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06:05
一、感恩的含意
据说“感恩”是个舶来词,来自于“owe”。 “owe”一词,威伯斯特大词典(Webster’s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称:1.to be under obligation to pay or repay in return for something received ,因收到好处而有义务支付或报答。2.to be indebted to;3.to be indebted for,感恩于、报恩于;美国传统词典(双解)称:To have a moral obligation to render or offer,应尽…的道义:负有道德义务来归还或提供;To be indebted or obliged for,感恩于,应归功于。
而在中文词典中“感恩”一词的解释是:新华词典称“对他人的恩德感激”。高级汉语词典称:“感激别人所给的恩德。”对“报恩”一词的解释是:高级汉语词典称:“报答所受到的恩惠”。现代汉语词典称:“由于受到恩惠而予以报答。”
从以上解释可得出,“owe”一词应该包括汉语的“感激”和“报恩”两层意思。
二、受恩于天地
星云法师说:“一个人应该时时自忖:自己何功德,而能生存于宇宙世间,接受种种供给,不虞匮乏?因此,每一个人都要抱持感受恩的胸怀,感念世间种种的给予。”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里,大自然给与我们的恩赐太多。没有大自然谁也活不下去。太阳给我们赖以生存光明和热能,蓝天给我们不可缺失的空气,雨水给我们维持生命的水,植物给我们补充足够的营养,大自然的美景供我们赏悦。
我们从哇哇啼哭来到世界,母亲用乳汁将我们哺育,从此就领受了父母的养育;等到上学,接受老师的教育;工作以后,又有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年纪大了,又免不了要接受晚辈的赡养、照顾。
在人生曲折坎坷道路上,不知有多少遭遇、挫折和失败。在危困时刻,有人向你伸出温暖的双手;在迷茫之时,有人为你指点迷津,让你明确前进的方向;在事业奋进中,有人把你擎起,让你攀上高峰……。
一个人的一生每时每刻都接受来自天、地、人的恩惠,在感受千千万万个恩惠中生活着、成长着。
三、东西方认知
1.西方的感恩节
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节 (Thanksgiving Day) 。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因此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倍感亲切。
感恩节的由来要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冬天过去时,活下来的移民只有50来人。这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
在第一个感恩节的这一天,印第安人和移民欢聚一堂,他们在黎明时鸣放礼炮,列队走进一间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诚地向上帝表达谢意,然后点起篝火举行盛大宴会。第二天和第三天又举行了摔跤、赛跑、唱歌、跳舞等活动。第一个感恩节非常成功。其中许多庆祝方式流传了300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
初时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由各州临时决定。直到美国独立后的1863年,林肯总统宣布感恩节为全国性节日。
现在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密切,在民间,在大城市,尤其在年轻人中间越来越多的人过感恩节,以密切人们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
2.佛教的“报四重恩”
黑龙江科技学院孟鑫副教授称:在佛法中,经常说“报四重恩”:一、感念佛陀摄受我以正法之恩;二、感念父母生养抚育我之恩;三、感念师长启我懵懂,导我入真理之恩;四、感念施主供养滋润我色身之恩。
《心地观经》谓“报四重恩”者有四:第一重恩是“父母恩”。第二重恩是我们应当回报“众生恩”。第三重恩是国王恩,也叫“国土恩”。第四重恩,叫“三宝恩”。我们所说的报三宝恩,就是报答“佛、法、僧”这三宝的恩德。
四、做人的本分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感恩是尊重的基础,是自尊的起点;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一条人生基本的准则,是一种人生质量的体现,是一切生命美好的基础;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能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生活的美好,能保持我们的积极、健康、阳光的良好心态。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心灵上的净化剂,是事业上的原动力,是做人的本分。
在感恩的氛围里,人们对许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份挑剔,多一份欣赏和感激,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古人说: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感恩回报,就是对哺育、培养、教导、指引、帮助、支持乃至救护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通过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实际行动予以报答。
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事实上,我们每个人也非常需要别人的恩惠,我们时时享受着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的教育之恩,领导对我们的知遇之恩,同事对我们的相助之恩,社会对我们的关爱之恩,军队对我们的保卫之恩,祖国对我们的呵护之恩……。同时我们也应该报恩于他人和社会,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个经常怀着感恩心的人,心地坦荡,胸怀宽阔,会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你的心和你所企盼的事物联系得更紧,你会充满对生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信念,从而一生被美好的事物包围。这样的人如果多了,我们便能够生活在一个感恩的世界,社会就会充满着阳光、和谐、生机和繁荣。这个世界一定是非常美好的,我们的人生也会变得更加精彩。
五、一生的遗憾
我出身于一个工人家庭,虽然从小家庭比较拮据,靠“人民助学金”上的中学,冬天穿的是我父亲工厂分发的救济棉衣。但一路顺利走来,深受家人、同学、老师、领导、战友、首长的关爱。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感到最遗憾的是没有好好报答我上初中时的薛老师。
薛老师有1 .75米的个头,戴着一副黑边近视眼镜,当时已有50来岁,是一个非常慈祥老先生。他原是一个大学教授,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到我上学的中学教语文课,因此他的工资在中学老师中是最高的,当时来说,他也算是高薪了。但是他把收入帮助了许多家庭困难的学生,自己生活很俭朴,住的只有12平米的一间小屋。我就是他经常帮助的困难学生之一,当时十二、三岁的我,是一个不太懂事的少年,老师们都很喜欢我,他经常叫我和另一位李同学到他家去做功课,做完作业后就在他家吃晚餐。一次吃的是红烧肉卤鸡蛋,主食是馒头加稀饭。当时的印象是我长那么大从来没有吃过的好东西,味道真好,真香呀,这个味道现在还记忆犹新。成家后自己也做红烧肉卤鸡蛋,到外面饭店吃饭也点红烧肉卤鸡蛋,吃了N次红烧肉卤鸡蛋,但始终找不到在薛老师家吃红烧肉卤鸡蛋的味道,找不到这种感觉了。一天下午放学前薛老师跟我说:“放学了你等我一下,我与你一起走,到你家去。”我说:“好。”当时我心里嘀咕,是不是我犯什么错了,要到我家给我母亲告状了?我想了许久,想来想去,我没有犯什么错呀。嗨!不想了,最多挨一顿说呗。放学后,薛老师和我同行到了我家,母亲在家,请薛老师坐下后,我给老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当时的家境喝不起茶)。薛老师和我母亲说:“后天我们班组织春游活动到西郊公园玩,我就带SDB一起去玩了,请你放心”。母亲说:“这怎么好意思呢?”实际上我母亲也没有办法,去玩一次需要近一元钱,这是我们全家一天的伙食费啊。我跟着老师和同学们第一次到了西郊公园,在西郊公园看到有几个同学要去滑旱冰,薛老师也给我买了一张票,说:“SDB!你与他们一起去玩吧。”我说:“我从来没有上过旱冰场,我不会!”薛老师说:“不会就学吗。”就这样我上了旱冰场,滑了不到一个小时我就能比较自由地在场上跑了,许多同学都不相信我这是第一次上旱冰场,薛老师看了也很高兴。午餐时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公园的快餐厅吃盖浇饭,这对我来说已经是很奢侈了(平时中午带米到学校蒸一下,菜只是二分钱的榨菜),这是我第一次吃盖浇饭,味道好极了。这使得我现在对盖浇饭还情有独钟,到食堂打了饭菜拌在一起吃,寻找当年吃盖浇饭的心情和感觉。
高中到了另一所学校后我还经常去看看薛老师。入伍后到了北京,由于工作性质决定,再也不能与薛老师通信联系了,回上海的机会很少,入伍十年只回上海一次,也仅看过薛老师一次,十年后再去看薛老师,老师已经去逝了。他没有子女,孤身一人,他的后事是当地的居民委员会给办的。过去想报答老师,没有条件,去看他的机会也很少,后来条件好了,又没有机会了,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薛老师品德和精神我铭记在心,做人要善良,要热心帮助人,他一直是我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