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陷入了“眼球经济”的怪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28:11
英国商人、金融家托马斯·格雷沙姆(1519—1579)是伦敦证券交易所创办人,他被称作“证券之父”。格雷沙姆提出的最著名的理论就是“格雷沙姆法则”,也就是“劣币逐良币”法则(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说的是“劣币”会把“良币”挤出流通的经济法则。例如,一个国家开始发行的是面值是1元的银币,过了两年又发行同样面值的铜币,这两种同样面值的货币同时流通。这时,你会把手头的银币花出去吗?如果你是个思维正常的人,肯定不会。你设法把铜币找给别人,把拿到手的银币存起来。为什么这样?因为银子比铜贵呀,把银币收藏起来等日后可以卖高于面值的价钱。很快,银币就退出了流通,市面上流通的都是铜币。
这一法则揭示的哲理是:流行的并不见得是好东西,好东西并不一定会流行起来,这正好和达尔文的“优胜劣汰”法则相逆。
在社会生活中,不乏“劣币逐良币”的例子。盗版屡禁不止,是因为“盗版”和“正版”具有同等的价值,而价格相差甚远,所以,人们当然愿意用正版几分之一,甚至是几十分之一、几百分之一的价格买“盗版”,最后“盗版”会把“正版”逐出市场。腐败屡禁不止,是因为“贪官”和“清官”都是“人民的公仆”,受到国家的高俸厚禄,不贪污受贿就浪费了权力“资源”,于是就腐败开来,一旦腐败成了气候,廉洁就要退出官场,因为清官会被贪官当作“异教徒”排挤出去,因为贪官怕清官知道他们的腐败内幕去揭发举报,这和“劣币逐良币”的原理是一样的。乘坐公共汽车也是这样。我刚回到国内乘公共汽车,往往等一个多小时、过去五辆车也没上去。在国外习惯守秩序,等车的人不管多少,大家都在那里排队,车来了安静上车,彼此身体绝对不能接触。在国内就不行了,开始我很守秩序,耐着性子,心里抱怨着那些不守秩序的人,可你不挤再等十辆也上不去,最后我也鼓足勇气,闭着眼,憋足劲挤上了车。就这样,守秩序的人就被淘汰了,要么你别上车,要么你也不守秩序。
现在的文章也存在“劣币逐良币”现象。十多年了,国内流行的当代小说我一本没看,因为一次看了一个大作家的畅销书把我恶心的够戗,现在想来还影响食欲。那本书里就是把一些“黄段子”堆砌在一起,其中不少我小的时候晚上乘凉听大坏男孩们讲过。不知是作者还是编辑的主意,但肯定是故弄玄虚,在里面成页成页地印方框,著上“此处删除XXX字”,着实另人作呕。现在的报纸、杂志、网站,简直就成了屠宰场,“美眉”、“美胸”、“美乳”、“美腿”、“美臀”、“做爱”、“高潮”、“快感”等字眼在“吸引眼球”。这是我第一次用“吸引眼球”这个词,因为要说“劣币”我才引用的。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吸引眼球”是从英文的“attract eye-balls”直译来的,汉语有个成语“引人注目”和“attract eye-balls”的意思完全吻合,为什么现在媒体很少看到“引人注目”这个词,到处都是“吸引眼球”,好像到了解剖室。这就是说,“劣质汉语”把“优质汉语”逐步逐出媒体了。正如1969年美国副总统斯皮罗·西奥多·阿格纽引用“格雷沙姆法则”批评新闻媒体时所说:“热衷传播坏消息,让坏消息把好消息排挤出去;不合理的比合理的更受大家欢迎;赞成敌不过异议。”
在网络媒体突飞猛进的今天,人们可方便的在网络上发表文章。不管是论坛,还是博客,一些人总盯住自己的点击数上,看到谁的点击上百万、上千万,心里好是羡慕。其实大可不必。根据“格雷沙姆法则”点击高的博客或文章也未必是好博客、好文章;点击少的也未必就不好。不知道“格雷沙姆法则”的可以用“流行”来解释这个现象。少女把头发染成了绿色,回到家里父亲说这不好,把女儿训斥了一顿,少女说:“老爸真是老古董,不好怎么会这么流行?!”父亲说:“感冒流行,也好吗?”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脚踏实地,需要耐力与恒心。做人更应该有自己的准则,有个一生的中心,决不能做“墙头上的芦苇”。那些总想着“吸引眼球”的人也许一夜之间成了这“星”那“超”的,但毕竟缺乏生活的体验,缺乏文化的沉淀,缺乏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那些人只不过是过眼烟云。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争论,其实从一开始就是基于一个错位的“标准”,前段时间媒体来了个“孔子PK章子怡”,最后硬是章子怡胜出。这简直是一处荒唐的闹剧,竟然还有个名牌大学的教授出来像拳击场上的裁判一样,把章子怡的手高高举起,裁定说:“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让孔子和章子怡比赛,这无异于让一只青蛙和一只麻雀比赛,根本不是一个类别,是不能放在一起比的。非要让它们来个比赛,是比游泳呢还是比飞翔?
所以,我们不要被媒体忽悠得晕了头,那些点击出来的“超女”、“好男”并不见得是“良币”,那些默默无闻、塌实工作的人也并不一定是“劣币”,一个人只要凭着良心做人,认认真真做事,那就是一个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