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记住蒋经国(附相关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38:50
长平:记住蒋经国(附相关文章)(2009-04-23 09:31:11) 标签:记住蒋经国 杂谈  分类:名人要人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27078

4月13日是蒋经国百岁诞辰,台湾社会高调纪念。作为大陆人,不仅要看到这与马英九当局寻求历史资源、突破现实困境的意图有关,还要了解台湾民众对蒋经国情真意切的怀想,更应检索蒋经国留下的历史遗产,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

回想三十年前,蒋经国的名字紧随蒋介石之后,在大陆社会是“独夫民贼”的代名词。时至上世纪80年代,从流行音乐开始的文化欣赏,由老兵回乡看到的物质落差,让大陆人对台湾及其领导人的印象有所转变。经历了一个模糊期之后,大陆民众开始了解蒋经国的亲民作风,知识分子则认真对待他在台湾推行的经济政策和政治改革。到了今天,我们能够在台湾人的怀念声中,去回顾那一段曾经被遮掩的时光,把蒋经国对台湾的贡献当作共有的历史镜鉴。此番知人论事的经历,也体现了不可逆转的世道人心。

蒋经国一生政绩之中,如今最容易被大陆人说起的是,他在民间呼声的压力之下,又顶住官僚体制内的反压力,打开了老兵回乡探亲的大门,为两岸的政治和解铺垫了一块重要的基石。这固然发自于他“遥念故乡,深感流亡之苦”的游子情怀,但我们更应该赞赏的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胸襟见识。就个人际遇而言,一方面他对故土的思念难舍难弃,另一方面他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也很清醒地意识到:“我已经是一个台湾人。”他的政治身份更是一位台湾的领导人,将基本的权利与自由还给台湾民众,是他的政治职责。

在大陆最无可争议的是,蒋经国执政台湾期间,于困顿的政治境遇之中,苦练内功,力振经济,让台湾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从1972年到1988年,台湾人均所得从486美元攀升到5917美元。他的“十大建设”虽然有计划经济的痕迹,也受到破坏环境的诟病,但是由于搞活了民间社会,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以电子科技作为导向,更刻意消弭贫富差异,钟情乡村建设,当台湾跻身“亚洲四小龙”而光彩熠熠时,全世界更多地对它投以赞美的目光。

我们更不应该回避的是,历史将会无可争议地记载,蒋经国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他超越个人、家族和党派的私利,解除了戒严令,开放了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带领台湾结束了专制政治,推开了自由民主的大门。尽管他一生尽享独裁专制的盛宴,也依靠特务军警维持着并非民选的政权,但是他并没有以此作为荣耀,到晚年还隐隐感到了耻辱。他明智地告诫身边的人:“权柄,很容易去用它。难的是,什么时候不去用它。”1986年9月民进党成立时,他的幕僚之中很多人沿袭专制的思维,要求进行镇压和逮捕,但是他予以回绝,留下了“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的警语。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他利用权柄维护了民众反对的权利和自由。

蒋经国辞世之后,台湾经济和政治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崎岖坎坷,乌云弥漫,但是这丝毫无损于他的政治功绩。即便现实再糟糕一点,他对于民生和民权的认可和维护,也永远值得历史深刻铭记。何况,他的做法已经推动而且必将继续推动台湾社会的发展。

我们也留意到,在自由多元的社会空气中,蒋经国百岁诞辰纪念无论怎样高调和隆重,台湾人也没有将他神话的可能。台湾社会几十年来的反抗运动,无论是普通老兵的街头抗议,还是政治精英的舍身坐牢,正是他们的不懈抗争,促进了蒋经国的觉悟和反思,逼迫他作出了正确的选择。正是他们的智慧和勇气,铸就了蒋经国的历史丰碑。蒋经国所做的事情,不过是少滥用权力,多顺应民心。

 


 

北京日报:长平为何要记住蒋经国

 

 北 关  《南方周末》近日刊登了一篇题为《记住蒋经国》的言论,文章检点蒋经国一生的“丰功伟绩”,通篇怀想赞美之辞,树碑立传的意味尽显无遗。且不说台湾民众对蒋的怀念并没有作者所说的那么高调和隆重,就说长平先生这样一位生活在大陆、尽享新中国阳光雨露和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所谓“媒体精英”,竟然要从海峡对岸一个独裁专制者身上寻找中国社会发展的想象空间,简直是咄咄怪事!  台湾经济的确创造过增长奇迹,政治、社会也取得了不少进步,但要论社会巨变的速度、规模、幅度与深刻程度,大陆的经济社会变化更是举世公认的奇迹。蒋经国的确在台湾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要论个人对整个国家、民族的历史贡献,毛泽东、邓小平更是扭转乾坤的伟人:一位引领人民把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旧中国,改造成独立自主、积极自信的新中国;另一位带领人民从危难局面突围,走上改革开放的富国强国之路。这些发展奇迹,这些历史伟人,怎么没见长平先生去歌颂、去铭记,却要独独“记住蒋经国”呢?其用意何在呢?  细看该文,作者先是要人们记住不可逆转的世道人心,接着要人们记住蒋经国对两岸和解与台湾经济振兴的功绩,最后话锋更进一步,“历史将会无可争议地记载,蒋经国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他超越个人、家族和党派的私利,解除了戒严令,开放了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带领台湾结束了专制统治,推开了自由民主的大门”。这就一下子点明了,西方式的政治制度,恐怕才是长平先生念兹在兹的重点。  熟悉这位精英的人都知道,长平先生喜欢拿他的西方化的政治理念来衡量中国的一切。戴着这样的有色眼镜,一方面,他对共产党、人民政府以及中国社会的批评指责十分严苛,什么事都要以“普世价值”为标准来衡量和解剖一把;另一方面,对那些扯着自由民主旗号批评甚至歪曲、诋毁中国的言论,他却显得十分宽容。  我们不能不说,长平先生,您只怕是陷入了一种以西方价值为依归的意识形态偏执。“自由”、“民主”,确实都是好字面,但在现实中,是不是真的“好东西”,还要看条件、看效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已经为实践所证明,为亿万中国人民所认同,无视中国历史和现实发展条件,无视绝大多数人民的实际需求和利益,只知道奉西式民主为圭臬,一心要移植西方民主的人,恐怕最终只会撞倒在历史的南墙下。

 

马千里:“北关”的文章是对党和国家的污蔑

http://club2.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2775197

对于《南方周末》刊发了长平的一篇叫《记住蒋经国》的文章,赞扬蒋经国在台湾自破自立、抛弃独裁、推行民主的事,观点并没什么新意,因此只是浏览一下,并未细读。倒是《北京日报》一位叫“北关”的写了个反驳的文章,也是浏览,但却触目惊心,印象深刻。

北关这篇文章,不尽是对党和国家民主制度的极大污蔑,也是对第三代和第四代领导核心功绩的漠视。难以相信,处于首善之都并且作为党报的《北京日报》何以如此缺乏政治敏感性,让这样的文章蒙混过关。

关于蒋经国,这个人是蒋介石的儿子。按常理推断,老蒋是“人民公敌”,这小蒋也自然不会是什么好料。老蒋搞独裁是出了名的,我们为了反独裁花费了不少时间,多少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打下了人民江山,中国才走向民主、开明的共和国时代。但再坏的人也难免有点好处,比如小蒋用世袭的方式做了“总统”,继续在岛内实行独裁政治,但他大概是目睹了老蒋的失败,知道民主是大势所趋,学习大陆民主制度,开放党禁、开放了结社、言论等公民基本自由。这对于一个可以独裁而放弃独裁的独裁者来说,既得利益者主动放弃利益确,实有点不容易。就凭这一点,小蒋也算得上一个有魄力的人。

长平的文章说要记住蒋经国,大概也是冲着这一点。注意,是“记住”,不是“纪念”,更不是北关所说的“歌颂”。

北关的文章对党和国家第一代、第二代领导核心做了公允评价,他说:“毛泽东、邓小平更是扭转乾坤的伟人:一位引领人民把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旧中国,改造成独立自主、积极自信的新中国;另一位带领人民从危难局面突围,走上改革开放的富国强国之路。”这些评价尽管公允,但还有很大不足,因为毛泽东和邓小平作为伟人的功绩远不止这些。这一点,可以说是北关先生归纳不全,但更多的是暴露出北关对伟人功绩的认识不足,否则就是有意淡化和矮化!这是让我难以容忍的第一点。

北关的文章接着说:“这些发展奇迹,这些历史伟人,怎么没见长平先生去歌颂、去铭记,却要独独“记住蒋经国”呢?其用意何在呢?”其实,并不能因为蒋经国的功绩小于我们的伟人,他的功绩就不算功绩,这是常识。对于伟人要歌颂,对于小蒋这样的小功绩只是“记住”,这就是差别。这一点也就罢了,关键是,既然列举了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核心的功绩,并指出应当歌颂,为什么偏偏漏下第三代、第四代的历史功绩呢?按照北关的逻辑,显然是北关对我们第二代、第三代领导核心乃至整个领导集体的不满,至少在他的思想中,是不够资格相提并论的。这是何等错误和可怕的思想意识!

北关的文章,不仅是对党和国家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历史功绩的漠视,还充斥着对我们的民主政治、国家体制的极大污蔑。

北关在文章中明确地把“超越个人、家族和党派的私利”、“解除了戒严令”、“开放了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结束了专制统治”、“推开了自由民主的大门”这些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浴血奋战、以志士鲜血、烈士生命为代价所实现了的政治局面,污蔑为“西方式的政治制度”。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这些写进共和国宪法的基本原则,西方国家哪一条做得比我们更好、更彻底呢?而在北关的眼里,我们时代追求而得到的民主自由被完全抹杀,把我们与民主自由彻底划清了界限,好像搞民主就是学西方,这真是天大的误会。

北关这种糊涂认识的背后,体现了这个人对我们的政治发自内心的污蔑,难道我们的执政党就有“党派私利”?难道我们没有“结社、言论自由”?难道我们还没有“结束专制”?难道我们还没有“推开自由民主的大门”?——让我们看清楚北关的内心深处到底在想些什么吧!

近年来,很有一些人把我们的制度和民主自由相对立,一提民主就是西方,一提自由就是西化,好像这些我们所提倡并践行的反而与我们无关似的!但这样的反动言论一般是没人理会的,更不会出现在媒体。北关这篇文章正是这种错误言论的典范,但他打着红旗反红旗,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具有很大迷惑性,从而骗过了《北京日报》的编审。这样的言论居然出现在《北京日报》,报社要对审查制度做严肃的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