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0:25:01
『煮酒论史』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书籍介绍
点击这里开始聊天
作者:土匪在柳州 提交日期:2008-4-8 10:40:00 访问:922 回复:3

  这些书目是2005年整理的,颇花了些心思,历史书籍,瀚海无边,惟先留意书目,再探身而入,方能得其门径。近二十年的状况,精力有限,未能加入。
  一、大陆本部地区的研究状况
  (1)解放前的研究书籍有: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938;立生书店,1954)。陈恭禄《中国近代史》(商务印书馆,1935),但以上两书都曾因缺少阶级的观点而受到批判。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2册(商务印书馆,1937,有英译)十分详细,他的《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华书局,1965)是《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1930)的修订版。
  (2).解放后的有: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947;人民出版社,1962)此书后来成为中国学术界的指针。
  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1947;人民出版社,1952)也是一样成为指针。
  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三联书店1954)
  林增平编《中国近代史》2册(1958;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是概括性的详细说明书。
  (3).1966年以后的文革期间:
   许多极左的观点得到提倡,复旦大学历史近代史教研组《中国近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中国近代史编写小组《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79)及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丛书》1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1979)等书都在这点上加以注意。
  (4).“四人帮”粉碎以后,发行了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新篇》上(人民出版社,1981)等新的概述书。还发行了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等的修订版。其他如胡华主编《中国革命史讲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9;2册,1980),何干之主编《中国现代革命史》2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958)。华岗《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1(增订版,三联书店,1951),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1编2册(中华书局,1981,1982)。李新、彭明、孙思白、蔡尚思、陈旭麓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1(人民出版社,1959;1980)等都是以辛亥革命以后为主要研究对象的。
  此外,有些论文集承担着指导作用。
  黎澍:《近代史论丛》(学习杂志社,1956);《马克思与中国革命》(人民出版社,1963)。
  刘大年《中国近代史诸问题》(人民出版社,1965;1978)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的《范文谰历史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另外,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编《中国近代史论文集》2册(中华书局,1979)收录了近代史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文。
  二、 台湾香港地区的研究状况:(只列作者与书名,限于篇幅,观点不作介绍)
  李守孔编:《中国近代史》(三民书局,1958)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启明书局,1959)
  萧一山:《中国近代史概要》(三民书局,1965)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稿》(中文大学出版社,1979)
  以上皆成自大家之书,史实、立论皆比较可靠。重点推介,可惜不好找。
  另外,
  张玉法主编《中国现代史论集》10册(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收录了台湾、香港、欧美的论文和书评。
  三、 欧美的研究著作:
  H.B.莫尔斯:《中华帝国的贸易与行政》(上海,1908)和《中华帝国的国际关系》3卷(上海,1910,1918),这是两本欧美人撰写的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概述书。
  费正清、E.O.赖肖尔、A.M.克雷格的《东亚,近代的变革》(波士顿,1965)以及费正清的《美国和中国》(波士顿、东京,1965)。中国的学术界和J.艾舍立克的《哈佛论中国,为帝国主义辩护》(《亚洲学者手册》4,4,1972)等都以为上述著作与莫尔斯的著作一起,都是批判那种要赦免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著作。
  费正清编《剑桥中国史》第十卷“晚清(1800—1911)”第一部(剑桥,1978)以及费正清、刘广清合编《剑桥中国史》第十一卷“晚清(1800—1911)”第二部(剑桥,1980)是分别由费正清、弗莱彻、琼斯、库恩、小韦克曼,刘广清、郭廷以、科恩•费尤沃克、什曼纽•Y•徐、郝延平、王尔敏、张洁、詹森、市古宙三、韦林顿、K.K.张、加斯特、巴斯蒂德布-鲁盖厄等人执笔,是了解欧美研究实力最合适的著作。
  补充:
  萧黎主编《中国历史40年》(书目出版社,1989)
  宫明编《中国近代史研究述评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王天奖主编《中国近代史文摘(1997—1984)》(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60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编纂委员会编《6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2卷(同所,1988)整理了包括大陆、欧美在内的学界动向。
  大陆:
  陈旭麓、李华兴《中华民国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复旦大学历史系:《辛亥以来人物传记资料索引》(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晚清“洋务”透视》(人民出版社,1988)
  章开沅《民族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历史研究》1984.03)
  后记:内地、台湾、海外史学界在80年代之前可谓“老死不相往来”,各守各的理论与方法,总体特征是内地重理论,台港重史料,海外重方法,各有优势和不足,我们现在当以大视野,对“三家”“通吃”,吸取各家优势,摒弃他们“老死不往来”的恶习,交相为用。



蒋廷黻(拼音:Jiǎng Tíngfú; 1895年12月7日-1965年10月9日)中国历史学家,外交家。

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
南開大學教授 1923-1929
清華大學教授、历史系主任 1929-1935
行政院政務處處長 1935-1936,1938-1944
駐苏联大使 1936-1938
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署长 1944-1947
駐聯合國代表 1947-1961
駐美國大使 1961-1965湖南
1911年,16岁的蒋廷黻前往美國求学,就读于密苏里州parkville的派克中学,半工半读。1914年进入俄亥俄州奥柏林学院,主修历史学,获得文学士学位。此后曾应基督教青年会之征,赴法国为华工服务。1919年,蒋廷黻回到美国,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海斯教授,攻读历史,192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留学美国
1923年,蒋廷黻回到中国,先后任天津南开大学、北京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历史系主任。1932年,蒋廷黻与胡适等人共同创办《独立评论》杂志。作为历史学家,蒋廷黻不赞成中国传统史学研究的考据方法,引进西方的现代综合的历史研究方法。蒋廷黻担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期间,进行了一项建立现代中国历史学的宏伟计划,要使中国历史的每一个时代都有专门学者和教授研究。为此他一面着力网罗已有成就的学者,一方面积极训练一批年轻的学者,减少他们的授课时数和行政事务,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参考书、助理人员),让他们潜心研究学术。因此,清华历史系中国史研究的形成了阵容可观的教师队伍:中国通史及古代史专家雷海宗,隋唐史专家陈寅恪,元史专家姚从吾和邵循正,明史专家吴晗,清史专家萧一山(兼任北大教授),蒋廷黻本人则专攻近代史及近代外交史。他在研究中国近代外交史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对近代中外关系变化如何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看法,十分重视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档案资料的整理工作。他以当时首次影印刊布的清宫档案《筹办夷务始末》为基础编辑了《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上、中两卷),收购散藏于民间的档案,编辑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筹办夷务始末补遗》(同治五年以下未编成)。

南开与清华
1935年12月,蒋廷黻离开清华大学,以非中国国民党员的学者身分加入民国政府,任行政院政务处长。后从事外交事务,1945年被任命为中华民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1961年11月,蒋廷黻改任中華民國驻美大使,兼驻联合国代表。1965年10月9日病逝於紐約。

外交生涯
蒋廷黻非常重视中俄、中苏关系与东北问题的研究。于1932年写成《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一书中从顺治到咸丰部分,以后又发表有关文章多篇。1938年写成大纲性的《中国近代史》一书,提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的观点。蒋廷黻是中央研究院院士。著作还有《蒋廷黻回忆录》(未完成)、《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上、中)、《蒋廷黻选集》(台北文星出版社),译著有海斯著《族国主义论丛》。  闲闲书话』[书余文字]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陆版)的几个版本及被删改的部分
作者:smallrain8288 提交日期:2009-2-25 21:27:00 (一)
  
   记得第一次阅读这本仅五万余字的《中国近代史》,可以说是囹圄吞枣的,留下的粗浅印象是,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
  春节在家,重阅了此书(上海古籍版,插图本),解开了我原本对近代史中的一些盲点,当然也不至于就把此书奉为圭皋,比如关于孙中山的部分。由于个人的偏爱,我还为此编了《中国近代史简编》,把五万余字缩减为四五千字。
  
   关于此书的作者、写作背景、相关评价,书末附有沈渭滨的《蒋廷黻和<中国近代史>》《蒋廷黻其书》,很详细,所以我在这就不作长篇大论,丢人现眼了。如要作所谓的书评书话,恐怕也是材料的堆积拼凑。只简单说下两点感受:
  
   一、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通俗易懂。通俗易懂是深入浅出,有理有据。引用一个网友的话是,此书仅五万余字,比当下一些所谓“史家”还要高上那么半筹、一筹、几筹。写到这,不禁一相情愿起来:我们的专家学者们能不能少放些空炮逞嘴舌之快?能不能也为我等普通读者多写些这样通俗易懂的作品?能不能不要昧着良心说瞎话,弄些假历史招摇撞骗?
  
   一、作为学者,蒋廷黻是当时公认的中国近代外交史专家和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作为政治家,他又是“书生从政”的代表人物之一。直到晚年,他仍希望自己从官职上退下来后,好好写部中国的近代史,毕竟自己早年的这本薄薄的《中国近代史》是“匆匆”之作。可他太忙了,可他走得还是有些匆匆,1965年5月退休,10月,病逝。看他一生的经历,我想到的是“书生意气”“毕竟是书生”。书生,就是这样,可爱,可敬,有时又让人为之可惜。
  (二)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此书在大陆重新再版后,被删改掉一些内容.下面就我所知,说一下几种版本及补录被删改的内容.
  
  
   1、《中国近代史》(外三种) 岳鹿书社 1987年4月第1版
  
   重印前言(陈旭麓):"因为《旧籍新刊》的凡例是'存史存文',存其文而原其人,不以其人的政治立场而抹杀其学术的成就,也不因今天的需要而去涂改前人的文字,所以付印时除个别词句外,于其述事论史悉存原貌,不加改削。只有原书最后一节,讲的是'抗战建国'的现实,不免囿于成见,就把它节略了。"此版现难找到,我无法补录外三种(但可以猜测其中二种应为《琦善与鸦片战争》《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也许有人会奇怪,我没见过此书(包括电子版),那你怎么知道重印前言?岳鹿书社1999年1月有再版此书,还保留陈旭麓的重印前言.我所录的这段话中,“节略”一词,我第一次阅读到时,以为是未删除、概括大意,后查《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其中的一项解释为“省略”,意即删除之意。
  
   如此咬文嚼字,恐让大家觉得不可理解,主要是关系到“出版自由”的问题。因为我发现,在中国“出版自由”的状况混乱,这话怎么说呢?比如我曾校对过台湾传记文学版和黄山书社版的《问学谏往录》,其中有关张学良好色的一段文字被删除掉,而在半年前(相对黄山书社出版《问学谏往录》的时间)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张学良口述历史》,就可以找到张学良的自述“平生无憾事,唯一好女人”。黄山书社的谨慎自律,让人难以理解。张学良是个怎样的人,后人自有评述。你没必要为考虑某种“需要”,不惜遮掩歪曲历史吧?由此,是否可以看出出版界存在的混乱状况?顺便再说下,如大家谁手头有87版的,能否补充外三种?
  
   2、 《中国近代史大纲》(民国学术经典文库) 东方出版社 1996年版
   “出版说明”:蒋廷黻(1896-1965)先生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知名专家,曾任清华大学教授。本书是其研究的代表作,原为《艺文丛书》之一种,初版于1938年,近有岳麓书社1987年印行本。本次重版,编校工作以青年书店民国28年(1939年)版为底本进行。原书中的个别观点、提法,不尽恰当。最后一节'蒋总裁贯彻总理的遗教',所论有失公允,故删去,其他一仍其旧。”此书有加“外二种”《琦善与鸦片战争》《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从顺治到咸丰)。
  
   3、《中国近代史》(插图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世纪出版集团) 2004年7月第1版
  
   它是“插图本大师经典”系列之一,其它有《中国史纲》《经典常谈》《人间词话》等。从纸质、装帧等方面来说,这套书不错,虽说现在插图泛滥,但这里面的插图还是增进阅读的。大陆出版的多种《中国近代史》,但就个人所见,这一版本是最好的。附录《蒋廷黻和<中国近代史>》《蒋廷黻其书》。此版收入原版最后一节《蒋总裁贯彻总理的遗教》,改题目为《贯彻总理的遗教》,内容有删改。又此版前言有语"前言中“现在,‘存其文’已经做到,‘原其人’则有待努力.”这一说值得商榷.内容已被删改,哪怕只是一小部分,也不能说"'存其文已经做到"吧?这样搞得自己好像爱较劲爱钻牛角尖,事实上,虽说有些小遗憾,但此版对我们“原其人”并无大处的妨碍,这不意味着,我为“阉割本”寻找合理性,我一向痛恨阉割本,也因此,才会写此文。扯远了,回到正题。
  
  
   此版最后两段内容—
  
   “十四年是革命策源地的两广的大调整时期,陈炯明勾结杨希闵及刘震寰意图消灭新起的革命势力。于是有两次的东征,然后广东得以肃清。同时革命政府协助了李宗仁和黄绍竑肃清广西。
  
   目前的困难是一切民族在建国的过程中所不能避免的。只要我们谨守中山先生的遗教,我们必能找到光明的出路。”
  
   而原版为——
  
   “十四年是革命策源地的两广的大调整时期,陈炯明勾结杨希闵及刘震寰意图消灭新起的革命势力。于是有两次的东征,然后广东得以肃清。同时革命政府协助了李宗仁和黄绍竑肃清广西。
  
   不幸在这一年的春天,三月十二日,中山先生在北平逝世了。革命的重担大部份从此就遗到蒋介石同志身上了。从十五年七月九日起的北伐,到二十六年七月七日的抗日战争,蒋先生的事业是读者们所熟知的,我们可以不必细说。但是有三个重要方面我们不得不注意。
  
   第一,现任国民党总裁的蒋先生在最近十余年之内的事业一贯的以中山先生遗教为本。他认定偏左的共8产主8义和偏右的军阀都是误国的。他所领导的政军始终不离开三民主义。最初误会的人很不少。慢慢的他们认识了他的政策,由认识而生敬仰,终则一致的拥护。所以抗战以来,国人不分党派区域均团结于他的领导之下,一致抗战。
  
   第二,近年蒋先生鞭策全国向近代化这条大路上迈进。铁路的加修,全国公路网的完成,航空线的设立,无线电网的布置,义务教育的提倡,科学及工程教育的奖进,及国防的近代化,都是近几年的大成绩。抗战以前全世界无不承认我民族已踏上复兴之路。日本的军阀看清了这一点,所以决计向我们大举进攻。
  
   第三,九一八以来,国人有些为感情所卫动要求中央早战,有些反动份子另怀阴谋,以为向日抗战,就能消灭中央势力,于是假借爱国之美名,鼓动早战。蒋先生为民族计忍受国人的非议和敌人的无礼,绝不轻言战,亦绝不放松民族近代化之推进。我们能从九一八到七七得着宝贝光阴的建设,这是蒋先生深谋远见的结果。”
  
  
   4、《中国近代史大纲》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年6月第1版
  
   此版附录“外二种”,相比96年东方版的《中国近代史大纲》,多出四小节附录《资料评述》《清太祖太宗征服的边境民族考》《释“俄罗斯察罕汗”》《<尼布楚条约>之条文考》。但此版删除《蒋总裁贯彻总理的遗教》。上面已经说了2004年7月上海古籍版的《中国近代史》保留了《蒋总裁贯彻总理的遗教》大部分内容,这一版在其2年后出版,照理说“与时俱进”,也该达到上海古籍版的“出版自由”程度吧?它倒好,向后走退路,莫非是要“与时俱退”,好突出“中国特色”?
  
   5、《中国近代史》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年4月第1版
   此版属于“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之一”。相比上海古籍版,无插图,纯文字。如你不喜欢插图,这一版本是不错的选择。
  
   6、《中国近代史》 团结出版社 2006年1月第1版
   个人对团结出版社没多大好感,此版从纸质、装帧看,应属于“水货”行列。当然其内容没有出现像江苏教育版那样“与时俱退”。
  
  
   我比较了上面这几个版本,最大的疑惑是,保留《蒋总裁贯彻总理的遗教》大部分内容的几个版本,内容都是一样的,其中“目前的困难是一切民族在建国的过程中所不能避免的。只要我们谨守中山先生的遗教,我们必能找到光明的出路。”原版里面是没有的,那这段话到底是谁最先制造发明的?请教方家! 

(三)

 附录原版最后一节《蒋总裁惯彻总理的遗教》
 瓷器店中的猛牛