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7 03:53:22
谈网络学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保证过程
郝成义  冯 霞
[摘要]为了保证网络教育的健康发展,人民大学网络学院正在制定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网络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这个体系涵盖了网络教学的规划、网络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教学系统的设计、教学过程实施和教学评价的质量保证措施。本文就人大网络学院在学习对象范围、教学过程的服务、师资资源、教学设计、学习评价、远端教学服务站等方面是如何保证质量的进行了介绍
网络教育的质量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是关系到稳步健康发展的关键。对于目前从事网络教育试点工作的67所院校来说,也是能否得到社会认可、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简称“网上人大”)成立于1998年,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最早成立的网络教育机构之一。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正式开始招收专本科学历的学生,目前有会计、金融、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国际贸易、财政税收、公共事业管理、法学和汉语言文学九个专业。
目前,远程网络教育在教学数字资源存储和使用、教学管理过程计算机化、学生学习测评过程的质量把握方面基本相同。各网络学院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由于资源传播方式不同而导致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同上。主要分为远端集中学习为主和远端分散学习为主两类。“网上人大”完全使用Internet为远程网络教学资源传播手段,以学生远端分散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上述两方面决定了人大网络学院在学习对象范围、教学过程的服务、师资资源、教学设计、学习评价、远端教学服务站等方面与其他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有较大的不同,在与弘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华学习网PRCEDU.COM)长期合作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在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道路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做法和认识且自成体系。本文就人大网络学院在上述因素的基础上保证教学质量所作的探索做一些总结。
一、学习对象
基于Internet传播手段的网络教育与其他远程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是可以实现课程传播与学生学习时间的分离,即时间上的异步性。这种异步性对学生的好处是明显的:学生不必在规定的时间进行学习,而可以随时在自己方便的时间进行学习。这种方式适合有工作的学生,是我国终身教育的主要学习模式。当然这种异步教学模式存在着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实时监督,不利于学生同步交流的问题,因此这种模式更适合那些有较强学习动机、能较好地独立处理学习问题、个性比较成熟的成年学习者。人大网络学院从成立伊始就确定了基于Internet为主要传播平台,以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生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目前,在人大网络学院开设的7个专业方向共24000多名学生中,在职学生比例占到92.1%。
二、师资资源
1.四位一体的教师队伍
在任何一种教学形式,教师都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在远程网络教育环境中,特别是远端分散学习方式条件下,由于学生以自学为主,教师的角色也从传统教育中教学主导者转变为学习的建议者、组织者和帮助者。教师资源的匮乏将成为发展网络教育的主要矛盾。如何在学生人数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以有限的教师资源保证教学质量,是我们近期教学研究和组织的主要工作内容。
为了更有效地组织教学过程,我们把可以使用的教师资源作为整体考虑,对不同层面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细致有效的分类,建立起四个不同层面的教师资源结构:
第一类为各学科著名专家学者,由以人大为主的相应学科的知名专家、教授组成。对学院教育方向和教学水平发挥学科领航和专业把关作用。第二类是主讲教师,这类教师以人大各学院或其他学院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组成。这些教师教学实践经验丰富,年富力强,是各专业课程主要设计者、编写者和课程主讲者,是课程总体把握的灵魂。第三类教师是网络课堂辅导教师,负责协助授课教师在网上课堂和交流园地回答学生的问题、指导学生安排学习进度、协助主讲教师组卷及阅卷、必要时将问题反馈给主讲教师等。由于网络学院学生的人数特点,网络课堂辅导教师是网络教学环节中工作量最大的教师。目前人大网络学院拥有各类专职和兼职专业课堂辅导教师120人。在人大网络学院还有第四类教师,他们是得到了人大网络学院认证和委托的服务站面授辅导教师。教学服务站的面授教师虽然不起主要作用,但是由于他们在学生学习当地,可以与学生面对面地讨论问题,因此在解决学生问题方面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试图通过这四类教师的有效组织保证网络教学的总体水准。
在四位一体的教师队伍中,主讲教师是课程的灵魂。因此我们建立了十分严格的主讲教师选拔制度,无论对人大的教师还是其他院校的教师都要经过网络学院的选拔过程才能上岗。目前人大网络学院共聘请过221位著名大学的各科主讲教师,其中人民大学教师的比例占65.6%,其余34.4%来自北京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著名院校。经过三年的实践,我们形成了一套教师选拔的基本方针和过程。请见下面的流程。
2.关于教学策划人员
为保证网络教学的师资质量和教学质量,人大网络学院配备了协助各类教师完成工作,同时也承担部分与教学有关工作的一类特殊工作人员,称为教学策划。教学策划人员主要是由那些有与主讲教师相关专业背景、从事过教师工作并且熟悉网络教学各个环节工作的人员组成。在协助教师完成授课方面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按标准选择主讲教师。指导教师编写适合的网络课程脚本,并参与脚本部分审核。
(2)跟踪教师授课拍摄过程。
(3)跟踪整个课程制作过程,发现问题,随时与制作人员和教师协商解决。
三、课程设计
人大网络学院学生学习模式可以概括为:纸介教材自学+课件学习+网上导学+网上答疑+网上讨论+课程作业+模拟课题自测+必要的面授辅导+巡回教学+集中考试+毕业论文;其中课程学习、网上导学、网上答疑、网上讨论、课程作业、模拟课题自测是通过网络课程完成的。这些环节是网络课程设计的关键部分。
在课程设计中,人大网院强调注重把握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把握远程网络教育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必须符合远程网络学习者学习特点和规律的原则,重点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强调网络课程设计是由有各类专业人员组成的小组完成。
(2)重视参与教学的教师和课程开发人员的相互配合,重视对教师在网络教学特殊性方面的指导,重视技术开发人员教学理论方面的培训。
(3)教学设计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建立合理及时的学习问题反馈机制。
(4)强调网络课程、纸介教材的合理搭配,发挥这两种教学媒介在网络教学中不同的作用,不但强调网络课程的质量,同时坚持为学生选择最合适的配套网络教材,或使用专用网络教材。预计到2004年,人大网络学院的学生将能全部使用与网络课程配套的网络课程专用教材。
下图是课程设计流程:
四、学习评价的特点
学生学习测评一般是通过作业和考试完成,人大网络学院的学生通过网络完成作业,并通过网络提交作业。在完成了规定的作业之后,方可进行网上考试预约,参加由学院统一出卷,学院组织的在各教学服务站举办的集中考试。学生必须通过网络课程作业,才能允许使用网络考试预约报名系统报名参加考试。
由于目前人大网络学院的授课教师基本不是网络的全职教师,不太容易让授课教师参与一年四次的出卷工作,但是,如果仅仅让计算机随机组卷的话,作为学生课程能否通过的唯一判断手段又不科学。为了保证每年四次考试试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人大网络学院采用了以下试卷形成方法:
五、远端教学服务站
分散学习方式的最大好处是学习将完全与距离无关。如果有完善的学习监控机制、学习辅导机制、学习测评机制等,从理论上讲学生可以遍布全世界。这一特点对我们制定远端教学服务站的作用和功能有很大影响。但是目前对有些地区来说,尤其是教育水平落后的地区面授还是不能缺少的教学环节。因此在某些教学服务站,经大人网络学院认可的教师可以承担面授辅导工作。从网络教育长远发展来看,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都应该来源于主教学发布机构,才能形成真正远端教学资源的利用,使学生可以真正不受地域的限制完成学习。因此人大网络学院在对教学服务站的作用制定上,更加强调教学服务站的教学管理和服务功能,淡化教学功能。教学服务站的具体工作内容为:
(1)网络政策的贯彻和执行。主要包括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有关现代远程教育,尤其是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的有关方针政策。执行网络制定的有关规章制度和规范,接受网络在招生、教学和教学相关业务上的管理。
(2)协助网院的招生工作、入学测试工作、教材的发放工作、必要的教学辅导工作和考试组织和管理等工作。
(3)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组织必要的助学活动。
目前人大网院24000多学生分布在全国48个教学服务站。其中教学直属站2个,省级教学中心2个,市级教学服务站44个。远程服务站体系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六、网络课程的评估
人大网络学院正在着手制定一套完整的教学评估体系。目前已经开展的评估从对象上讲包括教师评估、教学服务站评估;从内容上讲包括讲课评估、巡回教学评估、答疑评估、服务站考试组织评估、巡考评估、阅卷评估、课程评估、教材评估等等。由于人大网络学院采取是分散自学的学习方式,因网络课程可以事先制作完成。对已经使用的课程进行评估是所有教学评估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由于目前7个专业都是财经类,专业课程普遍有较强的时效性,因此课程评估环节与传统院校或集中学习的网络学院最大不同的是要保证课程的时效性。其他基本与其他课程评估手段和评估内容基本相同。请见下图。
七、总结
现在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DLTS)正在对网络远程教育课程、平台、内容建设等方面制定各种标准,其主要目的一个是为了发挥网络教育知识、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另外一个主要目的是要保证网络教学质量。但是教育部制定的标准重点在技术和成品,比如课程质量、教学平台功能等,没有对教学过程,尤其是教学管理过程、教学组织过程进行规范。因此我们理解对具体教学执行机构的教学质量体系,重要的是建立一种能达到这种各种教育标准的管理模式,使在这种教学管理模式运作下的各个网络教育机构可以达到各项基本教学质量标准。我们认为,对一个教学执行机构来说,保证基本教学质量也就是指保证每个教学环节过程中的质量。
《中国远程教育》(总194期)
绩效科技与电子绩效支持系统介绍
一、       前言
二、       PT的定义
三、       PT的种类与架构
四、       PT与ISD的关联
五、       EPSS的定义
六、       传统训练与绩效支持的差异
七、       EPSS的种类
八、       EPSS的组件
九、       EPSS的效益
十、       EPSS的设计发展程序
十一、           EPSS的教育应用
十二、           PT&EPSS的关联
十三、           PT&EPSS的范例
十四、           结论
一、前言
企业经营的目的主要在创造利润并体现社会责任(Kaufman et al., 1997, p2),为达成此目的,企业必须整合其有形与无形的各种资源,以创造竞争对手无法企及的优势。有形资源如硬件设施等,无形资源如企业文化、管理激励、财产调度、运作流程、智能资产及客户服务等。这些无形资源都是以人才为核心,其重要性更甚于有形的硬件设施,于是如何提升人员绩效与强化组织竞争力,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课题之一。
因为员工与组织的绩效问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并非单由训练即可解决,因此提倡绩效科技(PT, Performance Technology, 以下简称PT)的学说。PT经系统化的处理,使企业达到增进生产力与竞争力的目标。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 Electronic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 以下简称EPSS)的概念自1989年Gery提出以来,已成为工商业界中帮助提高生产力、改善工作绩效、促进或改善人类表现的一种电子化工具(Gery, 1991)。
国内企业组织已迈入信息化处理的时代,当档案数据数字化后,EPSS利用计算机的功能与数字化的特性来提升企业组织工作绩效。EPSS是一项新兴的科技,可以有效的运用计算机媒体的多项优点与信息科技的智能结晶、结合工作环境以改善工作绩效、提升企业组织的生产力。
从1970年代,计算机辅助训练(CBT, Computer-Base Training)被使用在军事研究上,得到充分的绩效提升以后,CBT以广泛的被使用在各个领域,如医学上的医事训练、汽车安全驾驶训练等等(计惠卿,民83)。因为近年来信息科技的发达,企业组织使用CBT并未随着科技的发达而更有效率,使得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新概念兴起,并渐渐取代CBT改善员工的绩效。Puterbaugh(1990)提出,绩效支持系统的应用,是使学习和工作绩效更有效率之一种更自然也更好的方法。
EPSS在美国的发展已经施行数年,在AT&T公司的企业训练支持小组于1989年发展EPSS以来,美国企业组织已经从计算机辅助训练慢慢转向发展和使用EPSS。因为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训练已经无法改善员工工作能力与工作绩效,也不能提供员工工作知识及技能的迁移,更无法提供足够的工作绩效支持,于是新兴的EPSS应用,将依照企业组织的需求导向,提供科技整合的新概念,协助企业组织提升员工的生产力及企业的竞争力。
二、PT的定义
Ø          「绩效」的定义则可溯自Ryle(1949)的「成就」,而且Ryle认为成就就是「行为的效益」。Gilbert(1974)则将「绩效」视为「功绩」,Nickols(1978)则将「绩效」定义为「行为的结果」。由上述的定义和引伸,可看出绩效、行为、与效益间的重要关系,「绩效科技」可说是改进组织成就和效益的学门(Stolovitch, 1982)。
Ø          绩效可以说是经营与业务推动的客观结果,也是管理者与民众主观判断的满意程度(潘文章, 民75)
Ø          绩效(Performance):象征某种程度的的成果,也就是去执行或承担工作,以达到目的或获得成果。
Ø          PT是一种系统性的思考,经由一系列的人力资源活动,来帮助员工提升能力,同时达成企业的策略与目标。(Rosenberg, 1996, pp.370-373)
Ø          PT是一种连结企业策略和工作力以达成企业目标的系统化程序。(the systematic process of linking business goals and strategies with the workforce responsible for achieving the goals)
Ø          PT是提升人绩效的科学。
Ø          PT是全力达成企业员工绩效的提升。
Ø          PT是当员工绩效表现不佳,可能问题是训练方面、策略方面、支持方面的不足,所以预期的目标和实际的目标之间的落差,我们必须找出问题并加以分析。
Ø          PT是以科学方法达到评估和改善绩效,以达到公司的目标。
Ø          PT是组织的医生,如果组织生病,诊断和提出正确的药方;如果组织建全,需要指定正确的饮食,让他继续的成长和拥有更健康的未来。
三、PT的种类与架构
PT约起源于1970年代,为20世纪管理革新的中心课题,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若依据理论根源来看,PT受到系统理论与行为学派影响颇深。就系统理论观点切入,PT以组织整体为对象加以探讨绩效问题,并采用系统方法分析组织的绩效问题。就行为学派观点切入,则PT重视可测量的绩效,组织结构,与组织互动,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影响组织绩效的原因与结果。若以PT为基础,所发展出来探求组织绩效问题学门有绩效分析、前端分析、需求评估等等(简建忠,民84)。
PT以系统的观点出发,提供组织和员工完成绩效的提升。PT使用科技工具做出客观的分析、设计、评估和程序。包含训练、环境再设计、回馈系统、动机系统来建立测量绩效和建立可信的提升绩效解决方法。PT的绩效种类有三种:人员绩效、机器绩效与组织绩效。PT特别关切有关人的绩效,人员绩效来自于员工的知识、技术与态度,机器绩效来自于机具活动情形,公司绩效由组织活动而产生。
绩效科技模型的图表(参考图一),包含:绩效分析、原因分析、处置方案的选择与设计、处置方案的完成与改变、评估等。
绩效分析提到,组织分析,包含:组织的愿景、任务、价值、目标和策略。
通常可以由组织的策略计划中,或由组织架构、组织章程、公司策略、企业价值、公司文化等发现组织的任务或目标。
环境分析则包含:
1.      组织环境,为外部的绩效支持,如投资者、竞争
2.      工作环境,为内在的绩效支持,如资源、工具、策略、雇用及回馈
3.      工作,为工作设计和绩效支持,如工作流程、程序、责任等
4.      工作者,为个别的绩效支持,如知识、技能、动机、期望与能力等
当组织分析达到预期工作力的表现与环境分析得知目前实际工作力的绩
效,这两者之间发生的落差,就要寻求解决方法,而进入第二阶段的原因分析。
需求评估倾向知识技能及属性分析,绩效分析倾向影响人力绩效因素的分析;需求评估倾向在过去和现在的分析,绩效分析倾向在未来的分析。
Rothwell’s Six Cell Gap Analysis
Positive Gaps
Neutral Gaps
Negative Gaps
Present Gaps
(current state of performance )
actual performance state exceeds the desired performance state
actual performance state is the same as the desired performance state
actual performance state is less than the desired performance state
Future Gaps
(what to expect if trend contiune)
actual performance state will exceed the desired performance state
actual performance state will be the same as the desired performance state
actual performance state will became less than the desired performance state
决策者与绩效工作者不应满足于Positive Gaps,较好的机会使绩效提升是位于Future Neutral Gaps。
原因分析包含环境支持的阻碍与工作者行为的阻碍。当数据信息与回馈的不足、环境支持资源与工具的不足、成果动机与酬劳的不足将会造成环境支持的阻碍。当技能知识的不足、个别能力的不足、动机与期望的不足将会形成工作者行为绩效的阻碍。
相关处置方案(Intervention)的选择与设计包含教学方面与非教学方面的绩效支持、任务工作分析与设计、个人发展、人力资源发展、组织沟通、组织设计与发展、金融系统处理等。
相关处置方案的完成与改变包含改变管理方式、进行诊断员工发展与沟通等等,然后完成形成性评估、总合性评估与确认性评估。
Overview of Evaluation – type, purpose, timing
Type/Process of Evaluation
Why?(Purpose)
When?(Timing)
Formative
Improve performance intervention package
During performance analysis, cause analysis, and selection or design of interventions
Summative
Determine immediate competence of use and effectiveness of package
During implementation and change management
Confirmative
Determine continuing competence of use and effectiveness of package
6 –12 months after implementation
Meta
Evaluate formative, summative, and confirmative processes to provide insight to evaluator
After confirmative evaluation
图一:HPT Model,资料来源:Time, P. M. V., Moseley, R. J.,& Dessigner, G.J.(2000), Fundamentals of Performance Technology: A guide to improving people, process, and performance, p.3
四、PT与ISD的关联
教学设计主要目的是增进员工绩效和组织效率(Efficiency)与效能(Effectiveness)。效率是耗费的资源与成果之比,一般的期待是能在没有无谓的耗费之下达成目标,效能是绩效与期望的契合度,能否符合客户的需求。按照教学设计的程序,卡尔和塔滋克(Carr & Yotzke, 1995)提供五项步骤以供绩效科技从业人员参考:
1、依据收集而来的资料作分析。
2、决定所需的能力。
3、发展可测量的标准与有效的回馈以支持预定的目标。
4、实施明确的奖励。
5、根据目标以评量结果。
公司在硬件及科技等的投资,容易因为科技快速的变迁而过时落伍,但在
人力资产的投资,若能经由训练发展与绩效科技的推助,再配合激励与薪资酬偿制度,则更能提升个人与组织的绩效。企业组织最主要核心是人,只要有人,就有绩效发展的必要性,它不仅是评量人的基准,也得以开发人的潜力,不论是管理者、被管理者、组织或机构,甚至到整体社会都会息息相关。
下图说明从分析到组织整体绩效提升的关联,由分析到评鉴的阶段,连接组织的输入与输出,若处置方案没有正确链接组织目标,就没有机会达到企业的成功。很不幸的,组织往往花了大笔的金钱与时间在设计与发展上,而忽略的最重要的分析上面,造成绩效的无法提升。
图二:System Model of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Interacting with Organization Process,资料来源:Swanson, R.A.(1996),Analysis for Improving Performance , p.251
图三:PT与IT关联图,数据来源:http://education.indiana.edu/~istcore/r561/pt.html
五、EPSS的定义
Ø          绩效支援(Performance Support):我们借着资源或工具(诸如同事、亲朋、图书信息、办公用具、计算机软件、通讯工具、交通工具…)完成我们的工作,对这些资源或工具,我们统称绩效支持(计惠卿,民83)。
Ø          绩效支持本身并不是一种科技,而是整合并利用科技来支持提升工作绩效,以解决问题;并且使学习过程与经验取得更有效果。主要目的是有效帮助个人解决问题,并不是追求更新更快的高科技(蔡佩芬,民87)。
Ø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lectronic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一种提供整合性资源的工作辅助与学习支持系统、它可以用来进行工作中学习(On-The-Job Learning)与适时学习(Just-In-Time Learning)、提供实时点选(On-Demand)任务相关的讯息、及时帮助解决问题(张基成,民88)。
Ø          计算机辅助训练(CBT, Computer-Base Training):一系列完整的学习内容之计算机化学习系统,可让受训者过互动性的计算机系统加强自我知识或技能。
Ø          网络绩效支持系统(WPSS, Web-Base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保有EPSS功能外,建构于Internet/Intranet上,以Web-Base为界面,新增合作学习、虚拟学习社群、超链接等信息检索。
Ø          EPSS并不完全是指某项特定科技,可以视为一个概念,一个改变人类工作环境看法及人类在此一环境中如何运用的观念。基本上EPSS是:一个整合的电子环境容易为员工所运用。用来提供与工作相关的信息、软件、导引、协助、工具及评估的监督系统。能允许员工在一个受干扰较少的环境中自我执行工作程序(Clark, 1992; Foshay, 1989; Geber,1991; Gery, 1989)。
图四:EPSS的定义。资料来源:蔡佩芬(民87)。我国企业实施电子绩效支持系统之需求评析与策略规划。P.15。
当工作本质不断的变化,因应的训练需求增加,进而造成EPSS产生。
图五:促成EPSS之因素(计惠卿,民83)
EPSS利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学习理念与绩效支持的概念,在工作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完成任务;以支持工作任务为主,辅助学习为副,寓学习于工作(张基成,民88)。
EPSS可以协助企业以往重训练的观念转移为重绩效的观念,并直接整合组
织内的重要过程,如:销售、产品发展、制造及信息系统等。通常EPSS两个主要特性:
1、在你需要的时候能实时提供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查询。
2、可以当作适时(Just in Time)或即求即应(On-demand)的工作指引或训练工具
EPSS发迹于企业,近年来也在教育环境中广为应用,教育学者用来促进学习者的的讯息提取,并结合因特网科技与全球信息网特性,网络化的EPSS比起之前的系统更具有快速、及时与高互动性等的优点,形成各领域EPSS发展的新潮流。
六、传统训练与绩效支持的差异
绩效支持将系统化的学习整合员工的工作环境,在需要的时候给予有效的支持,其功能并不局限于训练方面。强调学习者自学的能力,学习定义在使用者、任务及学习者。评估建立在支持工作的绩效与能力上。整合学习和组织设计、程序及过程。
传统训练以事件为导向,并未整合员工工作环境或绩效工具,也未提供及时需要协助。训练人员或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预先定义好的学习科目。评鉴建立于学习者的满意程度。就科技、信息系统、工作清单及组织资源并未有效的运用。
图八:传统训练与绩效支持的差异。资料来源:Performance Improvement Interventions: Performance Technologies in the Workplace. P.281
七、EPSS的种类
EPSS在某些情况下,依据工作内容不同与目的不同而有相异的设计:学者Raybould(1995)认为EPSS依用途与运作方式及组织支持的目的可分为下列三种:
1.      内崁式(Embedded)EPSS:指与原本的计算机系统或信息系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需透过友善的使用者接口整合。工作者不会感到使用上的差异,就在同样的工作中得到部分的工作支持,协助解决问题以提升工作绩效。
2.      连结式(Linked)EPSS:又称为附带式(Extrinsic)。非独立的计算机系统,它与系统或软件整合,并非主要呈现出来协助,而是当使用者在工作方面需要支持时,此一形式EPSS可以选择开启或关闭,具有随传随到的特性。其架构如提示卡(cue card)或精灵(wizards)。
3.      独立式(Stand-Alone)EPSS:又称为外部式(external)。为独立一套的辅助系统,非一定以计算机形式出现,也非一定整合整个工作脉络,同样具备提升工作绩效功能。如布告栏、在线菜单(on-line manuals)、参考数据(paper references)、CBT教材。
EPSS种类比较表
种类
方式
功能
特性
范例
内崁式
透过接口整合与原本计算机系统结合一起
帮助解决问题、提升个人工作绩效
与原本系统结合一起
接口、目录、索引
连结式
非系统主要呈现出来一部分,而是当使用者需要支持时,可选择开启或关闭
帮助解决问题、提升个人工作绩效
随传随到
提示卡、精灵、教练或顾问、秘诀、练习
独立式
独立一套的辅助系统
帮助解决问题、提升个人工作绩效
并非一定以计算机形式出现
教室训练、CBT教材、布告栏、参考数据、在线菜单
图六:蔡佩芬(民87)。我国企业实施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之需求评析与策略规划。P.18
八、EPSS的组件
EPSS的组成组件,专家意见众说纷纭,整理如下表所示:
专家学者
EPSS组成组件
Puterbaugh,
Rosenber&Sofman(1989)
专家系统
交互式文件
学习支援
Raybould(1990)
顾问系统
信息库
学习经验(如CBT)
使用者接口
Gery(1989,1991)
交互式训练
应用软件
交互式建议系统
数据库(传统式数据库、文字、视觉、声音)
回馈与监视系统
使用者接口
在线辅助系统
McGraw(1993,1994,1995)
智能型使用者接口
内崁式训练
智能型指导/教练系统
超文件在线查询系统
Larsen(1995)
数据库
在线辅助/检索系统
交互式计算机辅助训练(CBT)
专家及建议系统
生产力及应用软件
超文件、多媒体
Cote(1996)
信息库
学习经验(CBT)
专家建议系统
计算机个别化的应用软件
内崁式教练/建议
在线辅助系统
张基成(民85)
顾问专家系统
数据库/信息库
生产力及应用软件
使用者接口
在线辅助/查询系统
图七:蔡佩芬(民87)。我国企业实施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之需求评析与策略规划。P.19
将上表专家学者的定义归纳整理,说明以下六种组成组件:专家系统、数据库、交互式的学习支持、应用软件、使用者接口、在线辅助说明等,依据组织特性与需求,选择适当的组合组件。
1.      专家系统:
依据上表可得知专家系统是EPSS最重要的组成组件,它提供问题解决、诊断、障碍排除、决策支持及分析等功能。亦提供工作人员不可或缺的工作程序指导(Chang,1996 ; Levin,1994 ; Raybould,1990)。此系统最重要的部分在于知识库的建立,知识库的内容为工作上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
通常专家系统由知识库或规则库与推理机所构成。前两者是模拟或表示专家做决策或解决问题的过程,推理机则接受使用者输入的工作问题,再根据知识库或规则库推理出决策或问题的解决方案步骤。
2.      数据库:
提供能提升工作绩效的所有信息,以便于信息的搜寻与取得,通常采用超级链接方式的数据库。据Sleight(1993)及张基成(民86)的研究中发现,此一组件对实际应用EPSS时,对提升个人工作绩效最有贡献。
3.      交互式的学习支援:
提供自我控制、结构化及互动的学习经验等,这些支持与工作密切相关且富有弹性,可教导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包括激励、回馈、选择及评量功能。EPSS中的交互式学习训练系统,主要用来提供学习者自我管理控制与结构化的学习经验。这些学习经验必须能连结到其它的EPSS组成组件,如专家系统或数据库等,以提供整合训练与工作辅助的功能,达到仿真的真实情境促进学习迁移及学习后保留(张基成,民86)。
4.      应用软件:
软件的应用可以独立存在或附着在其它组件中,如电子表格、流程图工具、绘图软件、文字处理软件等等。
5.      使用者接口:
EPSS的使用界面扮演者使用者与各个组成组件之间的桥梁,透过和善(user friendly)的使用接口,可以更有效率的取得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与指示。
根据Raybould(1990)及Boonstra(1998)提出EPSS再提供不同软件的使用过程中,良好的使用接口产生以下的效益:
a.在相同的时间内,可操作1.5或2倍多的软件,即可运用更多软件。
b.可增加使用者25%的工作生产力,及提升工作绩效。
c.在学习新的软件,可减少50%的训练时间,及节省训练成本。
6.      在线辅助说明:
一套完整有效的数据库,常常牵扯许多的复杂系统,应用上也会碰到许多的问题,而辅助系统便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针对使用者操作系统随时提出的查询,给予实时的指示、解答与辅助。
九、EPSS的效益
根据美国训练发展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1994)
的一份报告提出,企业组织训练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下列六项:
1.      在工作没有发挥所学的诱因与回馈
2.      训练时数不足
3.      员工缺乏激励
4.      训练需求不精确
5.      主管本身对训练不予支持
6.      训练经费不足
EPSS将可解决现今组织面临最重要的问题,提升个别工作绩效和组织竞争
力。执行EPSS可得到下列几点效益:
1.      学习的环境就是工作的环境,可以在遭遇困难时,立即求助EPSS提升学习效果
2.      提供个别的学习环境,能让个人保有其隐私性
3.      减少信息过量和文件负荷,促进办公室自动化
4.      减低训练时间
5.      增加个人生产力
6.      改善工作绩效
7.      提升员工之工作全力,减少向上请示的频率
8.      减低训练成本
9.      改善个人工作技能
10.  改进客户满意度
11.  减少其它支持个人及组织绩效的成本
12.  改变工作内容、减少工作负荷、可少做一些不必要的工作
13.  加强学习的迁移和学后保留
14.  提升产品与服务品质
十、EPSS的设计发展程序
EPSS的设计发展过程可结合一般信息系统及教学系统的设计发展方式,并依据组织与个人的绩效需求来设计开发。根据Raybould(1995)及张基成(民86)两人提出的EPSS建构过程如下:
1.      规划:决定主题、需求评估、观察工作现况,规划案例。
2.      分析:使用者分析、需求分析、工作任务分析、经济效益分析
3.      设计:重新设计工作步骤、接口设计、设计雏型系统、设计教学模式、确认所需要的技术及相关资源
4.      知识分析:确认知识来源并筛选适当的知识。
5.      开发:开发知识库、撰写软件应用信息系统、整合知识与信息系统、开发或选定编辑系统和选定开发工具。
6.      试用:测试、增加相关内容。
7.      确认:评估所有测试结果、并加以修正。
8.      正式量产。
9.      实际运用、执行。
10.  评估使用效果并改善。
EPSS设计阶段中有几项主要工作项目:
1.      重新设定工作流程顺序,有效利用绩效支持。
2.      设计EPSS的使用接口,决定EPSS基本组件与功能并确定所有的工作知识内容。
3.      设计雏型系统(prototype)
4.      确认开发EPSS平台、软件、类型及相关的限制等等。
十一、EPSS的教育应用
EPSS大部分应用于企业训练环境,较少应用于学校教育系统。根据Collis与Verwijs(1995)提出,教育应用的EPSS系统提供的活动种类有七项:沟通与咨询问题、发展与应用信息、规划与管理任务、发展与应用策略、纪录、评估、报告。一项针对中学教师教学工作任务分析研究提出(Orey, Moore, Hardy, &Serrano, 1998),帮助教师处理教学相关工作以提升教师工作绩效的EPSS包括:
设计规划、教材制作、成绩管理、沟通、学生教室行为管理(班级经营)等工具。
EPSS应用学校教育环境可分为:
1.      学生学习支援:
目的提升学生学习绩效,透过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方式,从作业、练习或执行计划过程中,学习与该任务相关的知识技能。EPSS应用学生学习支持,较偏向成人学习,适用于技能学习、工厂实习、科学实验、教学系统设计、企管项目等教材上的开发。
2.      教师工作与学习支持:
目的提升教师工作绩效为主,以工作中学习为辅,可以帮助解决教学(教材制作、课程管理、测验编写、评量管理等)、服务、辅导等工作问题。其内容可包含:教育相关问题咨询与解答、教育相关工作的辅助与支持、教育相关供做的支持与参考、教师学习活动等等。
3.      学校职员行政工作与学习:
目的提升学校职员行政工作绩效为主,以工作中学习为辅。可用来解决教务、人事、财务、会计等工作问题,提升工作绩效与学习效果。其系统内容包括:业务相关问题的咨询与解答、相关工作的辅助与支持、业务相关支持的检索与参考、业务相关的学习活动。
前者主要作为学习支持,目的提升学习绩效;后两者主要作为工作绩效支持或工作辅助工具,目的主要提升工作绩效。三者皆为利用做中学的学习理念。信息科技的应用已由如何运用信息科技存取科技,到如何运用信息科技将信息信息用来帮助完成一个特定目的、任务及活动,也就是信息时代到绩效时代(Remmers,1998)。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为学习科技的发挥,电子绩效支持系统为绩效科技的运用,两者的教育理念不同,也造就出不同的发展内涵与方向。
十二、PT&EPSS的关联
Performance Technology           Electronic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
图九:Tiem, P. M. V., Moseley, R. J.,& Dessigner, G.J.(2000), Fundamentals of Performance Technology: A guide to improving people, process, and performance, p.65
PT&EPSS 比较表
Why
起源
理论
新发展
共同点
PT
提升组织与个人的绩效
约1970年
Ø          系统理论(以系统方法分析组织绩效)
Ø          行为学派(重视可测量的绩效)
PPT应用
绩效提升
系统化
EPSS
提升个人的绩效
美国AT&T公司于1989年发展(Gery,1989)
Ø          电子化环境
Ø          工作中学习
Ø          适时学习
Ø          实时点选学习
PCD概念
感应科技应用(Sensor Technology)
绩效提升
系统化
说明一:PPT的应用
绩效科技网站(http://www.hptonline.com)发表了高峰绩效系统(PPS, Peak
Performance Technology),此系统提供的工具是:
职场绩效的解析,绩效被定义为员工做事和其产品生产的过程。
绩效基础的选择模式之设计与发展。
训练、工作辅助清单和文件的设计与发展。
动机与刺激的设计与协调。
绩效基础的回馈系统之设计。
相关处置方案的完成,满足组织及工作设计、过程设计、工学设计和其它工作环境的影响因素。
高峰绩效系统移植到Internet/Intranet的环境中,让应用软件的工具,帮助使用者提升更多的效率与效能。这套软件将撷取示范绩效的模块,诊断不合格的绩效,帮助设计相关的处置方案,引导达到组织的目标,增进绩效的表现。组织需要一个一致性的模型,来影响主要的人员,其内容包含:
人的选择与任务的指派。
存取之技能与知识和实时信息。
动机、刺激和回馈有助于绩效。
工作环境没有绩效障碍。
当高峰绩效系统应用于组织时,预期会发生…部分的生产程序将会引起另外
的判断标准。浪费和重做将会降低或消除。较短时间内,员工所指派的任务将很快可以胜任。员工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将会增加
图十:Peak Performance System,资料来源http://www.hptonline.com/
说明二:PCD概念
近年来EPSS的设计原则大量转向绩效中心设计(Performance-centered Design)的概念,绩效中心设计的原则是:在设计EPSS的软件接口时,着重的是工作的执行者(Performer)而不是系统的使用者。如此的设计原则整合了软件工程学中的使用者中心(User-centered design)的设计原则。根据绩效中心概念所设计出来的EPSS才是设计良好的系统(Raybould,1995; Gery,1995a)。以绩效中心的原则所设计的EPSS应该拥有下列四个原则(Chang, 1996):
1.      拥有网络型态(Networked)。
2.      包含大型处理过程(transaction)和信息存取(information access)。
3.      提绩效支持工作小组(performance support engineering team)所发展。
4.      每天使用许多小时以上。
说明三:感应科技
EPSS的设计者可能从未真实认识使用者,因为设计者所编写对象是个别使用者,个别使用者知道什么是他最需要学习的,知道什么学习方式最有效。因此建置动态更新数据库的EPSS,需要员工担任知识的塑造者,担任绩效支持系统的角色。所以感应科技(Sensor Technology)是利用程序和工具,自动化的探测电子化环境,提供信息,更新系统内部数据库。不像YAHOO在因特网上的搜寻引擎,是Pull的功能,而是类似PointCast服务的功能,是Pushes功能,此系统可以自动提供股票、天气、新闻等等讯息,更新个人计算机数据,持续或随选提供讯息。同理若可应用于EPSS,如此一来,系统可多方面指引而非设计者的定义方式,可提供组织内部动态数据库,如经营策略,来符合员工需求,提升组织的绩效。
十三、PT&EPSS的应用范例
某电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指出,该公司三个月前开始采用一套新的质量管理系统(SPC,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前两个月运作正常,上个月开始,产品的不良率大幅升高。经理认为是生产在线的作业员和领班对于SPC的不够纯熟,而导致产品的管制不良。
经过绩效专家调查与分析,发现造成公司产品不良率超乎标准的状况,除了领班与作业员对于SPC的观念与统计图表的使用不够纯熟外,还包含其它的因素,如:新进人员与部分工时员工未给予适当的SPC训练;管理阶层对质量管理的观念与做法并非一致;部门间的协调与联系有误差;厂房清洁程度不够;员工士气不高等等。
对于SPC的观念与统计图表使用不够纯熟外,属于训练方面问题,加强训
练是解决训练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非训练方面问题是指员工有能力做好SPC的品管工作,但受到环境的限制及缺乏适当诱因两方面的影响。所以要圆满解决非训练问题,必须由管理的方向切入,以管理的手段与方式着手。
PT范例,数据来源:鲍惠明等着(民87)。绩效发展。台北:科技图书公司。
TREE项目计划由佛罗里达州州政府教育部门与佛罗里达州州立大学之绩效科技中心协助完成的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目的提供给特殊教育的老师们使用,包含特殊班、资源班、语言治疗师及普通班级中有特殊教育的学生。TREE项目计划将帮助特教老师们计划、组织、管理及达到实时互动沟通机制。提供老师们安排班级经营和学生个别教学,纪录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编写课程计划,准备个别化教学方案(IEP, Individual Education Plans),常用的表格下载,网页辅助资源提供及透过电子邮件进行多方面的沟通等等。
TREE电子绩效支持系统代表第一个实用的软件设计应用于佛州的公立学校。经过多年来的努力,计划的目标在于设计、开发、试验、工具、和散播此TREE电子绩效支持系统提供给特殊教育的教师教学上的应用。
经由TREE网页提供下载的档案,硬件平台的需求为:中央处理器486以上,内存12MB以上,硬盘空间30MB以上及彩色显示屏幕256色以上;软件需求为:Microsoft windows 95以上 。安装后可以得知TREE系统提供下列的功能:
一、建置学生基本资料
二、预备编写IEP功能
三、建立课程计划
四、安排IEP的目标
五、纪录学生学习历程
六、建立报表与沟通的信件
七、由指定的网站上得到专家的协助
八、经由Email与老师、家长与其它专家联系
并提供备份磁盘与还原磁盘的工具程序,方便数据储存。本网站是1997年EPSS竞赛得奖作品,在多数EPSS应用于商业界情况下,TREE使得EPSS应用于教育方面是属于难得的作品范例。
EPSS范例,数据来源:http://cpt.fsu.edu/TREE/default.html
在1993年,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教育学院的初等教育与幼儿教育学程,类似国内的教育学程课程,决定加入三门课程,小学阅读教学、小学语言教学及儿童文学教学,然而这样的全方位课程设计却因为课程时段与教授课程的教师,庞大数目产生不一致的教学活动与教学效果,因此研究者审慎问题分析后,设计了EPSS来协助学生学习,并帮助达到此课程三门课程的整合目的。
研究者分析并找出学群课程实施的限制,及造成学生普遍无法对学群课程进行连结或行程整合概念,为帮助解决缺乏较有组织及系统化的课程整合方式所导致的教学与学习之困难,研究者设计了一套网络化(Web-Base)的EPSS,来作为自我导向的学习工具,以辅助学生们在课堂之余的学习。
此网页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一为主要内容,包括学习目标、章节摘要、整合性问题等。二为辅助工具,包括字汇查询、请问教授、相关资源等。使用后初步评估所得到的结果,无论是学生或教师的反应接相当的正向,使用者皆认为此网页系统提供了相当丰富的信息、组织清晰、设计精简,确实可以帮助作为课堂辅导学习的工具。
本研究结果提供下述几项结论:
一、多重观点的信息化学习工具。
二、于网页中适当列出教师通讯电子邮件,达到课堂外充分互动的功能。
三、学习过程中提供学生一个较广的思考空间,培养成为有弹性的学习者。
四、经由因特网的学习,学生不受时空的限制,且可自我控制学习的速度,此自我导向的学习功能,可使学生监控自我学习、评量自我学习、而促进发展终身的学习。
五、EPSS提供实时辅助的极佳工具,应用因特网的学习成功经验也可以用在公司组织训练或其它领域的学习情境中。
EPSS范例,数据来源:岳修平与刘凤芯与王柏青(民88)。学习表现绩效支持系统之建构与应用:语言语文教育学群教学网页。教学科技与媒体,47,33-40
十四、结论
EPSS的设计发展,已从传统的系统设计发展方法转变成以组织学习与绩效导向的方式来加以设计发展。由于EPSS组成组件的多元化,各个组件皆有个别发展的设计发展方法与策略,因此EPSS的建构相当复杂。另外必须考量组织与个人的学习与绩效需求及设计发展者本身对技术熟习程度等因素,因此EPSS之设计发展也较一般的计算机辅助系统、信息系统的设计发展困难且复杂。
随着时代变迁、科技的演进、市场需求的客户导向、工作再工程化的呼声,相信EPSS的运用将更为广泛,逐渐成为有特色的单一成品或融入其它多元网络开放式学习环境中。
如果这个世界是非黑白能够容易分辨的话,那么企业经营也就不再辛苦了,但事实并非如此。任何事情一牵涉到人的因素在内,将会变得开始复杂起来,所以本来很斩钉截铁的答案,并不能代表真正的价值,有时只是欺骗、蒙蔽你的知觉而已,真正的真理却有待发觉。绩效科技的难处就在此,不同的产业,不同性质的企业,面对不同性格的员工,衍生出数以千种的目前在企业中的运行制度与方法。企业组织的文化、绩效、激励制度也是需要一番的阵痛与调整后,才可顺利建立的。
诚信、创新与承诺将成为绩效科技的价值观,因为员工的诚信,达到该有的技能知识与工作目标;因为组织的承诺,主动协助员工的能力提升与职涯规划;
因为创新精神,因应不同性质的组织模式,做出弹性的调整,共创组织与员工的和谐,达到整体企业经营的生产力与竞争力提升。
参考文献
蔡锡涛与杨美雪(民87)。教学设计在企业人力资源发展上的应用。教学科技与媒体,39,33-40
鲍惠明等着(民87)。绩效发展。台北:科技图书公司。
简建忠(民83)。绩效需求评析。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岳修平(民89)。教育科技于企业人力资源发展之应用研究。教育数据与图书馆学,39,299-309
Fackler, K.(1995). An HPT Success Story. Performance and Instruction, 34(9), 10-11
Harless, J.(1995). Performance Technology Skills in Business: Implications for Preparation.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 8(4),75-88
Kaufman, R.(1997). Trainers, Performance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alists.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10(1),66-73
Clair, B. S.(1999), Improving Performance, The EXEMPLAR, 2(2), 3-6
Elliott, P.(1999), New Software Optimizes human Performance, The EXEMPLAR, 2(2), 1-2
Tiem, P. M. V., Moseley, R. J.,& Dessigner, G.J.(2000), Fundamentals of Performance Technology: A guide to improving people, process, and performance. Washington, D.C.: Internal Society Fo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Fielden, C., Gabriel, K.,& Rossett, A.(No date). Performance Technology. [Online]. Avabilable:http://edweb.sdsu.edu/edweb_folder/pt/pt.html [2000, October 9]
Internal Society Fo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No Date). What is HPT ? [Online]. Available:http://www.ispi.org [2000, October 10]
Swanson, R.A.(1996). Analysis for Improving Performance. San Francisco: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Inc
计惠卿(民89)。电子绩效支持系统──多媒体训练系统的新导向。教学科技与媒体,16,14-26
蔡佩芬(民87)。我国企业实施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之需求评析与策略规划。淡江大学教育资料科学学系硕士硕士论文(未出版)
张景豪(民87)。电子绩效支持系统之建构:以教学系统设计为例。淡江大学教育资料科学学系科技教育组硕士班论文(未出版)
陈怡静与张基成(民87)。电子绩效支持系统之原理与设计。信息与教育,66,28-39
张基成(民88)。EPSS与WPSS在教育应用上的研究与发展—兼论教师工作绩效支持系统之设计与开发。教学科技与媒体,43,21-32
张基成(民88)。一个运用EPSS环境进行与学习ISD的专题本位学习系统。信息与教育,73,39-47
岳修平与刘凤芯与王柏青(民88)。学习表现绩效支持系统之建构与应用:语言语文教育学群教学网页。教学科技与媒体,47,33-40
Center for Performance Technology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No date), Project TREE [Online], Available:http://cpt.fsu.edu/TREE/default.html [2000, October 6]
Malcolm, S.E.(1998). Where EPSS will go from here. TRAINING, 35, 64-69
Cohen, S.(1998). EPSS to go. Training & Developments, 52, 54-56
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型学习者实现自我效能的超越*
桑青松**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摘 要】自我调节学习与自我效能感是当今教育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的两个重要概念。自我调节学习是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是直接影响个体自我调控的关键变量。文章在分析策略型学习者与自我调节学习的基础上,认为增强策略型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也是策略型学习者实现自我效能超越的重要内容。自我调节学习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策略型学习者   自我调节学习   自我效能感    自我超越
1 问题的提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自我调节学习理论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Zimmerman等人(1986,1989,1990,1992)的研究详细论述了自我调节学习理论的内容与结构, 对自我调节学习循环模式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提出自我调节学习循环模式。 [1] Zimmerman和Martinez-pons(1988)通过访谈法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中学生常用的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共有10种,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与学业成就有很高的相关,并能很好的预测学生学业成就的分布。[2] 国内学者周国韬(1997)、李晓东(1998)等人运用结构访谈法,结合我国的国情,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境出发, 对学习者自我调节学习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他们发现自我调节学习者能主动去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不依赖教师、家长或其它教育机构。[3] 在自我调节学习策略与学生学业成就的实验研究过程中,自我调节学习策略与学生学业成就的高低有密切的联系,高成就组学生在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运用、策略运用的频率以及坚持性上都显著高于低成就组学生。[4]自我调节学习既是个体解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自身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增强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开展策略型学习者的培养与教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也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调节学习突出了动机的重要地位,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标,能依据自我效能感灵活地运用某些特殊的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去促进学习。自我调节学习的循环模的使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拥有学习的自控权,而这种感受又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机的主要源泉。自我调节学习作为认知目标的一种心理操作,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生理的等诸多因素参与,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与发展。自我调节学习是积极激励个体拥有与调用适当学习策略的学习,也是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对认知活动增强自我意识、有效进行自我监控的学习。策略型学习者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增强,是实现个体自我效能超越的重要内容。
2  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策略型学习者自我效能超越的基石
2.1  策略型学习者的界定
所谓策略型学习者就是指能够为自己学习活动设置明确目标,自觉地运用多种类型的知识和方法,运用执行性控制过程创建学习计划,并有效对学习进程进行监控和调节,高效完成活动任务的学习者。策略型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是在学习中随经验的增长和积累而逐渐得到发展的。学习者通过对自己学习的反思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做出用什么方法处理新信息的决策,逐渐丰富自己拥有的学习策略的储备,发展灵活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形成对自己学习的元认知,并掌握一整套策划、启动、实施、监控、调节和评价学习的有用技能。[5]
策略型学习者是能够高效运用学习策略且自觉地将学习策略内化为主体需要的学习者。从内化的学习来看,无论是学习的量还是质,都有赖于学习者对学习策略的运用。学习策略的主要功能就在于,它可以通过对学习方法的积极运用,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性格特征,导致行动上的主动和坚定,带来学习成效的大幅度提高,这为学生素质的主动发展创造了基本的条件。从外化的学习来看,学生对心智技能的运用,必须有学习策略的指导和监控,才能更好地面对外部环境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迅速而准确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判断、加工和处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教学和评价,则更有利于学生成为一个有效的策略型学习者。
2.2  策略型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
B.J.Zimmerman等人认为,自我调节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个不断思考、判断和适应的学习过程。它是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最佳途径。[6]自我调节学习实际上包括了学习者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它是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执行性控制作为学会学习中的重要组成成分,西蒙(H.A.Simon,1979)将执行性控制过程定义为“支配一个思维着的人的行为的控制结构就是一种策略或程序,该策略或程序为履行某一种任务而对认知资源进行配置。”学生可以运用执行性控制管理学习过程,协调各种学习策略和研究技能的运用。
策略型学习者在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运用过程中,策略的运用、策略使用的频率及策略应用的坚持性三方面都显著高于低成就组学生。[7]策略型学习者能够主动选择认知调控策略,进行自我指导、监控和评价,有计划地组织学习活动;能够积极选择动机策略,进行自我强化,具有自我效能感;能够积极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自我构建有利的学习环境。从元认知的角度来看,策略型学习者自我调节学习是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这些过程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任务、做出决策。从动机的角度来看,策略型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是自觉自愿进行的,是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从行为的角度来看,策略型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表现为选择、建构甚至是创造最适宜的学习环境和物质环境。
策略型学习者具有较强的自我监控学习能力,他们是能够参与并控制学习过程的自我调节的主体。策略型学习者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去协调和管理自己的学习与研究。它是由一系列互动的、以动态方式彼此影响的组成成分构成的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是创建一个计划去达到一个目标,选择特殊的策略或方法用于目标的实现,运用所选择的方法去实施计划,对形成性与非形成性的主要成分进行监控,必要时也可修改计划、方法或最初的目标,对于达到目标的途径进行科学地评价,以确定其是否有效。当然,评价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可以帮助策略型学习者组建起可供未来在相似情境中使用的一整套策略。此外,策略型学习者是自主的学习者和有效的合作者。在基于问题的学习过程中,策略型学习者需要自我激励、设置学习目标、做独立的研究、进行自我引导的学习、将新建构的知识应用到复杂的问题解决之中,还要监控和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他们完成问题解决之后,他们学会成为独立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通过基于问题学习,最终使学习者成为一个愿意合作也善于合作的人。
对策略型学习者与一般学习者特征进行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自我调节活动在策略型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与低学习成就的学生的比较可以发现,策略型学习者为自己设置更为明确的具体目标,使用更多的学习策略,对学习过程有更多的自我监控,而且更系统的根据自己的学习结果来调整所投入的精力。[8] 策略型学习者能对对某一项学习任务中的外显或内隐的结果进行有意的观察,比如阅读时的理解过程。策略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自我效能感,这种作为个体对自己的学习和操作可能达到的水平的一种自我知觉或信念,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学习的速度、水平和质量,进而产生并形成对自己学习过程负责的精神。
3  自我效能感:策略型学习者自我调节学习的内在动力
3.1 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及对策略型学习者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是直接影响个体自我调控的关键变量。班杜拉等人认为,[9] 自我效能感具有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以及影响活动时的情绪等作用。自我效能主要是通过选择过程、认知过程、动机过程和情绪反应等四种方式作用于学习主体的:[10] 第一,选择过程。当个体面临不同的环境条件时,选择什么环境主要取决于他的自我效能感。个体往往会选择自己觉得能够有效应付的环境,而避免那些无法控制的环境,这些环境反过来会影响其行为和人格的发展。在不同的活动中,个体与之发生互动的对象及其对个体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同,获得的体验也会有所不同,各种不同的活动方式都具有转化为个体直接经验的潜在可能性。因此,个体对不同活动方式的选择,就决定了人性潜能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开发,在哪些方面又被忽视。第二,认知过程。个体的行动要受到思维的支配并对未来的行为结果进行预测。预期目标的设定则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强,个体设定的目标就越具有挑战性,其成就动机也越高。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往往把行为的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把行为的失败归因为自己努力程度的不足。这种思维方式能促使个体提高动机水平,发展技能。第三,动机过程。自我效能通过动机过程对个体发生作用并影响到个体在活动过程中的努力程度。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在活动中会做出更多的努力并持之以恒,直到达到活动的目标。第四,情绪反应。自我效能将决定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自我效能感强的人相信自己能够对环境中的潜在威胁施以有效控制。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常常体验到强烈的应激反应和焦虑,并会采取消极的退避行为或者防卫行为,这些行为方式大大限制了个体主动性的发挥。
自我效能感不仅对人的行为结果发生重要影响,而且在调节人的行为上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比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表现出更好的学习方法,以及对自己学习结果自我监督的倾向。策略型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与完成任务的持续性、任务的选择、技能的获得、学业成就等学习结果之间存在正相关,它受制于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唤醒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成败归因方式,分析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再让学生参与分析讨论影响学习成绩的原因,并且对主要因素诸如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等所起的作用程度做出评定,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具有积极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归因和评定及时做出反馈,对学生正确的归因予以肯定、鼓励,对错误的归因要指出其归因误差,并加以矫正,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适当的归因模式。此外,教师通过自我调控的具体方法,诸如自我调控十四法、出声思维、直接指导法、规程化训练等帮助学习者掌握自我调控的具体策略。
3.2  自我效能感:策略型学习者学习过程监控与调节的内在动力
自我监控与调节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有意识地、系统地监测、评估、调节自己的思维、感知、情绪、动机与行为,以达到其目标的心理活动。J.Biggs(1984)认为影响学习策略的因素可综合为人格、情境和情感等方面,其中人格因素主要涉及能力、认知风格和相关的先行知识,这些方面对个体而言是稳定的;情境因素包括作业的特征、内容、难度以及呈现评价作业的背景与有关作业教学的背景,这些因素的特点是具有可变性,情感因素主要涉及动机。[11] Corno(1986)认为,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过程可分为自我监控的隐秘过程和自我监控的外显过程。[12] 心理学家Mace(1989),Belfiore(1989)和Shea(1989)对此也做了进一步研究,认为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行为的过程是由自我监察、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三个部分组成。金默尔曼(Zimmerman,1989)研究了在自我调节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和策略的使用,Zimmerman(1989)、Pairs(1990)和Newman(1990)、Graham(1992)和harris(1992)研究表明,自我监控学习可能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13] Oxford(1992)和Cohen(1992)则认为,“影响学习策略获得的因素主要有学习风格、知识背景、信念、态度和动机,其次还有焦虑、性别和民族。”[14]  周勇等人研究表明,学习归因和自我效能感对自我监控学习行为都产生作用,但影响的程度不同。周国韬研究表明,初中生的学习能力感和学习策略都对方程学习有影响;谷生华等(1998)研究表明,努力归因与学习成绩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王振宏等人研究揭示,自我效能与学习策略存在显著正相关,以自我效能、内在动机预测学习策略,相比较而言,自我效能对学习策略运用的预测性高。
策略型学习者可以运用执行性控制管理问题解决过程,协调各种策略和研究技能的运用。策略型学习者的重要特征是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能有效地运用学习策略对自我学习活动的进行调整和监控,其调控的方式可以有两种:一是学习者直接干预学习环节,达到学习目标;二是通过提高自身的认知功能,间接地达到目标。任何学习活动都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策略的定向调节和控制下进行的,并由此形成相应的学习能力。策略型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去独立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在利用这些信息的过程中,策略型学习者就有可能为每一个目标创建相应的计划,选择达到目标的特定策略或方法,运用所选择的方法,监控整个过程,在需要时对目标或方法做出修正并评价完成任务的全部方式。对全部方式进行评价作为最后一个步骤,对优化未来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4  参考文献
[1] Zimmerman,B.J. Self-efficacy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A.Bandura(ed.),Self-efficacy in changing society.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202-231.
[2] Zimmerman,B.J.& Martinez-Pons,M. Construct validation of a strategy model of student self-regulated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1988,80(2):284-290.
[3] 周国韬.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运用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2001,(5):
[4] 桑青松.策略型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模式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9):57-61.
[5] 桑青松.试论策略型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课程.教材.教法,2002,(9):34-37.
[6] Zimmerman ,B.J.  A 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elf-regulated academic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9,81(3), 329-339.
[7] 桑青松,葛明贵.关于学习策略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教育科学研究,2001,(11):51-53.
[8] Zimmerman ,B.J. 姚梅林译.自我调节学习:实现自我效能的超越.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3-4.
[9] 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80.
[10]吴增强.学习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30-132.
[11] L .B.Biggs ,Learning  strategies,student  motivation patterns and subjectively perceived success.In;L R.Kirby(Ed). Cognitive strategies and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Academic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