重建国民党的组织是国民党“改造”的最重要内容。重建国民党组织依据的是列宁主义原则,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经验。在组织原则方面,规定“本党采取民主集中制,由选举产生干部,以讨论决定政策,个人服从组织,组织决定一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在组织系统方面,设立中央、省、县 (市)、区委会和基层小组。“小组为党的基本组织”,党员必须参加小组,其党籍方能有效。为重建国民党组织,国民党规定,从1951年1月4日至23日,以20天时间重新登记党员,凡在限期内未参加党员登记者,一律撤销党籍。同时,《国民党改造纲要》第一次对国民党的性质和党员成份作了规定。规定国民党为 “革命民主政党”,其成份“以青年、知识分子及工农生产者等广大劳动民众为社会基础,结合其爱国的革命分子为党的构成分子。”《纲要》要求党员“在生活上与行动上与民众打成一片,深入民众,深入农村”。“改造”运动其间,中央改造委员会颁布了《农民运动指导方案》、《劳工运动指导方案》等一系列文件,要求青年、劳工、妇女、农民运动全面铺开,吸收工农知识分子入党。经“改造”,到1952年8月,国民党党员构成中,“农工分子”占49.31%,高中以上“ 知识分子”占29.77%,25岁青年占35.29%。党员人数由400万降至28万。

鉴于党内腐败是国民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蒋介石下决心要在改造中整饬“党籍党德”。《本党改造纲要》规定,本党淘汰腐恶分子,原有党员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彻底整肃:“有叛国通敌行为者;有跨党变节之行为者;有毁纪反党之行为者;有贪污渎职之行为者;生活腐化,劣迹显著者;放弃职守,不负责任者;信仰动摇,工作弛废者;作不正当经营,以取暴利为目的者”。整肃采取检举、审议、核定、制裁的程序进行。党员整肃以类似于延安整风的方式进行,即经遣责错误,评议(包括调查、自我批评、评议)与处理三个阶段。两年多的改造、整肃是毫不留情的。以国民党六届中委为例,在全部六届中委589人中,除6人死亡,296人归队外,其余287人全部开除党籍;处理党员违纪案126人,其中116人被开除党籍。在整肃的同时,《本党改造纲要》专刊《党的作风》一章规定:“每一党员应守党的岗位,体察民众之心理,争取民众之信任”,“每一党员应建立为民众服务之观念,在生活上行动上与民众打成一片,深入民众”,“宣传党的政纲、政策。并将民众之情绪与要求反映于党内,使党的政策能代表民众的利益”。“每一党员应以实事求是之工作精神,应用科学方法,使党的政策获得实际之效果。”“党员应破除派系成见,戒绝相互倾轧之恶习,以检讨求团结,以批评求进步,将意志集中于党,将力量贡献于党。”同时,要求党的干部必须是“接近青年及劳动民众,并能为其利益而奋斗者”;“有大公无私之革命精神者”;“有刻苦耐劳之生活习惯者”。

“改造”运动是国民党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改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制定常务制度,使党的动作走上程序化道路。《本党改造纲要》规定,国民党各级干部要改正侧重于个人领导的习气,实行原则领导、一元化领导和民主领导。要“组织决定政策,以政策领导政治”。“党员应参加组织活动,遵守党的纪律,服从党的命令,执行党的决议。”与此相适应,还规定党的纪律以及对党员违纪行为的惩处办法。在党政关系上,也制定了相应的制度,规定改变过去“党直接领导政府”的方式,实行以主义制定政策,透过 “民意机关在政府服务之党员,依法定程序构成法令与政令”。“党对于政府及民意机关中服务之党员,应从政策上领导,而不得对其法定职权予以干涉”。同时也规定,在中央民间机关中建立党团或党部,政策制定前,应由党团讨论,政府决策有关问题,均须提政治小组讨论,“以增进党政联系并谋贯彻本党有关政治决策诸问题”。

国民党在进行自身改造的同时,还把广泛进行社会调查,开展青、工、农、妇运动作为改造的重要内容,在开展上述诸方面活动时,强调要执行“群众路线”,党员与工、农在生活上一致,要打破“关门作风”克服“个人主义、官僚主义、帮派关系”,“刻苦勤奋,深入下层”,“团结群众,教育群众,影响群众,信赖群众”,“工作为群众表率”,“应持服务精神”。

为了保持对军人的严密控制,国民党军队中重建了政治工作部。蒋介石认为,没有政工人员,对军官就没有监督和检查,于是什么样的贪污腐败的事情都发生了。

为了总结国民党“改造”运动的成果和进一步确立蒋氏父子权力核心地位,1952年10月10日至20日,国民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台北阳明山召开,“七大”选出32名中央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及16名候补中央委员,根据蒋介石提名,通过48人为中央评议委员。11月1日,“中央委员会”和中央改造委员会举行交接典礼,宣告国民党“改造”运动结束。

国民党“改造”整顿了国民党各级组织,实行了一些新的措施和制度,加强了党组织对党员的约束力,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官员,促进了领导层的新陈代谢,使国民党的组织状况和工作作风都较大陆时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也确实提高了国民党的执政能力。这些,不但对于国民党退台初期的混乱政局起了一定的稳定作用,同时,对台湾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促进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民党“改造”运动成了国民党发展史上起死回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来源:《党史纵横》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