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经典阅读的脚步该如何延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42:10

开卷有益:经典阅读的脚步该如何延续

2009-04-21 12:25:34    作者: 张贵勇     来源: 中国教育报           经典阅读的脚步该如何延续 

         4月2日,安徒生生日,国际儿童图书节。这一天,天底下所有的孩子都应该有书读,从书中感悟世界和人生。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责任身体力行,推动儿童阅读,让他们多读书、读好书。

  如果有可能,让我们现在就开始行动吧!当我们牵着孩子的小手走进图书的世界,他们很快就会欣喜地发现,书中真的有无穷无尽的宝藏,就像安徒生在《丑小鸭》里所说的“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的幸福”。

  古人云,开卷有益。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读书肯定是件好事,而读书之中,阅读经典名著显得尤为重要,毕竟经典里蕴藏着一个民族的光荣与梦想。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学生们尤其是中小学生对经典名著的阅读不是风生水起,而是渐趋凋敝。名著少人问津,问题到底出在哪?信息时代还有没有必要读、该怎么读,如何吸引孩子爱上名著……在日前于北京市朝阳区望京实验学校举行的名著进校园活动中,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段启明就这些疑问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只有学生意识到名著中的文字之美、情节之美,在阅读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去思考名著里人物和故事背后的东西,名著才能发挥出名著的作用。”

  前段时间,福建省福清第三中学教师余美瑞,就中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的情况,对学校高一和高二年级24个班级共1293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四大名著中,对内容一无所知的学生人数比例分别是:《三国演义》为7.4%、《水浒传》为7.4%、《西游记》为7.6%、《红楼梦》为16.7%。对名著“不喜欢”的也大有人在:《三国演义》为6.4%、《水浒传》为5.3%、《西游记》为5.6%、《红楼梦》14.6%。数据或许不够权威,但经典名著遭遇学生冷落,却是不容回避的事实。

  “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很多老师和家长都要求学生只看与教学和考试有关的内容,与考试无关的课外阅读,包括阅读经典名著和古典诗词,往往会被认为无关紧要,或者不务正业。”段启明说,即使学校不留作业,很多家长也想方设法加压,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使得学生只能在教材中转来转去,鲜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如果说学校是阻碍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外在因素,那么内在因素则是学生在纷繁芜杂的信息包围下对娱乐的本能追求。现在网络和图书市场上卡通片、漫画书品目繁多,几乎达到了遍地开花的地步,不仅国内大量出版,也从国外大量引进,每年增幅极大。这些出版物符合孩子的阅读口味,题材丰富多样,内容生动有趣,而古典名著从文字来说相对晦涩,所叙述的都是比较久远、相对陌生的故事,学生不感兴趣不足为奇。

  在段启明看来,和有些人不喜欢京剧,宁愿看电影一样,阅读名著也不应该硬性要求,那样不仅起不到推动阅读的效果,反而让学生更加厌烦。学校和家长从素质教育角度提倡、鼓励学生阅读是正确的、应该的,但关键要让学生自发去阅读,自己去感悟。只有学生意识到名著中的文字之美、情节之美,在阅读中获得了快感和独特的审美体验,不由自主地去分析、去思考名著里的人物和故事,名著才能发挥出名著的作用。

  “学生对名著的另类解读,与其说是对传统文化的反叛,不如说是提供了一种新的鲜活的欣赏视角,说明这部分学生在看名著,而且有自己的理解。”

  浏览当下的图书市场,抛除与经典名著有关的延伸阅读,仅四大名著就有各种各样的点评本、图说本、缩编本等,真的可以用眼花缭乱来形容。2003年,一本《水煮三国》在图书市场呼风唤雨,据传达到了超过100万册的销量。最近几年,对四大名著的各种“解读”蜂拥而起,《解码西游记》、《唐僧传》、《白晶晶传》、《沙僧日记》、《大话红楼》等持续吸引着读者眼球,其中不少作品还出自名家名师之手。

  此种“解读”是否会造成误导?经典名著到底应该怎样解读?段启明认为,经典是经历史长河的淘洗留存下来的,承载着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具有超时空的永恒性,但对经典的理解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网络时代加快了经典名著的传播速度,同时网络的多元价值特点又赋予名著不同于传统的新的理解。问题的关键是,不管是谁去解读,不管怎样解读,只要这种解读不是以远离经典、放弃文化思考为代价,体现了一种正面的、积极的、进取的价值观,就应该予以肯定。

  “对于热衷追求新鲜、刺激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喜欢标新立异的东西,热衷于对名著的另类解读,这即是为什么《大话西游》等电影受到热烈的欢迎。”段启明说,中小学生让古人行现代人之事、说流行语言,与其说是对传统文化的反叛,不如说是提供了一种新的鲜活的看待名著的视角,说明这部分学生在看名著,而且有自己的理解,这是值得欣慰、值得鼓励的事情。这样的解读有利于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同时,段启明也强调,学生自我判断能力尚显不足,不严肃的解读容易造成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的过程中断章取义、让经典屈从我意。解读名著应有个底线,即趋于审美而不是审丑的,应从思想上重视经典名著的历史地位,对经典要有最起码的尊重。这需要教师、家长等进行必要的引导,特别是关乎价值观方面的内容,要明确告知名著的教育作用、名著所承载的历史和思想价值,同时也要尽量鼓励学生阅读原著,尽量维护名著的原貌,从而把握名著的精髓,否则会造成以讹传讹,与真正意义上的名著越来越远。

  “带领孩子一起阅读名著,讲讲各自的阅读心得,就某个故事、情节乃至某个人物展开探讨交流,借助名著展开教育,实际上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过程。”

  在余美瑞所作的问卷调查中,“你喜欢名著的故事情节”一项,四大名著所得的结果分别是:《三国演义》为50.9%、《水浒传》为49.7%、《西游记》为67.9%、《红楼梦》为38.8%。阅读名著只见故事,不见故事之外的语言之美和艺术技巧,是否意味着高中生对于名著只是看热闹?是否意味着其欣赏水平仍然停留在故事的层次上,亟待进一步的“学术化”?

  “看热闹并没有什么不对,停留在故事层面也很正常,这跟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关。”段启明告诉记者,不容否认的是,任何阅读都是从看热闹开始,而不是一眼看到文字背后的“一把辛酸泪”。看热闹是深层次感悟的前提,而且,文学作品不像数理化等有准确的无法批驳的结论,它具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特性,不同的人、不同时期的阅读感受也不尽相同。既然高中生因精彩的故事情节而走近名著,那么就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有更多的“热闹”可看,进而引导他们从故事中看出更多的潜在的东西。

  从现实来看,多数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家庭学习氛围很不乐观,最有文化气息的活动仅限于看电视。在福清第三中学的调查中,回答“经常看影视片”的学生占了大多数,超过50%的学生是在没有任何一本课外书和报刊杂志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他们从小学到高中唯一的“文学读物”就是语文书。语文素质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需要从小培养,在缺乏文化熏陶环境下读到高中的学生,要在高三那一年中突然提高语文素质是不可能的,而这也会影响到其未来发展。

  段启明认为,家长应该高度重视孩子阅读,创造环境吸引孩子阅读,可以抓住孩子喜欢故事的特点,引导其多接触不同时代、不同题材的经典名著,像唐小说和元曲里就有很多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故事,使其从中获得阅读乐趣。并且,带领孩子一起阅读,然后讲述各自的阅读心得,或者就某个故事、情节乃至某个人物展开探讨和交流。一直以来,如何从文学名著里汲取营养的问题,困扰着诸多教育者,实际上,名著本身固然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但借助名著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更有意义,更值得推广。

  “学校理应承担起推动学生阅读经典的责任,可以多开展一些读书活动,而不是将学生囿于教科书的范围内,从而启发学生去发现名著内在的美。”

  延续经典阅读的脚步,仅靠学生的自觉意识显然是不够的,学校和教师都不应袖手旁观。其实,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并做到“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然而,调查显示,福清第三中学1293名高中生中,读过篇目不少于16篇的学生为499人,仅占38.6%,不少于240篇的仅5.3%。这意味着仅5%的学生达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经典阅读的境况可想而知。

  “学校是学生阅读的最佳场所,也理应承担起推动学生阅读经典的责任,可以多开展一些读书活动,而不是将学生囿于教科书的范围内,国外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段启明说,学校也应多借助学术界的力量,通过专家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名著内在的美。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晴雯、鸳鸯等人物,各有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对之的探索其实就是感受彼时同龄人形形色色的痛楚。另外,书中所包含的服饰、饮食、建筑、诗词等内容也值得学生深入发掘和钻研。

  段启明同时也指出,现在许多老师由于各种原因,对经典名著的理解还不够深、不够透,以模棱两可的认识去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结果只能使学生更看不懂名著或者不能准确把握名著的内在含义,现实中误读名著的现象并非没有。因此,让老师们自己首先爱上名著,深刻阅读和感悟名著,是当前推动经典阅读的重要一环。陶行知、朱自清、钱穆等教育家以其博学多识引领许多学生走上文学之路,很值得今天的老师学习。而且,这种积极的引领,非常有利于学生视野的扩大,也促进了其品格成长和文化认同。

  对于推动经典阅读的必要性,不仅适用于中小学生,所有的中国人都应该深入了解名著。段启明说,其实,今天我们对于经典名著的理解还远远不够,我国历史发展过程对于名著的态度发生了许多转变,在一些特殊年代,名著甚至被当作糟粕或“毒草”对待,这是不公平的。整个社会和民族应该尊重经典、爱惜经典,从经典名著中汲取文化营养,在阅读中完成赋予经典新内涵和提高自身审美素质的双重建构,毕竟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在于其是民族之魂,且常读常新、永读不厌,它可以使我们对这个世界、对我们自身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和感悟,并最终影响我们的生活。(编辑:赵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