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易纲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38:52
点评易纲文章
温克坚
第一季度经济数据出来以后,有关经济是否触底反弹以及天量信贷的后果都引发了财经界的热烈争论。以我的观察,目前基本呈现出两派意见,大部分的民间学者和独立学者(许小年,谢国忠等等)对经济前景都比较悲观,认为看不到充分的迹象表明经济已经回暖,甚至在下半年或者明年可能二次探底,而对于第一季度的天量信贷,也表达了引发通货膨胀的忧虑。而一些准官方和官方学者(如樊纲,林毅夫等),则认为前段时间的政策组合已经产生效果,经济已经明显回暖,中国有望率先走出危机。而4月22日,央行副行长易纲先生则专门撰文阐述了他对经济形势的看法以及对第一季度信贷数据的解读,由于易纲学者和官员的双重身份,他的阐述比较完整,他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官方的立场。
不过读完之后,他的很多说法值得辨析,有些判断我也有所保留,因此想结合他的原文展开一些简单的点评,供读者参考。由于我只对易纲文章某些段落进行点评,因此难免有断章取义之嫌,请读者明鉴。易纲的原文我将用双引号黑体字标出。
“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人民银行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大局,认真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这段话虽然简单,但是却意味深长,表明了在现有架构下央行独立性缺失的现实,因此央行也不能对货币政策失误承担完全的责任。
不过何谓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反映在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中?而现有的货币政策,是适度宽松还是极度宽松?起码第一季度的信贷数据大大超过了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大多数经济评论者都认为是极度宽松而不是适度宽松。
“ 三是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产业升级较快。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都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沿海地区工业总体增速虽然较低,但恢复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增势较强,生物生化制品、通信交换设备、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等增速明显超过工业平均增速。”
易文多次提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大局”,虽然三个选项是并列陈述的,但是实际的政策选择却可以有偏向和重点,其结果完全不同。在我看来,其实最重要的是调结构,但是迄今为止,鲜有调结构的政策推出。当下的经济体中,政府能做的其实是调整结构(具体阐述请参见我以前博文)。至于区域发展协调性,产业升级较快以及一些行业增速状况,这些经济现象应该是市场自发演进的行为,并不是货币政策决策的直接依据,也和易纲作为央行副行长的位置没有多少关联性。
“四是城镇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268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实际分别增长11.2%和8.6%。居民存款增长较快,一季度居民户人民币存款增加2.56万亿元,同比多增1.06万亿元。”
这里体现的是对经济数据的典型的选择性解读。易文提到了城镇新增就业数据,但是却根本没有提及经济危机带来的失业状况,尤其是大量的农民工---他们是进入不了统计视野的。而没有疑义的是,经济危机带来了大量的失业,并没有迹象表明第一季度这种状况有所改善。城镇居民收入提高其实也是一个可疑的统计数据,起码这种收入提高是不可持续的。另外,居民存款增长较快,说明后续的消费意愿保守,考虑到春节的因素,以及汽车和电器下乡等非正常的刺激因素,第一季度的消费总量可能偏高,后续消费可能走向低迷。
“一季度,中长期贷款增加1.86万亿元,同比多增1.07万亿元。主要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行业。”
这些贷款很明显的就是4万亿财政刺激政策的反应,银行为财政性项目融资,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个最便利的选择,但是这未必是一个有市场效率的选择。没有结构调整相配套,这种政府主导的项目贷款对民间和社会投资的挤出效应是必然的。
“一季度企业存款增加2.8万亿元,同比多增2.2万亿元,其中,企业活期存款增加9441亿元,同比多增1.05万亿元,企业支付能力明显增强。”
从上述数据,易文看到的是企业支付能力明显增强,但是我看到的是第一季度的信贷变成了某种形式的体内循环,企业贷款再转存到银行,货币并没有进去到实体中,但是却为未来流动性的暴涨埋下了伏笔。
“总体而言,金融危机情况下的货币信贷较快增长利大于弊。有利的方面,一是基本打掉了通货紧缩预期。二是有利于稳定资产市场,近期股指涨幅较大, 房地产市场上房价、交易量、交易额也出现回稳迹象。三是加速了企业存货周期的调整。如果企业尽快结束去库存化行为,使存货进入正常状态,将有利于恢复生 产,促进经济周期的调整。四是增强了公众对于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信心。与此同时,也要考虑信贷快速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易文利大于弊的判断是武断的,因为到目前为止,利可能已经透支,而弊端却没有充分显现。靠天量信贷投放来对冲通货紧缩预期,其实也等于说是鼓励了通货膨胀的预期,通缩和通胀其实就在一线之间。当然起码易纲在这里也提到了信贷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以及未来的负面影响。至于最近的股市和房市的行情,正好说明了第一季度的货币投放中,很多资金正在追逐投机性资产,而不是转化为实体经济中的长期投资。
“从基本面和发展优势看,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仍有较大潜力。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蕴藏着巨大需求和增长潜力,有改革开放30年建立的物质、科技和体制基础,有充裕的资金、丰富的劳动力等要素支撑,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我国经济彻底摆脱危机影响,迎来下 一轮持续快速增长,根本上取决于创新和改革,以增强经济内在活力,实现扩内需、调结构、抓改革和惠民生的有机结合。”
理论上的经济发展空间永远存在,这段充斥着这样的正确的废话。说到制度优势,易文的说法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这倒不失为一个比较有趣的说法。
“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坚定不移地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引导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和信贷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此处还是强调“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再次表明货币政策的决策权限和责任归属,这当然不是央行的荣耀。我不确信接下来的半年一年内能否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过人们肯定记得政策的“大转弯”“过山车”才是2008年货币政策的特征。第一季度的信贷数据和信贷流向也看不出什么“信贷总量适度增长和信贷结构优化”迹象,
“五是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机构竞争力和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深化国有金融机构改革。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鼓励创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工具和金融产品。发展多层次直接融资体系,扩大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展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稳步推进和创新资产证券化。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上述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说法已经让人耳朵起茧,不过除了几大国有银行的改制上市之外----而通过这次经济危机,政府对几大改制银行的重新“关照”估计又会让这些银行恢复原状,我们看不到金融领域其他的实质性改革,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目前都是蜻蜓点水,根本不能形成气候。总的来说,目前的金融体制更多的是计划经济的特征,而不是市场化的金融体制。
相关圈子推荐
[
自由主义
]
• 关于土地的流转,俺为农民进一言
• 平民看房价
[
财经
]
• 盘前:涨势带有搏傻的味道
• 出口退税政策是个“大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